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海军学员留学苏联的历史考察论文

·历史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海军学员留学苏联的历史考察

冯巧霞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 要: 20世纪50年代,中国海军装备基础薄弱,人才缺乏。为了能够建设一支新中国海军力量,在中苏友好背景下,中国陆续派遣海军学员赴苏留学。留苏海军学员在艰苦紧张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下,经过不断的努力,顺利完成学业。回国后,他们成为中国人民海军的中坚力量,并利用在苏联学到的先进海军技术和战略、战术,服务于中国海军建设,为人民海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海军;留学;苏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先后与中国签订了《六四协定》与《二四协定》,援助了中国大量海军军舰及相关设备,同时派出了3 390余名海军顾问和专家支援中国人民海军建设。为了更好地培养海军人才,更快地学到苏联海军技术,中国人民海军派出多批次留学生到苏联海军学校学习。正是在苏联的支援和中国人民海军自力更生的努力下,中国人民海军逐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捍卫了祖国海疆。目前学术界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赴苏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主要集中于对非军事系统的研究,而对军事系统中赴苏留学的研究则较为薄弱。杨爱华《20世纪50年代留苏军事学生的群体分析》一文[1],从宏观视角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留苏军事学生群体进行了考证,但对留苏海军学生涉及不多,且不系统。孙泽学、贺怀锴《苏联援建中国人民海军述论(1949—1960年)》一文[2],考证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人民海军的装备和派遣顾问专家的情况,但关于中国人民海军留苏事宜仅用一段文字简单地提及,并未展开论述。鉴于此,本文拟以中国人民海军留学苏联学员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系统地探讨。

建筑工程包含了较多的数据信息,只有将不同建筑工程环节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与整合,才能确保建筑工程全过程管理的实施效果。然而部分设计师在进行项目图纸设计时,经常因实地考核数据信息不准确,而对图纸设计未能进行规范性的内容标注,导致建筑工程进行全过程项目管理时,存在实际管理与图纸要求不一致的情况,进而需要重新进行相关环节审查与改进,影响到整体建设周期与水平。

一、海军派遣留学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严密封锁,因此,中国人民海军建设只能向苏联寻求帮助。1949年6月26日,以刘少奇为首的代表团秘密访苏,斯大林首先提及海军援助问题,他说,“中国没有自己的舰队”,然后又补充道,“你们好像已经从国民党那里缴获了一些舰只。中国应当有自己的舰队。我们准备帮助你们建立舰队”[3]73。中苏就援助中国海军装备与派遣顾问等事项达成初步共识。中国人民海军初建,海军部队官兵多数都是由陆军调派,他们对海军了解较少,而海军又是一个集高科技于一体的现代化兵种,亟须一批海军人才。通过洽谈,苏联同意中方派遣海军人员留学苏联,自1951年起,中国陆续向苏联派遣多批次海军留学人员,1960年,因中苏关系破裂,海军军事留学也随之中断。

(一)海军学员留学苏联的时代背景

据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指出,“有海就要有海军。过去我国有海无防,受人欺负,我们把海军搞起来,就不怕帝国主义欺负了”[4]212。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取得胜利,中央军委急电“三野立即组建海军,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5]620,揭开了人民海军建设序幕。9月21日,毛泽东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宣告:“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6]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7]17。当时苏联有着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在军事方面,据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方强回忆,毛泽东主张,“要把苏联红军的一切先进经验学到”[8]356。人民海军初建,海军官兵大都是由陆军调来的,“对海上知识毫无所知”[9]301。刚刚诞生的人民海军面前摆着一系列新的课题,“首先,我们对这个军种就完全陌生,更谈不到技术和经验,一切都是从头开始。其次,我们的底子太薄,几乎是白手起家,一无所有。但我们又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建设它,必须立即担负起保卫祖国海防的重任。怎么办?只有向苏联借鉴和学习,别无他途。向苏联学习,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完全正确的”[10]236-237。1950年,海军召开建军会议,会议认真讨论了建设海军要“以谁为榜样”的问题,会上确立“向苏联海军学习”的方针政策。关于为什么向苏联学习,大家一致认为,“1.苏联海军是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和马列主义的长期教育下发展壮大起来的;2.有长期的建军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作风;3.在与帝国主义作战中有丰富经验;4.有人类先进的科学作基础;5.阶级性与中国海军是完全一致的”[11]36。海军确立的向苏联学习政策,为派遣海军人员留学苏联奠定了基础。

