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劳动观比较及启示论文

·经济研究·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劳动观比较及启示

富丽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110847)

摘 要: 在经济思想史发展的历程中,关于劳动在经济活动中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核心问题,并派生出两条截然不同的研究路径。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只充当生产要素之一,参与创造社会财富。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深入探索与全面比较两派理论的思想演进、分析方法等,对正确分析我国现阶段分配方式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一、引言

在经济思想史上,就劳动观的分歧而言,产生了两派理论,一派是萌芽于古典经济学、成熟于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西方经济学劳动观,即认为劳动只在技术层面上充当生产要素之一的思想。另一派是指由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次系统提出,由马克思批判继承并科学创立的将劳动视为价值唯一源泉的劳动价值论。纵观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比较,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从生产、分配、交换等各个经济环节加以比较;一类从经济活动的本质、运行、发展以及对人的认识等层面加以比较;一类是从方法论乃至整个理论体系的视角加以比较。但以劳动观为主线,深入比较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拟用此视角探究此问题,以期对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分配方式的特点具有一些启示性作用。

六个涂层试样以及无涂层的原始石墨片在1500 ℃空气中焙烧16 h后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5所示.从图5(a)可见:无涂层的原始石墨片在2.5 h后完全烧掉,1号~6号试样焙烧16 h后失重率W分别为69.45%,1.97%,-0.60%,46.06%,58.91%和0.58%;1号、4号和5号试样在烧后氧化失重明显,而2号、3号和6号试样在烧后失重不明显.进一步放大分析,从图5(b)可见,3号试样烧后没有氧化失重,相反略有增重,这说明3号试样抗高温氧化效果最好.

一、西方经济学劳动观的发展脉络及其分析方法

(一)历史回顾

西方经济学劳动观在思想史上可追溯至“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著名论断,它的提出者——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将劳动和土地并列为社会财富的生产要素。这里的财富是具有效用的使用价值,劳动是表现为千差万别形式的具体劳动。配第将生产和分配视为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认为要素的贡献即所得。他从自然属性上将劳动视为物质财富的源泉之一,但并未揭示使劳动成为交换价值的社会形式。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进一步区分出了两种劳动规定,分别是“耗费劳动”和“交换劳动”。他写道:“一切物的真实价格,即欲得此物的真实费用,亦即获得此物的辛苦勤劳。一切物,对于已得此物但愿以之交换他物者,真正值得多少呢,那等于因占有其物而能自己省免转加在别人身上的辛苦勤劳。自身做成的货物,固由自身劳动而得;以货币或货物购得的物品,亦由劳动购买。此等货币或货物,使我们能够免除相当的劳役。它们含有一定量的劳动价值,依此价值,我们可与其他在想象上含有同量价值的物品交换。劳动是第一价格,是原始的购买货币。世间一切财富,原来都由劳动购买,非由金银。所以,一物,对于已有此物但愿以之交换新物者,所值恰等于这物所能购得的劳动量。”[1]23实际上,斯密认为,在私有经济形成前,商品的价值由凝固其中的“耗费劳动”决定,劳动者获得全部生产品。私有经济形成后,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交换过程中,活劳动的耗费量大于能交换回的物化劳动量,这时应由交换劳动取代耗费劳动充当商品的价值尺度。在此基础上,他站在调和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矛盾的立场上,认为生产物应以工资、利润、地租三种形式分配给工人、资本家与地主三方,而不能全部划归为劳动者一方所有。基于要素贡献即所得的思想,按照生产与分配双向决定的逻辑推理,他反过来又把工资、利润和地租视为决定交换价值的自变量。在此,斯密发展了配第命题,在劳动和土地这二元生产要素之外,增加了一个重要的自变量——资本,提出价值三元论。

