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科研的战略构想_武术论文

武术科研的战略构想_武术论文

武术科研的战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术论文,科研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探史启悟

1.1 古代武术理论的精华

1.1.1 先秦的文字总结

“科学”一词引进中国才百余年,武术却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用“格物致知”(《中庸》)表述实践出真知的概念,因此,中国的古文明中蕴藏着许多有关武术的真知灼见,闪烁着科学的思想光芒。两千多年前,荀子议兵时指出:“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赐锱金”(《荀子》),这些文字对于人们理解“技击”一词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清代学者据此写到:“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荀子集解》)。时至今日,这一概念的科学性仍是公认的。《庄子》中有一句“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话,这是一条直接与武术技战术有关的理论,它聊聊数字,经过漫长岁月的检验,在中国武术的发展中已经成为“后发先至”技击风格的基础理论,至今仍奉为技击之经典。庄子还总结出:“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于阴,泰至则多奇巧。”这条理论运用了阴阳学说,首开运用哲学解示拳理之先河。同时它继承了老子的“柔弱胜刚强”(《老子》)的策略思想,提出了“以巧斗力”的理论创见。

1.1.2 后汉专门性著述的涌现

成书于东汉的《汉书·艺文志》载有《手搏》6篇,《剑道》38篇,各家射法51篇之多。这些书目名称向世人证明: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了许多专门性的武术理论著述。它改变了以往武术理论散见于各种典籍中,且不少理论并非直接与武术有关的现象。

1.1.3 南朝时期“谱”的形成

西晋时期,人们已经把武术总结成口诀、要术、秘法进行传授(《晋书》)。梁代出现了简文帝萧纲所撰的《马槊谱序》(《古今图书集成》),还有《马射谱》(《隋书》)等。“谱”字的使用,开辟了以“谱”为形式对武术进行理论、技术总结的新天地,标志着武术教育开始突破“口诀要术”等心传口授的传统,武术理论和技术有了自己独立的表述方式。

1.1.4 明、清武术的理论成就

明代与武术有关,或武术内容占重要篇幅的著述非常丰厚,多体现在谈兵之家论武的书著中,有的夹杂在随笔或文集内,有的收录在记述各种事物的百科辞典里。著名的有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俞大猷的《正气堂集》、何良臣的《阵记》、程宗猷的《耕余剩技》、茅元仪的《武备志》,唐顺之的《唐荆川先生的文集》。清代的武术研究出现了专门论述武术的著作群,形成了吴殳的《手臂录》、黄百家的《内家拳法》、苌乃周的《苌氏武技书》,以及《太极拳经》、《六合拳谱》《阴符枪谱》和《拳经》等等以精解某拳种或器械为主的研究特点。明清时期,人们在对武术的研究整理过程中也有所创造。戚继光对民间十几种拳术作了分析,“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使踢、打、摔、拿一应俱全,并作图文并茂的注述,附之以口诀,创编成“拳经三十二势”。后来,陈王廷在吸取“拳经三十二势”的二十九势基础上,创造了陈氏太极拳。抗倭战争中,戚继光创造了“鸳鸯阵”,其中借鉴了杨家枪,并以其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深入钻研,解决了杨家枪的不足之处。“长兵短用说”就是他对枪术理论的一个发展。同时代的俞大猷在《剑经》中创造性地将“荆楚长剑”的用法融入棍术之中,提出“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旧力略过,新力未生”之机出击等理论,戚继光称赞:“短兵长用之法,千古奇秘”(《纪效新书》)。明清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中移植中国哲学的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阐发本拳种拳理的做法很普遍,这是中国武术理论发展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它昭示以哲理解示拳理的一些拳种理论体系已基本成形,从而表明从庄子开始的这种创造性活动,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终于在封建社会行将结束之际,达到了一个高潮。

1.2 近代武术研究的变化

1.2.1 “科学”的引进

科学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意义。“格物致知”是古代东方的“科学”,日本人译为“致知学”。明治维新时,日本人把西方的"Scientia"译成“科学”。1893年,康有为从日本引进并使用了“科学”两字。辛亥革命后,随着“科学”两字在中国的广泛应用,以及西方体育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武术研究出现了前无古人的变化。

1.2.2 中西杂交,突破传统

在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下,以马良为代表的一些武术前辈倡导“中华新武术”,它借鉴了西方体操的锻炼形式,将传统武术动作按口令节拍编制成套,在军警和学校里推行“口令指挥、列队操练”的集体武术教练法。这预示中国武术开始突破传统,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种中西杂交的倾向直接影响了武术的研究工作,引起了深刻的变化。1923年“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期间,对参加运动会的何玉山先生进行了一系列生理指标的测试,用以说明武术的生理学基础和健身作用。唐豪先生写的《武术的研究》也从生理学、生物学角度解释武术。徐致一先生出版了《太极拳浅说》,在“太极拳与心理学之关系”、“太极拳与力学之关系”等方面作了探讨。这些研究揭开了近代武术研究与西方体育科学相结合的序幕,实现了对历来以中国传统文化解释武术的做法的实破。

