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总需求结构变化特征及对经济工作的几点思考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总需求结构变化特征及对1997年经济工作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工作论文,特征论文,总需求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总需求及其结构的分析可以在三个层次上进行。第一个层次,是将总需求定义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和存货投资四种需求之和。第二个层次是将国内生产总值视为总需求。上述两种总需求概念的区别表现在出口方面。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出口是指净出口,而第一种总需求定义中的出口是指出口总值,因此在量上上述定义的第一层次总需求略大于第二层次总需求。第三层次是将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之和视为意愿总需求或有效总需求。

一、改革以来我国总需求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

1.第一层次总需求结构

改革以来我国总需求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消费在总需求中的份额呈持续下降趋势;出口在总需求中的份额呈持续上升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在总需求中的份额有升有降、时高时低,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在经济趋热年份,固定资产投资所占份额上升,存货投资所占份额下降;在经济调整(收缩)年份,固定资产投资所占份额下降,存货投资所占份额上升。据计算,1978~1995年,消费需求占总需求的比例由59.2%下降到49.2%,下降到10个百分点;出口需求所占比例由4.4%上升到17.5%,上升13个百分点(见表1)。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占总需求的比例,在经济趋热的1984~1985、1987~1988和1992~1993年,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特别是在1993年,这一比例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32.1%);而在经济趋冷的1989~1990年,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份额分别仅为23.3%和22.8%,是十多年来的最低点。存货投资占总需求的比例,在1989~1990年分别高达9.4%和8.2%,是十多年来的最高点,反映了政策调整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1985、1988和1993年都是过热年份,但这些年份的存货投资在总需求中的份额,与相邻年度比,反而显得比较高。这主要是因为,恰恰在这些年度的第三或第四季度,开始实行政策调整,使市场需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生产方面却未能进行及时调整(或根本来不及调整),结果出现较多的产品积压。

表1 总需求结构(单位:%)

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存货投资

197859.228.44.4

8.0

197960.826.74.9

7.5

198061.527.25.6

5.6

198162.923.87.0

6.2

198262.625.77.1

4.6

198362.226.46.8

4.6

198460.627.47.5

4.4

198557.726.68.2

7.5

198657.027.09.4

6.5

198756.328.3

11.1

4.4

198856.327.8

10.6

5.2

198956.723.3

10.5

9.4

199054.722.8

14.4

8.2

199153.724.3

15.6

6.4

199252.727.5

15.5

4.4

199349.932.1

13.1

5.0

199448.430.0

18.5

3.1

199549.228.9

17.5

4.3

199649.229.5

15.3

5.9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按现价计算。1996年数为初步观测值。

我们再来考察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和存货投资对总需求增长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表明,剔除价格因素后,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对总需求增加的贡献率,具有大体相似的变化特征,即当国内经济趋热时,其贡献率加大,当国内经济趋冷时,其贡献率减小。出口增加对总需求增加的贡献率,则具有相反的变化特征,即当国内经济趋热时,其贡献率下降,当国内经济趋冷时,其贡献率上升。存货投资增加对总需求增加的贡献率,往往在开始进行经济调整(紧缩)的当年,有较明显的上升,其他年份的变化无明显的规律性可言。例如,1991、1992、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对总需求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8.9%和48.9%(见表2)。而在1989年,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对总需求增加的贡献都是负值。出口增加对总需求的贡献率,经济趋热的1992、1993年分别为15.5%和-1.6%,分别比上年下降9.4和17.1个百分点;存货投资增加的贡献率在1991、1992年分别为-9.7%和-10.8%。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经济趋热的1989年总需求的增加主要依赖于存货投资的增加,1990年则主要依靠出口增加(占77.3%)。

表2对总需求增长的贡献率(单位:%)

