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教育三重取向的当代命题_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论文

信息化教育:教育三重取向的当代命题_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论文

教育面向信息化:教育三个面向的当代命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位革命家、政治家,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并且,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邓小平同志又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思想,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信息化浪潮,1984年,邓小平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江总书记也曾说过:“四个现代化,哪一个也离不开信息化。”未来世界的竞争是科技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谁拥有一流的教育,一流的人才,谁将取得未来的发展优势。教育面向信息化,是实现和落实教育三个面向的必然课题,是中国实现富强、赢得未来的必由之路。

一、信息化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世界信息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是我国现代化事业不可回避的世界潮流。教育面向信息化成为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逻辑必然和现实选择

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可以从不同层面进行定义。当对众多的现代化概念作以考察时,可以发现现代化的进程总是与科学技术的革命相伴随而产生的社会历史变革过程,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和综合的概念,其视角总是以世界历史的发展为审视背景。现代化的实质是世界历史从封闭走向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发展选择。

当今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丰富和深化了现代化的内涵,使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空前的凸现出来,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不同以往的新的发展形式,即随信息革命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全球一体化和普遍经济联系的建立使世界成为一个“村落”。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出现了新的飞跃”。“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1 〕同时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2〕十年后,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命题。纵观邓小平同志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他总是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教育的发展联系起来,把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联系起来。“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3 〕“我们要在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大发展我们的生产力,当然就不能不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4 〕这表明新科技使科技自身发展和与之自身发展和适应的人才培养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日益突出,其原因是:

(一)新科技革命的实质是信息革命,不同于以往的科技革命,产生了质的飞跃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们实现了对自然界中“力和能”的控制和作用,是人体力的延伸和扩展,扩大了生产力的外延。而二十世纪以来,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为标志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扩展到了高速和微观领域。现代科学的发展在进一步分化的基础上走向综合,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对某一对象的深入研究必须借助多学科才能进行。同时,贯穿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领域的横断学科如信息论、控制论、管理学等,使整个科学的发展出现整体化、一体化趋势。加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促进了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六大高科技领域,其中以信息技术最具渗透力和发展潜力。与前两次的“力与能”的科技革命相比,新科技革命是一种质的飞跃,它提供的不仅是有形的物质,更多是无形的信息和相应的软件技术;不仅是刚性材料、能源和具体工具,更多是物质材料要素之间的最佳结构和最优功能,使生产出现非物质化趋势。信息革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本身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也走向了一个新阶段,为充分发挥人的脑力劳动方式,发挥人的聪明智慧提供了技术保证和科学研究的理论来源。因此,新的科技革命正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着,是在科技发展的新质基础上实现的迅速发展。

(二)信息革命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提高综合国力,在今天越发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和对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进。与大机器时代和电气化时代相比,今天的科学技术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和超前,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新的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富有辐射作用的增长点。科学技术对生产的指导性更强,使科学向技术的转化、技术向生产的转化周期缩短。新科技革命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实现的变革和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革命作用于生产力要素的内涵,实现生产力要素的优化。信息革命大大优化了生产力要素的性能和结构,具体讲使生产工具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使生产资料具有更优的性能和质量,使劳动者更多的从直接的生产过程中退出,从事服务和信息业,而参与直接生产的劳动者则具备了适应现代化生产所必备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同时,信息革命为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最优的生产力要素配置,形成最优结构和功能提供可能。

在社会宏观经济领域,信息实现了生产力社会配置的进一步分工,产生了新的产业部门,使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提高。这一点最突出的表现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第四产业的兴起,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使社会生产力的宏观结构更加复杂,产业之间合理的结构和良性互动成为经济健康、快速、高效运行的关键。同时由于信息产业自身的特点和新科技的不断商业化、产业化,使信息产业形成了对其他产业的辐射和变革作用,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性地位,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信息革命使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提高,这使充分利用全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就应用于一国生产领域成为可能,各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和互动,及其发展的同步效应,形成了强大的科技发展潮流,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所在。

信息革命不仅使生产力要素的内涵得到优化和深化,而且使宏观生产力的社会配置和社会化得到了优化和深化,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性能增强,同时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实现了生产力发展的良性互动,并建立起普遍的经济联系,使世界走向高度开放。

二、世界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和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实现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5〕邓小平同志把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提高到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来看。其中关键一点是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同时,如何有效地普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败的关键。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领域的深刻变革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探索和推进本国的教育改革,以使之能够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积极地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提高人才质量,以便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以计算机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推广为主要内容,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化发展即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为我国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走向世界,实现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技术保证。信息化浪潮的冲击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大发展难得的一次历史性机遇。信息革命对教育发展的冲击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和变革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使教育观念现代化

