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内镜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论文_范江鸿

范江鸿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人民医院内镜室 山西 新绛 043100)

【摘要】 目的:探讨对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进行色素内经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7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食管粘膜病变患者210例,按照诊断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染色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病理活检,染色组患者采用Lugol氏液进行食管黏膜染色,并对浅染色区域和不染色区域实施病理活检。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染色组活检患者早期食管癌及异型增生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活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色素内镜较常规内镜可有效提高上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检查成本,方法安全简便,建议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上消化道早期癌;癌前病变;色素内镜;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6-0083-02

色素内镜,即消化道黏膜色素染色是一种应用已久的内镜检查方法,国外医疗机构已将其广泛应用于消化道黏膜病变的临床辅助检查。由于常规内镜无法有效检出癌前病变和早期癌,而色素内镜通过对黏膜进行染色,并对黏膜着色进行观察,从而通过对比正常粘膜和病变粘膜的染色差异达到确认病变的目的[1]。近年来色素内镜逐渐在我国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中得到应用,本次研究为探讨色素内镜在此类病变中的诊断价值,随机选取本院近年来收治的210例食管粘膜病变患者并分别对其进行常规病理活检和色素内镜检查,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7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食管粘膜病变患者210例,所有患者均无食道癌家族病史。按照检查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染色组,其中对照组共105例,61例男性,44例女性,年龄分布为31~62岁,平均年龄为41.3±5.1岁;染色组共105例,57例男性,48例女性,年龄分布为34~59岁,平均年龄为42.9±5.6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并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普通内镜下可见食管粘膜形态存在可疑病变,如不规则较大白色隆起、糜烂、褪色、轻微发红、皱缩、颗粒样改变、局部粗糙等。

1.2.2 排除标准 ①常规内镜检查明确诊断为食管癌、食管静脉曲张、食管息肉者;②存在明显食管出血对染色造成影响;③合并心脑肺疾病无法耐受者。

1.3 方法

本次研究选用日本Olympus-260胃镜及其配套喷洒导管。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依据负责医师的临床经验对可疑病灶进行病理活检,并对标本进行病理检查。染色组患者实施色素内镜检查:常规内镜检查结束后,将镜头退至病变部位上段,将喷洒管经由活检孔插入,使用生理盐水对病灶及其周围附着粘液进行冲洗,取1.5%Lugol液自上而下对食管进行均匀喷洒,30s后将残留染色液吸净。然后对病灶及病灶周围区域的黏膜染色情况、结构变化进行观察,对染色前后病变图像进行记录。对于染色异常区域实施病理活检,并对标本进行病理检查。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活检情况及病变诊断结果进行观察记录。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两组患者的活检率及其诊断结果,并对其进行X2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病理诊断结果见表1.由表1数据可知,本次研究中,染色组活检患者早期食管癌及异型增生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活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10例患者染色后病灶不着色,1例浅着色,经病理检查诊断为早期食管癌;55例患者食管粘膜染色后呈棕褐色,内镜检查诊断为食管粘膜正常。

表1 两组患者病理诊断情况对比结果

3.讨论

临床研究指出,及早检出并确诊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并对患者实施积极治疗,是改善上消化道肿瘤患者预后,保障其生命安全的重要途径[2]。由于早期上消化道肿瘤多缺乏明显症状,少数肿瘤症状同良性病变的临床特征相似,在普通内镜和X线检查下难以辨别,为临床诊断带来困难,造成误诊和漏诊。近年来,相关临床研究表明,荧光内镜检查、超声内镜及放大内镜等新技术的应用对于上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率的提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技术要求较高或成本较大因而无法在基层医院大范围普及,而内镜下染色操作则相关安全简便[3]。因此,探讨色素内经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次研究中采用Lugol液进行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着色,主要是利用正常食管粘膜鳞状上皮细胞中所包含的糖原同碘结合发生显色反应,呈棕黄色,而食管癌细胞中由于其糖原含量大幅度减少,因此碘染色后无法着色,呈碘原色,同正常食管粘膜染色结果区别明显。且由于染色结果主要同食管粘膜细胞中糖原含量有关,因此可有效区别不典型性增生或单纯增生。本次研究中,染色组共计50例患者食管染色浅或不染色,其中10例不染色者和1例浅着色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食管癌;7例浅着色者经病理检查诊断为4例轻度异型增生,2例中度和1例重度。染色组活检患者的早期食管癌及异型增生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表明Lugol液食管染色内镜检查对于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此外,本次研究中,染色组患者活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表明Lugol液食管染色可有效促进取材准确率的提高,对于减轻患者痛苦,降低临床检查成本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多数研究均表明提高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治愈率和生存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其早期诊断的准确率[4]。由于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患者临床体征和症状的特异性不足,易被患者及临床忽视,对于预后及患者生存质量造成极大影响。结合相关研究中的结论及上述数据,本次研究认为,染色内镜有助于临床医师对病灶更加直观、清楚的观察,有报道指出染色法对于早期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内镜,同本次研究中的结论基本一致[5]。

综上所述,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色素内镜较常规内镜可有效提高上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检查成本,方法安全简便,建议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亮,于永礼,魏新亮等.微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早期癌黏膜剥离术中的应用[J].临床荟萃.2012, 27(15): 1341-1342.

[2] 刘杰,令狐恩强,卢忠生等.上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标本阳性的多因素分析[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10): 554-557.

[3] 张澍田,李鹏.如何提高上消化道早期癌的内镜诊断率[J]. 中华内科杂志.2014,53(7): 511-512.

[4] 戈之铮,胡春玖.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 2012, 24(3): 241-243.

[5] 储士娟.内镜下化疗缓释离子植入术治疗上消化道癌性梗阻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27): 3467-3468.

论文作者:范江鸿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8

标签:;  ;  ;  ;  ;  ;  ;  ;  

色素内镜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论文_范江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