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缁衣》“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文本用字异说平议论文

《礼记·缁衣》“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文本用字异说平议

李玉平

(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摘要: 本文梳理了历代学者关于《礼记·缁衣》“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一句的注解和文本意见,又综合郑玄注释、汉代出土文献材料、众多学者提出的“匹”“正”相混证据以及李运富(2017)关于文本用字的判定方法等得出结论:汉代正处于“匹”“正”易混的时期,《缁衣》此句文本本当作“匹”,郑玄说不误,宋代以来主张文本为“正”的说法不适当。虞万里(2004)提出的意见是正确的,晁福林(2013)所倡折中之说似不可取。

关键词: 礼记;缁衣;正;匹

《礼记·缁衣》:“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郑注:“正当为匹字之误也,匹谓知识朋友。”此处,郑玄指出《缁衣》正文中“正”当为“匹”之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毛诗音义》:“正音匹,出注下同。”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此一节明其朋匹之事。君子能好其正者,匹,匹偶。言君子能爱好其朋友匹偶,以下云君子好仇,故此正为匹也。”可见陆、孔二氏皆赞同郑说。后来遵从此派意见的有清代朱轼(2002:629)(1) 杭世骏《续礼记集说》卷九十二转引:“朱氏轼曰:此即欧阳文忠所谓君子有党,意久要不忘,闻流言而不信,好其匹也;同类相残,毒其匹也。故惟君子乃有合志同方之朋友,而小人则无之,彼其好恶无定,不似君子之好其匹而恶非其匹也。从旧注,‘正’作‘匹’为当。” ,王念孙(2000:579),朱彬(2) 朱彬(1996:814)《礼记训纂》:“正,音匹。” ,陈寿祺、陈乔枞(2002:191-192),俞樾(2002:614),当代虞万里(2004),彭裕商(2005),陈戍国(2006:742)(3) 陈戍国(2006:742)引用了云庄先生(南宋学者刘爚,著有《礼记解》)、船山(王夫之,著有《礼记章句》)、孙敬轩(清孙希旦的号,著有《礼记集解》)诸说后称:“楚简作‘駜’,‘駜’者可为‘匹’之借,但无法讲成‘正’字。楚竹书正作‘匹’。看来这里注疏不误。”则是赞成郑玄的意见。然晁福林(2013)却误将陈戍国此处论述算作支持“正”为本字的观点,失当。 等。

