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理性批判-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功能诉求论文

回归理性批判-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功能诉求论文

回归理性批判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功能诉求

张 华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海淀 100083)

【摘 要】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直面现实的理性批判功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功能,近年来由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功能的式微导致体制内遭遇冷眼,体制外不被理解等情况。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回归理性批判,才能增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重新成为大众的思想武器,指导大众的社会实践,与大众站在一起,打成一片。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批判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实现大众化?学者们大多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表现形式维度进行论述,鲜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功能角度探寻。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由此,直面现实的理性批判功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功能,一旦丧失反思的向度与批判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更何谈大众化?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为的是增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语话权,使之成为大众锐利的思想武器,发挥其社会建构功能,帮助大众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水平,给大众以精神指引。唯有发挥其面对现实的批判功能才能实现上述目标,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走进大众,实现大众化。

一、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

恩格斯曾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马克思毕生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解放而奋斗。”[3]在此人生目标指引下马克思毕生的科学研究,正如列宁所说,“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4]进而批判一词反复出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标题中,深刻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和斗争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过程包含对各种歪曲现实的理论和思潮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自我的批判。其根本在于对现实的批判。[5]批判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而是指有条件的否定,是在对事物经过质疑、审视、反思后的扬弃。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旨趣在于从传统的“解释世界”转变为“改变世界”,如何才能改变世界?仅靠“解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认识的前提下进行鞭辟入里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概括,去伪存真,化腐朽为神奇,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者的真正目的。

尽管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过去付出了诸多努力来促进各国会计准则的一致性,但仍然困难重重,仍有诸多问题等待商讨与解决,在这个漫长的协商过程中大大阻碍了全球经济发展效率与资本流通,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和斗争中发展的。毛泽东同志说过:“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6]“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在人们的批评中间,就是要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7]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路披荆斩棘,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斗争中展现真理的力量,回应社会的需求,站在时代的前沿。

二、批判功能的式微: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难以大众化的“症结”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李静晶等用ERICA预评估了在建的海阳核电站对海洋生物产生的辐射剂量。海洋生物、海水和沉积物中Cs和Co的浓度用中子活化分析测得,从而计算当地Cs和Co的转移因子。进而,当地的134Cs、137Cs和60Co在生物体内和沉积物中的活度浓度便可以通过当地的转移因子和预测的核电站排出液中的浓度来算得。ERICA软件用于估算134Cs、137Cs和60Co对生物体的辐射剂量率,结果显示这三种核素对生物体产生的剂量率之和<0.001μGy/h。

荧屏不能充斥着阴柔之气,更不能只有阴柔之气,但这又不能只是对荧屏提出要求,因为这同时也与更广大的社会环境有关。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问题都比较突出,如果家庭和学校都能够按照未成年人成长的科学规律来教育孩子,就应当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抵御荧屏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体育锻炼是培养“阳刚之气”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能不能把更多孩子带进体育场,让他们在挥汗如雨中享受阳刚之美,培养他们的阳刚之气?

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影响力降低。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直面中国问题意识整体上的缺失。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如果对矛盾熟视无睹,甚至回避、掩饰矛盾,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坐看矛盾恶性转化,那就会积重难返,最后势必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9]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后,日益叠加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都需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理性批判功能,提高大众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各种西方思潮充斥中国思想文化界时帮助大众辨清事实,站稳立场,增强理论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际情况是,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尽量规避矛盾,回避问题,以现状作为理想来赞美,极力遮蔽社会矛盾,不是勇于直面矛盾而是绕道而行,甚至论证矛盾的合理性以维护现行政策或为其注解。“严重的问题不是存在问题,而是不愿不敢直面问题、不想不去解决问题。”[10]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上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度和认识度缺失,不能给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提供方法论支撑。

马克思曾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8]286可见,再美好的理论构想和图景勾画,如果没有相应的利益实现机制,在现实面前则会显得枯燥无力。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亦指出物质利益的重要性,全球空间的初步形成即使是资本家追逐利益的驱动结果。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型的全球空间勾勒了美好的图景,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现实利益机制,也只会因沦于空谈而失去世界人民的响应和参与。为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需要可靠的利益实现机制,要以“一带一路”的推进为基础,为世界人民提供可靠的利益共享机制,进而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空间。

