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可持续发展论文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开发区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7133(2001)01—0009—03

1 引言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个以知识、技术、人才高度集中和科研、教育、生产一体化为特点,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新型社区(以下简称高新区)。高新区的成长,将会带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为“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证。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随着高新区的兴建,一系列的问题也相应地出现了。例如在某些高新区中,产业规模狭小,区内缺乏积聚经济效益。高新技术项目还比较少,层次还不够高。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基础设施还跟不上;规划布局不合理;工业用地太多,住房不足,生活环境不够高;有些高技术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液严重地污染着空气、地下水,噪声污染也有所加重;高新区工地大量排荒,引起水土流失等土地管理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高质量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缺乏,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创新后劲不足。所有的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各高新区为了更多的引进外资,加快发展的步伐,以显示自己的政绩、实绩,不得不以超优越的条件来吸引外资,特别是一些政策上的优惠条件,例如税收方面的政策。这些条件通常对所有的高新区都适用,因此对各高新区的比较而言,并无特殊的竞争优势,不能增强各高新区之间的竞争力。而且有些优惠条件是有时间限制的,这些优惠条件只能使高新区获得眼前的利益,但从长期利益来看,高新区的功能不但不能得到提升,反而受到了限制,更谈不上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形成与成熟于70~90年代。国内外学者们曾对各行业(如煤炭工业、石油工业、农业、林业)以及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地域空间(例如从全球到区域)进行过可持续性研究,而且随着理论的成熟,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都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 但是在对高新区这个特殊区域的研究中,却很少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大都把总收入、总产值、利润、出口创汇等主要反映经济水平的指标放在首位,往往强调的是经济总量,而对高新区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没有过多的考虑。把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理想化了,没有认识到或忽视了其负面影响。过于注重当前和最近的,而没有用长远的目光去看待高新区发展这个问题,这就在客观上容易误导一些高新区盲目追求和拼凑经济数值,严重地阻碍了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2 高新区的地域性特点

中国高新区和国外高科技园区一样,大多形成于科技水平比较高,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较为集中,拥有良好企业发展背景的地域圈内。一个地区能形成高新区,标志着该地区科技水平及产业开发相对成熟和高新技术产业初创时期的到来。一般高新区的地域特点是:第一,在用地上,与国外高科技园区相比,各高新区的规划地域面积都较大,确定高新区的区域范围有两个作用。首先,通过划定地域,使较大范围内的高科技产业都可享受有关优惠条件,这在建设初期,确实会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到扶持和促进作用,达到快速起步发展的目的;其次,要为高新区的后期发展留有余地,为高科技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空间;第三,有比较完善的内外交通、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有一定规模的生活居住区及其配套的各类城市服务设施,这些设施对高新区起到支撑作用;第四,各高新区都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优化,高科技企业对水、气、温、湿等环境条件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优质的大环境,应处在城市上风向、上流地区[2]。总之, 高新区作为一个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区,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会、资源、环境、经济、科技创新的复合系统。所以从地理区域的角度看,中国高新区的发展属于地区、社会、经济、科技可持续发展有机组成部分,应遵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要求;从产业经济的角度来看,虽然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属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都是以具体开发区为基础的,其落脚点是开发区所在的具体区域和空间,因此也属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范畴。另外加上高新区特有的属性,还应该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来规划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3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系统要素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元素组成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3]。 而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由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环境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组成的复合大系统。协调促使这5个子系统之间耦合, 按照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相互联结,相互促进,产生相应效应。因此,只有当这些子系统相互作用产生协调效应时,高新区才能向持续、协调有序的方向发展。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可持续发展是协调的目的,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科技创新这5个子系统是协调的对象[4],如图1所示。

图1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系统

下面对以上提到的5个子系统加以阐述。

(1)社会子系统 社会子系统包括人口、居民消费、 社会服务、社区等,它的质量是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合理的政治制度和分配机制,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和历史文化以及稳定的社会环境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社会发展的宗旨是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所以说社会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2)经济子系统 经济子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可持续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它能为资源的开发与环境的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所以说是其他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保持快速的经济增长,才能增强高新区的综合实力,提高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环境子系统

高新区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以良好的环境系统(包括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平衡为前提的。环境是高新区内企业生存和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政策保障。它是资源和政策法规的载体,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利用资源和顺利落实政策的可能。

(4)资源子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础, 没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驻高新区的技术应该是以高、精、尖为特点,但是由于中国某些高新区在落实具体评价政策时存在着一些缺陷,致使进入区内的有些高新技术企业仍然是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另外,随着高新区的扩建以及区内人口的增长和区内工业的发展,高新区将逐渐加大对资源的需求,这样将对高新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5)科技创新子系统

科技创新子系统是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5]。它是地方行为主体(大学、 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等机构及其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为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提供了空气和土壤。如果没有科技创新,整个高新区就象一潭死水,缺乏活力,最终将由兴盛走向衰退,也就谈不上可持续性了。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是由这5 个子系统的各自的发展水平来决定的,而这些发展水平是通过一系列的统计指标反映出来的。在研究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况时,各子系统指标的选择应符合如下原则和标准:

①典型、客观、尽可能少;

②指标的整体性;

③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④指标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⑤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⑥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统一;

⑦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统一;

⑧指标体系的设置应保证整个体系各个指标意义明确,计算方法简便。

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4 结语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反映的是高新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科技创新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关系。依据各个指标的状况,我们可以分析、比较、判断和评价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找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并且通过可比、可测、可控的统计分析,每年对各高新区排出评价次序,定期公布,以实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和宏观监控的职能。

图2 评价指标体系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建立一个实用、完善的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完善信息的采集、传送和加工整理方法,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和监测系统;充实和完善经济核算体系的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制定和建立必要的评价方法、程序和制度,使它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特别是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收稿日期:2000—11—24

标签:;  ;  ;  ;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