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_人文精神论文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_人文精神论文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起源论文,人文精神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一词出现在图书馆专业文献中,最早见于蒋永福先生发表在《黑龙江图书馆》1991年第6期的“图书馆学也是一种人学——图书馆哲学思考之三”上。“图书馆人文精神”于1999年由吴日希先生正式提出,此后,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概念不断充实、明确;而今,图书馆人文精神已成为图书馆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什么是图书馆人文精神呢?人文精神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尊重和维护,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同时也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强调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图书馆人文精神就是在图书馆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中重视人的存在和价值,尊重个人的生存权利、知识权力和个人发展的机会,给人最充分的人文关怀。图书馆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所谓以人为本的“人”是指读者、馆员和一切有利于推动图书馆事业的组织和机构,是当代人和未来人的总和,但是应以个体馆员为主。[1]因为馆员是联系读者实现服务的纽带,图书馆的人文精神通过馆员的服务性劳动得以具体实现。以人为本不是以物为本、以权为本、以钱为本。不以物为本,所以由过去的重藏转为重用;不以权为本,所以人人享有平等、自由利用图书馆的权利;不以钱为本,所以人人享有免费使用图书馆的权利。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对象主要是读者和馆员。所以说图书馆是一种以服务读者为目的的公益性机构/制度,其服务方式是平等、免费、自由,其服务环境是明亮、方便、温馨、典雅,充满浓厚人文情愫的。此为图书馆人文精神最具体最实际最直接的体现。

2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起源

2.1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思想渊源

2.1.1 西方人文精神的思想渊源

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希腊进入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繁荣时期,一些学者开始从对神的研究转而更多地关注人,关注人类社会。他们充分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强调人类的平等关系,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14、15世纪时,在意大利,一些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发起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其目的是把人们的思想从对“神”的迷信转向对人的关注。主张以人为中心,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才是现实世界的创造者和主人。之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地方。18世纪的法国思想启蒙运动进一步完善了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追求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以及平等的思想,更加强调理性,提倡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反映在文化领域则是学者们对古典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一些学者还建立了自己的私人图书馆,一些人文主义者的图书馆也对外开放。此举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1.2 中国人文精神的思想渊源

中国的人文精神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对人本思想都有深刻的论述。儒家《论语》中有:“天地之性人为贵”,“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率语·雍也》)推己及人即是对个体人格的尊重和人性的尊重。孟子则明确地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观点。荀子则云:“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阐明百姓与国家社稷之间的关系。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则坚持“人为神本,民为国本”,强调“侯王楚下”为普通民众服务。[2]中国佛教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点就是承认人自身的伟大,从人本身去寻求真知。近代中国佛教领袖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强调人在修行中的重要作用。

儒、释、道三家在流传中互相渗透相互融合,形成其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本思想。儒家思想重修养,形成道德人文主义。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自然人文主义。佛教则形成借佛喻今的人文主义。三家人文思想相互渗透,成为中国几千年文化思想的精髓,至今仍然衍化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今天的图书馆界依然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一路高歌迈向新的世纪。

2.1.3 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人文主义

马克思主义人文理论的核心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价值表现为:真正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人本精神;真正关心群众疾苦、维护和实现群众利益的民生精神;以无产阶级的解放为政治形式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人道主义精神;以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追求的自由精神;投身人类解放事业以实现生命不朽价值的修身精神。[3]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所倡导的个性自由是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对人的自然潜能和本性的根本体现,也是人在文化历史长河中不断优化的结果。所以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人性的不断改变,而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存在着内在一致性。马克思主义是站在人性的角度阐述其人文意义,是最彻底的人文主义。

2.2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传统人文意蕴

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纵观几千年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就是立足于人类文明惠及社会的行动,每个阶段都蕴含着传统的人文意识。

2.2.1 西方图书馆的传统人文意蕴

据古希腊历史学家西西里的狄奥洛斯编纂的《历史丛书》记载,古埃及第19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304-前1237年)建立的图书馆的入口处刻有“拯救灵魂之处”的字样,这说明在古代图书馆时期就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公元前7世纪,亚述王国的皇家图书馆对所藏2.5万块泥板文献不但按主题排列,而且还编有这些文献的目录。公元前1世纪的著名建筑学家M.维特鲁为厄斯在《论建筑》中要求图书馆的设计采光充分、防止潮湿,便于读者阅读和纸草文献的保存,其人文意蕴浓厚。

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文献的搜集和私人图书馆的兴起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人文主义的热心倡导者佛罗伦萨共和国的统治者梅迪契家族建立的洛伦佐图书馆把开放作为办馆的宗旨,于1571年正式向公众开放。此举打破了中世纪图书馆的封闭性和保守性,馆藏文献也改变了宗教书籍一统天下的局面,代之以古代经典著作和世俗作品的增多。