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认可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敢说真话和愿意说真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越来越少,敢说真话和愿意说真话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少。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责任感与使命感淡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仅仅作为安身立命的“饭碗”。更有甚者,为了追求等级和身份而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虚构数据,捏造现实,成为歪曲造假的主体。媚世趋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个性和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目的是成为人民大众锐利的思想武器,对社会现实展开理性批判,指引大众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由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立者的初衷渐行渐远,自然对大众而言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存在。而当直面现实的理性批判功能,演变为“赞美式批判”或“错位批判”[8]而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和本性的时候,不被大众所认可就成为必然。

三、回归理性批判: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功能诉求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要考虑的是如何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民大众站在一起,打成一片?唯有恢复其理性批判功能,重新成为人民大众的思想武器,使人民大众能够灵活使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批判的武器向现行一切不合理的社会因素展开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定于一尊的地位,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决定的。但是,近年来由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功能的式微导致体制内遭遇冷眼,体制外不被理解而日益远离大众成为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回归理性批判才能增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11]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领地位,抵制西方社会思潮和话语体系的侵蚀。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权削弱的重要原因在于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居于一尊,具有唯一正确性而影响和排斥其它思想理论体系进入哲学领域,久而久之,其批判功能因“抽象化”和“教条化”而逐渐丧失,这一基本功能的丧失不仅影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的意义和自身的发展,削弱了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更加重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危机。上述关联说明,要增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必须让其回归理性批判的基本功能,进一步增强其社会影响力。这意味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面前正面积极的“出场”并发出自己独立的、有影响力的声音;意味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众多学科的比较中,凸显整体上批判性地介入当代中国现实的能力并在方法论上占据引导地位;意味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为人民大众提供能够理解并掌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人民大众的精神指引,消除信仰危机。为实现上述目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以哲学的方式实质性地介入到现实生活中,直面中国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深入当代中国社会的结构,以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根基,对中国现实进行“真正的批判”,如此才能提出新理论和新范式,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具有自主性和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立足于国际学界,获得应有的话语权。

回归理性批判才能使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重新成为大众的思想武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困境在哪里?看看人民大众是否还掌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强有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曾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12]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原本是被人民大众用来进行理性批判的精神武器无法正常发挥效能,群众掌握之有何用?推进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初衷是成为指导人民大众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提高人民大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不仅在于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帮助人们有意识的改造世界。“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3]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人民群众就是强有力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所以,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关键是恢复其理性批判功能,使之重新成为大众的“思想武器”。

回归理性批判才能使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大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14]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理论品格,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源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时代性的理论总结和概括,它还参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其重要的路径和方式就是提供给人民群众以思想武器,通过现实批判来破旧立新。因此,回归理性批判的最终目的是更好的发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建构功能。从社会建构的角度考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至少应该对权力逻辑、资本逻辑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展开批判。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批判性反思并建构性提升对经济生产和生活领域产生普遍影响的企业家精神、资本精神、工匠精神等。[15]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恢复理性批判功能,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方法论支持,才能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注入新的精神文化活力。在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服务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真正实现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

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16]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和理论自觉,努力研究和回答当今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塑造“文明的活的灵魂”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回应时代呼声,植根实践土壤,聚焦实践问题,发挥理性批判,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学术态度与学术形象,如此,才能深入人心,真正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打成一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930/c1001-29568731.html,2017-09-3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3][1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505/c64094-29966415.html,2018-05-05.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285.

[5][8]叶险明.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批判功能[J].哲学研究,2016,(9):3,5.

[12][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9.

[6][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232.

[9]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EB/OL].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8-12/31/c_1123923896.htm,2018-12-31.

[10][16]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EB/OL].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7/31/c_1124819127.htm,2019-07-31.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10-27.

[15]薛睿.“哲学与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研讨会暨第十五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综述[J].教学与研究,2018,(11):109.

【DOI】 10.3969/j.issn.1009-2293.2019.05.004

【中图分类号】 D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293(2019)05-0016-03

基金项目: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2017M610242);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项目(项目编号:CIT&TCD201504031);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项目

作者简介: 张 华,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首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责任编辑:朱小宝)

标签:;  ;  ;  ;  

回归理性批判-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功能诉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