1.2.3 单打一的“洋为中用”

20世纪初,西方已经认识到科学不只是事实或规律的知识单元,而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这种体系是由很多门类交织组成的学科群,然而,在中国立志运用“科学”解释武术的人们,尚停留在采用单一学科的知识去认识武术、说明武术。如主要是采用生理学原理对武术运动中的某些指标进行测试,或运用力学原理分析武术技术等。虽然这些尝试难能可贵,但这种“科学”意识毕竟落后于同时代的科学思潮。

1.3 现代武术科研的发展

1.3.1 多学科研究意识的觉悟

1978年版的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第一册第二章,作者根据武术的特点,深刻地指出:“武术‘内外合一’的说法,是符合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的。”“研究武术技术,解决‘内外合一’的矛盾,应以生物力学、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为依据。因为人是有生命活动的统一整体。在分析武术中任何技术动作时,不能只注意肌肉工作的机械力学原理,还应该从高级神经活动的支配作用以及呼吸的调节、劲力变化等来分析武术技术动作”。这说明武术的科学研究已经不满足于运用1~2个基础学科的知识解决某个问题的做法,而是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较全面地研究、认识武术。这标志着人们已从单一学科进行“洋为中用”的武术研究中觉醒,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武术研究的意识已经萌发。

1.3.2 研究生的科研特点

进入80年代以后,我国培养的历届武术硕士研究生,完成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论文。这个时期研究生科研的最大特点,是采用较先进的测试仪器和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采用了统计处理的方法和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使武术论文的价值和所揭示的事物的规律、所预测的事物的可信度,有了显著提高。

1.3.3 学术研究的氛围

体育院校学报上的武术论文和各种武术杂志上发表的武术学术文章,是体现武术科研工作蒸蒸日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研究文章向人们传递着科学的信息。有的从哲学的角度探讨,有的从技术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文化学的角度撰写,有的从争鸣的角度辩论,有的从历史的角度考证。总之,这些刊物所发表的论文,营造了这个时期的学术氛围,为武术的科研工作锦上添花。

1.3.4 空前的整理工作和创造活动

80年代,在国家体委领导下,广泛深入地挖掘整理武术的工作在全国各地开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武术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达尔文曾经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就是“整理事实”的科学工作。在挖整工作的基础上,被国家体委列为武术项目的重点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和内容研究”下达了。这个课题是由体育学院科研部门和地方行政部门联合承办的,课题组成员由体院内外专家、学者相结合组成。将这种协作攻关的机制引进武术科研工作中,较之个体式研究,无疑是一大进步。这种协作机制在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中已经体现出来,并发挥了作用。题为“对武术运动员负荷强度和耐力水平的研究”的论文,入选巴塞罗那的国际奥委会世界体育科学大会,引起国外体育学者们的关注。这篇论文已不是几个人的集体小合作,而是体育学院6名教师在海军医学研究所、省市专业武术队、体院武术队的大力配合与协作下完成的。

1.3.5 尚处在初级阶段

回顾武术科研的发展历程,人们不难发现古代武术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总结整理的方法,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使武术折射出光芒;近代的武术研究,人们尝试着使用伽利略、牛顿以来将事物分为各个局部细节加以分析的方法,这个时期运用单一学科的知识对武术进行分析研究较为普遍。目前,武术科研的具体操作的主流,仍然维系在对事物的不断“分化”的研究上,多学科交叉、综合集成课题仍是极少数,尚难以构成一个多层结构、纵横联系、动态发展的主体网络。另外,大多数人还有因袭经典科学的方法论,所采用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构造论”的方法还在科研中占主导地位,其结果就是将精神与物质分裂成两部分。要真正揭示武术这项“内外合一”、“心身合一”的整体运动的奥秘,使武术科研普遍达到高层次、高水平,还在很长的路要走。当代科学发展最有前途的方向,是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武术科研在重视这个方向的同时,特别应该注意解决精神与物质统一的问题。只有这样,武术的科研才有可能以较快的速度步出初级阶段,进一步攀登新的台阶。

