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研究论文_宫羽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 湖南醴陵 412200

【摘 要】目的:研究小儿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4月-2019年1月本院接诊的患儿100例,利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分成研究和对照两组(n=50)。研究组接受静脉留置针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分析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对各组的疼痛评分作出比较。结果: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比对照组的18.0%低,P<0.05。研究组静脉留置针留置6h后的疼痛评分为(1.17±0.52)分,优于对照组的(3.16±0.57)分,P<0.05。结论:于小儿护理中合理运用静脉留置针,有助于减轻其疼痛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疼痛程度;小儿护理;应用价值

现阶段,静脉留置针在我国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其特点在于套管柔软、操作简便以及使用便捷等,能够有效避免因多次穿刺所造成了的痛苦,让患儿能够更好的接受治疗[1]。此研究,笔者将以100例患儿(接诊于2017年4月-2019年1月)为对象,着重分析小儿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4月-2019年1月本院接诊的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将之采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当中,研究组包含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为2-7岁,平均(3.96±0.82)岁。对照组包含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为2-8岁,平均(4.12±0.37)岁。患儿病历信息完整,无严重并发症,且有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在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情况下开展,比较两组的年龄与病情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2]

(1)凝血功能异常者。(2)有严重并发症者。(3)家属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4)病历资料缺失者。(5)中途退出治疗者。

1.3 方法

对两组都施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加用静脉留置针护理法,详细如下:(1)准确评估患儿病情,充分了解其活动情况和全身皮肤状况等,评估其有无药物配伍禁忌症,确保用药方案合理。将静脉留置针的相关知识详细告知患儿及其家属,并针对他们的提问作出详细的解答,以取得其积极配合。(2)穿刺时,对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可选择足部、头部亦或者是手部等进行穿刺,需尽量选取粗直适宜且弹性较好的静脉血管进行穿刺。此外,还应对动脉和静脉进行有效的区分。因静脉搏动比较若,患儿哭闹时可提高静脉血管暴露的程度,通常为蓝色,利于穿刺。(3)选择好穿刺血管后,需对周围的毛发进行有效的剔除,并予以消毒处理,此后,对穿刺部位进行绷紧,利用食指和拇指握住套针管回血胶两侧,将小鱼肌作为支点,确保针头和皮肤间的夹角为15-30°,然后缓慢出入,待回血后,调整穿刺角度在5-10°之间,继续进针约1-2mm。将针芯退出约5mm左右,并经穿刺方向,将外套管规范化的送入,确保其进入到静脉中。将针柄轻轻按住,并拔出针芯,然后将止血带松开,予以透明敷贴,同时对滴速进行适当的调整。(4)待将留置针完全置入后,予以局部保护护理。注意观察有无脱落、渗血、污染、潮湿亦或者是渗液等情况,若发现异常,立即处理。将输液治疗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儿家属,并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滴速,以免引发静脉炎。

1.4 评价指标

于静脉留置针留置6h后,利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估两组的疼痛程度,总分为10分,评分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剧烈[3]。统计两组不良反应(皮肤红肿,药液渗出等)的发生者例数,经分析后作出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用SPSS 20.0软件,t和χ2分别检验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分析

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比对照组的18.0%低,P<0.05。如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的对比分析表 [n,(%)]

2.2 疼痛程度分析

研究组静脉留置针留置6h后的疼痛评分为(1.17±0.52)分,对照组为(3.16±0.57)分。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组的疼痛评分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24,P<0.05)。

3 讨论

现阶段,静脉留置针在诸多疾病的治疗中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属于是血管内导管之一[4]。对于小儿来说,其皮肤较为松弛,且静脉血管也较敏感和脆弱,使得其静脉穿刺难度明显增加。通过运用静脉留置针,能够为患儿建立起一个长期的静脉通路,于一次穿刺成功后,便能持续使用,无需每日穿刺,从而在较大程度上避免了因多次穿刺给患儿造成的痛苦,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护士的工作量[5]。在穿刺成功后,需利用无菌敷贴,并利用医用胶布对静脉留置针进行妥善的固定。穿刺时,一般选择易于固定、血流较为丰富且富有弹性的血管。由于静脉留置针具有操作简便这一特点,护士一人便可独立完成,但有报道称,在静脉留置针留置的过程当中,比较容易出现药液渗出与皮肤红肿等不良反应,故,护士在穿刺成功后,还应注意检查静脉留置针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处理。此研究中,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静脉留置针留置6h后的疼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于小儿护理中对静脉留置针进行使用,可有效减轻患儿的疼痛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采取静脉留置针护理法对患儿进行干预,能够有效预防药液渗出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并有助于减轻患儿的疼痛程度,建议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晓辉.总结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2):275-277.

[2]卿凤林.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养生保健指南,2018,(2):98.

[3]叶尔丹.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6):186-187.

[4]王兆翠.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7,(28):157.

[5]张荣杰.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262-263.

论文作者:宫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3

标签:;  ;  ;  ;  ;  ;  ;  ;  

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研究论文_宫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