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策略论文_张琴霞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策略论文_张琴霞

张琴霞(府谷县庙沟门镇木瓜六年制学校 陕西 府谷 719400)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在幼儿身上比较常见的不良社会行为,不仅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具有明显的不良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序上影响家庭生活和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原因;矫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12-192-02

前言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身上较为常见的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他对幼儿人格,身心健康和品德的发展形成都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攻击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生活和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本文通过广泛参阅,掌握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几种主要类型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对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攻击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且总结矫治策略,以便在幼儿社会性加速发展的时期,对幼儿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行为指导,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特点。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界定。

1.心理学中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故意和攻击性目的的伤害行为,正中有一双,还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咬人,踢人等,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贬低他人,污蔑造谣,有伤害他人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属于攻击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意识的推动,动作则不受攻击行为。

2.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必要性。

攻击性行为是普遍存在于幼儿身上比较常见的不良社会行为,是品行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阻碍了幼儿的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的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和家庭生活。

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首先攻击性行为为伤害幼儿的身体健康安全,幼儿受攻击后,身体表面可能出现外伤,疼痛,昏迷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又要残废或者死亡,其次攻击性行为,危害幼儿心理,使其心理不能健康发展,某些攻击行为,对幼儿的心灵伤害往往大于身体上的伤害,从而使幼儿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的情绪等障碍,甚至形成不良的人格,导致心理异常,再次攻击性行为危害幼儿的同伴关系,由于攻击性较强的愿望,往往会在同伴中遭受拒绝与排斥,因此这,使幼儿会对同伴实施攻击行为,从而不利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加深矛盾冲突导致的伤亡,最后攻击性行为还会危害幼儿成人后的社会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幼儿园存在着影响,有的甚至影响幼儿的成人或一生,由此可见,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幼儿中出现攻击现象较多的是打人,咬人,吼人,叫别人绰号以及用表情,手势等其它肢体语言引起他人恼怒。常常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二、攻击性行为等现状及原因

(一)攻击性行为的再现形式

1.攻击性行为的内外性表现

就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的内外现而言,可分为外显攻击和隐性攻击,具体说来,两种攻击行为又可分为四种形式,社会性攻击,直接关系攻击,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2.攻击性行为的动机与意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取乐性攻击、手段性攻击、故意性攻击、模仿性攻击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

①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

②不良榜样的模仿

③家庭成员的不良关系模式

2.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神经系统,对暴力敏感性,儿童遗传了某种先天性的攻击性行为基因倾向,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环境中一定刺激作用下得到表现和强化,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

3.幼儿园教育

某些幼儿在幼儿园中与老师感情交流较少,特别是过集体生活时间短的,又希望老师多关心自己,但由于老师照顾不周,这使他们产生了冷落和被孤立的心理,于是便希望通过极端行为来引起老师和同伴的注意。

4.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网络的狭窄,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同伴间的影响渐渐增强,有时候甚至超过家长和教师的作用,被同伴拒绝参与活动,因此会使用攻击手段。

5.幼儿生理的特征

①幼儿心智不健全

②情绪行为出问题

③大脑两半球均衡性发展与协同功能的影响

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给幼儿以榜样示范

(二)引导幼儿进行移情换位,培养幼儿丰富的情感

(三)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四)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

1.创造非攻击性环境 首先,重视家庭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其次,重视学校学习环境对幼儿的影响。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远离污染源

(五)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在实践中要教育幼儿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同伴,引导他们学会了解别人行为的动机是什么?提高幼儿的判断力以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深深的体会到孕晚期出现攻击性行为是正常的,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作为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幼儿消除攻击意识,使幼儿自发的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品格高尚的社会成员,让幼儿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学前儿童心理卫生[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李彩云.幼儿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4]罗伯特.费尔德曼 苏彦婕译 发展心理学[M]背景大学出版社.

[5]冯晓霞.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曹家正.幼儿问题行为及矫正[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郑福明.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8]杨治良.图解心理学[M]广西人民出版社.

论文作者:张琴霞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2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  ;  ;  ;  ;  ;  ;  ;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策略论文_张琴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