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出口

存货投资

197976.812.88.6 1.8

198059.544.1

15.7-19.2

198185.1

-30.6

29.4 16.2

198256.446.5

10.1-13.1

198360.431.03.7 4.8

198455.130.1

11.6 3.1

198541.621.6

11.6 25.2

198652.522.5

28.9 -3.8

198745.241.2

35.6-22.0

198840.730.6

10.1 18.7

1989 -105.2 -191.57.9188.8

199041.5-6.8

77.3-12.1

199156.028.8

24.9 -9.7

199256.438.9

15.5-10.8

199341.548.9

-1.6 11.2

199425.333.1

49.7 -8.2

199539.238.08.7 14.1

199642.345.8 -22.5 34.4

资料来源:同表1,按不变价计算

2.第二层次总需求结构

第二层次的总需求结构,即通常所说的消费率、固定资产投资率、存货投资率和净出口在GDP中的比率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统计表明,我国消费率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在改革之初经历了几年的消费率上升后,从80年代初期起消费率出现持续下降趋势。例如,1978~1981年消费率由62.1%上升到67.5%,上升了5.4个百分点;1982~1995年消费率由66.3%下降到58.8%,下降了7.5个百分点(见表3)。固定资产投资率、存货投资率和净出口率的变化则与经济周期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具体表现为:在经济过热年份,固定资产投资率往往较高或呈现上升趋势,存货投资率往往较低或呈现下降趋势,净出口率往往是负值或呈份额下降趋势。在经济趋冷年份,固定资产投资率往往较低或呈下降趋势,存货投资率往往较高或呈上升趋势,净出口往往为正值或呈份额上升趋势。例如,在经济趋热的1984~1985年、1987~1988年、1992~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率分别达到29.7~30%、31.8~31.4%和32.2~37.6%,都处于较高水平,与相邻的以前年份比都有所上升,特别是1992~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率分别比上年上升4.3和5.4个百分点,这是前所未有的;存货投资率在1984、1987和1992年分别为4.8%、4.9%和5.1%,恰好属于三个“谷底”,比过去十多年的平均值低约2个百分点。而1985、1988和1993年存货投资率与上年比略有上升,主要是当年年中(或年末)出台政策调整措施的结果。净出口率在1985、1988和1993年均出现负值,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国内经济趋热的反映。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实行经济调整的1989~1990年,固定资产投资率比1987~1088年下降5个百分点还多,存货投资率则分别达到10.7%和9.3%,这两年成为改革以来存货投资率最高的两年。同样作为政策调整(趋紧)的效应,净出口率在1990~1991年和1994~1995年均由过去的负值变为正值,且在GDP中的份额逐渐扩大。

表3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结构(单位:%)

年份 GDP 消费率 固定资产投资率 净出口率 存货投资率

1978 100

62.129.8 -0.38.4

1979 100

64.328.3 -0.57.9

1980 100

65.429.0 -0.36.0

1981 100

67.525.6 0.26.7

1982 100

66.327.2 1.74.9

1983 100

66.228.1 0.84.9

1984 100

65.529.7 0.04.8

1985 100

65.730.0 -4.28.5

1986 100

64.630.6 -2.57.4

1987 100

63.231.8 0.14.9

1988 100

63.731.4 -1.05.9

1989 100

64.126.4 -1.1

10.7

1990 100

62.025.8 2.89.3

1991 100

61.827.9 2.97.4

1992 100

61.732.2 1.15.1

1993 100

58.537.6 -2.05.8

1994 100

58.636.3 1.43.7

1995 100

58.834.6 1.55.1

1996 100

57.834.7 0.66.9

资料来源:同表1,按现价、支出法计算。

再来看消费、固定资产贡献率、净出口和存货投资增加对总需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表明(见表4),80年代中期以前消费增加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较高,一般在2/3以上;1986~1990年消费增加的贡献率变化总的看有下降趋势,但无明显的规律性;“八五”时期消费增加的贡献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在经济趋热年份较高或呈上升趋势,在经济趋冷年份较低或呈下降趋势。例如1987~198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3.7%和40.2%,1992~1993年更高达53%和61.4%,而在1989~1990年则分别为-169.7%和-8.2%,即固定资产投资实际是负增长。净出口和存货投资增加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即当经济趋热时,净出口增加的贡献率往往为负值或呈下降趋势,如1984~1985年、1988年和1992~1993年都是如此。存货投资增加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变化与净出口有些类似,特别是在198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是存货投资大幅度增加的结果。

表4 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 (单位:%)

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净出口 存货投资

197985.614.2-2.0 2.1

198069.151.3 2.0-22.4

1981

107.3

-38.710.9 20.4

198252.743.416.1-12.2

198368.135.0-8.6 5.5

198466.136.1-6.0 3.8

198567.332.8

-38.3 38.2

198657.927.519.3 -4.7

198747.943.731.7-23.4

198853.340.2

-18.3 24.6

1989

-93.3 -169.7-4.4167.4

199050.6-8.272.4-14.7

199171.936.9 3.6-12.5

199276.853.0

-15.1-14.8

199352.161.4

-27.5 14.0

199437.448.925.8-12.1

199541.940.5 2.6 15.0

199638.641.7 -811.5 31.3

资料来源:同表1,按不变价计算

3.第三层次总需求结构

我们将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三种需求之和称之为意愿总需求或有效总需求。计算结果同样表明,改革以来的十多年中,消费在意愿总需求中的份额是不断下降的,出口在总需求中的份额基本上是持续上升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化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具体来看,1979~1995年消费份额由65.8%下降到51.4%,下降14.4个百分点;出口份额由5.3%上升到18.3%,上升1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所占份额多数年份在30%左右波动,其中在经济趋热的1987~1988年和1993~1994年分别为29.6%、29.4%和33.8%、30.9%,均高于相邻年份;而在经济趋冷的1989~1990年,固定资产投资份额下降到25.7%和24.8%(见表5)。

