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优化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催化剂”论文_郭献民

设疑——优化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催化剂”论文_郭献民

浙江省青田县平演实验小学 323900

摘 要:小学科学课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科学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十分重要,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科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在科学课堂上通过“设疑”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 科学 设疑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能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师极为关键。在“学为中心”的小学科学课堂上,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起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参与具体的科学学习过程。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往往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过程,从而导致了学生对科学学习失去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设疑”是优化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在科学课堂上要通过“设疑”激发起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科学探究热情,这样才会促使学生从内心生发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全身心地参与到科学学习中去。

一、基于情境设疑——调动学习热情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式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内容,借助语言或者多媒体等方式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将提前设置好的悬念或者疑问有效地融入情境之中,这样必然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身临其境,既活化了课堂氛围,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科学学习热情。

1.在问题情境中设疑,调动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问题情境中设疑,学生在疑问式问题情境下,就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土壤中有什么”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在我们生活中能够看到各种不同的小动物,它们的生存需要通过摄取肉类或者植物来保证,实际上人类每天同样也需要摄取相应的食物和水分,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小花、小草,还有大树这些植物来说,它们究竟会从哪里摄取营养呢?”在经过学生短暂的思考之后,给出了各种各样新奇的答案。当有学生给出“土壤”一词时,教师顺势继续提问:“那么你们是不是了解土壤呢?土壤中都有些什么?”这一问题立刻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土壤的个性化认知。

上述教学案例,教师并没有直接以土壤作为突破口,而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关注动物如何摄取食物,之后再引入植物如何摄取营养。当有学生提出土壤这一关键词之后,教师充分把握了这一有效的教学时机,引导学生展开探讨和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同时又能够使学生以活跃的思维状态主动地投入于学习中。

2.在类比情境中设疑,调动学习热情。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类比情境,在类比情境中设疑激趣,这样,就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例如,在教学“骨骼、关节和肌肉”一课时,为了引入“骨骼”的概念,可以这样设疑:“在建设高楼大厦之前,为什么要首先搭建钢筋框架呢?其功能是什么?如果不搭建,又会怎样?”这一问题立刻引发了学生的激烈探讨,有学生提出:钢筋框架的搭建是为了保障大楼的支撑,如果缺少了这一框架,就容易引发大楼的倒塌。之后教师顺势引导:“那么对于人体来说,是不是也需要框架支撑呢?那人体的框架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学生们纷纷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对此进行回答,教师继续提问:“在人体内部,实际上存在一个由不同骨头组成的骨骼框架。这一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人体的骨骼。”这样,层层深入的导入,充分地激活了学生主观意识以及思维活跃度。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及学习热情被充分激活,才能够从内心生发主动学习的愿望,才能够立足于教材展开更深层面的探讨。教师必须清楚地把握这一点,才能够有效设疑,才能够有的放矢。

二、借助实验设疑——激发探究欲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其中的重要构成。科学实验其能够以更直观、更形象的方式向学生阐释科学原理,揭示其中蕴含的科学规律,同时还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探究欲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实验中设疑,灵活借助科学实验为学生设置悬念,以全面推动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

1.借助实验现象设疑,激发探究欲望。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此进行设疑导入。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科学实验活动课“大气压力”时,是这样借助实验设疑的:首先拿来一个玻璃杯,在里面装满水之后用一张纸缓慢地封住杯口,并向学生提问:“如果将杯子倒转,大家认为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这张薄薄的纸是否可以阻挡水的流出呢?”在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水会流出来。然后,教师缓慢的将杯口倒置,结果出乎学生意料。学生们表示极为惊讶,教师此时提问:“为什么水没有流出来?这一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呢?”

以上案例中,教师基于“水杯倒置”这一简单的演示实验成功地引入了大气压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以及探讨热情,学生发现和自己认知完全不同的实验结果之后,必然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状态相对活跃,学习的参与度普遍较高,收到了极为显著的教学实效。

2.借助实验冲突设疑,激发探究欲望。

认知冲突是引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有效动力,在一些科学实验中,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会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此时,教师再导入教学内容,就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磁极的相互作用”一课时,一位教师向学生出示两辆具有磁性的小车,而同时在小车上分别放置两块不存在任何标志的磁铁,用手轻推其中一辆,使其慢慢接近另一辆小车,此时学生发现这两辆小车没有相互碰撞,反而弹开。这与学生的认知形成了强烈的冲突:“为什么两辆小车没有碰到,反而看起来被推开了呢?”这一想法立刻引发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主动探究兴趣。然后,教师悄悄地调换了其中一辆小车的方向,之后再接近另一辆小车。在开始演示之前,先向学生提问: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因为受制于定势思维,很快学生就回答仍然是相互推开。但是小车在实际行进过程中却出现了相互吸引。这一实验现象立刻激化了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生发了越来越多的疑惑,由此必然也能够更有效地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首先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些大小相同但具有不同重量的瓶子,然后把这一些瓶子放入到水槽中。这一些大小相同的瓶子在水槽中有的沉,有的浮。学生观察到这一现象后,纷纷质疑:为什么瓶子大小相同,在水中的状态却不一样呢?此时,教师再引入教学内容,学生对探究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产生了强烈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设疑——培养科学意识

《科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让学生体会科学和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设疑。

1.基于生活常识设疑,培养科学意识。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些生活常识进行设疑,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以一种高昂的学习热情投入到科学学习中去,并且,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食物中的营养》这一课时,是这样联系生活设疑导入的:我们每天都会吃种类非常多的食物,那么,你们是否了解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中包含哪些对身体有益的营养成分呢?”这一问题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也非常熟悉,但是学生对于这个和自己密切相关的问题却无从下手,于是,他们就会体验到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基于此,教师便可以顺势导入新课,然后和学生一起在释疑、解疑的过程中进行本课的学习。

科学知识实际上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基于生活常识设疑,有效地激活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主动探索意识,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

2.基于生活迁移设疑,培养科学意识。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一些科学认知与理解进行设疑导入,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科学认知与理解对问题进行解释。他们的这一种解释往往是比较片面的,因此,教师再导入教学内容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水结冰了》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到了夏天,大家是不是都爱吃冰棒雪糕?你们知道冰棒雪糕是怎样做出来的吗?”有学生回答:“我看到妈妈自己制作的时候,先把各种各样的材料调好了,倒入小格子,然后放入冰箱。很快小冰棒就制作完成了!”之后,教师顺势引导:“那么为什么要把这些材料放入冰箱呢?”这一提问立刻引发了学生的笑声:“因为冰箱的温度更低呀,一放进去很快就把热水冻成冰了!”此时,教师顺势继续提问:“热水在逐渐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会出现怎样的改变呢?”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猜测。有的学生认为,因为冰棒制作完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也就意味着热水变凉需要一定的时间,就说明温度不可能一瞬间就降低,必然会在下降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规律。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展开的猜测,立刻引发了他们对新知的主动学习欲望。

以上案例中,基于生活迁移设疑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也能够将复杂的知识进行简单化、形象化处理,便于学生理解,有助于其自主完善全新的知识体系。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中,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热情、引发他们的科学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多元化的设疑方式,这样才能够充分贴合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水平,最大程度地发挥设疑的教学功能,以此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曹先玲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7,(10)。

[2]郭永强 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质疑[J].才智,2017,(02)。

[3]程五霞 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04)。

[4]管照生 科学课堂巧设疑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从《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教学谈起[J].广西教育,2017,(03)。

论文作者:郭献民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6月总第27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设疑——优化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催化剂”论文_郭献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