中国学员既可回中国海军实习,也可在苏联海军实习。留苏海军人员会在放假时段回国,进而在国内的海军舰队实习1—2个月,再返回苏联海校继续学习,“我们将学到的东西教给了部队,部队又给了我们一些重新学习和解决的课题”[10]246。海军留苏学员“很愿意到苏海军部队实习”[10]248,苏联海军学校会安排教员带领学员到苏联海军实习,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苏联海军,他们会被安排到各个部门实习,如去舰队实习,去潜艇队实习,去要塞岸炮队实习。当时,苏联的海军力量和规模远远强过中国,通过实习,海军留苏学员“了解了他们的技术装备,也熟悉了他们的战备训练,我们开了眼界,增强了感性认识,获益不浅”[10]248。苏联海军学校非常重视对学员的考核,“平时,每隔二至三周有一次小测验;学期结束时进行学期考试。考试很正规,由教员组成考试组……像‘三堂会审’”[18]268。海军学院的毕业考试是由国家考试委员会负责,委员会一般都是由海军将军、学校领导与教员组成。提起中国学生,苏联军事院校的领导和教员无不夸奖备至,他们说:中国“军事留学生的身上体现了新中国的精神风貌。中国人的勤奋和聪明可以击败任何敌人”[8]380。中国海军留学人员凭借不怕吃苦的战斗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按期顺利毕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海军向苏联海军学习,“最直接的方法是向当时我国聘请来的大批苏联军事顾问、专家请教”,据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回忆,直到1960年,苏联援华海军顾问专家“累计达到3 390余人”[4]232(关于当时苏联援华海军顾问专家人数的另一种说法,据时为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的方强回忆称是3 300人,但萧劲光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其言论较方强更为权威,故本文暂以萧劲光的说法为准)。方强回忆称,随着海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光聘请顾问、专家来华是不能满足需要的。我们必须走出去,因为我们不仅需要实践经验的长进,更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海军科学理论知识。于是我们同苏方商定向苏联派出我们的留学人员”[8]356。1951年,经过2年的发展,“海军已具有一定基础,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知识,但是要建设和指挥一支现代化的海军是远远不够的”[10]238。据萧劲光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造就出一批高级指挥干部和高级技术人才,中国人民海军决定派出学员“到苏联去留学深造,学习海军军事科学技术”[4]233

1.5.1 药物治疗有效率 本研究以骨折发生率作为评估治疗效果的指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终点目标是降低骨折发生率,因而主要探讨治疗药物在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优势。芪骨胶囊方案组和仙灵骨葆胶囊方案组的骨折发生率来自于《密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Ⅲ期临床试验》[6]。有效率为未发生骨折患者人数占总治疗人数的比例。

(二)派遣留学

中国学员进入苏联海军学校后,一般单独成立班级。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还专门为外国学员设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学员系,除了中国学员还有朝鲜、波兰、民主德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家学员,他们也分别被单独编成一个班,在所有的外国学员中,中国的人数最多。

1951年6月,海军就派出第一批留学人员,比教育部派出留苏学员早2个月。同年8月,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培养专门人才,教育部决定“选派在职干部及一部分大学生、中学毕业生赴苏联留学,学习苏联先进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13]。1951年,留学苏联的军事人员共89名,其中海军53人,以徐世平为队长,李辛为党支部书记,他们留学于苏联海军高级专科学校,该校主要培养舰长、副舰长和专业业务长。出发前,海军司令员萧劲光训话:“建设海军我们缺乏经验,要向苏联老大哥学习。你们就是我们派往苏联海军学习技术的第一批留苏学员。”[14]181952年,留学苏联的军事人员共109名,其中海军63名;1953年留学苏联的军事人员共98名,其中海军55名[15]109。据萧劲光回忆,“以后几年,又陆续派去了一些”[4]233