首先,由于先进的通讯设备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突破了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使教育走向一个充满信息流通的开放境地,改变了教育的时空观念。第二,实现从“专才”培养向“通才”培养的观念转变。由于我国传统教育长期的文理分科,专业范围过于狭窄,大大限制了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发展潜力,造成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从而造成了人才素质的缺陷。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的应用,需要具备跨专业和跨学科进行研究和创造的能力,需要通晓政治、经济、历史等多种知识和具有现代化组织管理方法的各级领导和管理人才,需要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通才”。而信息化进程将为教育的这一变革提供机遇和保证。第三,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观念转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教育形成了以考试为主要手段、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机制,其严重后果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践,造成学生发展的畸型,不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经济生产的需要。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对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定向和引导的作用,信息化进程对教育的全面冲击,将为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物质技术保证。

(二)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为教育从单一的“学校教育”体制逐步向完善的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制转变提供了契机

由于信息量的激增,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单单靠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需要社会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提供高效的学习手段,来满足劳动者素质再提高的需要,打破单一的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面向社会建立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多内容的综合社会化教育系统对我国还是一项艰巨的社会历史任务。但多种教育形式的出现,多渠道办学的局面已初步形成,其中函授大学、电视大学、夜大、成人教育、广播大学、私立学校发展活跃。随着电脑和多媒体进入家庭,个人和家庭电脑使用的普及,及其网络化发展,将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一个网络化的教育体系,建立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必然要面对结构性失业问题,即一方面,高新产业、信息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较高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要求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口的增加造成了较大的就业压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流动,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面对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立“终身教育”体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完善,为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技术保证

教学内容的改革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的陈旧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我国建立的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已经启动,与国际性学术计算机互连,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进入世界科技领域方便快捷的入口。这种与国际科研前沿信息资源的共享,不仅为我国高等院校发挥科研辐射作用提供了保证,而且为我国不断更新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来源。邓小平同志曾经多次关注中小学生的教材内容的更新,他说:“看来,教材非从中小学抓起不可,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当然,也不能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6 〕“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按照中小学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7〕把先进的科学知识充实到中小学课堂, 将大大提高儿童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的起点,为以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在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广泛使用,使有关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成为热点,这说明新兴产业的发展,将通过市场机制影响到教育内部结构的调整,使有关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本身的学科建设直接成为教学内容更新的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的推广还将深刻变革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育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由于电子计算机、电视机、无线电传播、卫星通讯等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超越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作用,特别是电化教学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直观性和真实感,从而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加强个性的培养。

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内容丰富,其中包含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内容的现代化,也包括教育体制的现代化。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科技的发展无疑使教育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突出出来,以多媒体的普及和计算机网络化为标志的信息化进程为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为教育实现从封闭走向开放,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教育应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真正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为实现我国的四化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未来的世纪是信息化经济的时代,谁拥有一流的人才和发达的教育,谁将赢得未来。教育面向信息化,是中国赢得21世纪的战略选择

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一)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教育自身的信息化进程将加速教育的产业化发展

市场经济的运作和发展,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离不开价格状况、供求状况等信息在经济运作中的传播与处理,市场主体正是通过这些信号组织、调整自己的生产。市场经济按其内在要求来讲是一种自发的信息经济,而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会有更多的市场信息产生,信息量激增,使经济运行的信息化程度提高。许多学者认为,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必将使工业、商业、金融业日益依赖于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信息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谁拥有信息,谁将拥有财富,社会的发展成为一种“信息主导型”经济。同时,未来的这样一种经济运行必然促进教育的产业化发展,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投入信息的生产活动中去,即从事知识生产。树立教育产业化观念,把教育看作人才生产和再生产的特殊产业部门,成为一种具有未来眼光的教育观念。未来经济发展中人才优势的争夺必将使教育在经济发展中地位上升,成为经济竞争中的一个重点。这就要求改变教育滞后的发展状况,能够实现教育的产业化发展。

(二)科学技术将通过信息化进程,实现对教育部门的渗透和变革,使教育成为未来21世纪的主导产业

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第三产业将成为大力发展的重点,特别是第一、二产业的多余劳动力转移,使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必然。同时,要从总体上优化社会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成为关键所在。无论是服务业的发展和繁荣,还是信息产业的形成,都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产业发展,为其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和合格的劳动者。人才资源成为一种特殊资源,代表着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未来世界发展的方向。因而教育的产业化过程、信息化过程与信息产业、服务业的发展是相伴而行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最终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核动力”。未来经济是一种信息经济,资本和技术专利与人才相比,地位退到第二位,因为新技术可以被仿造,而拥有人才,则拥有了创新的源泉,而谁最先将科研成果商业化、产业化,他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因此,随着教育信息化、现代化、产业化的实现,其将成为未来经济中的一个主导产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注释:

〔1〕、〔2〕、〔3〕、〔4〕、〔6〕、〔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87页、86页、40页、89—90页、69页、104页。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20页。

标签:;  ;  ;  ;  ;  ;  ;  ;  ;  ;  ;  

信息化教育:教育三重取向的当代命题_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