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动力机制论文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动力机制论文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动力机制

甘元薪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7)

[摘 要] 我国在政策、社会经济以及心理等方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流动与转移动力,给予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合适的工作机会,加快了城镇化发展。从人口流动看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可以促进我国农村及城市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动力机制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背景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量大于生产一定数量的农业产品所必需的劳动力的需求量[1]。剩余劳动力产生的根源是劳动力多于生产资料所能接纳和吸收的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是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发展的升级调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良好的转移条件。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趋势和特点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劳动力需求量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力提高,使得农村出现大量失业劳动力,他们向城镇及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成为必然。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及一些发展较好的大中城市。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和主要从事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所以整体收入较低。近年来,大多数农民工工资有所上升且这种趋势仍在持续,得益于他们的自我提升和供求关系的变化。

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在中国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首先,从盲目转移到定向转移。随着农民工知识技术技能的不断加强,其职业的稳定性逐渐加固,同时国家宏观政策也为他们的收入提供了保障。随着愈来愈多的农民工在外打拼,农民工在城市中也能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其次,生存转移到发展转移。老一代的农民工转移主要是为了谋生,而新一代农民工则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谋求未来的发展及实现梦想。最后,从不完全转移到完全转移。社会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逐渐转变,不断接纳农民工,许多发展得好的农民工定居城市甚至将户籍转移到所在城市扎根。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产生的益处

1.3.1 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农村大量廉价劳动力成就了中国制造。从前的中国制造是便宜但质量差的代名词,但随着农民工素质的加强,中国制造逐渐成为物美价廉的代名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响亮的中国名片。

不同菌株的孢子悬浮液接种4~5龄马尾松毛虫幼虫后,其累积死亡率变化见图1。从图1可知,马尾松毛虫幼虫接种不同菌株后的累积死亡率差异较大。接种白僵菌BbAX-02、BbAX-04菌株的累积死亡率较高,死亡速度也快,接种12 d后,马尾松幼虫累积死亡率分别达到100%、90%,远比其他菌株高。接种20 d后,除白僵菌BbAX-02、BbAX-04菌株外,其他菌株的累积死亡率最高为66.7%(白僵菌BbTA-01),最低仅为15%(绿僵菌MaMXTR-01)。

首先,政府通过最低工资等有关法律法规,解决农民工收入水平过低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其次,吸纳农村劳动力加入工会,使农民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遇到劳动争议出现孤立无援的问题。再次,住房制度改革令许多农村人口有了在城市买房的资格。最后,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流动与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诗人来说,“乡愁”这一概念的能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经历了由“邮票”到“船票”,到“坟墓”,再到“海峡”的转变;它是诗人所受之痛,也是诗人所饮之酒、所观之色、所嗅之想。这种不稳定的转变,正体现出了诗歌语言符号的特性与艺术性。

1.4.1 收入水平低。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农民工在城市中主要从事技术含量较低及知识需求较低的体力劳动。这些劳动需求量大且要求不高,正好适合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相对工资也较低。

式中:uN-1∈{u(1),u(2),u(3)},u(2)为最优控制实例,它能够在特殊的状态下,求出最优成本JN-1最小值.对这个控制过程和最优成本进行存储.

社会发展至今,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大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广大农村往往只剩下老人与小孩,出现空壳现象[3]。这种现象影响着无数农村留守儿童,而已经进入城市生活的村民对还在农村的人们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

2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动力机制

2.1 政策

1.3.2 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2]。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加快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城市买房,并将父母妻儿接到城市生活,成为城市的一员。也有一些农民工将在城市的所学带回家乡谋划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城乡壁垒,使城市与乡村模糊边界融为一体,使得城乡协调发展。

2.2 社会经济

城乡收入差距是人口流动的一大因素。农村地区由于观念问题,许多家庭子女较多,家庭开销大,生存压力迫使其愿意进城务工。

1.4.2 居住成本高或居住条件差。随着我国房价的不断上涨,房租水涨船高。许多农民工刚到城市工资不高,只能选择租一些条件稍差但价格实惠在其可承受范围的房子。

2.3 心理

1.4.3 高物价带来的高生活成本。城市的物价普遍比农村高,而租房已经花掉了工资的一大部分,剩下的基本不能承载所需的日常开销,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农民进城打工,生活窘迫,易从金钱问题转变为精神问题,没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很难坚持下去。

3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建议

3.1 大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农民工工作的可替代性强,职业竞争力低下。为改变这一现状,培训势在必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指对需要转移到非农业领域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的教育和培训。我国有大量但素质不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能提高这些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2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户籍观念更新

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存在许多弊端,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当前,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该制度长久实行,加之根深蒂固的户籍观念,排外现象仍较严重。

3.3 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带动农村发展

我国提倡“先富带后富”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新理念[4],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为自主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农民工可将在城镇中的所学带回家乡进行自主创业。对于创业者自身来说,农村的竞争压力比城市小,不用背井离乡,能更好地扎根。对于农村的发展来说,回乡创业将为农村增添活力,解决农村空壳现象,转变农村单一的产业与发展模式,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可对路基的宽度、边坡进行自动设置,也可设置路段中心线的挖填深度,确保中心线的坡度大小能满足要求。在进行开挖与填筑平衡设计的过程中,自动寻找并确定能确保开挖与填筑保持平衡的深度值,当该值为正时为开挖;当该值为负时,为填筑,结果应精确至0.1m。设计成果需要存储在磁盘当中[4]。

参考文献

[1]冯明放.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2]王海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度约束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3]朱占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4]郑建辉,王雄伟.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管理与创新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中图分类号] F249.2;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26-17-2

标签:;  ;  ;  ;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动力机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