回喷浓缩液后,炉膛温度将会降低,此时要考虑焚烧炉出口烟温是否满足850℃、2 s的环保要求,计算示意见图3。

斯密在《国富论》第七章中,虽未提出均衡,但已阐述了供求论,他用供求相抵来确定劳动的价格,并未解释生产或再生产工人本身的费用,马歇尔引入的均衡分析法同样没有区分价格和价值。后来的西方经济学者认识到这一点,也在寻找均衡价格背后的形成机理。比如他们论证出,对劳动这种要素而言,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供求均衡点决定的劳动要素价格既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又等于劳动要素的自用效用。但归根结底这还是以效用论为逻辑起点,陷入了价格决定价格的循环推理。

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集李嘉图理论体系解体后价值学说之大成,综合分析了需求的边际效用论与解释供给的生产费用论,创立了供求均衡论,其中包括产品市场上的均衡价格论和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均衡价格论(要素分配理论),他指出:“这种均衡是稳定的,如果对其均衡有较小的偏离,价格将会像钟摆围绕其最低点来回摆动一样趋于回复。”[2]749在此,他仍然将劳动仅仅视为生产要素之一,局限于具体劳动范畴,与之前的西方经济学劳动观一脉相承。他是这样阐述的:“纱是工人劳动、雇主和手下经理的劳动与所使用资本的共同产品,而资本本身就是劳动和等待的产物,因此,纱是各种劳动和等待的产品。”[2]1231所以,马歇尔认为价值是由包括劳动、资本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

李嘉图常常将价值、交换价值、费用价格等概念混用,虽然他把价值归结为劳动实体,但他仅仅把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看成计量社会财富的标准,并未认识到劳动实际上奠定了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发展、创造并且证明自己。另外,劳动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组织密不可分。只有分析劳动过程,才能揭开笼罩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上的面纱,剖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而李嘉图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将资本主义论证为永世长存的社会形态,他的劳动价值论在本质上只是为了建立价格理论。

(二)研究方法及其局限

在从古典到新古典阶段的演变过程中,西方经济学的劳动观也发展了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虽然使经济分析在数量上得以进一步精确,却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1.边际分析法

另外,新古典生产函数中的劳动指的是构成社会分工的异质的具体劳动,不能直接加总。但如果脱离了资本主义所有制,不必考虑社会关系,就可以从纯技术层面用产值来代替劳动。新古典经济学在此诉诸货币,将劳动和资本这两种要素经过生产过程的神秘转换变成了产值,这样整个生产过程就成了超社会的自然过程,脱离了历史和社会关系。

新古典经济学通过建立生产函数,并引入导数和微分的边际分析法,研究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动,对产出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报酬将总产值分净,各得其所,不存在剥削,其中劳动者的收入为其边际产品价值。从马克思经济学看来,这种思想是由“价值三元论”发展而来。其实,西方经济学劳动观,从斯密开始,就错误地混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因而把劳动、资本等生产使用价值的要素等同于创造价值的源泉。另外,作为实物形式的资本、土地、劳动毫无共性,本不应在公式中被并列在一起。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想用物的关系来掩盖这三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将资本主义制度永恒化。劳动、资本、土地这三种生产要素实质上一体于抽象劳动这个价值本源。

从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到守土一方的城池,不管是出于对安居乐业的渴望,还是内敛民族性格的彰显,中国历史上不知修建了多少座城墙,也不知有多少城墙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轰然坍塌在了岁月的长河中。西安是幸运的,它的古城墙几乎完好如初地幸存下来了,成为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

2.均衡分析法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完成者李嘉图批判了斯密在价值决定上的摇摆态度,开宗明义并且逻辑一致地坚持只有社会劳动时间才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他写道:“商品的价值或其所能交换的任何其他商品的数量,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支付这种劳动报酬的多少。”[3]1李嘉图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因为他和研究国民财富形成与增长的斯密不同,李嘉图着重研究的是社会财富的分配。因为资本品和剩余产品都是异质的,为了找到能将其加总的同质性,李嘉图将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作为衡量交换价值的唯一尺度,对劳动价值论的坚持比斯密更彻底。李嘉图就以下两点反驳了斯密的“摇摆”价值论:一是商品的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这一规律不能因雇佣劳动出现而发生变动,不能既以耗费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又以交换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并且,交换劳动像其他商品一样,其价格受供求变化影响,这并不能说明价值本身。二是针对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不能将商品的价值分配和价值决定混为一谈,商品的价值可以在社会成员中间进行分配,但这并不影响价值决定。

