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等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研究论文_巴兴强1 田淑梅2 王苏宜3 张慧4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研究论文_巴兴强1 田淑梅2 王苏宜3 张慧4

(1.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3.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广东 广州 510990;4.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 + ”的概念随之兴起,将其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应用该新兴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然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针对其进行深刻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 创新创业

“互联网+”背景下对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举措进行研究可以让其教育方式与时俱进,研究成果在教师之间推广,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互联网素质,有助于发展教育创新理论,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是以“互联网+”为核心,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媒介等要素相互作用的教育过程。高等院校以培养国家人才为主要目的,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摇篮,在互联网迅速普及整个世界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1.“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能提升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018年全国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达820万,比2016年增长50多万,就业压力不言而喻。这种情况下,高校结合“互联网+”技术去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身竞争力。一方面,较于普通学生,掌握了“互联网+”技术并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更得青睐更能胜任企业要求较高的职位,为企业创造较高的价值。另一方面,“互联网+”的经济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创业的机遇和挑战,很多大学毕业生选择跨界创业,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2.“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时代环境;企业更加重视掌握综合技术、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大学生的提供了积极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大学生在掌握自身领域专业知识的同时,把互联网与自身行业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开创新的行业形态,满足时代的需求,创造社会价值。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最早开创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是美国,从小学到研究生,在各阶段以不同的方式鼓励和教育学生不断创新。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等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与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对市场变化的洞察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进行创新。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创业大赛。由此开始,“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受到各高校的青睐并开始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从此,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正式启动。虽然各高校都在积极迈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行列,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分学院或分专业进行,忽略了“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在该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各学科综合技能的培养,如计算机、信息管理、金融、工学等学科知识的融合教育。就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一些具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高校,还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安排到正常的课程学习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非主要培养目标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国高校仍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缺乏创新技术优势,未能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

2.缺少必要的创新创业教育技术支持和创新。

“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更具开放性与综合性,这也对教师素质和教育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互联网+”背景下,至少要求教师能熟练互联网技术,同时精通自身行业的前沿研究,但是老师的时间精力也有限,在短时间内难以掌握所需技术核心。这种情况是目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

3.高校创新创业基金相对缺乏。

一些高校经过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优先掌握相关专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从而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老师和学生接触的均是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校园实践,难以将其与实际创新创业相结合。个人认为,目前这种弊端主要是由于创新创业基金不足引起的,几乎很少有高校能够拿出较多基金支持教师和学生进行实体创业,将理论技术转换为实体经济。“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呈现出更开放更多元的状态,所需的基金支持更多,而社会与高校所投资的基金非常有限,两者的矛盾难以调和,这种情况下,难以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创业链,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难以持续发展并有所突破。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与措施

结合我国高校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现状与存在的一些问题来看,高等院校可以从学校的教育体系、社会的复杂环境和学生的自我发展来针对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

1.从学校的教育体系出发。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善陈旧的教育体系,以“互联网+”为核心,结合所学专业,将两者进行深度融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目前各高校均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和大学生创新产业孵化基地等,但这些平台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所接受的固化教育。要改变这种情况,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创新平台在学校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创新平台要以大学生为主体来建立和运行。教研组也要深入调查各专业在互联网应用方面的前沿信息,详细了解其研究方法,然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教育方案,为学生安排合理的学习课程和实践活动。

2.从社会的层面来看,高校与学生可以寻求社会企业的帮助和支持。

在“互联网+”的社会大背景下,整个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对于学生来讲,在校园里与社会企业的接触较少,难以准确了解和把握自己专业互联网应用方面企业中的核心技术。这就要求一些社会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帮助,包括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和实习实践机会。同时,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平台,作为中间纽带,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师生所研究的创新方法、技术等与企业进行交流探讨,以获得企业支持与资助,同时提高企业创新技术,实现双方共赢。

3.从学生的自身发展来看,创新力本来就是人之为人的特征,即人相比动物在于人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上述两点对于学生个体来讲均为外物对自身所带来的影响,而“互联网+”的创新思维根本在于学生个体自身的改变。学生首先要做的是对以往思维模式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找出自身未来发展所需要弥补和改正的观点,进行思维创新。其次大学生需要勇于投身实践活动,该实践既可以是现实的大胆尝试也可以是头脑的新颖思维,如此才能摆脱以前的僵化思想。最后学生的创新能力显现要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就是对社会的实用性,所以就当今社会来说学生创新能力的界域就是“互联网+”的相关行业。只要在这个界域内学生关于创新能力的自我发展才能在实用性社会中得到完美展现。

参考文献

胡耀文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9),226-227。

论文作者:巴兴强1 田淑梅2 王苏宜3 张慧4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2月总第28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研究论文_巴兴强1 田淑梅2 王苏宜3 张慧4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