本科阶段主要学习海军专业知识,第1学年主要学习武器的战斗使用和兵种战术,包括水面舰艇、潜艇、海军岸炮、海军航空兵等课程,其中政治课(马列及斯大林著作)占有1/3。本科第2学年主要学习海军合同战术,最初的授课以巡洋舰战术为主,后来逐渐增加了导弹舰艇等新战术课程,政治课主要学习哲学。本科第3学年学习海军战役法,包括军事战略使用、舰队的日常战役活动等,同时,第3年还要将此前的课程复习一遍,第3学年的任务量很大。1955年派出方强、1956年派出张学思两个批次的速成班,速成班不同于本科班,学制2年,先读1年的预科班,直接进入本科三年级。1956年,张学思到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他“经过15个月速成班的学习,以优异成绩结业,插入本科四年级。最后,张学思以2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该学院4年的本科学业,1958年秋末以‘高才生’毕业”[15]110

等他看清老太医饱经风霜的脸,还有他清澈目光中饱含的悲悯,却一下子明白过来:这个老人家,其实跟我一样,也是世上最苦之人。只不过,他是曾经,而我是眼下。

1952年8月13日,海军副政委刘道生向中央领导人写信,“请求考虑准予送几名高级干部到苏联海军大学或军事学院海军学习”,他认为“现在送苏联学习的,仅是初、中级干部(最高的是营级),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舰队以上的干部一个还没有”[16]。中南海军的方强、华东海军的袁也烈和赵启民、青岛基地的易耀彩、大连海校的张学思都愿意去学习,且这些同志在当时情况下是可以抽得出来的。1953年春,苏联海军通过其在中国的海军总顾问,向中方海军部门提出“可选派10人左右,组织一个班,到苏联海军指挥学院学习”[10]237-238。根据刘道生的建议和苏联的提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同意派遣海军高级干部留学生赴苏学习,随后,海军司令部即着手海军留苏学员的选拔工作。

1953年,海军司令部开始派遣中高级干部赴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从1953到1956年连续4年共派出6批海军留学生(其中4批本科班、2批速成班),近50名中高级干部学员到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中国首批赴苏海军指挥学院留学的指挥人员共9人,其中,有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道生、青岛基地第一副司令易耀彩、中南军区海军第一舰队副司令高希曾、第三海军学校政委朱军、华东海军第六舰队司令员刘中华、华东海军司令部训练处副处长周乐亭、海军司令部通讯处副处长黄志才、海军航空兵的赵汇川和第6舰队参谋长李力群。此外,还配了一个翻译,他们是本科第一班。1954年6月,海军选派了第二批高级军官留苏学员,即第一海军学校副政委刘华清、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政委高立忠、海军后勤部第三副部长陈云中、海军干部部组织统计处处长程庆荣、第一海军学校一分校政委袁意奋、海军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胡代耕、海军青岛基地快艇总队参谋长魏岱峰、中南军区海军万虎水警区副参谋长柳条、中南军区海军西营基地炮兵处副处长武毅和翻译徐执提,一共10人,他们为本科第二班。1955年秋,海军副司令方强(1953年方强由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三副司令)入速成班。1955年冬,王英杰上校、腾远大尉、丁希圣大尉和赵宗德大尉等入学本科三班。1956年,张学思少将、王晓大校入学第二批速成班。1957年秋,邵震、白兆麟、冯尚贤等入学本科四班。

为了选拔合适的军事留学人员,1952年,军委总干部管理部下发了关于选拔军事留苏学生文件,文件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文化程度和身体条件由各兵种负责订立标准,政治条件需清楚[17]160。1953年,中国考虑向苏联派遣海军高级军官,当时苏联提出的条件是“30岁左右,共产党员和高中文化程度,有海军基础知识和海上工作经验等”[10]238,当然高级军官留学有的年龄超过30岁,不过多数在30岁左右。中国选出来学员后,将名单送达苏联,苏联再次审定名单,中国根据名单派遣。1953年,海军选送张学思赴苏留学,因张学思的政治原因,苏联未同意留苏学习,1954年,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访华,周恩来向其做了解释说明,“由于周恩来的举荐,1955年再次提出张学思的名单后苏联接受了”[15]110。海军留苏学员具有如下特点:其一,从选拔的条件来看,年龄以年轻人为主体,基本35岁以下。其二,选拔学员的文化水平一般都比较低,基本以小学、初中水平为主,且不懂俄语。其三,选拔的政治审核较为严格,政治审核需中苏两方做出双重审核才能通过。

