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康制药公司营销渠道的重构与管理

美康制药公司营销渠道的重构与管理

谷涛[1]2003年在《美康制药公司营销渠道的重构与管理》文中提出加入WTO以后,我国医药行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营销渠道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谁拥有良好的渠道,谁就能赢得市场。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医药销售由国有药站一统天下造成营销渠道单一、管理粗放,因而很难适应未来的竞争,我国广大的医药企业必须进行渠道的重构并加强对渠道的管理。 本论文采用实证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营销渠道构建及管理的相关理论,包括关系营销理论、供应链理论、激励理论、渠道权力转移理论以及博弈论等理论,通过分析整个医药行业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变化,研究医药市场营销渠道模式演变过程和现有模式的特点,并结合相同类型企业渠道建设的经验,针对厦门美康制药公司的营销渠道的现状,分析其特点以及存在的弊端,并根据消费品营销渠道一般模型,提出了其营销渠道框架的重构方案,即美康公司四级营销渠道的构建方案。 根据美康公司营销渠道重构方案,对其营销渠道的管理提出建议,包括客户评价体系的建立、稳定的沟通制度的建立、制定良好的终端管理策略、价格和包装体系的调整、加强对销售人员绩效考评、销售人员和经销商的有效激励机制以及冲货管理等。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对美康公司的营销渠道重构和管理提出建设性方案,同时也希望对其它中小制药企业营销渠道的构建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伟国[2]2007年在《基于供应链视角的我国医药市场研究》文中认为同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行业有其鲜明的特点。医疗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们在流通和使用过程中,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不完全替代性、效用的两重性、消费的信息不对称性、需求的价格弱弹性等。同时,医药市场行业主体也有如下特殊性:1、医药相关服务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其主导权在医师和药店从业人员;2、对医药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很高的要求;3、消费者的消费心态较差,大多怀有烦躁、忧郁、沮丧甚至恐惧的心态;4、组织具有多重目标性,而有的时候这些目标还有可能是相互冲突的,如我国医院大多是非营利性医院,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按道理财政应该足额拨款,而我国财政能力又有限,导致医院为了生存,纷纷从药品加价上获取利润,导致医院名义上是非营利性的,而实际上利润丰厚;5、医药服务具有延续性和紧密性。医药相关服务通常不能一次完成,由此频繁接触产生的依赖和亲密关系非一般行业可比;6、受相关法规约束较多。由此,医药供应链与其他产业供应链相比,具有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终端消费行为的特殊性、供应链管理绩效好坏与政府医药体制和政策的相关性。当前,我国医药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医药行业作为国家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支柱,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国家在资金和技术投入、医疗机构审批、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税收等政策方面大力向公立医院,特别是城市大型医院倾斜。我国医院收入来自于政府补贴、医疗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府预算补助不足,医院主要靠自身经营收入(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加成收入)加以补偿。在医疗服务收费不能体现医疗技术劳务价值时,医院只能从药品利润中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金。再加上我国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形成了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品消费的习惯,加之我国另一药品销售终端——零售药店的自身发展水平有限、竞争层次较低,医院就一直占据着我国药品零售市场的垄断地位,并利用自己的主导优势,进行渠道和价格限制,抑制竞争对手发展;占压厂家和经销商资金,索要高额赞助费、折扣、回扣等;利用药品信息优势,给患者开大处方、滥用药、开贵重药等。同时,由于我国的药品定价机制、新药审批机制、药品招标机制、基本药物制度等方面存在着缺陷,造成了药品价格虚高,药品生产企业新药研发能力和积极性不高,“新药”主要是在原有药品基础上改头换面,药品招标制度实施效果不好、以次充好、假药泛滥等现象层出不穷。多种因素造成了我国医药市场混乱和异常,政府和人民群众都不满意。对于转轨变型时期中国医药市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少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与许多着重研究医药卫生系统中的某个环节(例如制药企业、医院、药店或连锁药店等等)、某个方面(例如政府管制、药价虚高等等)的文献不同,本文从医药供应链的角度,把医药卫生市场中的有关组织和个人视作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博弈的整体,力图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对供应链中各不同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更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认为,我国医药行业的诸多问题,主要根源于医药供应链构建不合理。