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贡献_股份合作制论文

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贡献_股份合作制论文

“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重要贡献论文,社会主义经济论文,理论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深刻地总结了我国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经验,对如何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作出战略部署,在一系列经济理论问题上有新的突破,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以下是个人在这方面的一些学习体会和心得。

一、公有制含义的扩大及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新解释

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前一个时候, 一些人对这些年来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下降忧心忡忡,有些中外人士甚至怀疑中国实际上是在搞私有化。我国经济学界对这个问题也有争论。其实,不少人在观察问题时认为公有制经济只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把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看漏了。这就必然带来认识的片面性,人为地缩小了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十五大报告纠正了人们的片面认识,依据实践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关于公有制经济只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框架,提出了应把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包括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论断。这种理论创新,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扩展了改革的空间,使改革可以迈开大步往前走。

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混合经济中公有比重约占三分之一,这部分公有成分占全国经济总量7个百分点(国有经济占5个百分点,集体经济占2个百分点)。199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8万亿元,其中公有制经济为5.2万亿元,占76%。这说明, 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就总量来说仍占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成分为2.8万亿元,占GDP的40.8%,而且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公有制经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也是最大的。1996年全国工业企业利税总额为1万多亿元, 其中公有制经济为8776亿元(国有经济6055亿元,集体经济2721亿元),贡献率达86.7%。其中,混合经济中公有部分占11.6个百分点。

其次,报告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更清晰的论述。

报告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是这次新提出来的,是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更为准确的表述。

对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报告给出了重要而明确的表述。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这是一个新的提法。我理解它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二是指国有成分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控股,或者国有企业出售部分股权,用同样的资本投入,可以扩大国有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报告进一步提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我们知道,建国以来,不仅在农村,而且在城市,都曾超越阶段进行所有制升级,搞“一大二公”,使国有经济的范围过宽,比重过大,造成对生产力的羁绊。今后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让国有经济从过于宽泛的一些竞争性行业中适当退出,把相当数量的国有小型企业放开放活,比如转为股份合作制等。可以说,报告从理论上说清楚了党中央1995年提出的“抓大放小”的方针,从而为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报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模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对公有制经济含义和主体地位的重要创新,使人们的思想又一次得到解放,必将有力地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只有两种: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群众在实践中努力寻找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新形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十五大报告对改革中涌现出的新事物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行理论概括,作出了以上重要论断,并据此对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作了重要论述。

关于股份制的性质和作用问题,我国经济学界近年来争议颇多,分歧很大。有的认为股份制就是私有制,推行股份制就是搞私有化;有的则相反,认为股份制就是公有制或者说是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其实这两种看法都不全面。十五大报告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这样,一方面解除了搞股份制怕被人们说成是搞私有化的思想束缚,从而能有力地推动对企业的股份制和公司制改组,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又引导人们着力于注意股权结构,而不是只从形式上关注是否实行股份制,只要是国家和集体控股,就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股份合作制也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热门话题。到1995年底,股份合作制企业在乡村就有300万个,城镇有14万个, 此后股份合作制企业又有进一步发展,数量也增加很多。前一段,大家对股份合作制的认识也有分歧。有人认为股份合作制只是一顶红帽子,实际上是私有制;有人认为它非驴非马,没有值得称道之处;也有人笼统地把所有挂上股份合作制牌子的企业看成都是集体经济。十五大报告对改革中出现的股份合作制经济予以肯定,说:“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接着对比较规范的股份合作制经济进一步肯定它为集体经济,要予以更大的支持和鼓励,说:“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这样科学地界定股份合作制经济,对于深化改革,特别是推动国有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改革,有巨大作用。近年来,许多地方把国有小型企业放开搞活,采取的一个最重要形式,就是转为由企业职工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的股份合作制,不少乡镇企业也转为股份合作制。如果我们从政策上提倡和鼓励大量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实行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就意味着大量的国有小企业(和乡镇企业)转为由企业职工直接所有和管理的有活力的集体经济。这样,公有制不但没有被削弱,而且能使国家甩掉一些亏损的包袱(许多国有小企业是亏损的,转为股份合作制以后财政不再补贴),许多小企业成为职工利益共同体后起死回生、绝路逢春,从而有利于恢复公有经济的生机和活力。