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将斯密的价值三元论继续推演为三位一体公式。他认为,生产的过程就是将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组合的过程,目的是创造以效用为基础的价值。萨伊建立在效用本体论上的分配论,认为劳动者和资本、土地要素所有者一样,凭贡献获取报酬。这种思想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理论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数量上的精确。

妊娠期糖尿病(GDM)定义为特发于妊娠阶段的糖代谢或糖耐量异常,一般在妊娠结束后可自行恢复,但一些GDM患者的糖代谢紊乱会持续到妊娠后,且GDM患者或新生儿将来发生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1]。在孕期采取合理的干预手段控制血糖,对降低GDM患者及其子代将来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相关报道,在GDM孕妇中采取系统性、个体化的保健干预措施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并改善妊娠结局。该次研究在2017年3月—2018年8月收治的48例GDM孕妇中实施了系统性、个体化的孕期保健,旨在寻求一种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用以改善GDM孕妇的妊娠结局,现报道如下。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想渊源与形成

(一)古典范式的劳动价值论

1.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提出与局限

斯密的旷世巨著《国富论》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指出,任何一种包含在有用产品中的劳动都是生产性的,即体现为可用于交换的社会劳动。他指出:“一个国家常年的劳动,是这样一个基金,它原始地,供给这个国家每年消费的全部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而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总是由这个劳动的直接生产物,或是由用这类生产物从其他国家购得的物品构成。”[1]1尽管他将社会分工中的一般劳动视为国民财富的源泉,但从本质上认为劳动只充当了生产要素的功能,因此劳动价值论只适用于只有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的原始社会。在斯密看来,既然使用价值和价值并无区别,那他自然也不会从劳动的范畴中揭示出抽象劳动这一维度。

2.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思想及评析

(1)李嘉图对斯密劳动价值论的批判性发展

青辰把鹰卵摆在自己的身前,又将天葬刀摆在身侧,以防止岩鹰猝起发难的时候,自己来不及抵挡。洞外阴风阵阵,初时听了让人心慌,但后来,随着这种声音的不断重复,他开始慢慢适应,再到后来,这些声音传到他的耳中,简直成了一段不断重放的催眠曲,让他越来越困。

首先计算出50个指标间的相关性,经KMO检验,KMO 检验系数>0.5,为 0.75,P 值小于 0.05,因此适合做主成分分析。其次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最终得到12个主成分指标,贡献率均>70%,这说明这12个主成分能很好的解释原始指标,下表1是选取过程中筛选出的部分指标:

市场价格是买者和卖者对交换比例做出的主观估计,竞争驱使这些主观估计和商品生产中耗费劳动的物质实在相一致。西方经济学劳动观所持的是唯心史观,是按照这些主观估计的相互作用直至到达均衡水平来直接解释价格,他们仅就数量关系范畴对待劳动。与之相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唯物史观出发,其理论的因果关系不能是从主观估计到客观的物质实在,必须是从物质到观念。他认为,劳动是历史、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起源。英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德赛就指出了抽象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有专门技艺的手艺人正在逐步消失,专业的手工制造劳动者逐步转化为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条件下的局部工人,这是一个逐渐过渡的历史过程。所以,抽象劳动的范畴不光是理论提炼,也是一种历史趋势[5]150。因此,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基点与理论坐标是唯物史观[6]

崇左市贫困地区23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调查 ……………………………………… 王文杰等(10):1297

