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则与伦理道德教育_弟子规论文

弟子规则与伦理道德教育_弟子规论文

《弟子规》与伦理道德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伦理论文,弟子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些欧洲学者一直在探讨: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中其它三个文明都消失了,唯有中华文明得以承传下来,并且保持了五千多年经久不衰?经过研究,他们最终得出了结论:那是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历史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伦理道德的教育,正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记载:早在尧帝时期,就有感于百姓“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的状况,任命契为主管教育的官员,教导人民懂得五种最基本的伦常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伦理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国家、民族、时代的人都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伦理关系。因此,中国古人说,“人无伦外之人”,即不存在生活在伦理关系之外的人。只有把这五种基本的伦理关系处理好了,整个社会的人伦秩序才是井然有序的。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看成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始,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这一传统为孔孟承传下来,成为维系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但到了清末民初,由于清廷的腐败、外族的入侵和连年的战乱,使得一度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被迫中断。加之中外战争中的连连失败,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于是一些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激反思和盲目批判,特别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当中,中国传统文化更是被批判得体无完肤,使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改革开放以后,国人面对西方高度发达的科技和物质文明不免有些眼花缭乱,随之而来的是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近百年过去了,当国人静下心来理性地反思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时,却发现,割裂传统、一味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虽然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环境问题),而且还有一些问题是仅靠物质文明的发展无法解决的(如人的道德问题与社会和谐问题)。于是,人们开始想到了寻根,想到了文化的回归。

重视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合理性,那是因为,人从一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正是在家庭之中,孩子从父母、特别是母亲身上,学会了如何处理好这些基本的伦理关系。因此,古语讲,“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的确,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接受了母亲的言传身教的影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谦恭有礼、严谨诚信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培养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品德,走上社会之后才知道如何与朋友、同事乃至于陌生人和谐交往。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重视从家庭(族)开始就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此流传下来了很多家规、家训(如《颜氏家训》、《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也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而由清朝的李毓秀夫子根据古圣先贤的教导编写而成的《弟子规》,正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

从形式上看,《弟子规》概括简练,三字一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特征。由于它易记易诵,所以也就容易在社会上加以普遍推行,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行为标准,避免了墨子所说的“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的情况。

从内容上看,《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正如毕业于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理工大学的金融学博士、澳洲昆士兰大学的钟茂森教授撰写的《圣贤教育的闪光》一文中讲到的: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可以追溯到四千五千年前,代代相传。这种美好的教育教我们的是什么呢?——教我们的是伦常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教我们做学问道德的功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教我们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教我们处世态度: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教我们待人接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以上修身、齐家、治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总纲,全部体现在《弟子规》的教学中。《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恩欲报,怨欲忘”;“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

从《弟子规》所蕴涵的教育规律上看,它特别强调了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问题。《大学》上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弟子规》内容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弟子规》的内容分为七个部分,编写次序分别是人则孝、出则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就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首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也就是《三字经》上说的“首孝悌,次见闻”。

《弟子规》上还强调,道德教育同样也是有先后次序的,那就是“百善孝为先”,即从对父母的孝心开始,培养起一个人“泛爱众”的能力。这是因为,孝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的情感。如果恩义、情义的处世原则培养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做出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的事情来。而且,把孝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么可能让他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孝经》上也讲:“长幼顺故上下治”。可见,“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而当代西方国家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法治相对健全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了犯罪率激增、少年犯年龄下降等现象,无疑与夫妻关系失调、家庭崩溃、父子失教的状况有关。

总之,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积累了五千年的治国方法、经验、智慧,对于解决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弊端,仍然可以给出救治的良方。这正如一个企业家所说,如果想要去学习企业管理的经验,在一个拥有200年和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熏陶的企业之间,他肯定会选择向后者学习:虽然一个拥有200年历史熏陶的企业也一定有其成功的经验,但毕竟不如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熏陶的企业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如今,也确有一些开明的企业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把《弟子规》的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理念引入到企业管理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2008年10月和2009年5月青岛大洲运动用品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一届、第二届“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文化”企业家论坛上,菲尼克斯(中国)投资公司的李慕松总裁的演讲《中华文化成就和谐菲尼克斯》、北京汇通汇利有限公司的胡小林董事长的演讲《中国传统文化带动经济良性发展的经验分享》,吉林松花江中学的王琦老师的演讲《吉林松花江中学弟子规推广经验分享》等,就为我们提供了运用中华文化创建“中国式管理”的最佳案例,更加坚定了我们通过学习《弟子规》,加强伦理道德教育的信心。

党的十七大发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号召,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面对新时期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的挑战,要把党员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像我们老一辈共产党人那样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让我们从学习和力行《弟子规》开始,把早期共产党人那种讲理想、重道德的优良传统真正继承下来,并推广到每一个共产党人、每一个中国人。因为,《弟子规》是伦理道德教育的根本,是做人的根本。

标签:;  ;  ;  

弟子规则与伦理道德教育_弟子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