2 武术科学研究的定义

我们给“武术科学研究”下的定义是:运用各种科学研究方法发现、认识武术的规律,整理和创造武术知识的反复探索工作。巴甫洛夫曾经说过:“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它说明,方法对于科学研究至关重要。方法不仅重要,而且还需要采用多种学科的方法进行联合攻关,这是当代科学研究实现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形式。因此,定义中所谓的“各种科学研究方法”就是指多种学科的方法,而不是单一学科的方法。只有“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才有可能发现事物各细部的内在联系,从而在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综合就是创造”的思想,符合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也是创造的必由之路。我们在理解武术科研定义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综合运用”和“多种学科”两个具有时代特点的科学词组给予定义所作的补充。

3 未来展望

3.1 中西合璧,更新观念

希腊古典哲学提出“整体论”和“构造论”,这两种方法论都把世界分裂成精神和物质两部分。现代科学认识论的源头出自希腊古典哲学,因此它仍然没有脱离精神与物质分裂的出发点。目前武术科研中只要是抱着这种认识论进行的研究,一般只能认识一些局部的规律,难以穿越藩蓠,全面解释武术,尤其不可能解决好武术的“内外合一”的问题。精神活动是人的根本标志。武术运动是人体的“内外合一”的运动,是精神与肉体的统一的运动。要解决“内外合一”的问题,作为研究者首先不能站在“构造论”认为的“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可以分割”的立场上,也不能站在“整体论”认为的“主客体无法分割,但可以区分”的立场上。因为作为研究者的认识过程的主体精神活动与被研究对象这个客体的精神活动,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也无法区分。亚原子世界的探索,否定了把世界分解成独立的部分进行观察研究的经典概念,而把人们引向整体不可分割的新观念。这种整体性认识认为:作为认识主体的研究者同时是宇宙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者观察到的现象应理解为对象与研究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这种新的认识,在进行研究工作时应该既充当研究者,又做参与者。研究者置身于所观察的事物之中,整合一体。这样考虑问题就不会有精神与物质分裂之嫌,也不必顾虑“人的精神”在被考察中引起的外部精神干扰。这种新观念对于解决武术中的“内外合一”、“物我合一”、“心身合一”、“天人合一”等问题至关重要。武术科研发展进程中应极为重视现代科学的这场变革,及时引进这一新观念。当我们重新审视现代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时,我们会清楚地看到:“现代科学敏于事物具体规律和具体细节的探求,但对于整体往往失之偏颇”。而当我们在吸取中国古典整体观中“精神作为人的生命整体的一部分,而纳入自然整体之中,物质与精神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精华时,也可以看到这种东方文化的负面:“虽明于总体,明于关系协调,但黯于细节,不够具体,不够精确,具有固有的模糊性。”因此,我们不妨根据亚原子探索中发现的原理:“粒子和波仅仅是同一实体的两种互补的描述,每一种描述都只是部分正确,且只适用于一定范围,”而将现代科学的认识论与中国古典整体观结合在一起,这将有助于推动武术科研的前进步伐。

3.2 建立新的武术知识体系

近年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方法在体育科研中应用较多,解决了一些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武术科研工作者也应重视“三论”的开发利用,并对科学发展中形成的交叉学科、横向学科予以充分关注。另外,在武术科研工作中,应该更好地利用和加强与相应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扩大交叉领域的开拓,以及在深化研究的过程中实行新的综合。这意味着武术科研需要打破现有的常规,跟随科学革命的步伐,建立新的武术知识体系。

3.3 吸取国外的有益经验

16世纪伽利略所处的时代以个体研究活动为特征。17世纪牛顿在民间组织的学术团体的科普活动中,被引进科学的大门,成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的缔造者。本世纪40年代,标志科学活动进入国家规模的曼哈顿计划,开创了以国家建制进行科学研究的时代。“二战”以后,“科学”的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将科学视为“大科学”,认为“科学是一种建制”的新观念,促使科学研究成为国家的一项事业,实现了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的结合,推动着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近几年来,不同国籍的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形成了一种把科学事业作为国际性事业或产业的趋势,将进一步导致国际合作的跨国建制的诞生。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这些历史经验非常宝贵,且不可能重复,因此我们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为此,我们根据武术科研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更新观念,建立新的武术知识体系;同时我们还应尽快健全协作机制,改变当前武术科研大面积个体操作的状况,加速个体操作转变为集体合作的过程,使集体合作甚少的局面有所改观。由此使我们的武术科研在操作形式方面上一个层次,使国家建制的中国武术研究院的指导性工作具有较为先进的群众科研的基础。另外,大力提倡和加强“软科学”的研究,用以支持武术科研管理部门的重大决策。在把武术推向世界的同时,还要考虑国际性的武术科研合作项目,把武术科研的跨国建制纳入战略设计之中,当这些目标一一变为现实之时,武术的科学研究将会有更大的变化。

标签:;  ;  

武术科研的战略构想_武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