(二)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从商品分析出发,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因为使用价值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的特殊性。他着重研究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预先确定了所有商品都具有的共性以便使它们可比较和通约。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条件,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比例,并抽象掉了不同商品使用价值的任何区别,把它们一律归结于价值。他指出:“正是由于缝和织具有不同的质,它们才是形成作为使用价值的上衣和麻布的要素;而只是由于它们的特殊的质被抽去,由于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即人类社会的质,它们才是上衣价值和麻布价值的实体。”[4]104这种价值形式转变了拥有具体的自然属性的商品体的特殊性,使之变成了可交换的社会关系。通过商品交换将生产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建立了联系,使其平等的同质于抽象劳动,这就产生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确定了作为自然范畴的具体劳动和作为社会范畴的抽象劳动在经济分析中的不同作用: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有用劳动,用以满足或增进人类的效用需求,正是不同质的具体劳动才会产生交换与形成社会分工,具体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充要条件,它不属于一个历史范畴,不依赖任何社会形态存在。而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属于历史的范畴,具有社会属性。

马克思运用抽象劳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其一,从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关系来看,作为抽象的总体的资本将其对立面——所有的雇佣劳动视为同一的抽象总体,资本在经济活动中在竞争规律的作用下分配劳动要素,目的是为了剥削劳动榨取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积累。其二,从生产过程的实际意义来看,资本一方可以剥削蕴含于具体劳动中的同质的劳动能力,以便根据市场情况重新配置劳动;工人一方将劳动视为获取工资的手段,每个工人同质化为工作中的劳动力,他们于资本而言的使用价值就是这种工作能力。

三、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劳动观比较

(一)劳动二重性与劳动一重性的双重视域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区分了劳动二重性,除了具体劳动,更关键是规定了抽象劳动。在西方经济学视野里,劳动仅指一重性上的具体劳动,并被视为和资本同等地位的生产要素。诚然,生产过程确实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但不能将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等同。只有劳动才是价值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创造者,这一点不会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变化。西方经济学从一重性上考察劳动,一方面因其研究的重点是社会财富,从而忽视了对社会关系的探究;另一方面其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也不敢去揭开抽象劳动的潘多拉之盒,因为抽象劳动是揭示资本主义历史特征的关键线索,是打开资本主义特殊性生产方式秘密之门的钥匙。

(二)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两派理论基础

(2)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评析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三)经济本质与经济运行的两个分析层面

西方经济学的劳动观将劳动视为生产要素之一,实质是停留于经济运行层面的价格形成论,远离或者抛弃了深层次的本质分析。有观点认为,异质劳动的存在从根本上撼动了马克思的理论大厦。实际上,这种观点并未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也未从本质上把握劳动价值论,仍局限于经济活动的表面。因为未能区分劳动二重性,所以他们不能阐释究竟是什么劳动能成为商品交换的公约数,分析形成价值的劳动是什么,也就无法理解具体劳动量的差别是以抽象劳动质的统一为条件。所以,西方经济学劳动观是从现象分析,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从本质加以论证。

(四)社会关系与技术关系的两条研究进路

西方经济学中的被视为生产要素的劳动指的是人对自然物质的改造,反映了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它抽象掉了社会制度,忽视了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的特殊性,不能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西方经济学将劳动视为与资本、自然资源并无差别的生产要素,目的是考察在资源既定下产量最大化的技术选择问题,只能说明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技术关系,不能揭示生产活动的社会关系。它并未涉及要素所有者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忽视了劳动和资本的社会属性,结论是资本和劳动的所有者同样按要素贡献取得收入,这就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应该指出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谈及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创造使用价值的问题,但主要论述的是由劳动引发的社会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采用了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雇佣劳动时,劳动就不是一种普通的生产要素,而是被资本支配的手段。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两种劳动观

劳动观与分配问题紧密相连,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收入分配更是关系民生的重中之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依据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提出在社会初次分配中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机制体制”[7]46-47,这既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坚持和发展,也借鉴了西方经济学劳动观的合理成分。有观点认为,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是等同的,按劳分配是按要素分配的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明辨两者的关系。

