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载:小学语文德育与情感教育取向分析_情感教育论文

文以载道:小学语文的道德情感教育定向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以载道论文,小学语文论文,道德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儿童的生存方式

小学教育决定着整个教育的基调,系统的学校教育逻辑始于小学阶段。作为一个儿童,在当代这种制度化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意味着他的社会角色的获得,以及他对这种社会角色的认同。而在本质上,小学教育是一个儿童生存方式——学习——的正式开始阶段。那么,在当代社会,儿童的社会化,主要是学习化,所以,可以说,小学教育开启学习化人生。

教材是学校教育内容的蓝本,且是教育目的的文字体现,而小学教育又是识字教育,还不能单单将“文字”作为工具。那么,小学教育比起中学教育来,双重性(识字与思想)尤为显著,更是将思想体现于课文之中。小学六年级是小学的最高阶段,它既是小学阶段的总结,又是中学阶段的开启。这里试分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之《语文》第十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即小学六年级语文书最后一册),可将这册教材视作小学语文学习的“小成”。

“文以载道”,小学语文的学习,尤重“文”“道”双修,在人的发展历程中,小学阶段的“文”“道”修养起定势作用;此处着重分析“文”所载之“道”,即对小学生思想的培养和教育,从而揭示儿童道德教育的定向性。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编写体例为,每篇课文前皆有“预习”——对课文的概括说明,每组课文前有“导读”——若干篇主旨相类的课文为一组,18篇课文被分成六组。

一、以下根据“导读”,对每组内容加以比较与概括

二、以下对每一篇课文的内容和思想进行分析与概括

三、本册书中所描述的人物

主要有艺术家,贫穷鞋匠,革命英雄,贫穷少年,贫穷渔民,古代历史名人,古代英雄,军阀,革命家,外国少年英雄,德国侵略者,苏联游击队员,华侨,知识分子。

“预习”中往往介绍课文作者,课文作者亦可看作有重大教育意义的人物,这些人物有:

艺术家,古代诗人,革命领袖,外国作家,革命先烈。

可见,本书人物是以正面人物为主要人格形象。

四、体悟

在能力培养上,本书有一大特色,那就是“体悟”。体悟实际上是一种艺术素养,或艺术思维,是传统的东方思维。在强调“科学”的今天,“体悟”有其特殊的意义,应该成为儿童教育中持久的思维训练。

五、可以这样概括本册教材的思想

1.艺术教育,陶冶性情。

2.爱国情感。

3.革命精神与革命情绪,舍己为人。

4.英雄人物与大丈夫。

5.机智,睿智。

6.同情心与仁慈,怜悯,憎恨。

7.宽容与妒忌。

8.命运。

9.人生意义,精神。

10.人格。

11.知识教育。

道德情感教育——语文教材的中心思想

对这册书的思想内容进行整体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教育思想性的一般倾向,这个倾向可以看成小学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小学教育的思想基调。

一、该册书的教育思想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

2.情感教育。

3.艺术教育。

4.英雄教育。

5.革命教育。

6.人格教育。

7.命运教育;

8.科学教育。

二、中心教育思想——道德情感教育

可以清晰地看出,该册书的中心教育思想是道德情感教育,这种情感包括:爱国感,革命情感,怜悯与同情受苦人,痛恨与憎恶压迫人的人,对英雄的景仰感,人格教育,艺术情操。

三、艺术定向与艺术情怀

本册书最突出的是艺术情操,全书六个单元,有两个单元以艺术为中心。艺术对人的陶冶作用高于其它活动,且艺术情操是人的最高情感。可以这样认为,本书试图将艺术与情感整合到小学生的教育之中,这确实抓住了青少年教育的关键。

简单来说,小学语文教育的基调是情感教育,次之为艺术教育,再次之为人格教育,第四为命运教育,而将人物与人物教育贯穿于各种教育之中。

四、道德情感和艺术是本书两大思想

情感——儿童生命的“人之初”

我们说,在当今这种制度化教育时代,对儿童来说,“学习”就是“生活”,“学习”就是“生存”(成人亦然)。“科技理性”和“学习化的社会”易于使人的情感淡漠,因为理性与非理性(情感)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在今天格外冲突起来了。所以,后现代思想家大力张扬人的非理性,要使人成为有情感的智慧者,而不仅是有理性的哲学家,更不能再做“单维度的人”。

“学习”在本质上是“做人”,“做人”是永恒的道德,也是最大的学问。而人身上最具人的韵味的正是人的情感,人身上最难割舍掉的也正是人的情感,人的悲欢离合固然是人之为人,月的阴晴圆缺同样是人之为人,因为“她是离人的泪”。教育儿童,即教他们做人,做人,就要有人的喜怒哀乐,因为真正的“人之初”就是人的喜怒哀乐。古人以“性情”二端论人,即人由“性”和“情”构成,“情”是“性”的动态表现,所以,情感实际上是人性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情感教育就是人性教育。

艺术——儿童发展与生存的精神境界

人的发展,站在教育的角度来看,是从自然走向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人的社会化。而在制度化教育下,儿童的社会化就是学习化,学习就是生存,就是生活。那么,儿童的发展,社会化,学习化,生存,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了相同的涵义。上文已说,“科技理性”的时代背景易于使人异化,用什么才能不使儿童被异化呢?也就是把儿童解放出来。从教育的立场考虑,道德的最高追求是人的自由,艺术的本质在于人的解放,亦即追求自由,所以,道德教育和艺术修养都能使人免于异化的侵袭。道德在于人格,艺术在于境界,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正是用艺术整合儿童的发展、社会化、学习化、生存与生活,从而将儿童发展的方向定位于精神境界。或者说,用艺术可解异化之毒。

教育,在根本上更属于艺术,艺术比科学更能揭示真理。教育是文化的传承和人格的塑造,艺术则是文化的最高形式,人的情感是艺术的活的、流淌着的源泉。语言文字载负的正是这样的思想,惟有“思想”才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有高级(社会)情感而追求精神境界的人,才是教育要培养的人,小学教育,应该有这样的高起点。

学术精神与时代精神之加强

教科书要体现什么?一切形式的教育最后都可还原为道德教育,或者说,道德教育能将一切形式的教育整合起来。那么,我们以道德教育来看待教科书与小学语文教育。道德教育的涵义当有四个方面:做人,学术精神,政治倾向,时代精神。做人是永恒的课题,不分朝代与时代,集中体现人性问题;学术精神是文化课题,集中体现人之为人,人的尊严与价值,人的独立精神,人的思想性;政治倾向是国家对个人的规定性要求,更是个人对国家必须尽的义务与责任,是个人角色的最高定位和最大归属;时代精神则是历史性的体现,是人的发展的过去与未来的连续倾向,是个人与社会的时空规定性和纵横规定性,是道德中的哲学指导。

以这样的道德教育界定来分析,在这册书中,“做人”和“政治倾向”两项教育比“学术精神”和“时代精神”两项教育体现得更充分,而后两项教育对“新人类”来说,实际上更迫切,它们已经成为道德和教育的主旋律,也是儿童生存与生活的意义所在。看来,小学语文教育在思想性上尚需一个不小的转型。

标签:;  ;  ;  

文一载:小学语文德育与情感教育取向分析_情感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