苏联海军本科学制三年,外国学员在进入正常学制前,需要先入预科班学习,学习时间视情况而定,一般预科半年左右,预科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俄文,约占一半以上时间,其余学习海军常识,即海军武器装备性能和构造原理以及苏共党史等。留苏本科一班周乐亭说:“第一学年是最紧张最艰苦的一年,每周上六天课,每天八节。我们每天早起,到食堂匆匆吃点早点,又匆匆走到教学楼上课。上午课毕,又匆匆走到食堂午餐,有时,为了节约去食堂的往返时间,用来进行学习,就在教学楼内的小吃部,吃冷餐。下午课毕,可缓步到食堂吃晚餐,餐毕才轻松地漫步回宿舍,这是一天中一段休闲的时间。回到宿舍,立即自修,复习消化当天的课目。直到夜里11时左右。”[8]376本科二班刘华清也说:“俄文不好学,让我很伤脑筋。背俄文单词、特别是动词的变格变位,很不好记。学不好俄文,其他课程也没法学好。我只有横下一条心,把自习时间,再搭上星期日,大都用来学俄文。”[18]268学校保密制度很严,下课后要将授课文件包送保密室,所以,海军留苏学员晚上大都复习俄文是非保密课程。

二、留苏海军学员的学习与生活

1951年,中国第一次派遣海军初级军官留苏,他们在苏联海军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以海军技能为主。自1953年,中国开始派遣海军高级军官留苏,赴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以作战指挥为主。留苏海军学员“都把这看作是向苏联海军学习的难得机会,学习态度都很认真刻苦”[4]233,在苏学习期间,获得优异的成绩,并顺利毕业。

(一)留苏海军学员的学习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向外派遣留学生总体情况为:1951—1965年“中国向苏联和东欧国家派遣留学人员达18 000人,其中16 600多人派往苏联”[12]304,派往苏联人员中教育部派遣7 955人,军队派出约800人,共青团派出138人,工业部门派出约7 800人。军事留学人员归驻苏大使馆武官处管理,据当时驻苏武官石侠回忆,“我军先后派出军事留学生800人左右,集中在苏联陆、海、空军的指挥和技术、工程院校深造”[8]379

海军留学人员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学习俄语。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排以上干部文化程度,大学占2.14%,高中占12%,初中占28.54%,高小占30%,文盲占27.21%[15]108。可以看出,当时人民解放军官兵知识水平普遍较低,懂俄语的更少之又少。1951年5月,海军第一批学员集训一个月就被派往苏联,根本没有补习俄语的时间,“由于我们多数同志是小学、初中文化,少数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大都不懂俄文”[14]19,因此遇到了很多问题。鉴于此,1952年,从第二批学员开始,首先在国内集训半年学习俄语。1953年,海军派出的高级军官也进行了集训,首先是进行政治学习,做好出国学习的政治思想准备。同时,突击学了3个月俄语,刘道生说:“可我已30多岁,死记硬背已有些力不从心了。但为了学好,我是废寝忘食。特别是发卷舌音,几乎把舌头练肿。”[10]239经过几期的派遣学习,中方总结了经验,“在国外学习困难很多,主要是俄文、数学基础差,海军的感性知识不足,以后派留学生,建议在国内有较长的时间准备,特别是要打好俄文和数学基础”[18]270

1957年,中苏关系出现分歧,中方不再向苏联派送海军军事留学人员。1960年以后,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7月,苏联驻华使馆致中国外交部照会,“包括军事方面在内的苏联专家和顾问,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将被召回他们的祖国”[3]166。因军事涉嫌敏感高端技术,苏联有意保留,在苏学员也学不到真东西,1962年,留苏海军学员全部归国。

现阶段,江苏省在建的15个体育小镇建设项目,分布于江苏的9个地级市,主要集中于江苏南部和西部地区,分布区域不均衡。从区位经济发展的视角分析,应拓展思路,创新开发体育产业的“蓝海”领域,整体规划发展沿海体育产业带,建设体育小镇的东部沿海新轴线。

(2)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来看,日渗漏强度越大,会造成有效穗数、千粒重的降低,但能够获得较高的结实率,对穗粒数影响很小。产量方面随着日渗漏强度越大,水稻最终产量越低,主要原因在于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降低。

