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基础与中国的路径选择论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基础与中国的路径选择论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基础 与中国的路径选择

薛安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思政部教授)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和困惑,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是人类一诞生就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从彼此相安无事到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经历了一个思想酝酿到逐渐明晰和内容拓展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中国应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和秉承一系列的重要原则。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需世界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关键词]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和困惑时,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认真研究和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根据和过程、内涵和内容及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作用等,对于我们全面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设美丽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基础和根据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是人类唯一的栖身之地。但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是人类一诞生就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认为,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从彼此相安无事到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如中国圣哲老子在《小国寡民》理想社会中描述的:“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以乘之;虽有甲兵,无以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虽老死,不相往来。”[1]200老子在这里虽然提出的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期待,但实质上宣泄的是一种怀旧念古的情结。在老子之前,人类社会历史上曾存在过在他看来的美好时光,上述表述是老子对之前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在这一时期,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和自然经济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能够悠闲地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交往甚少,彼此影响甚微。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记”实质上也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不知有汉,何谓魏晋”,与世隔绝,保守封闭,难得出远门与人交往。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有全球视野。

第二个时期,如中国史圣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描述的:“汉兴,海内存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故曰:“天下熙熙,皆有利来;天下攘攘,皆有利往。”[2]司马迁在这里描述的是当时都城的商贸景象,即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富商大贾、买进卖出。说明当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提高,生产出现剩余产品,并且有了社会分工,商业贸易日趋活跃,使得人们的联系日趋增多,交往日趋扩大。但由于科技的落后,一般走路靠双腿、贸易靠肩挑,活动范围也就是十里八乡。即使后来有了骡马拉车,大致活动范围也仅在百二八十里左右。所以,司马迁所说的“海内存一”、“周流天下”也不同于我们今天的全球概念,相距甚远,只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正像司马迁自己所说;“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2]781-782即使在后来的中国唐代,人员交流及商贸偶尔涉足中东波斯湾和经中亚到欧洲的腹地,也只是今天世界的一部分,况且这种联系不是“定点班次”,而是稀疏偶然的联系。

第三个时期,如《共产党宣言》中描述的:“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3]401,“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3]404在这一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3]401,加之资本的逐利性,驱使资产阶级满世界东奔西突、开疆拓土、占领市场,进行商品交换和贸易。他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国消费。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初步达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由于殖民化和殖民地的存在,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是由西方资产阶级主导的非等价交换,因而使得它具有“强买强卖”的性质;同时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得世界各国达成了经济一体化。由于生产力水平在各个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各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存在着不合理,即使达成经济一体化,这种一体化也是建立在殖民化和不平等基础上的,其命运不同,贫富两重天。

第四个时期,如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的:“人类生活的关联前所未有,同时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世界各国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4]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不仅改变和创新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在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架起了桥梁。互联网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一机在手,无所不有”成为现实;高速列车、空中客车、航海巨轮使“天堑变通途”、“贸易无国界”。经济全球化,使得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空前紧密,共享经济出现又推进了利益共生不断深化。这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独自前行,都必须在全球化体系实行合作共享,共赢共荣。我们生活的世界,既充满希望,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面对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解决,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携手应对,合作才是坦途。不管是否意识到,世界各国已经联接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之,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推进和深化的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和根据。

第二,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所谓普遍安全的世界就是远离恐惧,使人们的生命财产不受伤害,从而可以安居乐业的世界。因而,保障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需要。从当前来看,引起人们恐惧、不安全的因素有三:其一是自然灾害。如台风、海啸、火山爆发、地震等。其二是流行性病毒。如禽流感、埃博拉、寨卡等。其三是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是人类的公敌。恐怖主义的产生有其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原因,但不管是何种原因都不是其存在的理由,也不能有它存在的空间。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

第一,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联合国和国际讲坛上不仅首倡和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且把这一内容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十九大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进了新时代,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庄重地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既是对世界人民的倡导,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责任和奋斗方向,中国准备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协力奋斗。

第四,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的历史、国情、文化都有其特色,从而孕育了不同的文明。每种文明都有其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只有地域和特色的不同,没有高下、优劣之分,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每个民族的文明都是世界的,都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世界丰富多彩。同时在交流互鉴中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友善友谊,创造出更加高度的文明。文明不可能给世界造成冲突,只能使世界更和谐、更进步、更繁荣。

