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调查为例论文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调查为例论文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
——以湖南科技学院调查为例

肖 可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

[摘 要] 文章通过对湖南科技学院学生红色文化资源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进行的调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态,论述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培养教育中所发挥出的作用,进而提出合理整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红色文化资源;高校人才;教育;培养;价值

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红色资源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孕育着强烈的精神动力。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可以渗透到红色文化中,红色文化所负有的精神亦可始终贯穿于理想信念教育中。因此,充分发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拓宽高校人才价值培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 红色文化资源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教育的价值意义

红色文化资源是历史的产物,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蕴含了丰富的教育价值,对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引领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理想教育导向。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潮纷至沓来,思想单纯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某些不良思想和社会恶习的影响,使自身价值观产生动摇。红色文化富含的精神实质,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

其次,丰富高校理想价值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有 “精神内涵丰富,开发形式多样,实践应用广泛的价值功能,具有科学的实践性,具有强烈的应用性”[1],革命旧址、烈士纪念园、革命烈士故居等红色旧址为大学生提供了众多社会实践基地和场所,高校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可以使受教育者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强烈的无意识的教育作用,从而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和形式。

最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是革命年代典型事迹的提炼和概括,是革命先烈崇高信仰的集中体现,用榜样的事迹和力量去激励、帮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进而达到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的教育目的。且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理念,大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学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优秀文学和影视作品来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红色文化资源是历史真实性与时效性的统一,它可以使大学生获得求真的教育,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一水平中央泵房排水系统核定能力为16.41万t/a,二水平中央泵房排水系统核定能力为342.97万t/a,三水平中央泵房排水系统核定能力为173.01万t/a,矿井排水能力核定为532万 t/a。

2 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状况及存在问题

2.1 调查研究对象及方法

由此可见,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确实存在着“四有四无”的现象,即有意愿无行动、有宣传无拓展、有活动无体会、有过程无内容。“有意愿无行动是指大学生易受身边环境、氛围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产生学习、研究红色文化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逐步消减,并无长期的、实际的行动。有宣传无拓展是指高校在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中,往往只有单调的形式推广,没有通过开展针对性的活动来真正地吸引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承。有活动无体会是指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只是简单组织学生瞻仰红色旧址、遗迹,并没有就红色文化精神实质进行教育,学生也没有把红色文化内涵融入自身的思维之中。有过程无内容是指在学习中并未形成内涵上的拓展和深化,以至于在学习中并不能凝练一些实质性的成果,更不能在学习中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 。[2]

2.2 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状况

从问卷调查中可看到,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和活动是较为普遍的,学生通过学校安排了解红色文化资源的占了57.1%,由此也可看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方式偏向于被动,多通过学校组织的网络、课堂教学及广播电视等途径了解,课外实践却相对较少。仍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同学(33.4%)对永州的红色文化资源一无所知,且在所有调查对象中有40.2%的同学认为永州红色文化对人生价值观没有任何影响,即使在认为红色文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有影响的59.8%的同学中,也只有0.3%的同学认为有很大影响且可以完全改变人生价值观。由此可以得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影响并不大,开展的红色文化教育效果并不乐观,对人生价值观的影响改变不多甚至没有影响。故高校的文化活动虽然开展得很多,但并没有真正地把红色文化的内涵融进学生的思维中,也没有引起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深刻思考,更没有充分发挥出红色文化应有的作用。

2.3 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虽对红色文化有所接触,但了解不足并所受影响有限,且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亦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问卷分析来看,听过红色文化的达到了惊人的100%,但是大多数学生对红色文化却并不了解,受到红色文化熏陶的更是不多,有58.2%的同学认为红色文化没有大影响,认为有大影响的只占4.7%,还有10%的学生甚至没机会接触到红色文化。至于红色文化对于当前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大多数学生认为效果一般(44.3%),甚至没有效果(10%),认为效果好的只占27.6%。