围绕分配学习俄语时间,学员与校方一度发生了矛盾。当时,苏联坚持主要功课用俄语教学,有时不让翻译介入,教员讲了一节课,学员要用很多时间才能翻译和弄懂,耽误了学习的进度。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海军留苏学员向院方提出了几条建议,“‘(1)主要课程用中文讲课,次要课程用俄文讲课。(2)为解决课程与时间的矛盾,应酌情免去或减少不十分必要的课程,以增加时间学好主课。(3)明确翻译不是学员,免去翻译的作业与考试,以集中精力帮助大家学习。(4)俄文讲义多属文艺性的,不能结合军事术语,要求更换讲义’。院方当时的答复是:除第四点可以更换外,其他不能改。”[10]245学员向中国驻苏大使馆与国内反映了情况,国内和大使馆的意见也是要把主要精力用到学习海军技术,对俄文尽力学,但不能以俄文为主。经过中方与苏方的协商,苏联方面做出了部分的修改,减少了一些俄文的非必要科目,如文学等。其实,“双方都有对的一面,对于我们来说,确实不能把主要时间放在学习俄语上,因为三年时间也是很有限的,不集中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我们怎么能回国发挥作用!对于校方来说,要求先学好俄文也是有道理的,教员都是用俄语讲课,不攻破语言关,光靠翻译,学习也只能是缓慢的,而且是间接的,不能使学习获得自由和深入”[10]245。语言问题成为留学人员最大困难,“这种状况不仅使我们非常着急,也使苏联教员对中国学员信心不足,担心完不成学习任务。为过语言关,我们一方面虚心向苏联教员及工作人员学习,另一方面在同学中开展互教互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闯过了这一关”[8]363。虽然中苏双方关于多学、少学俄语问题发生过矛盾,但后来海军留苏人员通过勤奋的努力,基本都克服了语言这一关。

都说是为了国家级生态乡镇,无话可说。我知道江苏生态村镇创建工作起步较早,2003年常熟市海虞镇获得全国第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后更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2008年该省多个行政村成功创建“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村”。2015年10月中旬,《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下发,该《意见》听说在全国各省份中属于率先发布,突出了率先指向、问题导向和改革取向。2016年,该省获得国家生态乡镇命名的地区基本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转运体系全覆盖。目前为止,该省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635个,省级生态乡镇449个,国家级生态乡镇、村数量在全国均位于前列。

高校朋辈团体辅导的效果机制:基于团体成员的视角…………………………………………杨晓岚,张 月(114)

(二)海军留苏学员的生活状态

1951年10月9日,教育部规定留学大学生“每人每月供给标准650卢布,研究生每人每月供给标准900卢布,大行政区部长级干部再加100卢布”[19]92,后来研究生每月调整为700卢布。当时,军委规定军事留学生生活费标准为“排以下干部每人每月1 000卢布,排以上每一级增加50卢布。服装配置为:每人单衣2套,棉衣2套,夹衣1套,棉、夹大衣各1件,还有皮帽、皮鞋”[15]108。1951年,第一批学员的待遇,“每一学员每月津贴1 000卢布(老币),包伙每月600卢布,余400卢布买生活用品”[14]19。1953年派出的海军干部待遇更高一些,“军职干部1 200卢布,师职干部1 000卢布。伙食费每月要花掉约600卢布”[18]266。留苏人员的待遇甚至高于政府部长的薪金,可见政府对其支持力度之大。苏联对中国军事留学生的培训不是无偿的,“军事留学生在校的一切费用如住房费、水电费、教材费等都须中国政府一一支付,甚至实习所用的炮弹都要中国花钱买。当时国家的经济极为困难,有限的外汇只能用来保证留学的必要开销”[8]379。为了保证军事留学生在苏联的生活和学习,国家花了大量的资金对其资助,彭德怀在访问苏联期间,对军事留学生讲道,“派你们来学习,国家是要付学费的,每人40两黄金”[8]384