其主要表现是:1、医药供应链交易费用过高,引发药品终端价格虚高;2、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医药市场失灵,制药企业偏向于给药品高定价,而药价越高越好销售;3、制药企业不愿在新药研发上投入,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药品分销上和将原有药品更换包装变为“新”药品上;4、与其他行业供应链相比,医药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缺乏利益共享机制,导致医药供应链参与各方利益分配失衡,参与各方协作性较差,整体绩效不高;5、与其他市场相比,医药市场终端存在着多种市场结构即垄断和完全竞争并存;6、由于消费者的医药消费习惯及医药供给方与医药需求方的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制度的影响,导致消费者的医药消费具有很大的被动性、盲目性和制度安排性。针对医药供应链本身的特点以及我国医药体制改革与医药市场发展的具体情况,本论文进行了大量的数据调查,运用博弈论、垄断理论、政府规制理论、制度伦理学等理论工具,分析医药供应链出现畸形的机理,运用“剔除—减少—增加—创造”坐标格和“新、旧价值曲线”对比来构成医药供应链的战略布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供应链发展与管理的政策建议。首先,论文对研究我国医药供应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论文从医药行业的产品特性、行业主体特性、自身运行特性等叁个方面分析了医药供应链相对于一般产业供应链的特殊性。并从我国政府对医药市场的管理观念、管理机制、管理办法和措施方面分析了我国医药供应链的政府管制特点,指出了研究我国医药供应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次,系统深入地分析了我国医药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文分析了我国医药供应链中药厂、批发商、医院、药店、消费者的现状、运行模式、存在问题、发展方向和案例,分析了当前正在执行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药品定价机制、新药研发、审批机制、医院经济补偿机制等,指出了医药市场中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具体表现。第叁,论文对我国医药市场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论文根据我国医药市场的分析资料,从经济学视角、制度伦理视角分析了我国医药供应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根源,论文提出了我国医药市场的混乱和异常现象从根本上说是我国医药供应链畸形所致的这一基本观念,并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叁流合一”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医药供应链存在的问题。第四,论文对我国医药供应链的发展进行了战略分析。论文对我国医药市场几项重要制度进行了点评,分析了我国医药供应链战略研究所面临的环境,并运用“剔除—减少—增加—创造”坐标格和“新、旧价值曲线”对比方法,构建了我国医药供应链的战略布局,并预测了我国医药供应链的未来发展。最后,论文从政府观念、医药体制、制度设计、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医药供应链发展和管理的政策建议,旨在降低供应链中的垄断程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打击权力寻租、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供应链运行效率,最终达到增加消费者福利,促进医药企业和医药市场的健康发展。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论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医药市场中政府、药厂、批发商、医院、药店、消费者的现状、问题、操作模式,并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分析。而以往我国对医药市场的研究主要针对供应链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开展,未能从医药市场的整体上去发现和分析问题,因此难以系统地把握和解决我国医药体制的缺陷。第二:基于对我国医药市场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医药市场的混乱和异常现象根本上是我国医药供应链畸形所致”这一基本观点,并重点从“叁流合一”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医药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同时运用了大量的市场调查数据和文献数据进行说明和验证。以前我国的研究没有把医药市场的问题和供应链管理有机结合,对医药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库存控制、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基本未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全方面来分析医药供应链。第叁:运用博弈论、垄断理论、政府规制理论和制度伦理学等对我国医药供应链畸形的原因从经济学视角、制度伦理视角和一般视角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我国现行医药卫生体制导致医药供应链畸形的必然性。第四、采用“剔除—减少—增加—创造”坐标格和“新、旧价值曲线”对比图,运用蓝海战略分析方法,构建了我国医药供应链的战略布局,并预测了我国医药供应链的未来发展。

