在中国正式王朝建立之前,五位皇帝的时期被称为“五代皇帝”_炎帝论文

在中国正式王朝建立之前,五位皇帝的时期被称为“五代皇帝”_炎帝论文

五帝时期是中国正式朝代建立前之代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代称论文,朝代论文,中国论文,时期论文,正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4)02-0161-03

关于中国的上古史,在正式朝代建立以前,通俗的说法是“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开天地”之说是东汉以后才出现的,其非史实早已不成问题。“三皇”之说,经疑古派史学家论证后,知道是战国时诸子托古改制的产物,在古代史上是不存在的。“五帝”之说,在疑古史学家的评议中,也趋向于托古改制的产物,然笔者经仔细分析考虑,则觉五帝不能与三皇相提并论。因为在正式朝代建立以前,必然有着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一方面保持了一定的历史形态,一方面为正式朝代的建立开通了道路。这一历史时期,战国时人首先使用了“五帝”一词。如云:“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1](《大略》)五伯是指春秋时期,三王是指正式朝代成立后的夏、商、周,五帝列在其前,正是朝代建立以前的时期。《荀子·非相》中说:“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很显然,自“有传人”的时候起,到正式朝代建立之前的很长时期,都是五帝时期。同书又说:“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可见,所谓“无传政”者,绝非无形迹,只是不能委曲详尽;因既有传人,必与某项重大事件有关,惟不能详知而已。

笔者在《五帝释义》一文中已经说明,“五帝”非以五位帝王为限,更非限于一族之内,所以不能称为朝代。称帝号者为万邦林立中一个实力较强大的部族首长,他的统治力量仅限于本部族或本国之内,在受到各部族或国家的拥戴而为一方之长时称为伯,得到众邦共同拥护而成为万邦的共主方可称为帝[2]。“帝”本来是对天神的尊称,他们自称为天帝之子,所以也称天子,或直称为帝。正式朝代建立后,夏、商的国君都有帝号,于是帝号成为了天子所专用。周是夏朝以后兴起的,所以只能称“王”,建立周朝后因循不改。到战国时,还是以“王”为最高的称号。直到秦始皇,由于三皇五帝说的盛行,才由他确定了“皇帝”一词为最高的尊称。

关于五帝以前的上古史,另有一套传说,最早的是有巢氏,其次为燧人氏,又其次为伏羲氏,又其次为神农氏。这些名号,实际上代表了几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在传说中则视为几个朝代,并作为几个古帝王的名号。在这几个阶段中,都没有“传人”留于后世,所以要列在五帝时期之前。从神农氏的名号可知,当时已入于农业社会历史阶段。农业社会须要定居生活,并须加强本部族内部的团结,部族的形式逐渐固定,而以部族为主体的国家同时也强盛起来。在各国互相接触时,其强大者可以称伯称帝,为历史上出现“传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神农氏既为进入农业社会的时代之称,也为某些精于农耕的部族国家或个人之称,实际上是一个通名,在某些方面则近于专名化了。春秋时晋国的史官蔡墨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3](昭公二十九年)社是土地神,稷就是农神了。鲁国的展禽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故祀以为稷。”[4](《鲁语》上)因此,烈山氏也有神农氏之称。这说明,“神农氏”一词不是某部族的专称,凡是符合一定条件的部族或个人都可适用。但在后世的传说中,所有“神农氏”之称的都视为一个人了,这是应当加以辨明的。

