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护理在重症监护小儿呼吸性衰竭中的效果观察论文_郑倩

湖南省人民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分析综合性护理在重症监护小儿呼吸性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04例重症监护呼吸性衰竭小儿进行研究,将所选患儿随机平均分成常规组和综合组,常规组52例患儿行以常规护理,综合组52例患儿行综合性护理,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护理后,综合组临床有效率(94.23%)明显比常规组临床总有效率(76.92%)高;综合组并发症发生率(7.69%)明显比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34.62%)低;综合组在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明显比常规组少;综合组动脉血血氧分压明显比常规组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比常规组低;综合组肺活量、用力肺活量、通气流速、深吸气量、每分最大通气量均明显比常规组高,这些指标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在重症监护小儿呼吸性衰竭中的应用可取得良好效果,使患儿呼吸功能得到得到改善,临床价值显著。

【关键词】重症监护;小儿呼吸性衰竭;综合性护理

呼吸性衰竭是因多种因素而引起的呼吸中枢或呼吸系统病变,进而出现的通气功能或换气功能障碍,该疾病常见于小儿人群中,同时也属于临床危重症之一,是引起小儿死亡的因素之一,因此临床中需要对其临床护理予以重视[1]。基于此,本文对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04例重症监护呼吸性衰竭小儿进行研究,分析综合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04例重症监护呼吸性衰竭小儿进行研究,所选患儿均与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合,伴有咳嗽、咳痰、发热、胸闷等症状,据胸片显示肺部纹理增粗,且存在片状阴影。将所选患儿随机平均分成常规组和综合组,常规组52例患儿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最大为7岁,最小为3个月,平均年龄为(3.4±1.2)岁,病程最长为7天,最短为1天,平均病程为(3.3±0.8)天;综合组52例患儿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最大为7岁,最小为4个月,平均年龄为(3.3±1.4)岁,病程最长为7天,最短为1.5天,平均病程为(3.2±0.7)天。两组患儿各项资料数据对比结果提示无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儿行以常规护理。综合组患儿行综合性护理:①环境护理。病室中应保持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使空气通畅,调整并控制室内温湿度,温度应控制在20-24℃,湿度应控制在55-60%,做好定时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感染现象的出现,同时周围环境应保持安静,为患儿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②镇静护理。患儿应保证充分休息,使患儿心输量减少,并降低身体组织耗氧量,针对烦躁、哭闹的患儿应遵照医嘱行以镇静干预。③吸氧护理。针对发绀、气促患儿应给予早期吸氧,对低氧状态进行纠正,对患儿呼吸情况进行观察,如果缺氧症状有所好转则可以对氧流量进行调整,或停止使用氧气,避免应给氧浓度过高,或吸氧时间过长而导致肺部组织水肿、充血或氧中毒等现象。④体温护理。在住院期间,对患儿体温与热型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对于存在发热症状的患儿应每间隔1-2小时进行1次体温测量,对于无发热症状的患儿也应每间隔8小时进行1次体温测量,对于高热患儿可采用退热剂进行退热,并将汗水及时擦拭干净,并做好皮肤清洁和护理,避免压疮出现。⑤饮食护理。为患儿提供有营养、易消化、无刺激作用的食物,保证患儿身体所需蛋白质,同时应保证水分的充足性,鼓励患儿多食用流质食物,如豆浆、果蔬汁等。

1.3临床观察指标

据临床体征及症状评估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发绀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呼吸频率恢复正常为显效;发绀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得到改善,呼吸频率基本恢复正常为有效;发绀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无变化,呼吸频率异常为无效,显效+有效=总有效。记录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儿在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并测定动脉血血氧分压以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另外对肺活量、用力肺活量、通气流速、深吸气量、每分最大通气量进行监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

护理后,综合组临床有效率(94.23%)明显比常规组临床总有效率(76.92%)高,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

2.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综合组2例出现呼吸机相关疾病、1例出现多种感染、1例出现肺性脑病,并发症发生率为7.69%;常规组10例出现呼吸机相关疾病、5例出现多种感染、3例出现肺性脑病,并发症发生率为34.62%,检验值:卡方=11.299,P=0.001,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3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综合组在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明显比常规组少;综合组动脉血血氧分压明显比常规组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比常规组低,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3讨论

呼吸性衰竭指的是某种原因所引起的换气、呼吸功能障碍,患儿自主呼吸能力丧失,或自主呼吸与自身机体需求不相符,出现二氧化碳潴留现象,进而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和生理功能障碍等现象,若处理不及时,则可能会引起死亡[2]。由于小儿呼吸系统未发育完善,因此防御能力比较差,容易因溺水、先天性心脏病、异物堵塞气管、重症肺炎、过敏等原因而导致呼吸衰竭。相比于成年人出现的呼吸衰竭,小儿病情进展更快,并且更加容易发生重要脏器受损现象,如呼吸停止、心跳停止、脑组织损伤等。针对呼吸衰竭患儿,临床应及时救助,及时反应以及处理是关键,在患儿之后的恢复中,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对护理方式予以重视[3]。

综合性护理是新兴护模式之一,其是指在患儿住院过程中,护理人员综合性分析患儿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进行整合处理,使患儿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据相关研究指出,在小儿呼吸性衰竭中应用综合性护理可取得良好效果[4]。本研究中,综合分析患儿情况,通过环境护理、镇静护理、吸氧护理、体温护理、饮食护理等护理措施,为患儿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使患儿生命体征更加稳定,得到更优质的护理。针对患儿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进行监测和观察,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做出对症处理,对患儿病情恶化进行预防,使患儿死亡概率降低[5]。

综合性护理在重症监护小儿呼吸性衰竭中的应用可取得良好效果,使患儿呼吸功能得到得到改善,临床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韩晓橹.ICU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0):255-256.

[2]张丹丹,王启梅.综合性护理降低重症监护病房小儿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7,24(08):932-933.

[3]潘晓芬.探讨小儿呼吸衰竭的重症监护护理[J].当代医学,2016,22(08):110-111.

[4]刘燃.新生儿呼吸衰竭重症监护中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23):3703-3705.

[5]周晓娟,冯琼,史祥云.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中的护理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7,23(22):18-21.

论文作者:郑倩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综合性护理在重症监护小儿呼吸性衰竭中的效果观察论文_郑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