颜炳祥[3]2007年在《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理论及实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于它能够产生并释放出集群效应,这种集群效应既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源泉所在,也是产业集群存在的合理性的基础。产业集群区域内部高度的竞合氛围,使分工更专业、更精细,使成本降得更低、技术创新节奏更快;由于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产业特性、地域特性与网络特性,对于那些产业链比较长或迂回生产方式比较突出的产业,利用集群化发展可以迅速提升该产业的区域、国内或国际的竞争优势。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度非常高,并且产业链很长,因此汽车产业对相关行业的依赖性和带动作用非常强。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可以有效地促进汽车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在汽车产业集群内,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大大降低了生产和交易的成本,形成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合力,从而造就了汽车产业强劲的竞争力。随着汽车产业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我国汽车工业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地域集中特点。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汽车产业集群,只是一些生产的地域集中。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汽车工业仍然存在技术含量低、规模小、自主研发差、缺少自主品牌等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梦想,产业集群势在必行。本文从汽车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外因条件出发,分析了汽车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的形成机理,比较国际及我国部分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特征及原因,最后提出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战略选择及政策建议,目的是为了使相关人士对我国汽车业的竞争优势有一个更全面和清晰的把握,从而能够结合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有目的地促进我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点。对于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总结,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延拓、深化了有关理论的应用广度及深度。指出了对于我国汽车产业集群进行研究的现实意义,构建了本论文的技术路线并确定了研究重点;第二章:本章首先界定了汽车产品的概念、分类,总结了汽车工业的七大特征,确定本文所研究的汽车产业包括汽车产品制造业、汽车批发零售业和汽车服务业;其次,提出了汽车产业集群的概念和分类,分析了汽车产业集群的特征。最后给出了本文研究的假设前提。第叁章:论文从汽车产业集群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外因方面入手,着重从产业资本环境、产业形成所需要的社会化资本、促进产业集群形成、成长、壮大的区域产业文化等几个因素出发具体分析了汽车产业集群孕育、发展的外因化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汽车产业集群的资本要素禀赋、汽车产业集群社会资本平台、汽车产业文化平台的构建;第四章:论文讨论了汽车产业集群形成的内部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汽车产业集群的技术能力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逻辑联系、汽车产业集群的物流体系的成熟以及有益于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集群网络系统的构建,从集群发展的内因角度揭示汽车产业集群形成的推动力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汽车产业集群技术平台、汽车物流体系运作平台、汽车产业集群网络体系的构建思路;第五章:在前两章分析的基础上对于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总体性的分析。通过构建汽车产业集群的叁维度分析框架模型,认为汽车产业集群的成长是宏观—产业成长环境、中观—产业发展及微观—集群内企业主体叁个维度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维度的缺失或者不正常都将影响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文章最后对于汽车产业集群内部各网络结点的功能作了阐述;第六章:本章对于汽车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进行了重点研究。首先分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然后结合汽车产业的具体特点,构建了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并且运用AHP数学模糊评价的方法,对我国不同区域的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评价与对比;最后结合汽车产业集群各层次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分析了不同区域汽车集群竞争力差异的原因。第七章:本章通过对于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定量分析,发现汽车产业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产业积聚现象;另外分析结果还表明汽车产业是关联性很强和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产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将有力的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其集聚程度与汽车工业总产值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不同行业集聚程度的变化对工业增长的影响力不同,汽车产业积聚程度的提高对我国的工业发展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第八章:文章首先介绍了世界上部分汽车产业集群和我国汽车产业集群总体格局,分析了我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的现状及特点。然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历史原因探索了现有格局的成因;最后结合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从开放的市场、FDI效应及国际化的经营策略等叁方面入手分析经济与市场全球化的趋势对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分析认为通过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变动与经济地理的变迁,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加快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汽车产业的集群效应,提高产业效率;第九章:基于SWOT分析框架,在前面几章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根据“优势-机会”、“优势-威胁”与“劣势-机会”、“劣势-威胁”等四种组合提出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的战略选择与政策建议;同时提出了汽车产业集群品牌的定义及其构建方法;最后在对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汽车集群处于发展期的观点,并探讨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第十章:结论与展望。归纳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本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总的来说,本论文注重理论与实证的结合,侧重于应用性研究,对我国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的、丰富的、全面的、富有创新性的研究。但囿于作者知识结构及研究时间的限制,某些问题尚未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关于国有汽车集团的产权结构对于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如何?国有汽车企业如何进行委托人—代理人的机制设置?如何防止国有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的权力寻租行为和道德风险?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内部的体制性障碍?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的途径与实际影响等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朱伟[4]2010年在《长虹器件公司供应链管理项目的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科技的发展,顾客消费需求与意识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并体现在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全球制造业形成了复杂的供应链网络,供应链管理模式也空前地在各大企业中推行和普及。长虹作为中国国内最大的军工产品、家电商品生产制造商,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引入先进的供应链管理,长虹器件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其子公司,也在2000年也开始进行供应链管理探索,逐步进行供应链的流程再造和公司架构重组。本文就是以罗兰贝格公司在长虹实施的SCM项目为背景,把作者在MBA学习中所掌握的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结合作者在SCM项目中的具体实践,对长虹公司和长虹器件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科学分析,通过层次分析方法详细研究各种供应链再造的子项目对长虹器件公司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和价值,确定出长虹器件公司要优先实施的具体子项目,即ERP项目和漆包线的采购优化。本文在第一章介绍项目实施背景和参与方情况,以及对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第二章对本项目实施的主要理论和方法——供应链管理(SCM)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梳理,详细分析了供应链管理在中国制造业推行的特点和存在问题,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第叁章通过引入层次分析法理论,将供应链整体最优化设定为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叁大指标为客户价值、供应链价值和供应链未来价值,并进一步分析各项指标的构成下级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建模,结合罗兰贝格公司的建议判定长虹器件公司实施供应链管理要优先实施的具体子项目为ERP项目和漆包线的采购优化。第四章分别论述了ERP项目的实施办法和漆包线采购优化项目的实施方案。综合分析了长虹器件公司的当前状况,提出了一套适合该公司的ERP系统,并详细给出ERP系统下优化的组织构架和业务流程;深入分析漆包线的现状并阐述漆包线采购优化的具体实施办法,相应地制定出战略合作供应商的选取标准。同时,长虹器件公司也与合作伙伴(成都西南电工有限公司)共同探讨了节省成本的潜在机会点,并将实际效益与预期效益做了对比分析,得到了比较好的优化效果。本文是基于具体项目的实施,项目已经进入实际运作,可以反映该研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项目的实施效果上看,采用供应链管理思想,给长虹器件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成本节省,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令人满意的。