我国古代的部族,同种族者其居处亦相近。在黄河流域广大的中游地区,偏于西部者为戎狄,偏于东部者为夷人。原以游牧和渔猎生活为主,其中一部分因所居地方的自然条件较好,文化提高较快,首先进入农业社会生活,和保持原来生活方式的部族有了明显的差别。他们以定居为主,为了加强保卫,在居处地方加筑围墙,墙内之地称为国,墙内之人便称为“中国人”或“国人”,这是“中国”一名的由来。《尚书·梓材》篇称:“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这个观念一直保持到周朝。最早的“传人”便出于国中的杰出人物。由于杰出人物的影响较大,历史发展出现了新的场面,作为一个时代来说,神农氏便画上了句号。而神农氏的名号,作为精于农业者的通名,依然使用不绝,烈山氏之子就是一个明例。在古代西方和东方两个文化系统中,西方系统的发展更早更快一些,在决定共主的地位时,发生了内部冲突,一个为黄帝,一个为炎帝,在阪泉地方打了一仗,站在黄帝方面的部族较多,于是,黄帝得胜,成为西方区域的共主。东方文化系统发展的结果,出来一位领导人物,称为蚩尤,炎帝被他打败,求救于黄帝,才把蚩尤打败。于是,黄帝成为农业地区众邦的共主,也成为五帝时期最早的一位“传人”。黄帝卒后,炎帝也成了众邦的共主。后世传说称黄帝和炎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又说“二帝用师,以相济也”[4](《晋语》四)。其中反映着相互之间的某些关系,而非实际情况。又,炎帝与神农氏本无直接关系,司马迁时还知道将炎帝与神农氏分别叙述,到了西汉后期,竟以炎帝和神农氏结合成一人,称为炎帝神农氏,排在黄帝之前,这就更远离实际情况了。

《五帝德》一文所列举的“传人”有六个,始于黄帝,终于夏禹,中间为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从其他方面搜集起来,还有炎帝,烈山,共工,太皞,少皞,金天,虞幕,祝融,梼杌等,大致早期的多出于西方文化系统,中期以后则多出于东方文化系统,尤以颛顼为重要,天子的地位威势由此得以提高。到舜、禹时,因治水成功,压服了叛乱的苗民的事绩,天子的地位更为提高,为一族一姓长期为共主开辟了道路。从帝杼以后,夏朝便正式建立了。其前的有虞氏,因帝舜已有良好的治绩流传下来,其祖先虞幕也有很高的地位,故或以之当一朝代,或列为五帝时期的末期,具有过渡时期的性质。《五帝德》列举五帝名号,皆出于黄帝一族一系,而以禹为最后一位,既表示“五帝”之本义并非限于五位帝王,同时也反映着“五帝”一词的含义已有变化。

总结古代历史,不能用后世的观念说明之。一族一姓的大一统思想,在战国时是普遍存在的;五德相胜或相生的思想,在西汉时更为流行。经他们传述的古代史,便有了显著的大一统和五行色彩。到了近代,关于尧舜禅让的说法不下十几种,都是用后世的理论套上去,如隔靴搔痒,无助于了解真相[5];至于五帝时期,因为缺乏可用的理论,干脆就放置不讲,视如一片空白,这是极大的损失。我们向来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而自豪,如果把正式朝代建立以前的历史弃置不顾,至少要缩短两千年。这样一来,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声誉也就无法保持了。现在上古史家所注重者,为以考古发掘的成就代替旧传的文字记载。考古发掘,以实物为证,自然可以说明古代文化发展的形迹,但其局限性很大,首先当时的名称即无法了解,只有以现代名称称之,如元谋人、北京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等。所以,文字记载终不可忽视。既要破除旧有说法之误,更要认真研究故有资料中的真实部分,以恢复古代历史的真相。这是目前史学工作中一项比较费力而又十分必要的工作。约略的勾画出五帝时期的轮廓,是可以初步做到的。笔者2003年所写的一篇《五帝时期的历史探秘》[6]小文,即有抛砖引玉之意,使我国古代史的重要阶段不致成为空白,也有利于考古发掘者补救其局限性的弱点。谨此略申其意,幸得高明见教为感!

[收稿日期]2003-05-06

标签:;  ;  ;  ;  ;  ;  ;  

在中国正式王朝建立之前,五位皇帝的时期被称为“五代皇帝”_炎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