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浪潮对当代国际贸易的影响_edi论文

论信息化浪潮对当代国际贸易的影响_edi论文

论信息化浪潮对当代国际贸易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浪潮论文,当代论文,国际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信息化浪潮对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具体影响

(一)信息化浪潮对国际贸易经营方式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看,国际贸易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商品流通超越国界发展的结果,但具体交易中空间和时间的大分离,使得国际贸易较国内贸易复杂得多,每笔交易从谈判开始至制单结汇每到安全收汇所要耗费的时间较长,而且包含了众多的不确定因素。而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这种局面,国际贸易的经营方式正在产生质的变化。

1.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即电子数据交换或称无纸贸易对当代国际贸易的影响。所谓的EDI就是对具有一定结构的标准化的经济信息,经过电子数据通讯网络,在商业贸易伙伴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EDI可以向生产单位提供订单并自动检查订单是否符合要求;向零配供应商订购零配件;向交通运输部门预定货运集装箱;向海关、商检等有关部门申请出口所需的电子数据;通知银行办理结算等。这样,通过EDI就能够将订货、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贯穿起来并自动处理完成。采用EDI的归大的优点是:第一,速度快及时性强。EDI提高了商业文件的传递和处理速度,免除了由于邮政系统运输和人工处理而造成的时间延误,缩短了贸易周期,加快了贸易过程。第二,降低了文件成本和文件处理成本,免除了传统的各种票据、单证等纸张文件和由此带来的大量的人工处理开支。第三,准确性高,免除了纸面文件处理中大量相同的数据多次重复输入易出现的差错和纸面文件处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商业纠纷和损失。第四,减少库存量和仓库费用,加快资金周转和贸易成交速度。实践证明,EDI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广泛推行已经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过去的五年中,由于广泛采用了EDI技术,其产品零售额上升了60%,库存由30天降至6天,每年仅连锁店的文件处理就节约了60万美元,每张订单的处理费由125美元降至32美元。芝加哥第一银行使用EDI技术后,每年可节省100万美元。新加坡建立EDI贸易网络后,现有2200家用户,每天通讯9000次以上,进出口报关时间由原来的3-4天缩短到10-15分钟,审批一份进出口许可证仅需15分钟,大大缩短了贸易周期,提高了效率。①

2.贸易网点计划。1992年2月在哥伦比亚召开的第八届联合国贸发会议上,通过了“卡塔赫纳承诺”,赋予了贸发会议一项有关贸易效率领域的工作,即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开始实现贸易网点计划(Trade Point Programme),简称TP计划(贸易网点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一个为贸易提供便利条件的贸易促进中心,在该中心的所有参与外贸业务者,如海关、银行、保险公司,商会、商检、运输公司以及电讯和邮政等部门集中到同一地点办公,把TP作为它们自身业务的一个窗口,借助于高新的信息通讯技术,为参与贸易或与贸易有关的使用者提供一条龙式的全面服务。这样进出口业务中的一切程序和手续就能够一气呵成地完成,不仅提高了效率,同时又由于各职能部门合署办公,还能起到一定的监督舞弊和防止诈骗的作用。贸易网点计划还为广大中小厂商平等地参与国际贸易提供了机会。具体地说贸易网点中所拥有的信息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类:第一,统计数据。贸易网点必须拥有当地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和金额的统计,还有这些进出口产品原产地和消费地的统计,也拥有其他贸易网点的统计数据以及国际进出口统计数据和世界财经数据。第二,交往数据。贸易网点除了拥有当地公司和厂家的名称、地址、信箱、电话、电传外,还包括该公司的业务范围,甚至还包括该公司的历史和盈亏状况。第三,业务机会。贸易网点可以提供当地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也能够提供当地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信息,还掌握其他网点对产品和服务的供求信息。第四,法规、关税,包括产品的技术标准、各种产品的进口和出口的法律条文和法规规定、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等信息。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建立了全球第一家TP,美国、泰国、突尼斯和菲律宾也已经组建了它们自己的TP。此外,还有30多个TP正在筹建之中。我国的第一个TP已于1994年9月在上海建成。追随着EDI,TP也正不断地改变着传统的国际贸易的操作手法和思维定势。

EDI和TP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下进行的。没有信息,EDI和TP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没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撑,EDI和TP就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可以说信息管理系统是EDI和TP存在和发展的关键之一,是信息化浪潮了改变了国际贸易的经营方式。

(二)信息化浪潮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国际贸易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的生产方式以及组织管理方式。

当今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到1992年为止,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已达2万亿美元,37000家母公司拥有17000家国外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1990年在世界范围内的销售额约为5.5万亿美元,而同期世界商品的出口额和非贸易额只有4万亿美元。②可见,跨国公司在当代国际商品流通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而日益席卷的信息化浪潮,也正在改变跨国公司的生产和组织管理方式,从而也影响着当代的国际贸易。

