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融资体改上路在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改论文,中国论文,投融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备受各界关注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简称“决定”)有望在近期出台。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向《财经时报》透露,这一文件已经上报国务院,目前已无程序上的限制,就待择机正式公布。
这位官员还说,《决定》出台后,国家发改委将加快制订、出台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一系列相关法规和配套措施,目前《政府投资管理条例》正在起草之中。
据了解,本次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有六方面: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改革投融资领域中的行政审批制度,对企业投资不再进行审批管理,扩大企业和社会投资的自主权,实行政府核准和登记备案制。
改革方案呼之欲出
7月初在北京举办的“中日经济高层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透露,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迫在眉睫,经过长期酝酿,现在已有一个方案,国务院最近会把这个方案公布出台。
此前,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孔令龙也在一次会上透露了《决定》即将出台的消息。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原所长张汉亚向《财经时报》介绍,《决定》去年12月31日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原则通过,修订完善后的《决定》原订今年2月1日公布,后又称被推延至7月1日,但迄今尚未正式出台。
有关专家分析,《决定》出台被推延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本次改革意义重大,相关的配套措施和配套服务需要跟上改革步伐;二是今年前5个月钢铁、水泥、电解铝以及房地产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决定》出台将不利于宏观调控政策的推行。
目前中国投融资项目的审批过程比较烦琐。张汉亚指出,时间最快也需要3~5个月,一般情况是2~3年,即使5年也比较常见,有的甚至不了了之。审批权力的“寻租”行为和各职能部门的分割,造成投资效益低下。
针对现行投资体制的弊端,郭树清指出,政府投资审批的危害性不仅是审批过程中的官僚主义可能造成效率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在审批时,还会给任何通过审批的项目提供具有可行性、合法性、合理性的依据。
在郭看来,审批的要害是无人负责,中国必须彻底改革政府对投资的管理体制。
北京尝试
北京市发改委张一平向《财经时报》介绍,北京的投融资体制改革走在全国的前面。并早已推行,其核心是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公共服务领域投融资的市场化;新融资体制施行范围,包括北京奥运会场馆等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
据北京市发改委人士介绍,北京现行的政府投资“代建制”、奥运场馆项目法人招投标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以及专项建设融资模式等尝试,都为国家投资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财经时报》获知,即将出台的新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将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缩小政府的审批范围,简化审批程序,确立企业投资和社会投资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改进投资宏观调控方式,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新投融资体制方案还将对投资项目性质实行分类管理办法,对需要利用国家财政性投资和产业政策限制的项目,不论项目投资规模大小,仍维持现有的审批制管理办法;对不需要国家财政性资金支持但建设涉及国家安全、重要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的重大项目,实行核准制管理办法;对不需要国家投资、能够自行平衡建设资金和落实建设条件的一般竞争性产业项目,实行备案登记制管理办法。
体系性变革
新的投融资体制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一个体系性的变革。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李开孟指出,比如项目的社会评价问题,要求从项目的社会影响、社会效益和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判断其可行性,提出协调项目与社会的各种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通过实施。
张汉亚认为,国家应制订一个合理、明确的标准,避免核准管理范围的泛化。他指出,投资体制改革需要出台和完善投资的法律法规,转变政府职能和投资观念,推进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服务,大力培育规范中间服务组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55118亿元,2004年预计增至60000亿元,增长12%。其中,建设与改造投资33300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1300亿元;集体、个体投资17100亿元。
近年来,中国直接融资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3年下降为5%,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融资比例也在下降,项目投资建设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进行,金融市场结构极不合理。而美国资本市场的结构是“三三制”,即企业债、股票证券、基金各占三分天下。
张汉亚分析,新的投融资体制将使企业和社会增加项目建设投资力度,同时也促进直接融资和私募市场的发展;政府应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企业债发展,鼓励和创新多种直接融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债试点,发展规范中小型金融机构,改革政策性银行等。
一个利好消息
但是,新的投融资体制并不意味着当前宏观调控紧缩政策开始转向。
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解释,项目审批制改革和国家宏观调控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因为当前宏观调控政策主要从土地和金融两个层面展开,而不是从项目审批上进行调控。
有关专家此前曾指出,项目审批制一直被视为中国宏观调控重要手段之一,新的投融资体制将会对现行的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提出挑战,改进调控方式和手段。
在张汉亚看来,今后宏观调控将会通过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等手段推动行业发展;运用税收、价格、利率、证券发行、金融和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调节市场;建立信息导向制度,通过定期、及时发布信息来引导市场走势。
社会各界目前普遍将《决定》即将出台看作一个利好消息。有专家指出,现在看来,《决定》确实将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进程,但对其作用也不能期望过高,因为中国投资体制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