然而宋代以后,长时间盛行的意见都是认为“正”是正字,而不从东汉郑玄的意见。代表性的学者如宋卫湜及其所引许多观点(4) 卫湜《礼记集说》卷一四二“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下引观点多按“正”字理解。如蓝田吕氏:“盖君子所好者皆正,小人所恶亦皆正,故曰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好恶既明,亦归于一,此远迩所以不疑惑也。诗云‘君子好仇’,仇,匹也。其匹者皆好也。先儒以好其正毒其正皆当为匹,恐只作正字亦可。”长乐陈氏曰:“君子周而不比,其取友也必端,故言能好其正。小人比而不周,其交也皆其类而已,故毒其正。”严陵方氏曰:“君子非特其身正,而已于正人又能好而与之。小人非特身不正,而已于正人又且毒而害之,此君子小人好恶之辨也。”山阴陆氏曰:“正,正己者也,读如字。朋友亦是矣。”庐陵胡氏曰:“君子正直是与,故好之,小人恶直丑正,故毒之。故曰君子居必择乡,游必择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宋黄震(5) 黄震《黄氏日抄》卷二十七:“正谓正人君子,取友必端,故好其正。小人党邪丑正,故毒其正。君子友其正者,恶其不正者,远近晓然,知其心。引《诗》明君子之仇匹皆好。 ,元吴澄《礼记纂言》卷33,元陈澔(6) 陈澔(2010:432)《礼记集说》卷九:“旧读正为匹,今从吕氏说读如字。盖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君子固好其同道之朋矣,小人亦未尝不好其同利之朋。不当言毒害其匹也,小人视君子如仇雠,常有祸之之心,此所谓毒其正也。” ,明胡广等《礼记大全》卷27,明湛若水(7) 湛若水《格物通》卷六十三:“乡,向也。天下之治乱邪正而已矣。正人进者,治之表也。君子以正感正,与同类同道,故好其正。小人以邪召邪,而异类异道,故害其正。君子之所以好其正者,以其好同向,恶同方也。” ,郝敬(2002:544)(8) 郝敬《礼记通解》卷二十:“正,谓正人。君子能好之,小人毒害之。” ,明黄道周(9) 黄道周《缁衣集传》卷三:“好恶之难也,君子而无好恶则无以别邪正、肃纪纲、整风俗,一有好恶,则朋党之论随之矣。” ,王夫之(2011:1378)(10) 王夫之《礼记缁衣》章句:“君子言行壹于正则气类相孚,小人反是。” ,赵僎(2002:765)(11) 赵僎《礼记思》卷四:“有乡有方,正所谓能好其正也,不惑不疑,从有乡有方来。” ,清李光坡(12) 李光坡《礼记述注》卷二十四:“集说曰:‘小人视君子如仇雠,常有祸之之心,此所谓毒其正也。’” ,姜兆锡(2002:857)(13) 姜兆锡《礼记章义》卷九:“正,吕氏读如字,旧读为匹,非。……毒犹害也。君子同道为朋,故好其正;小人乃同恶相济者也,则疾正如讐而毒之矣。” ,任启运(2002:398)(14) 任启运《礼记章句》卷十之三:“正,郑玄读作匹。吕如字。……毒,害也。邪与正,不容并立,夫子泛言君子小人之性情不同,而记者述之,则因其类之异而见君子所有之必正也。” ,鄂尔泰、张廷玉等(15) 鄂尔泰、张廷玉等编撰《日讲礼记解义》卷五十八:“君子好其正则徳业相资,小人毒其正,岂惟恶之,或且从而戕贼之矣。” ,鄂尔泰等《钦定礼记义疏》(16) 清代《钦定礼记义疏》罗列以往诸说后,云:“案郑氏以正为匹,然小人亦有同恶相济者,宁尽相毒耶,不如陈说明确。” ,汪绂(2002:588)(17) 汪绂《礼记章句》卷九:“正,友之能正己者也。君子受善,故友之正己者则好之;小人恶闻过,故友之正己者则怨之也。” ,齐召南等(18) 齐召南等《礼记注疏卷五十五考证》则不从郑玄的观点(齐召南1983:420下),云:“陈澔从吕氏说,读如字。臣召南按,经文正字不误。正人君子之所好,而小人之所毒也。若作匹字,意义反浅。” ,翁方纲(2002:636)(19) 翁方纲《礼记附记》卷八:“语本明白,而郑氏必云‘正’当为‘匹’……何其信手改字之弊至此。” ,孙希旦(20) 孙希旦(1989:1330-1331)《礼记集解》:“今按:‘正’如字。……正,谓益者之友,能正己之失者,唯君子能好之,若小人则反毒害之矣。” ,郝懿行(2002:677)(21) 郝懿行《礼记笺》卷三十三:“愚按,‘正’读如字。” ,刘沅(2002:281)(22) 刘沅《礼记恒解》卷三十三:“毒,害也。郑康成曰:乡方喻辈类,君子以正自持,故于正者必好之,小人不正而讐忌正。人有乡同道相与也,有方邪僻不容也。” ;当代王梦鸥(1979:720)(23) 王梦鸥译为:“只有君子能爱好正直的德性,也只有小人最讨厌正直的德性。” ,杨天宇(1997/2004:742)(24) 杨天宇《礼记注译》译为:“只有君子能够喜欢指正自己的人,小人记恨指正自己的人。” ,王文锦(2001:834)(25) 王文锦译为:“唯有君子能够喜好正直、正派,而小人憎恨正直、正派。” ,余小调(2007:61),西山尚志(2009:227-228),聂富博(2015:118)等。