第二阶段是关于区域性“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关于“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首次提到:“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5]272随后他在与不同区域国家的访问和谈话中,分别提出建设命运共同体的观念。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访问非洲时提出了中国—非洲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同志提出发展中非关系的四字原则,即“真”“实”“亲”“诚”。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亲。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提出,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并指出:“一个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符合亚洲和世界各国人们共同利益,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巨大发展潜力。”[5]295中国和阿拉伯地区是近邻,交往的历史非常悠久,特别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早已经把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2014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并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命运共同体提出构建“1+2+3”合作格局。拉丁美洲是一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大陆,虽然距中国有万里之遥,但中国和拉丁美洲的交往从来就没有中断过。2013年6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墨西哥参议院演讲时说,中拉关系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希望中拉共同努力,早日建成中拉合作论坛,综合发挥双方各自优势,为推进中拉全面合作关系构筑更大平台。2014年7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巴西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见时,提出“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如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部长会议已经办过两届,特别是习近平为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发了贺信。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和亚太命运共同体等。虽然这里还只是区域国家的命运共同体,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在理论上做了探索、舆论上做了准备,实践上为其打好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第三阶段,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最早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严格来讲是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中,他说:“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6]522在联合国讲坛上,首次正式推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让全世界听取解决当代世界面临挑战和困境、寻找出路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说明这是一个斟酌再三、已经成熟的、可以为国际社会各方接受的概念。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演讲中,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内涵,使其从概念上升为理念。他指出:“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6]541任何美好的理念要转化为现实,都必须经过奋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然需要全世界各国人民凝聚共识、集聚力量、同心协力、攻克时艰。

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哲学理论的高度论述和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明确而坚定地表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美好世界。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必须改变企业的经营模式,在企业内部实施绿色生产,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重视环境及社会效益。一方面,企业要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重视对环境及生态的保护;另一方面,生产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对各种资源的消耗。

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都包含哪些内容呢,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我们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战争与和平是一对矛盾,如影相随。人类不想要战争,讨厌战争,反对战争,但战争总是不期而至。诱发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体是领土、资源和经济利益。战争不仅破坏生产力、消耗社会财富、摧城拔寨、毁灭文明,而且伤害生命,导致平民百姓生离死别。中东北非的难民潮就是最充分的证明。中华民族对于战争有切肤之痛。我们始终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周边和国际环境;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研修形式的转变,遵循教师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互动参与,增强了研修的吸引力、感染力,从而实现了指导者与学习者的对话、学习者之间的对话、学习者与文本的对话、学习者与环境的对话,激发了教师的学习动力,提升了教师学习的自主性,改进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研修形式的转变还促进了碰撞、分享、生智的团队合作,生成了多元、转化、建构的学习方式,使教师在不断的反思、研讨、总结中,拓展了自己研究的深度和研讨的广度,提升了研修质量。

第三,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当前世界经济“东边日出西边雨”,发展很不均衡。怎样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呢?我们认为有以下途径:首先,消除贫困。其次,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最后,推进和深化国际贸易公平。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强力推动者,同时又是全球秩序和规则的维护者。我们坚信,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贸易公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保健目标:严格控制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预防细菌或病毒性疾病的出现,控制了猪呼吸道疾病,也就减少了其它病原菌的感染机会,减少对其它疾病的药费支出;清除后备母猪体内病原菌及内毒素,抑制体内病毒数量及活性,用药物对猪场内的常见病进行净化;增强后备母猪的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发情,获得最佳配种率。

第一阶段,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蕴涵。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说,中国“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5]249也就是说,中国是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2013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说:“中国发展是惠及世界的。中国的发展首先惠及邻国。”[5]114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中表示中国将继续为世界和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这也就是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终归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中国和世界已经联合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1.6.2 用法用量 试验组外用复方丁香开胃贴,对照组外用其模拟贴。使用方法:置药丸于胶布护圈中,药芯对准脐部(神阙穴)贴12 h,1贴/d。

第五,建设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西方工业革命发源之后,地球被破坏和污染得千疮百孔,其表征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污染,雾霾严重;废水排放,鱼虾绝灭;植被破坏,荒漠化扩张;垃圾遍地,蝇蚊飞舞;等等,使得世界不那么美丽,并且还伤害到我们人类,出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疑难杂症和流行性病毒。为此,保护地球、呵护家园已经成为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任务。

第四个阶段,明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内涵,指明了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包括四层意思。其一,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家园,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逃离地球成为独立的存在。其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全球化和气候与环境问题已经将人类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是这种联系中的纽结,撕也撕不开,断也断不掉,只能相依为命,休戚与共。其三,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成就,人类可以共享;当危机和挑战来临之时,人类又必须共同面对,也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是这种联系的正相关性,使人类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其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要实现这种愿望,必须依靠世界各国人民凝聚共识,共同努力和奋斗。