在意愿需求增长中,消费增加的贡献率大体上呈下降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增加对意愿总需求增长的贡献率变化与宏观经济周期联系较为密切,但二者之变化方向相反。在经济趋热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大些或呈上升趋势,而出口的贡献率则小些或呈下降趋势。例如,1986年以前消费增加对意愿总需求增长的贡献率多在50%以上,而在1987~1995年的9年中,有6个年份消费的贡献率低于50%。在经济过热的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对意愿总需求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出口增加的贡献率则为-1.8%;相反,在经济偏冷的199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对意愿总需求的贡献率为-6%,而出口增加贡献率上升到69%。

二、近两年总需求结构变化的新特点:意愿总需求相对萎

缩和不足

1995~1996年总需求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意愿总需求(或有效总需求)相对萎缩和不足,非意愿需求过分扩大。具体表现为:在总需求中消费需求所占比例在低水平上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所占比例均有所下降,存货投资比例明显上升。

首先,看第一层次的总需求结构变化。1995年,消费在总需求中的比例由上年的48.4%上升到49.2%,上升0.8个百分点,而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在总需求中的比例,则分别由上年的30%和18.5%下降到28.9%和17.5%,分别下降1.1和1个百分点,投资和出口份额的同时下降在以往是很少见的。通常的情况是,当国内投资需求膨胀时,出口需求自然受到抑制;当国内需求不旺时,企业就会被迫或主动地通过扩大出口来为自己的产品寻找出路。如果国内需求不旺,出口这条路又走不通,那么产品积压的增加就是必然结果。总起来看,1995年意愿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例由上年的96.9%下降到95.7%,下降1.2个百分点,非意愿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例由3.1%上升到4.3%,上升了相应的幅度。

那么1996年全年情况将如何呢?据初步预测,1996年GDP将增长10%左右,达到6912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可能达到24000亿元,消费可能达到40000亿元,净出口可能达到420亿元(出口总额12450亿元),存货投资则可能达到4790亿元。换言之,1996年消费需求在(第一层次)总需求中的比例将继续保持上年水平(49.2%),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将上升0.6个百分点,达到29.5%,出口所占比例将下降2.2个百分点,降至15.3%,意味着意愿总需求比例进一步下降1.6个百分点,而存货投资比例则上升1.6个百分点,达到5.9%。

至于不同需求形成对总需求增长的贡献率,那么最引人注目的是,1994~1995年存货投资即非意愿投资增加对总需求增加的贡献率由-8.2%上升到14.1%,上升22.3个百分点,预计1996年存货投资增加的贡献率将进一步上升到34.4%,比上年上升20.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1994~1995年出口增加的贡献率由49.7%下降到8.7%,下降41个百分点,预计1996年出口增加的贡献率为-22.5%(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下降31.2个百分点;1994、1995和1996年,消费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25.3%、39.2%和42.3%,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33.1%、38%和45.8%%,均表现为一定的上升趋势。这里有三个特点应当引起注意: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增加对总需求增长贡献率的上升幅度之和远远低于出口增加贡献率下降的幅度,表明出口贡献率的急剧下降是意愿需求贡献率下降的根本原因;二是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对于总需求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表明在很大程度上投资增长状况对于总需求状况具有决定意义;三是存货投资增加的贡献率在1996年可能高达1/3左右,这种情况除了1989年以外,是从未出现过的。

其次,看第二层次的总需求结构变化。1995年消费率和净出口率分别为58.8%和1.5%,基本与上年持平;固定资产投资率较明显下降,存货投资率较明显上升。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4.6%,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存货投资率达到5.1%,上升1.4个百分点。换言之,1995年的总需求结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意愿需求下降和非意愿需求上升。1996年可能出现的情形是:消费率和净出口率有所下降,固定资产投资率与上年持平,唯有存货投资率上升。据初步测算,1996年消费率将为57.8%,下降1个百分点;净出口率0.6%,下降0.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率34.7%,基本与上年持平;存货投资率6.9%,上升1.8个百分点。总体上看,1996年的总需求结构变化继续呈现意愿需求下降和非意愿需求上升的趋势。

