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主体间性理论探索生物课堂教学_主体间性论文

运用主体间性理论探索生物学课堂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生物学论文,主体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体间性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提出的理论。所谓主体间性,又称主体际性、交互主体性或主体间共性等,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交往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内在属性”[1]。教学中的主体间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教师、学生之间在民主、平等、和谐基础上建立起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交往对话关系。其基本理念是,教师、学生均为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各个主体之间交往、沟通、对话、理解、体验、获取与共同成长的过程。归结起来,主体间性课堂试图追求这样几种课堂特质:互动对话的教学方式、主体交往的合作学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回归生活的教学内容与和谐发展的多元评价等。笔者联系教学实践,总结了运用主体间性理论进行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五条有效途径。

一、注重合作学习,促进主体交往

生物学课堂上的主体交往,是指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在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相互提问、对答、讨论以及其他形式的交流等表现形式。主体间性课堂更加重视生生交往形式。一般来讲,学生都有一定的交往动机,只是有强有弱而已,所谓学生的交往动机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所具有的一种需要与人亲近、交往的驱动力。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需要关心,需要友谊,需要真正的感情与爱,需要别人的许可与接受,需要他人的支持与合作等。基于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中学会与人交往,在友爱的交往互助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习。如生物热点话题讨论、难点知识辨析、生物学模型制作、科技实验探究以及学习成果展示等。

“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重点,由于它是一个微观、动态、复杂以及连续变化的过程,所以给学生准确认知带来困难,因此成为教学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考虑在学生已有知识(有丝分裂)的基础上,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即把本节后面的“模拟建构”部分的活动前移,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活动增加直观印象,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与特点”。该活动可由两至三人一组合作完成。课前准备红色和黄色的橡皮泥及若干张较大的白纸等作为模型材料。学生以白纸剪成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轮廓,并在上面以黑笔画出中心体及纺锤丝等结构,纸内空间可容纳一定数量及大小的“染色体”。用橡皮泥做成两对染色体,分别以红、黄两色表示同源染色体。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减数分裂各时期的不同,小组成员共同商讨放入“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及位置,通过变换“细胞”内“染色体”位置等来体会并理解“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四分体及其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以及“同源染色体分离”等特点,并将这些特点写出来,贴在模型下面。最后,再将做好的各时期的细胞模型按过程顺序先后排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减数分裂”过程图。小组建模结束后,再将几个小组合并为一个大组,进一步研讨并改进各组的模型,使其更加完善。最后,每个大组各推选一名组员向全班学生展示成果,讲解“减数分裂”的过程与特点。教师最后进行点评与总结。这样安排,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学生及教师主体间,尤其是学生主体间的交往过程,有利于对相关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提倡课堂对话,促进知识融通

课堂对话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各方的谈话,共同致力于教育意义的生成并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生物学课上高水平的对话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①每个对话的主体应该具有积极的对话意识与心向,往往会称之为课堂参与意识,这是自主课堂的基本要求;②由于生物学课堂上的对话主要是围绕生物学教学文本而展开的,所以,师生之间对话的程度与水平往往直接取决于双方对教学文本的把握程度与解读水平。这就要求师生双方都应该就对话的主题与相关文本做好积极而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由辩谈,融通知识的目的;③对话中应该体现民主、平等和理解等精神特质。

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教学时,可以通过课堂上主体间积极对话的方式进行。首先,教师依据教材在课前准备几个辩论话题,如“转基因食物是否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是否构成威胁”、“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的生活环境是否会造成破坏”。每个辩题又分出正方与反方两种观点,这样就有加倍的辩题(观点)。班级的六个自然组的组长通过抽签选定本组的辩题。各组成员根据本组课题进行积极准备,即在充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从多种渠道搜集与辩题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选择、鉴别、整理,从而形成自己的依据。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教师不仅积极准备,而且参与整个过程,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念,发表自己的建议。通过本节学习,不仅引起学生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关注,而且能以科学的态度予以思考,即对不同的观点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加以理解与辨析。当然,辩论只是课堂上主体间对话的一种形式,其他的形式,如讨论、商谈等也可穿插在教学中。通过这种充分的课堂对话,主体间的信息便得到共享,对话的意识和水平也将会得以提高。

