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宣传,推动贯彻落实,更好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贯彻落实论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全局论文,科学发展观统领论文,更好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总结我国改革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成功经验,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具有极其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宣传思想战线要把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一、充分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坚定性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对发展的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最好体现。为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妥善处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挑战,取得了新的发展成就,全国上下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科学发展观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越来越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
——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如何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中国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我们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思考和探索。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深入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规律,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新的发展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我国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发展的要求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全面的概括。面对新的发展实践,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显示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宏伟目标是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不断地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发展战略,拓宽发展途径,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思想观念;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内涵,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指导。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涉及全局的各种重大关系,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准确把握中国发展面临的复杂环境,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蕴藏着巨大潜力和动力,也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落后,核心竞争力不强,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从国际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对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强,国际经济摩擦和贸易冲突日益频繁,制约发展的全球性、区域性问题对我国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敌视中国的论调时有出现,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中国自身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的紧密联系,为我们汲取世界其他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破解发展难题,指明了新的途径。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善于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从国际国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才能战胜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我们党要在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执好政、掌好权,必须切实解决好发展的问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赋予党的执政理念以鲜明的时代内涵,为我们党更好地领导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遵循,标志着对党的执政使命、执政任务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略、健全党的执政体制、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战略选择。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的成效作为衡量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尺度,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广泛支持,更好地肩负起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总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从这样的高度,充分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坚定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更好地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二、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目的、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和发展动力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要着重从五个方面来深化认识:第一,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强调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三,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它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第四,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贡献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它强调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努力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协调,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共同发展。第五,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和平发展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特征是坚持和平发展,它强调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归根到底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中,实现文明发展、和平发展、又快又好地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8月在山西考察工作时特别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在促进科学发展上下工夫,在构建和谐社会上下工夫,在改进干部作风上下功夫,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这一根本要求,着力抓好“贯穿”、“结合”、“转化”三个关键环节,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和作风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确保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贯穿”,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普遍指导意义。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自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上,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中。“结合”,就是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同推动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结合起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做到想问题、做决策、干工作,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就要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同时,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就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增强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转化”,就是要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正确的方针政策,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调整发展思路,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发展重点,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就要加快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和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认真考虑各项政策措施是否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树立战略思维和全局观念,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成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研究,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又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只有从理论上研究透彻、阐释明白,才能帮助人们深刻理解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深化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明确研究方向,突出研究重点,更好地为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科学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涉及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从多方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周密的研究和阐释,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前,要结合我国新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和回答以下几个重大问题:一是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二是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是如何坚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研究世界各国的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及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四是如何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五是如何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六是如何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前提下,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七是如何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规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八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围绕这些重大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不断推出有深度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实践的理论,而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深化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联系我国社会生产力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客观实际,联系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要求,善于从时代的发展进步中开阔视野,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新鲜经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分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相结合,从多因素、多层次、多方面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研究社会形态和自然形态的大系统,更好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逻辑和根本要求。要把科学发展观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科学发展观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体现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之中。要充分发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的作用,动员党校、高校、社科院、部队院校等各方面力量,把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结合起来,力争在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上有所突破。
四、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工作。广大干部群众只有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才能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今年以来,我们组织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中央主要新闻单位100多名记者深入全国430多个县、市进行采访,推出了“东部新跨越”、“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系列专题报道,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使人们深切感受到了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和可喜成果。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把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作为宣传思想战线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在全面准确、深入人心上下功夫,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营造浓厚的氛围。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不断深入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也需要随之不断深化。要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和根本要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以改革促发展的观念、统筹兼顾的观念、执政为民的观念、求真务实的观念。要大力宣传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针和决策部署,宣传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解决“三农”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推动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要大力宣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生动实践,宣传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新举措,总结推广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好经验、好典型,充分展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要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先进性教育的效果更好地体现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要广泛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大力普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知识,积极反映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从党内到社会各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和切身体会,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生产观、生活观,推动形成科学发展、文明生活的良好社会风尚。
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既要有声势又要有深度,既要全面准确又要生动活泼。党委宣传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统筹安排,认真谋划,精心组织,为深入宣传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指导。新闻媒体要加大力度,改进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进行宣传报道,使科学发展观在机关、企业、学校、社区、乡村广为传播。基层党组织要把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结合实际,运用多种载体,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感、紧迫感。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针对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针对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疑释惑,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吸引力、感染力。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05年9月28日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