三、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唯一的未来,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愿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既然能首倡提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那么,也就有责任和担当,准备为构建人类命运体贡献力量和智慧。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路径选择是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类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危机、困境和挑战。对此不能怨天尤人,只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危机是转“危”为“机”,除旧出新的征兆,困境是此路不通另辟蹊径的开始,挑战迫使人们冷静思考,寻找应对之策和方案。正是面对诸多世界性难题,人类社会陷入思想困惑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然这一理念的提出也不是所谓的“头脑风暴”,而是经历了一个思想酝酿到逐渐明晰和内容拓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首先要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中国是一个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要解决,有许多工作要进行,如消灭贫困、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升经济品质和质量问题、维护社会稳定问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唯有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中国把自己问题解决了,推动了社会进步,也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

第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既是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联系世界,惠及国际社会。即使在今天单边主义或单边政策喧嚣之时,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绝不会改变,而且对外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前景会更加广阔。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尊重各国人民对本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彼此尊重,这是国与国相交的起码要求。“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第五,中国共产党倡导国与国之间相互平等。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和坚持国与国之间平等相处。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强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一国的事情由本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商量着办。中国坚决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穷兵黩武是霸道的做法,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国永远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

更进一步,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本身并不是一个脱离具体社会历史现实分析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抽象存在,那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所取得的理论推进势必同时具有哲学方法论创新的意蕴。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尝试回答既有研究中存在的争论或分歧。

学校里有一个小女孩性格腼腆、不善言辞,但是特别喜欢扇子。为了给大家讲好扇子,她认真备课、反复琢磨,还专门跑到扇子店向老师傅请教学习。试讲之后,她认真听取其他“小主讲”的意见与建议。进行自我评价时,她说:“我做‘小老师’的法宝是,我用我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同学,让大家愿意跟我互动,同时让微笑成为我内心强大的支撑。每次备课、试讲看似很麻烦,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教学相长’。”从浅显的喜欢到认识上的提升,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也许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六,中国经济发展将惠及世界人民。自从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整体疲软,唯中国“风景这边独好”,世界各国扭头将视野转向中国。但中国没忘记世界人民,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机遇和经验。其一,中国的发展为其他国家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快速发展的“便车”和“快车”;其二,中国将继续推进和加深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合作共赢,共谋发展。其三,中国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公共产品,让他们分享中国的高铁技术、亚投行、“一带一路”、亚丁湾护航、联合国维和行动及中国经验。

在城市副中心的背景下,通州区的农村公路网规划是依据传统的农村公路网规划思路首先进行了合理规模的测算,其次对于遇到的具体问题规划了具体细化的解决方案. 除上述几种典型方案以外,区域内有改造需求的农村公路体量也较多.

第七,中国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愿意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世界人民共同面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时,如经济退滞、环境恶化、恐怖主义、网络黑客、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中国不做旁观者;中国是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愿为解决这些问题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意愿和共同愿景,必将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和响应。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建设过程中需要集聚世界各国人民的智慧,集中世界各国人民的力量,才能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好,切勿大包大揽,越俎代庖,尽量避免我们干、他们看,其结果可能出力不讨好。必须清楚认识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诸多贫困地区和人口;在世界范围内,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排在世界第70位。中国人历来乐善好施,出手大方,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囊相助多做贡献是可以理解的,但切勿小马拉大车,超出自身实力,影响中国自身发展。

从表3中土壤养分指标在各个主成分上的载荷值可以看出,在第1主成分上,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系数(>0.75)明显大于其它养分指标,即第一主成分代表土壤综合养分;而第二主成分与速效磷(r=0.839)和碱解氮(r=0.795)之间有较大的正相关,与土壤pH值具有较大的负相关(r=-0.736),即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土壤速效磷和碱解氮的供应状况;第三主成分则与土壤全钾和速效钾有较大的正相关系数(r=0.643,r=0.853),说明第三主成分主要反映土壤钾素的营养状况。

还必须清楚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代人的事业,而是需要几代人甚至是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达成,切勿操之过急,急于求成,超出实际能力和历史阶段,否则就会犯错误,贻害子孙,甚至伤害其他国家人民的积极性,损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吸引力和美好愿景。更重要的是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世界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文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自然资源、经济产业、发展程度、利益诉求等诸多方面差异很大,使得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分歧、纷争,甚至出现“退群”等行为,其困难和艰难程度必须给予充分估计。在这种情况下,既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强力推进,只能通过耐心的语言沟通、情感交融、利益诱导、美景引领,才能真正做到共建共商共赢共享,达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的“彼岸”。总的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但只要世界人民心灵相通、气力相聚、方向明确、携手努力,总会梦想成真,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人民更幸福。●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

[2]司马迁.史记[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02.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中图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462(2019)03-0011-05

DOI :10.13977/j.cnki.lnxk.2019.03.002

(责任编辑:武晟)

标签:;  ;  ;  ;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基础与中国的路径选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