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教材“探索”的教学处理--以“中国地图版高中地理”第183期必修课为例_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新教材“探索”板块的教学处理——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83;第1册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地理论文,为例论文,图版论文,板块论文,新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版《地理》(必修·第1册)在每章各节篇首都安排了“探索”活动,全书共有13个探索课题。“探索”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探索活动类型多样化,分属阅读探索类、观察探索类、实验探索类、案例探索类四种类型,其中阅读探索类活动3个,观察探索类活动3个,实验探索类活动5个,案例探索类活动2个。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的核心特色, 就是采用了双系列的内容结构体系和呈现方式,即在安排课文内容系列的同时,设计了一个探究系列(见图1)。 其中探究系列在教材中的编排情况是:每单元的开头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课题,每节的开头设计一个探索活动,每节的最后设置一个案例研究,形成探究课题——探索活动——案例研究的主线。表明“探索”活动在地理新教材与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直接体现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理念,将探究式学习的观念和方法贯穿教材始终,使教学过程成为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养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

图1

一、针对不同“探索”活动,组织实施探索教学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涉及的探索活动主要有四类, 备课时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研究不同探索活动类型的特点,对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组织实施。

1.阅读探索类——以学生阅读思考、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设疑激趣、引导阅读探索

此类探索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时代性、科学性、探究性较强的文字材料、数字材料等,然后提出几个探究性问题,旨在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运用地理信息探索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由于这些材料较为浅显易懂,可读性强,所以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疑激趣,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例如:探索“气候变暖对中国的影响”,教师可设疑:对于“温室效应”同学们早已耳有所闻,对此有人欢喜有人忧,气候变暖对中国究竟利在何处?有哪些弊端?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请阅读教材P[,90]并思考。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可组织学习小组讨论或者辩论,最后教师予以总结、点评。

2.观察探索类——以学生观察地理图表、探索地理问题为主,教师提示、调动相关知识分析探究、解决问题

此类探索活动向学生提供直观区域图、景观图、统计图等,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探索地理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图像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地理原理的运用能力。进行此类探索活动时,教师可设计问题链,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图中隐含的地理信息,必要时可提示、启发学生调动相关知识分析探究、解决问题。例如:探索活动“两地的景观为什么不同?”在学生观察前,教师可设计并出示如下问题链:①观察图3-1-1中热带荒漠景观图、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图,两者的植被有何不同?②根据初中地理知识,两地动物、土壤有何不同特征?③形成以上自然地理特征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④观察图3-1-1 中世界区域图,比较撒哈拉沙漠与我国南方地区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上有何异同?⑤两地各受何种大气环流控制?在其影响下分别表现为什么气候特征?⑥据此,你认为两地的景观差异为什么如此之大?这主要是受哪一个自然地理要素影响造成的?在此问题链引导下,学生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还能掌握观察的步骤和方法,从而学会观察,学会学习。

3.实验探索类——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讨为主,教师侧重指导、总结、评价

本教材的“探索”板块设计了5个实验探索活动,它们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观察和想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学生是否参与操作,可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实验,前者有“盒子里面是什么?”后者有“物体运动的方向改变了吗?”等四个;按照使用的仪器和材料不同,可分为模拟实验和真实实验。前者有“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模拟水循环”,其余3个为真实实验。在地理实验探索活动实施过程中, 应根据不同的地理实验类型,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对演示实验要注意与语言传递信息相结合,要把握好演示的时机,避免使学生沉缅于演示之中而不去关注既定的教学内容;同时由于演示实验是一种综合的信息传递方式,因此演示中和演示后,教师都需要给予一定的讲解和指导,使学生关注真正要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操作实验,可以将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验前教师提供思考问题的关键点,提供实验器材,由学生自己动手,自主讨论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实验后教师给予总结、评价。

4.案例探索类——以学生自主分析案例、小组讨论案例为主,教师适时概括、提升、拓展

案例探索活动具有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等特点。案例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一系列生活和社会中的地理现实问题。通过对案例的研讨分析,不但能丰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意识,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态度,开发学生的智能,提高其实际运作能力。以“寒潮天气及灾害”案例探索为例,可采用熟悉案例——分析讨论——总结案例的教学程序。第一步,设疑导入,留几分钟让学生阅读、熟悉案例,让学生了解案例所提供的事实和背景。第二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寒潮从何处进入我国新疆?寒潮天气有哪些现象?归纳寒潮天气带来的灾害。第三步,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在学生个别思考的基础上,以前后桌为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派代表发言,各组相互补充完善。第四步,教师归纳、总结。第五步,拓展,培养地理能力,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寒潮方面的问题,以求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如:为什么会产生寒潮灾害?怎样预防和减轻寒潮灾害?等等。

二、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灵活安排“探索”活动

不同类型的“探索”活动有其共同点,即每节的“探索”活动内容都与本课知识紧密联系,甚至本身就是该部分的重要知识点或能力点,有的需运用有关地理知识探究、分析、说明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巩固所学知识,以期培养学生相关的能力。但不同类型的“探索”活动也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在探索活动的时序安排上应及时而灵活,可针对不同活动特点,采取课堂渗透与课外延伸相结合的办法。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一般而言,对阅读探索类、观察探索类、案例探索类,以及部分实验探索类中的“探索”活动,由于所需活动时间少,简便易行,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且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非常紧密,宜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之中进行,但需视具体内容,在备课时设计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安排在不同的教学时序。例如:“盒子里面是什么?”活动可安排在新课开始,设计在设疑激趣、导入新课环节;“太阳黑子活动与年降水量变化的关系”,可作为情境设计,使学生一开始就真切地感受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而更多的“探索”活动则宜安排在相关知识点教学时进行,如“物体运动的方向改变了吗?”可有机渗透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时组织探索活动。

2.课前布置准备,课上组织进行

有些实验类探索活动,课上虽有时间组织进行,但需在课前做准备或完成前期工作,为此教师必须注意在前一节课结束时,就预先布置学生着手进行。如“沉积物如何沉积?”可提前安排学生在课前完成准备工作,课上再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3.在课外教学中展开

主要指那些需时间较多,在课堂有限时间内无法安排进行的实验类探索活动。例如:“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模拟水循环”等。此类活动应要求学生明确活动目的与要求,指导实验步骤与方法,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探索。

标签:;  ;  ;  

高中地理新教材“探索”的教学处理--以“中国地图版高中地理”第183期必修课为例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