(一)正确区分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生产的物质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所有的只是生产的人身条件,即劳动力。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么自然就产生现在这样的消费资料的分配。如果生产的物质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么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8]36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制度根基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这一生产要素分配不能等同。按劳分配的实现前提是生产的物质条件归劳动者共有,后者的实现前提是物的生产要素归私人所有。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决定了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

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有,所以公有制范围内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并且,因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前提是生产资料被私人所有,所以,如果把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界定为按劳动要素分配,不能体现公有制经济的实质。而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在此条件下,劳动成了和资本等并行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所以在非公有制范围内的分配方式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者获得的收入是按劳动要素分配的结果,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坚持和发展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共同植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土壤,因为在商品经济中无论是生产还是交换所涉及的所有劳动,都形成价值,并决定了商品的交换价格,只有劳动价值论才能科学揭示包括分配在内的所有社会经济关系。但坚持劳动价值论,我们也应明确分配的内容究竟是物质财富还是价值,如果分配指的是价值的分配,那么,只能是价值的创造者才能参与分配,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有抽象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生产要素并不创造价值,那是不是就没有资格参与价值的分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答案是否定的。他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是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8]365显然,马克思这里所指的消费资料是物质财富,生产条件并非是指形成价值的要素,而是指劳动等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要素。所以,马克思并非是从劳动形成价值的社会关系角度来论证消费资料的分配问题,并且,他还指出劳动并非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来源。马克思认为,在物质的生产条件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条件下,只剩下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用以衡量人们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因之也就成为人们分配消费资料的唯一根据。马克思认为分配是经济活动的表象,“是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劳动价值论是从本质上分析分配方式是否合理,而并非是从数量上解决社会财富的具体分配任务。

运用此方案设计的超宽带接收机覆盖约7个倍频程,实测结果:接收机的工作频率可达0.1~12 GHz,镜频抑制大于80 dbc,增益平坦度小于±1 db,套间时延波动小于2 ns,实测结果与理论吻合。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对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借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首次使用了创新性的提法“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这表明不光要按要素分配,还要完善要素市场。应该指出的是,社会主义的按劳动要素分配,与资本主义的按劳动要素分配,具有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的按劳动要素分配是资本支配与剥削劳动,社会主义按劳动要素分配注重协调劳资关系,加强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调动劳动者和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避免两极分化。

完善要素市场机制,就是要让生产要素在价格信号的指示下在市场上能自由流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实现的途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西方经济学剔除阶级立场,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充分发挥包括劳动者在内的经济主体的经济理性,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实现最优化的生产和经营、提高经济效应和收入水平,从而激活经济,这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方经济学将劳动视为一种数量范畴,从数量关系上分析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份额中的变化。我们可以吸收其中一些有用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工具,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2009.

[2]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杨玉生,杨戈.经济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6] 尹占文,刘岚清.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在为谁代言——与林剑教授商榷[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9(1):14-19.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Comparison and Enlightenment of Views on Labor Based on the Marxist Econom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FU Liming

(College of Marxism,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847,China)

Abstract :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the roles labor plays in economic activities have always been the critical issue in the theoretical arena, accordingly, forming two distinct research approaches. Western economics holds that labor acts as one of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is involved in creating social wealth, while Marxist economics holds that labor is the only source of value creation,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theory of labor value. A deep exploration and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the evolu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wo school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rrect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present distribution mode. Deeply exploring and comprehensively comparing the ideological evolution and analysis methods of the two schools of theory has an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and significance for correctl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sent distribution mode in China.

Key words : labor value theory; Marxist economics; western economics

OSID:

中图分类号: F01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0964(2019)04-0059-05

DOI: 10.3969/ j.issn.1003- 0964.2019.04.010

收稿日期: 2019-05-10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L18BLW029)

作者简介: 富丽明(1981—),女,辽宁沈阳人,经济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经济思想史。

((责任编辑: 吉家友)

标签:;  ;  ;  ;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劳动观比较及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