折中派代表学者为晁福林先生。晁福林(2013)引用大量资料作为证据后认为:“从文字发展源流上看,战国秦汉时期的‘匹’字与‘正’因形近而致误或音近而通的可能性都很小。《缁衣》此章文本的变化应当是编定《缁衣》篇的战国秦汉时期的儒者更动了早期文本的结果。这一更动,反映了儒家思想发展与调整的一个侧面。”晁先生实际是认为“匹”和“正”二字皆可为正字。

这三派代表性意见,何者为是?我们认为,既然最早的文献版本是“匹”或“匹”的通假字“駜”,而且关于此句最早的注释郑玄注也认为正字为“匹”,这已经提供给我们最好的评判依据了。正如陈戍国(2006:742)所云:“楚简作‘駜’,‘駜’者可为‘匹’之借,但无法讲成‘正’字。楚竹书‘正’作‘匹’。看来这里注疏不误。”况且“匹”被讹写为“正”或形近之字,不少学者已经都举出了相关旁证。如:

(1)清王念孙(2000:579)于《墨子·节葬》“正夫”条下云:“‘正’当为‘匹’。《白虎通义》曰‘庶人称匹夫’。上文王公、大人为一类,此文匹夫、贱人为一类,无取于征夫也。隶书‘匹’字或作‘’,与‘正’相似而误。《礼器》‘匹士大牢而祭谓之攘’,《释文》‘匹,本或作正’。《缁衣》‘唯君子能好其正’,注‘正当为匹’。”

(3) 乙组小鼠出现抽搐甚至昏迷是由于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利用和转化,从而降低____________的浓度所致。为了进一步证明胰岛素的功能,可对出现抽搐甚至昏迷的小鼠注射____________进行抢救。

(3)俞樾(2002:614)《礼记郑读考》:“按,《周易·姤·彖》传注:‘正,乃功成也。’《释文》云:‘正,亦作匹。’据王氏此注(26) 当即王弼《周易注》。 本解说‘天地相遇,品物咸章’,则当以作‘匹’为是。‘正’亦‘匹’字之误,与此一例。宣三年《公羊传》:‘自内出者无匹不行,自外至者,无主不止。’《庄子·天运篇》曰:‘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又《则阳篇》曰:‘自外入者有主而不执,由中出者有正而不距。’正亦当作匹。”

假设p=[p1,p2,…,pN]T,q=[q1,q2,…,qN]T中的元素是均值为0、方差分别为和的、相互独立的复高斯随机变量,根据Lindeberg-Levy中心极限定理[14],可知在N→时是均值为0、方差为的复高斯随机变量.式(40)最后一个等号右边第4项中,满足此定理条件,因此N→时的极限值为其中(0,η1kσ2).这样式(40)最后一个等号右边第4项的功率值为由式(39)可知,该值为0.

(5)郭店简《缁衣》:“唯君子能(好)其(駜/匹),少(小)人剴(豈)能(好)丌(其)(駜/匹)。”(荆门市博物馆1998:131,第42简)

王敬凯知道,在警察毫不放松、步步紧逼的情况下,犯罪分子多半会采取避重就轻的态度逃避自己的罪行。他相信,李桂明会顺着他给搭的梯子往下走的,因此他不再说话,只是装作有所期待的样子看着李桂明。

