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九种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论文,浅议九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知识是基础、能力是重点、觉悟是归宿三位一体的思想。单从发展能力的角度看,教学应帮助学生由“学会”进而发展到“会学”,实现“知识型”向“智能型”的转变。
初中政治课就其特定的教学内容和特殊的教学对象,应发展学生以下九个方面的能力:
一、阅读能力
即通过通读文字材料逐步读懂字、词、句、段、篇,在阅读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由语言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外表到内部,由局部到整体。即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了解文字大意、领会精神要义、把握实质、理清句段关系、提出问题的能力。为此,必须多给学生创造自学的机会。如,使学生更多地接触材料分析等题型,并把握契机,合理引导,科学点拨。
二、归纳整理能力
归纳是一种常见的逻辑思维的推理方法。它是通过整理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或理论点而概括出一般原理,是由局部到整体的思维过程。一般说来,学生平时所接受的是一个个零散的各自孤立的知识“点”,有时不能及时地“串点成线”,更难以“联线成面”。而通过归纳整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构筑知识的“线”和“面”,有助于学生聚零为整,从整体上驾驭知识。
如,在初二讲“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必然性”一节中,通过一系列“条件”归纳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是客观必然的”基本原理。这一系列条件是:十月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在这里,如果学生缺乏归纳整理能力,是很难从大量“现象丛中”透彻地理解和归纳出“一般原理”的。
三、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教学的一大难点。通过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既能钻进知识点里,又能跨出知识点外。对待问题,从横的方面说,要能联系中外;从纵的方面看,要能跨越古今前后。理解问题不能拘泥于一点一面,要能兼顾古今中外,这样,对知识的理解方能透而深。
例如,在讲述“资本的原始积累”时,要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达”与“亚非拉国家的相对落后”综合起来分析,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是建立在对不发达国家的暴力掠夺与经济侵略基础上的”认识,从而将学生的平常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这是“横”的方面的综合分析。
又如,对于“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的理解,必须作“纵”的方面的综合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
四、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提供给我们的重要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精髓,辩证思维是分析理解问题的一把钥匙。它要求学生认识问题要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不要认为好的就全是好的,坏的就都是坏的,防止一叶障目。要联系的整体的理解问题,要看到事物之间是既矛盾又统一的联系体。
例如,在理解初三《思想政治》教材“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知识点时,要辩证地认识人既是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者,人有“两只手”,同时又有“一张口”;认识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辩证关系;积累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生产中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辩证地看问题,才能真正地理解当今“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科学性、紧迫性,从而为拥护和执行基本国策打下基础。
又如,在帮助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时,必须强调这只是相对于以往社会剥削制度而言的,因此,必须同时使学生辩证地认识到它的历史局限性:既要看到它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剥削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又要看到它与以往社会剥削关系本质的相同,从辩证中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
五、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学生把现象问题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认识,要能联系特定的历史环境在历史的高度上认识现象,不要“拗古适今”,不能完全用现代的眼光、僵化的观念去评价历史事件。
例如,“有着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的奴隶社会取代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纯粹用现代的眼光而没有用历史的观点作分析是难以理解课本中这个论断的,必须联系当时的历史现实——即“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才能真正地理解它。再如,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也必须用历史发展的眼光,从而认识其从产生到发展以至灭亡的必然趋势。
六、本质地看问题的能力
即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防止肤浅地表面地看问题。例如,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一节中,要引导学生透过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手段的种种变化和工人物质生活状况有一定改善的现象,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福利措施”、“吸收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以及工人的“高工资”的实质,即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受雇佣、受剥削的阶级地位,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基本矛盾。通过战后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和发展的现象,揭示其无法改变它必然灭亡的本质,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当今的资本主义世界。
七、观察分析能力
理解政治理论不是最终目的,理解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中一个方面就是用所掌握的政治“眼光”去观察分析现实现象,这个“眼光”就是观察分析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初三《思想政治》“我国的经济制度”一节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己周围的经济现象。观察和分析学生自己所见所闻的公有制经济以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各自的表现形式、作用、特点、相互区别、优缺点等,从而既加深了对现实的理解,也加深了对课本理论的理解,相得益彰。
又如,在学习“共同富裕与部分先富的关系”时,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现实的观察与分析,就很容易理解它们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以上的“引导”就是对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八、比较鉴别能力
这里是指通过比较认识异同,通过鉴别,辨别是非真伪。事实上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或吸收或抵制,才能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例如,从认识的角度看,通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比较(而不是现象比较),即生产力发展速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精神文明的比较,认识社会主义有着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从而认识追求“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荒谬性,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
又如,从知识的角度看,“比较”也不失为理解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权力与权利”、“公民与人民”、“法律与道德”、“宪法与普通法”等等,通过比较其异同,更准确地把握各易混或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概念。
九、表述能力
从理论上说它包括口头表述和书面表述两种。这里所说的是书面表述能力,即通过合乎逻辑的文字和正确的语法手段阐明意思,清楚地表述出思想观点的能力。这也是极重要的一环。俗话说:“茶壶里煮鸡蛋——有嘴倒不出”,即使理论理解得再透彻,不会文字表述也是枉然。有些学生论点明了,论据充足,就是写不出象样的政治小论文,这说明表述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除以上九种能力外,还有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它们有时能渗透到以上某些能力中,这里不加赘述了。当然,这些能力在实际培养和运用过程中,往往相互渗透,并不都是截然可分的。另外,这些能力从内部又可分为“认识、理解、运用、指导”几个能力层次,因此能力的培养、发展、显现过程一定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基础,它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发展能力则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提高觉悟则是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的结果。发展能力与否直接昭示着知识的“死活”和觉悟的实现,任何教学者在新形势下必须倍加重视这一点。
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