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论文_郭红娣

浅析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论文_郭红娣

河源市源城区金沟湾小学 广东 河源517000

摘要:数学具有抽象性、渐进性的特点,小学生因为受阅历和接受能力的局限,所以小学数学还有抽象性和形象性、系统性和渐进性、探索性和接受性共存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使得数学教学具有独特的特性,同时也使小学数学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的从数学特点出发,寻找适合当代小学生的教学方式,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据此,本文从抽象性和形象性、系统性和渐进性、探索性和接受性这三方面,结合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对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小学数学教学;影响

一、前言

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质是教给学生关于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同时通过这种知识经验的积累使学生发生心理的持久变化,进而培养其数学逻辑和思维能力,为其思维发散和学习能力培养做出贡献。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部分,必然具备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的共同属性,但是数学也因为学科特点的原因也具有一定的自身特殊性,抽象性和形象性、系统性和渐进性、探索性和接受性就是主要特点。这三对看似矛盾的特点对数学教学有不同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在数学教学中统一为一个整体。在本文中

二、学习内容的抽象性和形象性

1.抽象性和形象性特点在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中的突出表现

小学数学都是将人类已经研究透彻,并且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足够的锻炼价值,极富教育意义的内容搬到书本中来讲解。所以,小学数学的内容中既保留了数学中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特点,又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动形象的特点,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统一是彰显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个性特征的一大特点。抽象性和形象性的具体体现为,小学数学在本质上是抽象的,在反应数量关系方面又是形象的。这种统一和结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数学教学的特点和小学生思维之间的矛盾,反映出数学教材编写者对数学知识的正确处理方式。就像教材中会用“小猪盖房子”的活动情景呈现“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的抽象知识形象化的改造,这种改造将数学概念便成为适合小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对新入学学生建立数量概念和数学思维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2.抽象性和形象性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小学数学抽象又直观的特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处理好具体和实际的关系,又要处理好形象和直观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首先及时概括抽象知识。将教材中形象化的数学内容上升到科学理论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最终得到理论性的知识,而不是与数量有关的生活知识。例如,笔者再讲解“等式性质”这一内容时,经常利用“天平”这一形象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天平称物品重量的过程,让学生建立天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重的物品天平仍然平衡的表象,还要及时提炼天平秤物品过程中两边平衡的现象,引导学生获得“等式两边相等”的数学原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强调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学数学最重要的是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内容的实质,教师要避免急于将数学知识符号化,要在学生已经理解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将数学符号引入。

三、学习过程的系统性和渐进性

1.系统性和渐进性特点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必然反映

小学数学学习是一种系统性的活动,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才能获得相对较为完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小学数学学习的系统性既是数学学科的本质需要又是完成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需要。但是,受小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的限制,小学数学注定是只能按照。所以,系统性和渐进性是体现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本质特征的一大特点。

受这一局限性的影响,小学数学一方面要数学知识的逻辑发展和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序进行,另一方面学习活动又只能分散地渐进展开。小学课堂一节课只有40分钟,40分钟内学生能够学习的知识有限,通常并不能在一节课中完成一个系统化数学知识的学习,也不能完成一个系统化的数学知识架构。例如,有关于“圆”的学习,小学数学中包括“圆的概念、圆周率、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内容,教师通常需要一到两周才能讲解完所有的内容,所以教师必须要循序渐进的讲授,以保证学生理解并且接受这些知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保证学生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2.系统性和渐进性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为了避免影响,确保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有序、有效地展开。在实践中,教师就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顺着教材编写内容确立自己的教学思路。如小学数学课本在讲授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内容时,是按照“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这一顺序进行的,教师要清楚教科书的以长方形面积为逻辑起点,以平行四边形面积为桥梁去安排五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过程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为学生确立最佳的学习顺序,最终在教学中实现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渐进性和系统性。

四、学习方式的探索性和接受性

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再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充满着学习的探索性。如学生在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时”,面对“小明比小红大3岁,用 表示小红的岁数,那么小明就是 岁”这道题目,学生很容易产生“ 明明是一个加法式子, 到底是多大?”的疑问,只有经过教师“小红 岁,小明 ( )岁;小红 岁,小明 岁”的解释之后他们才会认同教师的讲解。

所以,教师在讲解数学问题时,要分析哪些内容是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哪些需要教师讲授才能解决。笔者在讲解“比例的意义”时,会事先引导学生测量竹竿和影子的长度引入,长度是学生实际可以测量的数值,“同一时刻不同竹竿的长度和它们影子长度的比的比值相等”的规律是学生自己探究可以发现的,但是比例的定义特别是比例中内项和外项的名称则应教师作必要的讲授。

五、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系统性和渐进性、探索性和接受性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对课程内容做好规划,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逻辑思维习惯,真正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洪毅. 基于小学数学学习特点的教学影响研究[J].新课程,2016,(2):236-237.

[2] 潘艺坚.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分析[J].文理导航,2016,(7):44.

论文作者:郭红娣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9月总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6

标签:;  ;  ;  ;  ;  ;  ;  ;  

浅析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论文_郭红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