十五大报告要求我们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定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对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也是这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职工保险基金将相继建立和迅速扩大,如养老基金、医疗基金等,目前养老基金结存500亿元以上, 今后还会不断增加(例如智利的养老基金1996年已占GDP的40%多)。 这些属于公有性的基金很有发展前途,将逐渐成为重要的投资基金来源和公有制形式。有的同志担心国有经济逐步从一些竞争性行业中退出会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象各种保险基金等新的公有制形式的发展壮大,将有力地支撑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需要注意的是,要由独立的法人实体对这些基金进行管理和经营,使其保值增值,而不能象“唐僧肉”一样被切割、吞食。要鼓励多家基金管理公司在市场上相互竞争,优胜劣汰。只有这样,这些新的公有制形式才能很好地同市场经济相结合。

十五大报告肯定了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一提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这也是对改革实践的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单位联合和互相参股的混合经济得到广泛的发展。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有许多新成立的公司,有的是国家控股,有的是国家参股,有的只有集体企业有股权而没有国家股权。有的原来国有大企业也吸收本公司职工持有部分股权。看来,越来越往后单纯的国有或集体所有或个人所有的企业,将越来越少,各种所有制混合的经济单位将越来越多。这当中,无论是国家还是集体控股或参股的部分,都应看作是公有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国家控股的公司,还可以扩大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总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更大胆地推进改革,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都可以利用。

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个概括,也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把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提升为基本经济制度,是理论上的重要突破。既然是基本经济制度,就不只是一般的方针政策,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安排。这个制度安排中的公有制为主体,上面已有论述,这里着重谈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问题。

我国要长期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主要是由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的,即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远未达到可以实现全面公有化的程度(也有经济学家预计个体经济是长时期都不会消失的),而必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1 〕怎样在中国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直是建国以来我们经常碰到的需要很好解决的根本问题。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没有明确提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搞了许多超越阶段的过急做法,走了不少弯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出发,十五大报告对非公有制经济作出一个新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论断:“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论断比过去一般提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等提法更积极、更准确。为了实现现代化这一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和雄伟目标,就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把非公有制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一般的配角;就要认识到为了实现现代化这一雄伟目标,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力,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非公有制经济都可以和应当利用来为实现现代化服务。因此,应当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发展,并依法监督、管理,以便动员更多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安排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生产更多的产品,提供更多的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推进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增长率接近两位数的高度, 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的贡献不小,而且呈增大趋势。实践证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

四、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全国人民十分关注,为世界所瞩目。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接着从中央到地方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十五大报告从理论上总结了这几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突破性的指导意见,值得我们很好体会。

第一,把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归结为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即建立现代公司,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第二,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规范的现代公司都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中增资减债,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正如报告所说,要采取多种方式,包括直接融资,充实企业资本金。还可以出让部分股权,扩大投资主体。具体说,如果一个国有企业拿出30%的股份,甚至更多一点,用来吸收社会上其他投资者参股,大部分股权仍在国有企业手里,企业的公有制性质没有改变,又能筹集到不少资金。即使仍然保留国有,也可以实行由多家国有投资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共同持股。这样做,也有利于推动政企分开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第三,发展大企业集团,跻身世界大企业行列。报告提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这有重大战略意义。纵观当今世界,连有的人口只有几百万千把万的小国,都有世界驰名的有很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如荷兰的菲力浦公司、瑞士的雀巢公司等,更不用说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波音公司,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索尼公司等了。中国拥有12亿多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要发展经济,搞现代化,就一定要走向国际市场,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这就要靠发展有强大实力和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1995年世界500 家最大企业最后一名的年销售额为70多亿美元。我国至今没有一个制造业企业能达到这种规模,但我们要急起直追,迎头赶上,使自己也拥有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航空母舰”。要做到这一点,不能用行政办法,而要象报告说的那样,“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这是市场经济中唯一可行的办法。政府的扶持、引导、帮助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搞强迫命令,搞拉郎配,而是更多地做扶持、协调、引导等工作,例如在强强联合中做到“双赢”,顺利实现联合。