结合以往研究及相关证据,我们认为虞万里(2004,2009:160-162)总结的意见略近其实。“今以上博简两‘’字参证,楚系文字‘匹’或即书作‘’。此字亦可认作‘’之省体。唯郑注云:‘正当作匹,字之误也。’匹、正声韵无涉,今见战国文字字形绝不相近,如楚系文字正作‘’,匹作‘’,唯居延汉简、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中字形极近,几不能区分。居延、马王堆、银雀山简帛字形是秦篆、秦隶或六国文字过渡到汉隶的转变时期,故正、匹相混似应定在文景或武帝以后。由此可推测郑玄所据本《礼记》是经过礼家辗转传抄之本。……王弼年代稍后于郑玄半个世纪,可见正、匹之淆乱至魏晋六朝犹在滋生。然康成虽明云正当作‘匹’,唯孔疏守之。宋儒多仍作‘正’字解。……用心虽善,对照简本,恐非先秦七十子后学纂述夫子之意也。”(27) 虞先生后文还引述了北宋吕大临、元代陈澔和清齐召南等学者的观点。 结合虞万里先生的意见,我们对汉代简帛文字做了一下考察,结果如下:

在植株调整支架和植株定植期间,较之前植株正常生长并无明显的差异,植株高度达到25 cm左右绑蔓。在整枝、打叉和摘心期间,大果型每穗选留3-5个,中果型品种4-6个,小果型在8个以上。

(7)上博简《缁衣》:“隹(唯)君子能(好)其(匹),少(小)人(豈)能(好)丌(其)(匹)。”(马承源2001:196)此简中的“”“”二字,学界楷定有分歧,李零(2002/2007:49)释为“庀”,袁国华(2003:25-26)认为当释为“从匹匕声”之字,冯胜君(2007:176-178)认为“”释当从袁说,“”释当从李说。

汉代材料,《汉简文字类编》:“正”(57页):(居图四八〇456.5A)、(武燕32)、(居图二二一28.13)、(居图四八〇488.2)、(居图一七五264.15A)、(武燕31)等;“匹”(15页):(居图二二一28.16)、(敦屯一五反4)、(斯三228)、(敦屯一五反3)、(居图二四○176.54)。(敦:流沙坠简;居图:居延汉简;斯:斯坦因第三回所得汉简;武:武威汉简)

(2)陈寿祺撰,陈乔枞述《礼记郑读考》(2002:191-192):“按,正、匹以形近而误,《礼器》:‘是故君子太牢而祭谓之礼,匹士太牢而祭谓之攘。’《释文》云:‘匹士本或作正士。’孔氏《正义》曰:‘匹士,士也。’庾蔚之云:‘士言其微贱不得特使为介,乃行,故谓之匹也。’《白虎通》曰:‘庶人称匹夫者,匹偶也,与其妻偶,阴阳相成也。’故《论语》曰:‘匹夫匹妇’。检于礼本时,有‘匹’字作‘正’字者,有通之者云,……然卢王礼本并作‘匹’字矣,今定本及诸本并作‘正’字,熊士依此本而为‘正’字,恐误也,乔枞谓此节下文引《诗》云:‘君子好仇’注云:‘仇,匹也。’则‘正’字据义当是‘匹’,其误与《礼器》今本同。”

关注此问题的还有张光裕等(1999:526)、施谢捷(2001/2003:15)、张富海(2002:30-31)、王力波(2002:74)、林素清(2014:91)、刘钊(2005:66-67)、邹濬智(2006:211-212),王锷(2007:92)、刘娇(2009:208-209)、刘传宾(2010:附录230,2017:818)、王君(2010:25)、吕友仁(2014:143)、谢科峰(2015:145)、王淑琴(2016:30,44)、俞绍宏(2016:62)等,不一一赘引。

(6)郭店简《唐虞之道》简十八有“不以(仄)夫为巠”句,裘锡圭先生按语云:“据文义‘仄夫’似应为‘匹夫’之误写。”(荆门市博物馆1998:40,159)

西汉文帝时期材料,《张家山汉简文字编》:“正”(34页):等;“匹”(333页):等。

秀容月明、乔瞧就这样好上了。这事传到秀容月明母亲那里去了。秀容母亲年纪轻轻就守了寡,这个家由她一手操持,虽是妇道人家,但不论做什么事,都让人说不出话来。她觉得儿子在婚姻大事上不该瞒着自己,儿子娶谁,得由她说了算。