三、优化课堂气氛,实现心灵沟通

充满主体间性的课堂气氛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师生主体相互磨合、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努力提高课堂素养,对教师尊重理解,对学生宽容互助,对纪律严格遵守,对课堂积极投入,这样才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共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作为生物学教师,要尊重学生,付出真爱,即用真挚的爱去感化学生,引导学生,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让学生对生物学科及课堂达到价值上认同,情感上热爱,心理上感到有安全感与归属感,进而使学生达到不由自主地卷入生物学课堂氛围之中的效果。此外,还要能改变教学方式,创设情境,优化气氛,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如更多地采用谈话法、研讨法、辩论法、问题探究法及情境教学法等丰富多彩的交往互动式教学方法,以活跃课堂,营造积极的气氛。

在教学“警戒色”的概念时,教师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警戒色”的特征,在学生纷纷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可信口背出如下一段古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学生对此兴趣盎然,整个班级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因为这是他们学过的文言文,出自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接着,教师结合这段古文开始分析“警戒色”的两个基本特征:①体色鲜艳,与周围环境色彩反差较大:(这种异蛇)黑质而白章;②有剧毒: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这样分析,不仅切中要点,而且优化气氛,有利于学生理解“警戒色”的概念内涵。再如,在分析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温度因素”时,可用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分析;在分析神经调节时,可举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句来解读等。这样处理,对于融洽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气氛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调适教学内容,回归生活世界

主体间性生物学课教学内容无不植根于与人息息相关的生命世界,无不处处凸现“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理念。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师不能一味照本宣科,拘泥于教材,而要在透彻地把握教材基本内容与主导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调整与重组,使其更加生动、开放,贴近生活,实现学生的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生产实践的密切结合,使学生真正回归生活世界,并立足生活世界,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在“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教学时,可结合生活世界中的事例以及已学过的“呼吸作用原理”等知识,通过设计如下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分析:①影响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效率的因素有哪些?②大棚种植蔬菜时,为什么使用农家肥可增加气肥()?你能用曲线绘出一昼夜中大棚中含量的变化?你能想出两项增加气肥的措施?在阴雨天气通过哪些措施来提高产量?请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角度分析合理密植能增产的原因。③近年来生物圈中含量显著上升,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什么?以上问题串,是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原理为基础,以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中的事实为背景而设计的。这些问题都比较灵活,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学生只有深刻地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才能从光、温、水、气()、肥等因素入手,分析并寻找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的条件,进而迁移到生产实践及生活实际中,小到分析大棚蔬菜增产原因、措施,大到分析生物圈上升的原因等,形成了知识的迁移链,有效地提高了思维的质量。

这样由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到生命世界的本质规律的联系真是无处不在,可以说,生物学本身就植根于生活世界,只要教师与学生认真挖掘,就一定能发现并整理出大量的可供对话的生活化主题和可供探究的科学性问题。

五、进行多元评价,促进和谐发展

传统的生物学课堂中不和谐的原因之一就是刻板的、单一的、甄别性很强的终结性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干扰,甚至抑制。倡导多元性、激励性及形成性评价是主体间性生物学课堂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此,生物学教师首先应该对课堂上评价的内容进行设计,对学生既要有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也要有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尤其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注与评价,更能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促进学生积极发展。此外,在评价的主体上,要充分体现主体性,不仅有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更要有自我评价,要逐渐实现从他评走向自评的重要转变,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我完善。在评价的形式上,将更为多样,更加关注过程,更加具有激励性。

在“生态工程的实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教学时,教师调整教学方式,设计研究性学习课题“东风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调查”,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评价上如评价的内容上,除了对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外,还对学生参与课堂及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态度、情感以及所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的主体上,不仅有教师评价,还组织学生互评及自我评价;此外,教师可设计“夸夸我的好组员”这样的激励性评价环节,让学生去发现自己身边表现优秀的学生,并将其优秀的表现列举出来,供大家学习。这样评价,可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学力的维持。

标签:;  ;  ;  ;  ;  

运用主体间性理论探索生物课堂教学_主体间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