第四,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这是近年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后的重要指导方针。在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时,要鼓励兼并,或者是多兼并,少破产,因为破产带来的社会问题比较多。企业破产必须规范,不能搞假破产,真逃债,使国家蒙受损失。冗员太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要下岗分流,减员增效。这两年煤炭、机械、纺织等行业不少职工下岗分流,取得成效。企业职工下岗,就要启动再就业工程,帮助下岗职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所以,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是不可分割的成套政策措施,它们共同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起着调节作用,市场竞争必然使企业优胜劣汰,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对待。一方面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包括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和安排好下岗职工的生活,搞好职业培训,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另一方面,广大职工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适应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

第五,对国有企业改革要坚定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是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关键环节。我们要坚定信心,把这一世界性难题解决好,成为成功的范例。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工作的艰巨和复杂。因此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断总结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并作出理论概括,然后进一步推动改革的深入。十五大报告正是通过总结前一段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创新意义的指导方针,目的在于加快改革进程。

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十五大报告从理论上明确提出这一观点,并对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作出了一系列原则性的规定。

报告提出:“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这个概括性的提法,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市场化”概念长期被列为理论禁区,使用这个概念的经济学家常常招来许多麻烦。十五大报告鲜明地提出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使人觉得耳目一新,进入了新的理论境界。

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既是针对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言的,意味着要加快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把应当放开的生产和流通放给市场;同时也是针对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二元经济结构而言的,也就是要加快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进程,这点在广大农村比较突出。所以,提高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既要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也要靠推进现代化建设。

十五大报告的“市场”部分是围绕着“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展开的。这就使理论逻辑更加清晰、明确。围绕这一中心,报告提出了原则要求。

第一,继续改革流通体制,发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为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不仅要发展商品市场,更重要的是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市场发展较快而要素市场发展较慢,所以当前要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在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中,首推发展资本市场,以便为众多的企业扩宽融资渠道,又能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用于投资,优化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

第二,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报告从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引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其方向显然是市场化,即生产要素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是同一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是逐步实现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例如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价格资金利息率的市场化就是逐步实现的。目前只做到重要金融机构之间短期资金拆借利率放开由市场供求关系形成,股票和债券进入市场后的价格也是放开的,但是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仍由政府规定,银行利率和市场利率还有较大差距,可见利率的市场化有待逐步推进。

第三,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以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目前市场障碍还比较严重的存在,突出地表现为地区封锁、部门垄断,还有就是过度竞争,这些问题不解决,市场就不是有序的,就会麻痹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竞争促进经济繁荣的功能也难以很好发挥出来。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以及防止和反对过度竞争,就要真正转变政府的职能,使政府部门不能随意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实现政企职责分开。

第四,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目前市场的无序状态同市场规则不健全很有关系。十五大报告强调要依法治国,所以要维护市场秩序,就首先要建立和健全有关市场法规,政府依法加强市场管理。市场规则最重要的是保护公开、公平的竞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竞争并不意味着那种无规则、无秩序的你争我夺。公正、公平的竞争是一种有规则、有秩序的较量和竞赛。这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和条件,包括:要有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作为竞争者;竞争者不受垄断力量的干预;每个竞争者都有同等地位,都既要负盈又要负亏包括承担风险;政府对价格的控制要适当,微观价格尽量放开;政府不要随便干预市场,以便于打破地区封锁;等等。

六、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现代市场经济都不是完全自由放任的,而是有政府的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为目标,更需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宏观经济调控不仅是为了纠正“市场失效”和市场的自发性带来的弊端,而且是使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是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需要很好尊重市场经济规律。1996年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对于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五大报告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丰富经验,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

第一,把抑制通货膨胀列入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中。按照现代经济学的原理,宏观调控是总量调控,保持经济总量主要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鉴于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容易走向投资(与消费)过旺和经济过热,出现社会总需求过大幅度(中国的经验数字为5%)超过社会总供给, 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和物价的大幅度上涨,所以,十五大报告把抑制通货膨胀也列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还要说明,经济总量是否失衡,投资(与消费)是否过旺和经济是否过热,往往是通过近似反映通货膨胀的物价过大幅度上涨(中国的经验数字为超过10%)表现出来的,所以,抑制通货膨胀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要求的具体化。

第二,明确提出要“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是经济转轨时期宏观调控经验的科学总结。为什么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以中国为例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必须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呢?