周晓东[5]2006年在《基于企业高管认知的企业战略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再是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而是复杂动态的环境。企业在复杂动态的环境中如何进行战略选择,是理论上和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但不论企业以何种战略思想为主导,战略变革始终是战略管理的常态,因而战略变革研究应当成为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战略变革研究对处于大变革时期的我国企业来说也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无论战略变革本质是什么,但企业战略首先是作为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头脑中的思维而存在的。高层管理者的战略思维是战略的基本雏型,战略思维的冲突是战略变革的基本源泉。因此,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高层管理者的战略及其变革思维,就是从根本上研究战略及其变革的源头,因而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全文共分八章。 第1章主要从传统战略理论隐含的环境稳定可预测假设出发,质疑传统战略理论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的有效性,提出企业战略变革的研究课题,并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启发下进一步从高层管理者对战略及其变革的认知上提出本研究的视角。本章就认知及其模式、战略变革两个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介绍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框架。 第2章从传统战略理论、组织理论、经济学理论、复杂系统理论等多学科视角广泛地对战略变革理论进行了回顾;介绍了前期研究在实证方面所作的工作及其局限性;重点考察了基于认知视角的战略及其变革研究;并简要回顾了与战略变革相近的战略柔性、动态战略及战略创新理论。 第3章从一般角度分析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因素、过程与动力学机制,作为认知视角战略变革研究的前奏。从企业层面看,企业战略变革的基本动机是生存和赢得竞争优势的需要,影响战略变革的基本因素来自环境和组织两个方面,从认知视角上看战略变革存在叁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即高层管理者、高层管理团队及组织本身。战略变革如同战略本身一样存在需求、规划、实施与评价等基本过程。战略变革动力学机制揭示了战略稳定与战略变革的矛盾运动关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企业战略的本质。 第4章首先根据组织认知研究的分析框架,提出战略变革认知视角研究的基本问题,即从认知结构、过程、风格叁个方面研究个体、团体和组织叁个层面上的战略变革问题。从个体即高层管理者的认知结构上,研究了高层管理者战略变革的信念构架,重点分析了影响战略变革的个体认知结构要素,即高层管理者的信念、价值观、潜在假设对战略及其变革的影响,不仅厘清了这些概念之间的逻

参考文献:

[1]. 美康制药公司营销渠道的重构与管理[D]. 谷涛. 西安理工大学. 2003

[2].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我国医药市场研究[D]. 陈伟国.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3].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理论及实证的研究[D]. 颜炳祥.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4]. 长虹器件公司供应链管理项目的实施策略研究[D]. 朱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10

[5]. 基于企业高管认知的企业战略变革研究[D]. 周晓东. 浙江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美康制药公司营销渠道的重构与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