对于总需求增长而言,1995年消费增加的贡献率占41.9%,比上年上升4.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40.5%和2.6%,分别下降8.4和23.2个百分点;而存货投资增加的贡献率达到1.5%,比上年上升2.7个百分点。据预测,1996年消费和净出口增加的贡献率分别比上年下降3.3和14.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将比上年提高约1.2个百分点,而存货投资增加的贡献则上升约1.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1996年将有近1/3的GDP增长是由存货投资即非意愿投资的增加换来的。

三、1997年:扩大意愿需求,抑制非意愿需求

近两年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是:一方面经济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表明需求增长较快;另一方面企业普遍感到困难加大,产品销售率下降,积压上升,表明需求不足。其实,当我们把总需求区分为意愿需求和非意愿需求时,这一矛盾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问题的症结在于,1995年以来意愿需求(或有效需求)相对不足,迫使非意愿需求过分扩张。也就是说,目前较快的总需求和经济增长速度,其实包含着相当一部分“虚假”的、不可持续的成分。据估算,如果存货投资依然维持1995年的水平,没有进一步扩大,那么1996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仅为7%左右,不可能接近10%。

根据上述分析,为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那么1997年总需求结构调整的要求是:在保持需求总量较快增长的前提下,提高意愿需求即消费、投资和出口在总需求中的份额,减少非意愿投资的比例。那么,1997年意愿需求增长的前景、合理性和政策可调控的空间如何呢?

首先,前面的分析表明,80年代中期以来,消费在总需求中的比例持续下降,“八五”时期这一趋势仍很明显。因此,不能指望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例会出现大的提高,相反,根据近年来消费需求平稳快速增长的特点,比较现实、合理的预期是1997年消费需求在总需求的比例将基本保持与上年相同的较低水平。

其次,今年以来出口增长的滑坡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其中既有政策面的因素,如出口退税税率调低;也有宏观环境面的因素,如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和高利率等;还有深层次的体制因素,如过去粗放的、不计成本的、对国内生产企业带有一定“剥削”性质的外贸企业经营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难以为继。努力恢复出口的快速增长,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是1997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但目前看来困难很多,对1997年的出口增长不宜期望过高。

最后,联系上面的分析,那么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就成了增加意愿需求(有效需求)最重要、最可靠的途径。适当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性在于:一是在目前市场需求不旺、企业困难增加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投资是保证总需求和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需要;二是目前结构调整意义重大,但进展不快。结构调整包括增量结构和存量结构调整,加快增量结构调整有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和结构优化;三是目前在交通、能源、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和居民住宅建设等领域仍然存在着增加投资的必要性、经济合理性和足够的投资空间(容量);四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增加是加快经济发展、赶超发达国家、保证经济增长有后劲的基本要求。适当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可能性在于:一是我国目前的国内储蓄率高达40%左右,有充裕的国内储蓄资金潜力;二是我国利用外资的前景继续看好;三是目前国内外汇储备大量增加,有条件通过扩大国际交换,来弥补国内供应之不足(结构和品种方面的),保证经济建设项目对先进技术、设备和其他投资品的需求,从而使大量外汇资金转化为生产建设资金,而不是仅以闲置资金或生息资本的形式存在。对适当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担心,主要是会否引起新一轮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近年来的经验表明,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主要与食品特别是粮食的市场供求及其价格密切相关,投资状况对通货膨胀的直接影响相当有限;况且,随着宏观调控经验的丰富和手段的增加,对于通货膨胀的调控将更为及时和有效。因此,1997年适当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是可行的。

据初步预测,1997年GDP可增长10%左右,按8%的缩减指数测算,GDP总量将达到82200亿元。按照58%的消费率(与1994~1996年大体相当)计算,消费额为47690亿元,增长19%;按照进出口基本持平计算,则净出口率为0;根据存货投资率适当压缩的要求,按照5%的存货投资率(低于1995~1996年水平,但高于1994年水平)测算,当年存货增加4100亿元;如果上述几项比例是基本合适的,则1997年固定资产投资率将达到37%,投资额30000亿元,增长26%左右。如果其他不变,净出口率按照2%测算,则1997年固定资产投资率也将达到35%左右,投资额29000亿元左右,增长20%左右。(作者工作单位: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标签:;  ;  ;  ;  ;  ;  ;  ;  

1997年总需求结构变化特征及对经济工作的几点思考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