首先,原来数量很大的国有企业在转制前和转轨过程中,仍然是“软预算约束”,存在投资饥饿症,容易出现盲目投资、扩大投资。

其次,各个地方和部门在大锅饭体制未打破,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尚未很好建立起来前,容易出现扩张冲动,热衷于上项目、铺新摊子,追求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而对市场的需求和经济效益则考虑不够,从而导致投资和经济过热。

再次,改革放权,也形成了新的膨胀主体。改革以来,实行放权让利,地方、部门和企业的自有资金越来越多,并随着投资决策权的分散化,使预算外的投资规模和项目不断增加,成为投资膨胀的主因。与此同时,新的调控手段又未很好形成,遂使调控难度加大。

此外,在体制转轨时期,由于政府职能转换滞后,各级政府常常直接出面,要求国有银行为投资项目贷款,因而形成倒逼机制,迫使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次又一次出现投资膨胀,导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抬头,说明在体制转轨时期,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不能放松,相反,需要坚持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有效抑制投资膨胀的自发倾向,抑制通货膨胀潜在的趋势,从而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创造比较良好的环境。

第三,要求“注意掌握调控力度。”这是对近年来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的经验总结。注意掌握调控力度,就是要尽量适时采用微调,防止大起大落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我们都还记得,1988年底和1989年的宏观调控,搞“硬着陆”,力度比较大,带来“市场疲软”。199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则不同,主要用微调办法,虽然时间拖得长一点,但是没有出现经济的强力收缩,在经济增长小幅回落但仍保持快速发展(1996年GDP增长率为9.7%,1997年上半年为9.5 %)的条件下,物价上涨率大幅回落(零售物价上涨率从1994年的21.7 %, 回落至1995年的14.8%、1996年的6.1%和1997年上半年的1.8%)。这一成功的实践也说明党和政府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第四,突出金融手段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报告特别提出:“依法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的监管,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金融资产迅速增加。目前,居民储蓄存款额已达4.5 万亿元, 手持现金6000亿元,外币存款300多亿美元。到1997年8月底,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708家,上市总股本1597亿股,上市市值16400亿元,投资开户数3100多万户。但是,中国金融市场如资本市场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银行不良债权很多,有人估计达万亿元,成为金融风险的主要源头。其次是市场不够规范,违规操作现象严重,如机构大户操纵市场,轮番炒作,过度投机;银行违规资金入市;证券机构违规透支等。所以,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就要着重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注意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七、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十五大报告提出,要“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因为,我国经济结构不能很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产销率偏低,不少产品库存积压严重;国际竞争力也较弱。怎样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呢?报告指出:“总的原则是: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应是为市场而生产、为订单而生产,不能为计划而生产、为仓库而生产。所以,要以市场为导向,使我国经济结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市场的供求关系。市场上有需求的,有市场容量的,就生产和经营,否则就要转变生产经营方向。政府要帮助企业掌握市场信息,做好市场预测,使每一个企业都能根据比较准确的市场信息确定应当生产和经营什么产品,其数量界限在哪里。

其次,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越来越被实践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当代的最显著特点是科技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迅猛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这方面稍为怠惰,就会被时代抛在后面。因此,必须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结构的调整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如果在原有技术水平上调整经济结构,就不可能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产品质量上不去,产品在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优化经济结构的目标就会落空。我们在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时,要很好利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更加重视运用最新技术成果,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依靠科技进步调整经济结构,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是一致的。只有重视和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才能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迅速提高。

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新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这在80年代就已成为人们的共识。1981年,在邓小平同志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党的十三大还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纲领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在理论上有新进展。

第一,提出“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也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从中国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就要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正如报告所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根据的。我国现在实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也是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制订的。

第二,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给出九条规定,比十三大的论述更为具体、精确。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任务,其中工业化和市场化是近期党的文件中首次使用的。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支柱,市场化是现代化的手段。没有工业化和市场化,谈不上实现现代化。

第三,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其中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论述,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涵义和基本特征的科学概括,也是迄今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全面归纳和总结。这个认识和概括,将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而逐渐丰富和发展。

第四,重申主要矛盾,但扩展到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五大报告重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指出“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十五大报告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近二十年经验的很好总结,是全党智慧的结晶,内容极为丰富,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有一系列的贡献和发展。除了以上所说的,有许多新观点新提法,限于篇幅,未能展开论述。这当中包括:“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等等。本文是作者的初步学习心得,肯定有重要遗漏和论述不准确的地方,敬希大家批评指正。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83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贡献_股份合作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