秦末汉初材料,《马王堆简帛文字编》:“正”(61页):;“匹”(512页):

(4)《墨子·大取》“正夫辞恶者,人右以其请得焉”清孙诒让间诂:“‘正’当为‘匹’。‘右’疑‘有’之误,‘有’与‘或’义同。‘请’亦读为‘情’,下同。……言匹夫虽贱,而不肯受屈,必欲自明其指,则可以得其情实。”(孙诒让2001:411)

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材料,《银雀山汉简文字编》:“正”(51-52页):等;“匹”(406页):

(8)彭裕商(2005)结合上博简、郭店简中《礼记·缁衣》句子,认为《礼记·缁衣》“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郑注意见是对的,“正”当为“匹”之误,且认为《文子·道原》“无形者,一之谓也。一者,无心合于天下也”中的“心”版本或作“正”“止”,皆当为“匹”的形近而误。王利器《文子疏义》注18即认为“心”当为“匹”。该句默希子注云:“正者,定也。言无定形,行于天下,周于万物,而无穷也。”是“心”本为“正”,该句《道藏》朱弁注七卷本作“无止”,李定生、徐慧君(1988)从之。

汉武中期至东汉建武初年材料,《<肩水金关汉简(壹)>文字编》:“正”(35页):等;“匹”(297页):等。

西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材料,《居延旧简文字编》:“正”(95页):等,“匹”(781-783页):等。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或重复测量设计方差,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校正)检验。

西汉末材料,《额济纳汉简文字编》:“正”(32页):等;“匹”(177页):等。

综合以上材料,可见虞万里(2004)的意见是基本可信的,秦末至东汉时代隶书阶段“正”与“匹”字形是比较接近的,如虞万里先生所说的有的“字形极近,几不能区分”,而晁福林先生(2013)认为二字至汉代仍不易混淆,似乎难以令人信服。李运富先生(2017:6-7)曾阐发他(2016a、2016b:3“前言”部分)关于文本用字的同时和异时职用比较、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用字比较、文本用字变化规律及成因等方面的观点,称:“如果某种文献只有后出文本流传,而我们却希望研究该文献产生时原始文本的用字面貌,并考证流传文本和后出文本中的改字现象,那最有效的材料不是该文献的内容,也不是该文献的后出文本,而是跟该文献产生同时代的其他文献的同时文本。”“在考证文献的原始文本用字和后出文本改字情况时,古代的某些文献注释材料也是可以利用的。因为原文献的用字一经注释家选为注释对象而出注,就相当于加了一层‘保鲜膜’,通常能体现用字的原貌。”如此,根据秦末至东汉时期“匹”“正”形近易混的事实,而东汉时期郑玄就已经指出《缁衣》文本“正”当为“匹”之讹,那么原本当作“匹”是可信的。

综上,我们认为东汉郑玄指出《礼记·缁衣》“匹”与“正”形近而误的意见是可信的,经文原字当作“匹”,可译《礼记·缁衣》章:“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匹),小人毒其正(匹)。故君子之朋(28) 张富海(2002:31)认为今本有误,衍“朋”字,当从郭店简本作“友也”。 友有乡,其恶有方。是故迩者不惑而远者不疑也。’《诗》云‘君子好仇。’”为:“孔子说:‘只有君子能够喜欢真知朋友,小人会毒害其真知朋友。因此君子结交真知朋友是有一定标准的,君子厌恶的人的标准也是一定的。因此接近他的人不感到迷惑,远离他的人也不感到怀疑。’《诗经》说:‘君子喜欢真知朋友。’”历代遵从郑玄意见进行的说解基本是正确的,而以“正”为本字的说解及折中之说皆不可从。

[参考文献]

[1]晁福林.《礼记·缁衣》文本的一桩历史公案——早期儒家思想变迁的一个例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 .