国家在困难时期,依旧拿出这么多资金支持海军学员留学,所以他们都很节俭,“因为在外国留学生中,我们的生活费最少(波兰一个中尉,每月比我们的中将刘道生还多一百多卢布),所以只能买较便宜的菜吃”[8]377。总体来看,当时海军学校的生活条件是不错的,“吃饭在学院军官食堂,各人自己买饭。吃的是西餐,比较简单,一菜一汤,再有一道甜食;主食是面包,饮料有咖啡、可可和茶”[18]266。一般海校留学生宿舍里有一公用厨房,节假日可以自己买些菜做中餐。中国人吃西餐总是不习惯,“加上学院星期天不开伙,我们就自己动手做中国饭菜。每个人都轮流做家庭‘主妇’,一到节假日就分头去采购,到商店买副食,有时包饺子,有时炒菜。开饭了,热热闹闹一大桌美餐一顿”[10]249。有时,“我们做了中国的饭菜,邀请系里的领导、教员和其他国家学员来到我们宿舍做客,畅叙友谊。使我们彼此增进了了解,思想感情得到了交流”[10]249。当时,中国留学苏联的海军学员住宿条件与本国学生相同,一般将外国学员安排在一个宿舍楼,以便于集中管理,“我们住在院外一幢楼房的二层,离院本部不远,只有十几分钟路程。同楼住的,还有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东德、波兰、朝鲜等国的留学生。军以上干部,一人一间宿舍,其余两人一间”[18]266

中国海军留苏学员基本不懂俄语,在正式学习前都有半年的预科班,学习俄语和基础知识,这一年是最艰苦的一年。他们发奋苦学,做到了废寝忘食,每天学习至少10小时,经常在学校值班员不断地催促下才离开教室。回到宿舍,同学们还躺在床上背诵俄语课文。他们的节假日和课余时间都是在教室度过的,无论是海军中下级军官留学生还是高级军官留学生都是如此。据第一批留学苏联的徐世平回忆,“学习期间,全体同志都废寝忘食拼命学习,星期天也不外出。后来校方规定,星期天必须休息,命令学校图书员不准给笔记本,要中文翻译带我们出去玩”[15]19。第一批高级军官周乐亭讲道,“星期日,我们仍不外出,在宿舍里学俄语和复习一周的重点课目”[8]376。从第2学年起,每日课程由6至8节改为4至6节,每周课程由6天改为4至5天,他们才有了些休闲的时间。在休闲时间,学员“参观了冬宫、夏宫、苏沃洛夫、乌沙可夫、罗蒙诺索夫等博物馆和图书馆”[8]377。列宁格勒的“白夜”闻名遐迩,“闲暇的周末夜晚,我们有时也到街上领略一番白夜的景象。有些节日,我们也乘上小船,在涅瓦河上泛舟,领略两岸城市的风光……每逢周末,我们还组织同学到俱乐部跳舞,看芭蕾舞,看球类比赛。有时我们自己也组织球赛……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使我们焕发了朝气”[10]250。总体来看,星期天会休闲一下,“但多数时间我们还是自觉地用来学习”[18]267-268

在苏联海军学校,学员们还结交了许多苏联朋友,他们对中国学员非常友好。第二批学员张序三讲道,“在长时间的学习、工作、交往中,我们很注意与苏联同志交朋友,与他们搞好关系,这为我们完成学习任务创造了条件。从1954年冬开始,我同苏联海军舰长专家奇巴达廖夫同志一起工作学习约两年。我每天听他讲课两小时,检查舰艇一小时,制定工作训练计划半小时,他还经常对我的学习工作情况进行讲评。他不仅教我操纵驱逐舰的技能,还教我如何管理部队”[8]363。在留苏人员回国时,许多苏联朋友还到车站为中国学员送行。

在留学苏联的日子里,学习是紧张的,生活也是艰苦的。首先是气候水土不适应,苏联的冬天极为寒冷,这对于常年生活在亚热带气候下的人来说,实在是一道难关。其次,俄罗斯伙食上为一天三顿西餐,中国学员很不习惯。但是“我们还是尽力安排好生活,调整好我们的精神状态,努力克服困难,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健康的体魄……同时尽可能组织一些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实我们的业余生活,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8]359

三、留学回国与海军建设

1956年,彭德怀访问苏联之际,专门到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慰问海军留苏学员,他说:“党和军队希望你们圆满结束学业回去发挥作用。”[10]252当时,苏联的海军力量仅次于美国,拥有世界上先进的装备和一流的海军战术,留苏海军学员回国后将其所学应用到海军建设,使得中国海军事业取得飞跃性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海军派往苏联留学的学员分为初级和高级两部分是正确的决策,初级学员主要学习海军技术,回国后相继担任舰长或研究专员,成为海军中层指挥军官或科研领头人;高级学员主要学习海军的战略与战术,担任海军高层指挥将领。人民海军逐渐形成了良性的人才梯队(见表1)。

