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教育的回顾与展望_华侨论文

华侨教育的回顾与展望_华侨论文

华侨华文教育的回顾与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华侨论文,华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七十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国际威望日益提高。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也发生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迅速发展。由于国内、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一度陷入低谷的华侨华文教育重现生机,并逐步发展,不仅国内华侨华文教育出现了新局面,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华文热”。

在此世纪之交,回顾华侨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展望21世纪华侨华文教育的发展前景,探讨如何开创华侨华文教育的新局面,这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本文在这方面作些探讨,请有关专家和华侨华文教育工作者批评指正。

一、华侨华文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华侨教育是指华侨为其子女学习中国语文和文化科学知识在侨居地所办的教育。华文教育是指华人在入籍国对华人、华侨子女施以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两者既有内在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的产生和发展均有其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华侨教育是在海外华侨社会形成之后而产生的。中国人移居国外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距今已2000余年。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国人旅居国外者日渐增多,而外族入侵、社会动乱也造成不少中国人流寓异邦。东南亚是中国的近邻,中国人侨居东南亚始于唐代,随着历史的发展,东南亚成为华侨最集中、人数最多的地区。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有力地推动海外华侨社会的发展。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到国外谋生和定居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其间,西方殖民主义者从事贩卖人口的罪恶活动,东南沿海一些贫苦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迫于生计,以契约华工身份到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从事开矿山、筑铁路、开垦种植园等繁重劳动。一些华工在合约期满后留居当地生活,成为华侨的一部分。清代后期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此后又有一批又一批留学生留学国外。他们有的学成回国,有的继续留居国外,成为促进海外华侨社会文教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人的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

中国人素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海外华侨身在异邦,心怀祖国。他们耽心自己的子弟生在海外,长在异域而忘却自己的祖国和文化,于是便效仿国内的教育形式,开办私塾,进行祖国语言文化的教育。主要教学内容是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以及尺牍、珠算等。早期的华侨教育,17世纪便在海外产生。1690年巴达维亚(现印尼雅加达)华侨创办了明诚书院,1819年马来亚槟榔屿华侨开办了五福书院,1829年新加坡已设有华侨私塾3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在中国瓜分势力范围,使古老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人民奋起进行斗争。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登上历史舞台,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救亡图存也在国内外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清王朝为维护其岌岌可危的统治,不得不改变其某些对内对外政策,如废除科举制度,兴办近代学校,取消海禁,改变侨务政策等,并从关心华侨教育入手,派遣官员到海外考察华侨教育,支持和帮助华侨兴办学校。左秉隆任新加坡总领事期间(1881~1891),大力倡办华侨教育,1882年倡立会贤社,并先后推动开办培兰书室、毓兰书室、乐英书院、养正书屋等。1888年美国旧金山华侨开办了全美第一所华侨学校——中西学堂。1897年日本华侨创办了中西学校。1899年菲律宾华侨在马尼拉设立中西学校。1901年巴达维亚华侨创办了中华学校。1902年马来亚华侨设立中华学校,同年朝鲜华侨也在仁川办起中华学校。1904年缅甸华侨创设中华义学。1905年新加坡华侨设立养正学堂。1907年柬埔寨华侨开设端华中学。1908年暹罗(泰国)华侨创办益华学堂,同年越南华侨兴办了闽漳学校。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海外各地约有华侨学校100多所。

华侨教育首先产生于国外,然后才向国内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海外华侨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普遍存在教师数量不足和素质不高的问题。由于受到当时民主进步思想的影响,广大海外华侨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觉悟大大提高,许多华侨都希望送其子女回国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化。清政府也深感兴办华侨教育之不可缓,于是便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南京创办了暨南学堂,专门招收华侨子弟入学。这是国家创办的第一所华侨学校。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推动华侨教育的发展,如设立华侨教育的管理机构,制订华侨教育的法规,召开华侨教育会议,兴办华侨学校等。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在海外华侨和国内教育界人士的强烈要求之下,恢复了已停办6年之久的暨南学堂,并改名为国立暨南学校。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批准国立暨南学校升格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又兴办了3所国立华侨中学和3所华侨师范学校。