[2]陈澔.礼记集说[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3]陈寿祺,陈乔枞.礼记郑读考[M].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0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陈戍国.礼记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6.

[5]陈松长.马王堆简帛文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6]冯胜君.郭店简与上博简对比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07.

[7]姜兆锡.礼记章义[A].续修四库全书本第98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荆门市博物馆 .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9]杭世骏.续礼记集说(下)[A].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02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郝 敬.礼记通解[A].续修四库全书本第97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郝懿行.礼记笺[A].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04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李定生,徐慧君.文子要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13]李零.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4]李明晓.战国楚简连词新证三则[J].汉语史学报(第6辑),2006.

[15]李 瑶.居延旧简文字编[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16]李运富.汉字职用研究·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17]李运富.汉字职用研究·使用现象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18]李运富.论汉字职用的考察与描写[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

[19]林素清.郭店、上博《缁衣》简之比较——兼论战国文字的国别问题[A].谢维扬,朱渊清.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C].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

[20]刘 钊.郭店楚简校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1]刘传宾 .郭店竹简研究综论(文本研究篇)[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2]刘传宾.郭店竹简研究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23]刘 娇.西汉以前古籍中相同或类似内容重复出现现象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4]刘 沅.礼记恒解[A].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05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5]吕友仁.校点本《礼记正义》诸多失误的自我批评[A].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六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26]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7]聂富博.简本《缁衣》与传世本《缁衣》异文汇释[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8]彭裕商.古文字材料在古书释读中的重要作用举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29]骈宇骞.银雀山汉简文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30]齐召南.礼记注疏考证(卷5)[A].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册[C].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31]任 达. 《肩水金关汉简(壹)》文字编[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2]任启运.礼记章句[A].续修四库全书本第99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3]施谢捷.郭店楚墓竹简释文[M].未刊稿,2001-2003.

[34]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5]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6]汪 绂 .礼记章句[A].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00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7]王 锷. 《礼记》成书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8]王夫之.船山全书·礼记章句[M].长沙:岳麓书社,2011.

[39]王 君.新出竹简与《礼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0]王凯博.额济纳汉简文字编[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1]王力波.郭店楚简《缁衣》校释[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42]王利器.文子疏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3]王梦鸥.汉简文字类编[M].台北:艺文印书馆,1974.

[44]王梦鸥 .礼记今注今译[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

[45]王念孙.读书杂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46]王淑琴.中国古代儒家“友”观念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47]王文锦 .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

[48]卫湜.礼记集说[A].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书同文计算机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文渊阁四库全书[C].上海,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49]翁方纲. 礼记附记[A].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03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0]西山尚志. 可以和传世文献相对照的先秦出土文献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51]谢科峰.早期古书流传问题研究——以相关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比较为例[D].上海: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52]杨天宇.礼记注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3]俞绍宏.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校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54]虞万里.上博简、郭店简《缁衣》与传本合校补证(下)[J].史林,2004(1).

[55]虞万里. 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56]俞樾. 礼记郑读考[A].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06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7]余小调. 上博简《缁衣》《民之父母》与相关文献的异文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8]袁国华.郭店楚墓竹简从“匕”诸字及相关词语考释[A].(台北)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4本第1分)[C].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2003.

[59]张富海.郭店楚简《缁衣》篇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60]张光裕,袁国华.郭店楚简研究(第一卷)·文字编[M].台北: 艺文印书馆 ,1999.

[61]张守中.张家山汉简文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62]赵僎.礼记思[A].续修四库全书本第97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63]朱彬.礼记训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6.

[64]邹濬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缁衣》研究[A].潘美月,杜洁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二编第20册)[C].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 2018-12-10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郑训汇纂及数据库建设”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李玉平(1973-),男,重庆长寿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H1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0238( 2019) 03- 0115- 05

[责任编辑: 邦显]

标签:;  ;  ;  ;  ;  

《礼记·缁衣》“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文本用字异说平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