表 1留苏海军军官群体表

数据来源:杨爱华《20世纪50年代留苏军事学生的群体分析》,《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年第1期

海军留苏学员回国后,部分学员被分配到海军学校任职,他们将苏联办学的先进经验应用于我国海军学校建设。方强回国后任海军军事学院院长,他讲道:“我不仅得到了专业知识和理论上的提高,而且也亲自感受和理解了他们的办学经验和特点,这对于我留学归国后组建我们自己的海军指挥学院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和借鉴作用。”[8]359其经验总结如下:第一,强化对学员的政治思想教育。第二,进一步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员的实际技能。第三,在教学内容上,对技术军官和政治军官的培养各有专业特长,同时又需注意到各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第四,强调培养学员独立解决任务的能力。第五,重视对教员的培养,鼓励教员要不断学习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中国海军学校办学,将苏联的办学经验进行了吸收,推动了中国海军学校的发展,为以后的海军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海军留苏学员后来成为人民海军的中坚力量。据第一批海军留苏学员队长徐世平说,第一批留苏学员“回国后有12位同志被分配到了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舰上工作……上舰实习不到一年,在12艘舰中,就有9人接替了原海军人员,担任舰长和副舰长的工作……现在这53位同志除14人已逝世外(其中周廷福同志在三门湾海战中英勇牺牲),其余39位同志中任正军职以上(含军职)的有11人,余28位同志均为师团职”[14]20。再如,第二批海军留苏学员“毕业回国后都被分配在重要的岗位上,大家表现积极,工作认真,先后有五人担任了舰艇大队长、舰长,有三人担任了研究室主任、教授、研究员等”[8]36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派出的营级以上海军留学人员在日后走上了舰长的岗位,相继担任师团级和军级干部,成为海军干部队伍的中坚力量。高级军官更是被委以重任,1957年,刘道生由原海军副政委“改任海军副司令员,分管军事训练和院校工作”[10]253-254。1958年,刘华清被任命为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1982年,出任海军司令员。总之,留苏海军学员在各自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报效祖国和人民的神圣诺言,加快了中国海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步伐,为中国人民海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爱华.20世纪50年代留苏军事学生的群体分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1):69-75.

[2] 孙泽学,贺怀锴.苏联援建中国人民海军述论(1949—1960年)[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8(6):97-108.

[3] 沈志华.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2卷)[G].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5.

[4] 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

[5] 张爱萍.张爱萍军事文选[M].北京:长征出版社,1994.

[6] 萧超然.中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专题资料汇编[G].北京:华文出版社,1998.

[7]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第1卷)[G].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

[8] 朱训.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忆留苏岁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9] 袁也烈.袁也烈纪念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0] 刘道生.刘道生回忆录[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2.

[11] 当代中国海军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海军[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12] 周尚文.求真路上[M]//周尚文自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3]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来首次选派的留苏学生已经分批启程赴苏联[N].人民日报,1951-08-25(01).

[14] 徐世平口述,徐克海整理.新中国首批海军军官赴苏留学忆往[J].档案春秋,2013(7):18-20.

[15] 王亚志回忆,沈志华,李丹慧整理.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20世纪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6] 黄传会.两封旧函的光泽[N].人民日报,2016-08-03(24).

[17] 李鹏.留学与建设:新中国初期留苏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18] 刘华清.刘华清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19] 宁艳红.旅俄华侨史料汇编[G].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

A Historical Survey of the Navy Studying in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FENG Qiaoxia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1950s, China's navy was weak in equipment and professionals. In order to build a new Chinese naval force, China sent naval cadets successively to study in the Soviet un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ino-soviet friendship. Confronted with the hard life and the intense study, China's naval cadets successfully finished study after continuous efforts. After returning to China, they became the backbone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avy. With the advanced naval technology and the advanced naval strategy and tactics they learned in the Soviet Union, they served the Chinese navy construction and the talent cultivation, an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avy.

Key words : the early day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navy; study in the Soviet Union; the Soviet Union

DOI: 10.3969/ j.issn.1003- 0964.2019.06.024

OSID:

中图分类号: K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0964(2019)06-0128-07

收稿日期: 2019-08-15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4JJD770031)

作者简介: 冯巧霞(1990—),女,河南濮阳人,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军事史研究。

(责任编辑: 吉家友)

标签:;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海军学员留学苏联的历史考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