为了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笔者以湖南科技学院全体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编制了《永州红色文化与湖南科技学院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调查问卷,采用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5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455份,有效率为91%。本次调查对象,年龄多集中于18~22岁,其中女生比例是65%,男生比例是35%,这与学校男女比例失衡有一定关系。在年级分布上,大一学生占29%,大二学生占32%,大三学生占21%,大四学生占18%。在专业类别上,理工科学生占25.3%,文科类学生占60.4%,体育艺术类学生占14.3%。政治面貌方面,群众人数的比例最少为16.5%,共青团员人数最多比例是63.5%,而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学生的比例为20%。

其次,探索红色文化资源参观新途径。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引导教育作用,我们应该先建立、健全相应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重视文物和景点的整体规划建设和保护,也要重视提炼蕴含在文物以及景点设施之中的精神内涵。因此,高校不仅是在革命遗址或景点挂一块教育基地的牌子,而要不断地加强对本校红色教育基地的管理应用,培养本校的专业人员队伍,切实达到参观效果。高校可以结合重大政治节点组织师生参观爱国主义基地,亲身感悟红色革命精神的魅力所在,也可以通过重走长征路等方式,体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使革命精神外化于行。还可以“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深入革命老区实地调研,收集革命老前辈的英雄事迹,撰写调研报告等体验式教学方式,使革命精神内化于心。

3 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人才培养教育价值的途径

首先,深化高校思政课堂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在教学中遵循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方式多样化与内容整体化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即我们必须在对历史的尊重和正确理解的前提下,客观、辩证地对待历史,吸收其精华部分,并与当下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以科学的施教方法,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理想信念教育两者之间有效融合起来。“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就是要从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历史发展和在当代所具有的意义等方面,系统分析和阐述红色文化精神形态,并且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依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举措。“方式多样化与内容整体化相结合”即在保证教育内容整体化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方法开展教育活动,又要在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式的同时,保证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机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在教学法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药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主要有:它是突显医药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最佳选择;它是提高执业医师、药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与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能够有效加强医药人才的执业能力[17-19]。

再次,营造红色文化校园氛围。高校可以创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品牌活动,诸如红歌歌词接龙、红色经典阅读、红色电影配音大赛等。还可主办“红色夏令营”体验式活动,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作用,通过党团课、党日活动、团日活动等形式组织大型红色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提高其对红色精神的深入了解。此外,建设红色品牌社团是“实现主体觉醒的一个有力举措,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思路”[3],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普遍参与率不高、反响不强烈以及学生抵触情绪较为强烈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注重宣传,可以通过建设红色校园网站、开设红色教育专栏、建立学生博客群体及微信等网络宣传媒介,也可以利用传统手段,如“国旗下的讲话”、宣传橱窗、板报、广播站、横幅、海报、知识讲座、手抄报等来充分宣传红色文化活动及挖掘红色精神,以增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新旧动能转换”以来,开始出现在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文件中,并在2016年开始频繁出现在互联网中。进入2017年以来,“新旧动能”的内涵才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所以“新旧动能”作为官方用语来说,没有严格的概念界定,但我们从一系列政府文件中和领导讲话中可以理解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质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是转型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壮大新动能、提升传统动能,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经济驱动下,我们职业及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转换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最后,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从调查中可以发现过往的理想信念教育偏重于理论的灌输以及学生对于纯理论的学习,这使部分同学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要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对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就必须如前文所述,要更多地依赖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的参观和考察,而这必然会产生诸如交通费等除课堂教育之外的额外开支,因此需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高校还要做好各项组织协调工作,学生外出安全保障工作等,要协调处理各环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目标的达成。此外,为了保证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落实,还须建立一支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结构层次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在整体发展中未能兼顾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一致,没有坚持量水而行、量水发展和以供定需等原则,工业产业全面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建设规模不断膨胀,同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输配水管网不配套,造成现有水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及严重浪费。用水量的过快增长超过了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造成地下水超采、许多河流长期断流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泰城,魏本权.论红色资源在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中的价值[J].求实,2009(4).

[2]段淞耀.“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J].重庆:西南大学, 2014.

[3]李伟明.红色导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拓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中图分类号] G412

[基金项目] 湖南科技学院2017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7FDYZX02)。

[作者简介] 肖可(1988—),男,汉族,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  ;  ;  ;  ;  ;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调查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