国内华侨教育,不仅有国家办学,也有华侨捐资办学。海外侨胞向来有爱国爱乡、捐资办学的传统。早在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容闳就发动国内外乡亲捐资在广东香山县南屏创办了甄贤社学(现珠海市南屏中心小学的前身),是海外华侨在国内兴办的第一所学校。本世纪以来,闽粤等省的海外侨胞在国内捐资办学者人数众多,涌现了一批捐资办学的典型人物,如陈嘉庚就先后捐资创办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李光前捐资兴办了国光学村,胡文虎在国内捐建中小学多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国内外的华侨教育均有较大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地民族解放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殖民统治迅速土崩瓦解,许多殖民地取得独立,成立了新的国家。海外华侨社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许多华侨为了谋生存、求发展,先后加入了居住地国籍,成为外籍华人。华侨教育也随之演变为华文教育。1949年共有海外华文学校4860多所。此后由于国际关系的变化,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对华文教育采取限制甚至取缔的政策,致使海外华文教育日益式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华侨华文教育事业十分重视,把归国华侨学生的教育工作列为侨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归国华侨学生给予照顾,为他们的就学深造创造条件。从五十年代初期至六十年代,先后在北京、广州、集美等地创办了7所归国华侨学生补习学校。1951年8月南方大学设立了华侨学院。1956年10月厦门大学设立海外华侨函授部。1958年在广州重建暨南大学,1960年在福建泉州创办华侨大学。同时还开办了北京外国语专科学校,在厦门、武汉设立华侨中等工业技术学校,在海南开办华侨中等农业技术学校等。在“文化大革命”中,国内的华侨华文教育一度中断。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华侨华文教育不但得到恢复,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办学形式、办学特点,办学层次也有提高。除本科、预科教育之外,研究生教育、中国语言文化学校、华侨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汉语水平考试(HSK)等也应运而生。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资办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汕头大学、五邑大学、嘉应大学、宁波大学等相继创办,而由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建或资助的中小学、职业学校等更是数以千计。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和外交政策的胜利,特别是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关系的改善与发展,一些国家先后放松对华文教育的限制,使华文教育走出低谷,并逐步有所发展。马来西亚是海外华文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全国有华文小学1283所,在读学生60多万人,华文独立中学60所,在读学生6万多人,还有大专学校2所。东南亚地区其它一些国家的华文教育也逐步恢复和发展,如泰国华人社团创办了东方文化书院、华侨崇圣大学等学校。柬埔寨一些华文学校也恢复办学。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威望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国语言文化的国际地位大为提高,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中国热”、“华文热”。美洲、欧洲、大洋洲及非洲等地区许多国家,华文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二、对华侨华文教育发展前景的展望

华侨华文教育的历史上下几百年,地域遍及五大洲。其产生和发展是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变化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的,同时还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中国政府所实行的政策和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关系的变化,特别是中国与华侨、华人侨居(入籍)国关系的变化;华侨、华人侨居(入籍)国所实行的民族政策和语言文化教育政策等,都是影响华侨华文教育兴衰继绝的重要因素。

华侨华文教育是关系到中华语言文化能否在海外华侨华人中承传和延续的问题。众所周知,共同的语言文化是民族形成和生存、发展的主要条件之一。一个民族一旦失去其语言文化,将意味着该民族的消亡。在世界各国中,除了新加坡华人占其国家人口的大多数之外,在其它绝大多数国家中,华人只占其人口的少数,是这些国家的少数民族,东南亚国家称之为华族。许多老一辈的华侨华人都希望和要求其子孙后代学习中华语言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维护本民族的合法权益。中华语言文化对于海外3000万华人华侨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有个别研究人员认为,八十年代以来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汉语商业价值的提升,对海外一些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国家,不应把传播中华文化作为华文学校的教学任务。对于这种观点,本人不敢苟同。掌握汉语对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固然有十分重要的帮助。但须知,语言文学是文化的载体,两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中华文化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影响。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在全国倡导和推广华语运动,并十分推崇儒家文化,其主要目的在于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更好地为国家建设、社会进步作贡献。华侨华人学习中华语言文化,对居住国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将会起积极作用。近20年来,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新移民、留学生给海外华人华侨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对其子女学习中华语言文化更有强烈要求。他们是海外华文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的发展与振兴,对华侨华文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中国将继续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并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和平友好关系和经济、贸易、文化、科技、教育交流与合作。世界形势从两极对抗向多极化转变。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大大提高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也使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许多国家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已经或正在调整其国内外政策,适应时代潮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当今时代,一个国家如果继续实行闭关锁国和盲目排外的政策,只能使自己继续停留在贫困和落后的状况之中。最近几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放松对华文教育的限制,美洲、欧洲、大洋洲及非洲许多国家,实行多元化的文化教育政策,重视并支持华文教育的发展,有的国家给予经费资助,有的国家把华文列为升学考试的科目之一,或列为主要的外语之一。综上所述,在即将来临的21世纪,多方面的因素都有利于华侨华文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明确认识,转变观念,开创华侨华文教育新局面

