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还存在吗?对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思考_经济周期论文

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还存在吗?对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思考_经济周期论文

发达国家经济周期还存在吗?——由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引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达国家论文,美国经济论文,持续增长论文,经济周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近几年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和欧盟、日本经济在低谷中徘徊,经济理论界对”经济周期“开始有了新的认识。有人认为经济周期已经消失,也有人认为经济周期仍然存在。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究竟存在与否?本文拟从美国经济的新现象、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周期新理论以及经济周期本质特征和造成经济周期各阶段界限模糊的原因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美国经济出现了“新现象”

从1991年4月至今,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已近7年之久,出现了“一稳四低”的现象。具体表现在:(1)经济稳定增长。从1992年到1996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分别为2.6%、3.0%、4.1%、2.9%和2.5%,年平均增长率为3.02%,居西方七国之首(注:引自《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3期,第50页。),远远高于同期日本和欧盟的经济增长速度。且1997年上半年以来,美国经济以6%的速度增长(注:BUSINESS WEEK,Nov,17,1997.),这一增长趋势一直还在继续。(2)通货膨胀率持续走低。1990年以来,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在稳步下降,1990~1996年通胀率分别为4.3%、3.9%、2.9%、2.5%、2.7%、3.2%和2.5%,1997年头5个月的通货膨胀率为1.4%(注:引自《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3期,第50页。)。(3)失业率已降至公认的“充分就业”水平以下。自1992年以来,失业率逐年下降,1996年初已降至5.8%以下。据美国劳工部报告,1997年11月份失业率降至4.6%,这是2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注:转引自1997年11月17日《国际商报》。)。(4)利率水平波动幅度小。从1990年下半年起,利率大幅度降低,短期利率下降至2.5%,长期利率下降到不足7%。目前,联邦基金利率在5.5%(注:数据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2期,第16页。)。(5)财政赤字缩减。1992~1996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依次为2903亿美元、2549亿美元、2030亿美元、1638亿美元和1073亿美元(注:引自《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3期,第50页。)。预计1998年财政赤字将进一步下降。

2.几种关于经济周期的“新理论”

美国经济出现的“一稳四低”现象,不仅成为西方经济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也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密切关注。

过去25年中,在经济领域,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决策部门都认为,美国经济的年增长极限在2.25%至2.5%之间,失业率的最低水平也要在5.5%至6%之间。如果增长率在2.5%以上水平持续相当一段时间,或失业率低于5.5%,工资和物价就会轮番上涨,出现通货膨胀。这一观点几乎成了预测美国经济一成不变的定律,也成为美联储实行调控的警戒线。然而近年来的事实是,美国经济出现了超过“速度极限”的增长和高于“充分就业”的就业率以及30年来最低的通胀率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促使许多学者从全新的角度和深层次上重新思考和认识美国经济的变化。

据此,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应有所变化,他们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1)经济周期“消失论”。持此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周期已成为过去,经济有可能持续发展,增长的时间会更长。美国经济在1982~1991年间始终持续发展,其间仅出现过一次为期两个季度的“衰退”。美林公司首席经济师布鲁斯·斯坦伯格指出:“基本的经济环境是优越的,增长是健康的,通货膨胀低得觉察不到,公司利润很高,实际工资增加。”经济学家艾化·赛奈的结论更加证明了:“这确实是一个‘新世界’。它不再是一种周期现象,这是彻底变革的结果。”

(2)“新经济”论。此理论认为,传统的经济周期业已消失,经济将迅猛增长,不大可能出现衰退,因为引发过去经济衰退的许多问题今天已不复存在。过去25年中,美国经济有一个常规:2.25~2.5%的年经济增长速度和5.5~6%的失业率均为极限。如果年增长率超过极限之上,失业率降到极限之下,就会加剧通货膨胀。如今这个常规已被打破。自1996年初以来,美国经济以3.5%的速度增长,失业率从18个月前的5.8%降到4.9%,然而通胀率却没有上升。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新经济”论。他已“从曾经体现工业时代经济思想的坚定保守者转变为拥护‘新经济’论的急先锋”。现在,“他乐于接受我们已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的现实。他对市场经济的有机本质笃信不疑”。他坚持认为,“美国正经历自本世纪初以来还从来没有过的生产率革命”;“从长远看来,随着世界迈入21世纪和‘新经济’就地生根,更多的陈旧经济准则将失效”(注:迪安·福斯特:《格林斯潘憧憬的新世纪》,1997年7月14日美国《商业周刊》。转引自1997年8月29日《参考消息》第4版。)。

(3)经济周期“缓和”论。持此观点的经济学家以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史蒂文·韦伯为代表。他认为,在生产和消费全球化环境下出现的就业和财政上的变化,减少了发达国家经济的不稳定性,大的经济起伏已成为过去,因而以往经济周期中所呈现的繁荣、过渡、衰退和复苏四大阶段“不再像从前那样明显”。他认为,世界不同地区的生产布局和更大的贸易自由也使得经济更加稳定,一国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不再那么脆弱”。

(4)“周期消失证据不足”论(或称主流派论)。这派人士否认美国经济进入了新经济时代。杰勒德·贝克在《金融时报》撰文认为,虽然美国90年代的经济“奇迹”确实存在,但现在就说增长加快不会引起通胀,恐怕为时尚早。他认为可用“过渡经济”观点来解释美国目前的经济——经济周期依然存在,只是发生通胀现象的间隔可能比通常的要稍长一些;失业率下降而没有引发通胀还可用就业人口已发生变化来加以解释。经过一个过渡时期后,长期的增长趋势将会恢复到原来水平,届时高于那个水平的任何增长率仍会导致通货膨胀。以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古鲁格曼和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奈罗为首的主流派则告诫人们不要在证据如此少的情况下作太绝对的结论。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土志田征一认为,与80年代对美国经济过分悲观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经济”论过于乐观了。