2.2.2 中国图书馆的传统人文意蕴

商周时期的史官就注意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贮藏。战国时出现对文献收集、管理的藏书室。到隋唐时,官私藏书非常发达,有的私家藏书开馆供四方人士阅读,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此为我国藏书史上最初的人文意蕴。宋以后随着私人藏书的盛行,部分藏书家公开藏书供众人阅读。据记载,李公择藏书 9000余卷不置于家而置庐山僧舍,目的就是供人广泛阅读。19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的大炮使国人深刻地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于是清政府在京师及十八省会设立大书楼,并“许人入楼观书”。由商周—战国—隋唐—宋—明清藏书事业的发展不难发现,文献信息由少数人掌握渐渐向多数人开放。但是直到清末,其开放程度还是限于官宦士人,目的还是限于“研讨学术”,与今天所倡导的图书馆人文精神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3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3.1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形成

14、15世纪,资本主义因素在意大利的萌芽和学术的振兴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反过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个性自由和精神解放,要求打破封建贵族的文化垄断,反映在图书馆领域就是开放性的加强。典型的标志便是诺德.G.(1600-1653)发表的《创建图书馆指南》一文。文中指出:“图书馆必须向一切研究人员开放,经营图书馆的目的绝不在于提高图书馆所有者 (君主、诸侯、贵族等人)的声誉。”[4]1642年他任马萨琳图书馆馆长期间提出“向一切愿意来馆学习的人开放”的办馆宗旨,这在当时是一种极大的历史进步。

图书馆理论系统的创立者德国德莱布尼茨.G.W.(1646-1716)认为,图书馆应该配置完备的图书目录,并尽量延长开馆时间,馆内需有取暖设备。 1850年,经过爱德华资.E.(1812-1886)的努力,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此法的颁布在图书馆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为世界亿万人永远地享受信息公平与信息民主带来了一种新的机构/制度——公共图书馆。”[5]与此同时,美国也出现了“公共图书馆运动”。19世纪西方国家兴起的公共图书馆运动有三大特征:[6](1)必须向所有居民免费开放。 (2)经费来源是地方行政机构的税收。(3)公共图书馆的设立和经营必须有法律依据。

中国由于长期受封建统治的禁锢,图书馆人文思想到20世纪20年代才有明显的实际行动。在这一阶段,由于受“五四”运动民主科学的思想启蒙,加之由留美学成归来的图书馆界前辈沈祖荣先生的大力倡导,中国图书馆事业进入“新图书馆运动”时期。这次运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馆藏结构更加合理;不同阶层、年龄、性别的读者皆可进馆阅读;卡片目录、开架借阅、馆际互借等管理方式更加科学合理。

3.2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图书馆十分注重图书馆的人文意蕴,有过不少人文关怀的实践和经验。[7](1)馆舍建设、馆藏建设、自动化建设都迅速发展。(2)公共图书馆网点迅速增多,1978年至1996年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由1218所增加至2631所,增加1倍。(3)资源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资源共享工程也逐步实施。(4)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图书馆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改变,即以人为本、全开架服务、延长开放时间,比如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年候”开馆。(5)人文图书馆学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开放、平等、免费、自由的理念深入人心。(6)在实践领域,深圳“图书馆之城”的建设以及广州图书馆、东莞图书馆、杭州图书馆、佛山图书馆等开展的平等、免费服务颇受欢迎,并形成广大图书馆效法的榜样。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数字人文问题。(1)1998年美国联邦政府拨款510亿美元,让信息高速公路通向每一个教室、每一个图书馆,他们的宗旨是把图书馆建成体现人类自由与平等的圣地,保障公民公平地获取信息。[8](2)2002年IFLA发表《IFLA因特网宣言》强调图书馆的网络服务功能,希望图书馆能为信息弱者提供服务或成为缩小数字鸿沟的领地。[8](3)2006年,我国在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上也提出“面向大众的图书馆关怀”,倡导关心弱势群体,走进贫民,平等服务,消除数字鸿沟,目的是建立一种全社会信息保障和信息公平的制度。

4 结束语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文精神是图书馆产生、存在、发展的基础。图书馆人文精神正是在人类人文精神的萌动、发展过程中随之产生、发展并相互促进的。图书馆业必须植入人文精神,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也才能使图书馆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人文精神更应得到重视和倡导,因为技术只是人文关怀的手段,只有人文精神才是人类价值实现的最温暖、最有效、最彻底的关怀。尽管技术暂时似乎走到了人文的前面,但技术与人文本为手足,虽在山麓分手,但总会相牵、相伴,终将在山顶会师。

收稿日期:2007-09-02

标签:;  ;  ;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_人文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