目前国内外的华侨华文教育都有较大发展。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如何把华侨华文教育推进到一个发展新阶段,这是海外华人华侨和国内教育界,特别是华侨华文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下面仅就有关的几个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关于华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华文教育与华侨教育都是以进行中华语言文化教育为办学的宗旨。但华文教育在许多方面已不同于华侨教育。一是性质有所不同。过去的华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在海外的分支,而现在的海外华文教育则是华侨华人侨居(入籍)国多元化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二是管理体制不同。从清朝末年到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政府都通过驻外使(领)馆对当地的华侨学校进行管理和指导。而现在中国政府及其驻外使(领)馆对海外华文学校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只能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如对方有要求的话,提供某些协助与支持,或介绍、协调海外华文学校与国内教育、侨务部门和学校进行交流合作。三是办学形式、教学内容等已发生重大变化。在众多的海外华文学校中,只有马来西亚等少数国家的华文学校仍然是全日制学校,使用华文教材,用汉语上课。(马来西亚语言、英语课除外)而美洲、欧洲、大洋洲及亚洲大多数华文学校都是周末学校,学生都在当地全日制学校学习,周末时间才到华文学校学习。根据这种新情况、新特点,要使华文教学取得一定成效,不仅需要学校多想办法,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用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家庭积极配合也十分重要。学生在一周中大部分时间缺乏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家庭应在这方面给予弥补,在家中营造学习汉语、华文的气氛。

(二)国内承担华侨华文教育任务的学校应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办学。根据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复办20年来的情况看,前来两校升读本科或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华人华侨青年人数不太多,今后有可能逐年增多,但数量不会太大,但到中国一两年或几个月,甚至利用寒暑假时间前来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将会大幅度增加,其数量比读本科和研究生的大得多,因此应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办学,才能适应海外华人华侨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内侨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条件,挖掘办学潜力,为华侨华文教育的发展多作贡献。暨大、华大两所大学应办好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同时也应重视其它层次的教育,包括专科、预科,一年制或短期班以及夏(冬)令营等。除了在国内办学外,也可以探索与国外学校合作办学的路子,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三)关于培养师资和合作编写出版海外华文教材问题。当前海外许多华文学校普遍存在缺乏教师和缺乏适用的中文教材两大困难。我认为,国务院侨办所属的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北京中国语言文化学校和教育部所属的有关大学,可根据各自的条件,承担一些任务,帮助解决这两大困难。如海外华文学校有要求的话,可派出一些教师到海外任教,但数量恐怕有限。较好的办法是帮助海外华文学校培养教师,如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可增设教育学专业,开设本科、专科和师资培训班。其它学校也可根据各自的条件,举办华文师资培养班。暨南大学在历史上曾设立教育学院和高中师范科,并举办海外侨民师资训练班,为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国家培养了大量师资。这一经验值得借鉴。解决海外华文学校教材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是由国内有关院校与海外华文学校或华人社团合作编写出版。这既可以充分发挥国内院校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又可以使教材较为切合海外的实际。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受柬埔寨华人社团委托,组织编写了柬埔寨华文学校1~6年级的《中文》、《数学》教材,已于1996年出版。另外受全美华文学校协会的委托,已编写出版了《中文》教材1~4册,并于1987年8月在美国发行。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家的部分华文学校也采用这套教材。这套教材5-12册仍在编写之中。由于海外不同国家和地区情况各有不同,不可能推广统一编写的教材。解决海外华文学校教材问题,既需要海外华人华侨社团、华文学校的努力,也需要国内有关际校的积极支持。可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国内外的合作,把这项工作逐步推向前进。

(四)加强华侨华文教育研究,积极开展交流合作。随着华侨华文教育的发展,对华侨华文教育的研究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已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可喜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国内研究人员普遍缺少海外华文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对其发展动态了解也欠及时,而海外华人华侨社团和华文学校要抽调专人进行研究,恐怕也不容易做到。近几年来,国内外先后召开多次华侨华文教育研讨会,这对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推广研究成果,促进华侨华文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把研究工作推向深入,我认为可由国务院侨办或教育部组织协调,选择一两所大学建立资料中心,由国内和海外一些单位合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并将一些重要课题列入国家或地方的研究计划,给予经费资助,同时争取海外侨胞和社团给予支持,这样必将把研究工作大大向前推进。同时,也还可以开展双边或多边交流合作,互相交换资料,派出人员互访,在不同范围,不同国家和地区举办研讨会,出版论文集。如有可能,可以建立专项基金,资助科研和交流合作项目。随着国内外交流合作的开展,华侨华文教育事业必将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向前发展。

标签:;  ;  ;  

华侨教育的回顾与展望_华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