以上是目前对于经济周期几种颇具代表性的新看法、新观点。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对经济周期有无的争论,主要是因为现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各阶段不再那么明显,而是变得模糊,难以辨认了。

3.经济周期依然存在

上面几种认为经济周期不存在的理论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把“经济周期”机械地理解为从自然界中观察到的许多“周期波动”,认为经济周期频率、幅度和持续时间应是划一的。即每年周期时间长度都应相同,每个周期的所有情况也应该完全一样。这种机械的理解会导致两种后果:

一种后果是,否定了经济周期的存在。因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没有像物理学或数学中那样时间长度固定和情况完全相同的周期。

另一种后果是,错误地进行预测。认为上一个周期是几年,下一个周期也应该是几年;上一个周期是什么样,下一个周期也应该是什么样。

马克思曾一再强调指出:“直到现在,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间是10年或11年,但绝不应该把这个数字看作是固定不变的。相反,根据我们以上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和各个规律,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数字是可变的,而且周期的时间将逐渐缩短。”(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95页注1。)他还指出:“可以认为,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这个生命周期现在平均为10年。但是这里的问题不在于确定的数字。”(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7页。)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生活是复杂的。经济周期会受到诸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除了物质性因素外,还受到人的心理与行为因素的影响,除了内生性因素的作用外,还受到外生性因素的冲击。所以,它不会像物理学或数学中的周期那样,具有固定的时间长度和完全相同的情况。而关键总是在于把握各种因素的作用机制以及诸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美国经济周期专家扎尔诺维奇说:“‘经济周期’这一术语就其不含有唯一的周期长度来说,有点用词不当,但是它的广泛被接受,表明对周期存在着的重要规律性的一种认识。观察到的波动,除了在时间长度方面,在振幅和范围方面也变化很大,然而它们却有着许多共同点。”(注:[美]Victor Zarnowitz,"Recent Work on Business Cycles inHistorical Perspective:A Review of Theories and Evidence",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Ⅹ Ⅹ Ⅲ(June.1985),p.533.)

可以认为,经济系统的波动,是由于多种不同频率的波动迭加而成的。熊彼特根据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将它们分为三类:(1)长周期,即康德拉耶夫周期,这一周期持续时间50年到60年。(2)朱格拉周期,即中周期,持续9至10年。(3)基钦周期,或短周期,持续40个月。

由以上分期不难看出,虽然目前美国经济已持续近80个月的增长,但并不能说明其经济周期已经消失了。

4.发达国家经济周期变化的主要原因

伴随着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欧盟经济却出现较长时间的衰退,直到1997年才出现相对平稳的增长。日本经济在较低水平上徘徊了4年后,至今仍处于低潮,而且波动幅度大。通过简单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的非同步性越来越明显,而且变异性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周期持续时间拉长,波动幅度减弱,各阶段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高新技术发展为基础的信息化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因素。信息化不仅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且使传统产业得到改造。以美国为例,1994年美国企业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投资第一次超过其对厂房设备的投资,这标志着美国已从工业经济向新型的信息经济,从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化,由此,信息产业慢慢发展成为美国的主导产业,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已占生产率总要素的80%左右,仅电脑产业年创产值就超过了1万亿美元。可见信息产业已成为新型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它是影响经济周期变化的重要因素。

(2)8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影响。以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为标志的多层次、多领域的贸易自由化取得进展,促进了全球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国际投资与贸易的发展,与此同时,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取得实质性成果,初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这一方面使发达国家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以减轻危机到来时内部市场的压力,另一方面,又有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后院”,有利于规避来自于外部的经济波动的影响和竞争压力。

(3)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实施。近几年,发达国家把通货膨胀视为经济发展的头号敌人,把低通胀率下的经济适度增长作为最主要的政策目标,积极而恰当地动用货币杠杆,随时根据经济增长和通胀率变化而调整利率,对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抬头,产生了根本性的作用。1979~1988年发达国家消费价格平均增长6.8%,1988~1998年预计下降到3.3%,下降1倍多。其中,美国由6.0%下降到3.0%,欧盟由7.5%下降到3.6%,日本由2.7%下降到1.5%。在同一时期内,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预计由2.9%降至2.5%,下降约0.4%。美国由2.7%降至2.3%,欧盟由2.3%降至2.1%,日本由3.8%降至2.55%(注:引自《经济研究参考》1998年第1期,第52页。)。从两个时期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均有下降,但前者的下降幅度明显地大于后者,从而使宏观经济出现了低通货膨胀与适度增长并存的局面。

(4)产业结构进一步软化。首先是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有所提高,而且越来越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是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效率变化,1979~1988年发达国家制造业每小时收入平均增长8.0%,1989~1998年预计下降到6.2%;制造业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由4.7%下降到3.2%(注:引自《经济研究参考》1998年第1期,第52页。)。第三是企业管理体制和生产方式变化,减少管理层次,实行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和将库存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精益生产”。上述变化结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提高了产业和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分散了经济周期波动的风险,因而,也使经济周期变化不明显起来。

标签:;  ;  ;  ;  ;  ;  ;  

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还存在吗?对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思考_经济周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