1.信息化对当代跨国公司生产方式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生产技术在跨国公司生产活动中的不断运用及更新。这在当代日本跨国企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逐步复苏,市场有效需求的逐步扩大,日本企业的技术设计部门开始应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这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改进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成本,从而使日本的制造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随着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步趋缓、供需的日渐平衡,丰田生产方式即JIT(Jwt-in-Time)生产方式在日本跨国公司中广为流行。该种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建立以计算机管理为中心的FMS(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生产体系,即柔性管理体系,强调要把为储存而生产转化为为订货而生产,特别注重小批量不同类型的产品的生产效率。具体还采用了自动主体仓库、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计算机辅助测试等技术。从8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的跨国公司进而一些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母国的公司掀起了应用CIM系统的高潮。所谓的CIM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ucturing)即为计算机综合生产系统,是以计算机数据库和通讯技术为主要手段,对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各种职能及信息处理进行综合所形成的一种生产系统,或简单地说是以成组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AP)和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综合所形成的生产系统。由于该种生产系统的悄然掀起,现在跨国公司能在其生产过程中实现信息处理的统一,技术、制造、计划、控制等各种职能的综合以及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和企业生产方式的有机结合。

2.信息化对跨国公司管理方式变更的促进。从二战后跨国公司组织管理结构的演进来看,先后推出了单项划分的世界性机构、混和矩阵式组合结构以及网络管理制。单项划分的组织结构盛行于50-60年代,其特点是子公司经济决策的分散化,虽然能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但容易忽视公司的整体利益。70-80年代初,多个单项的混和式组织结构开始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中广为采用,随之又进一步发展为多个单项在同一地区公司网络上交叉组合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其特点是打破了地域观念、产品界限,建立了多层次信息渠道和交叉重叠汇报制度。但渠道的激增同样会使信息阻塞,繁复的汇报降低了效率、助长了官僚作风而且也挫伤了创造性思维。80年代中后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传统的网络管理机制在跨国公司内应运而生。其具体内容是母公司利用国际通讯网和通讯卫星,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生产和销售子公司连结起来,在母公司和子公司相互依赖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平等的、松散的企业集团。在集团内部实行国际分工,以便在全球范围内对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以及资金、技术等经营资源的流向进行有效的合理安排,实现企业经营活动的最佳配置。具体又可分为集中型的网络管理模式和分散型的网络管理模式。前者指核心企业要负责向计算通讯网络内的其他企业传递先进的技术和革新,同时也鼓励非核心企业对网络信息作贡献;后者指每个合作公司都享有某种程度的自治和独立,但信息在这些合作公司的网络中是相互流动的,它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并能不断推动管理人员的思维创新和进步。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跨国公司管理模式和生产经营方式的不断创新,而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贸易的重要主体,所以在这一层次上信息化浪潮也正影响着当代的国际贸易。

(三)信息化浪潮将改变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生产要素观,重塑比较优势。

无论是将国际生产中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看作是最基本生产要素的传统的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本世纪中期以后的将人力资本要素、研究开发要素、规模经济和管理等看作最基本生产要素的新要素理论都没有或者很少论及国际生产中的信息要素。而当今的信息化浪潮正在不断突出信息要素在国际生产和国际交换中的作用,重塑比较优势观。

1.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机器人和柔性生产技术的出现,正在逐步取代人们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改变着能源大量消耗和劳动力紧张的局面,使传统工业的复苏和转形指日可待,促使发达国家重新评价“转移”的必要性。例如在服装制造业方面,西方国家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联合自动裁剪技术,将服装从分类、布料、铺垫、裁剪、缝制到标价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减少劳动力40%,使一打衬衫的成本由1.27美元降至0.76美元。而且由于计算机的运用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花色品种,缩短了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周期,这就大大提高了发达国家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领域内的优势,也使得原来的一些“夕阳”产业焕发了朝气。与此同时,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却在不断地攀升。如在两年时间内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力费用上升了1/3强,共结果是某些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又重新迁回到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原先在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所以,信息化浪潮正在使国际贸易产品的生产和流向发生变化。

2.信息技术替代国际贸易中的资本则主要体现在国际结算的信息化(电脑化)大大节省了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在途资金。以即环球银行财务电讯协会为代表的各国银行间的通讯网,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快速连续运转能迅速地把票据流和货币流转变为信息流的运动,大大减少了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在途资金,加快了资金的周转,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使既定贸易量下的资金需求量也大为减少,从而部分地替代了当代国际贸易中的资本。

3.信息技术对土地的替代近年来也初露端倪。例如,美国的一些信息技术生产企业近年来也出现了“空心化”、“微型化”的趋势,一种新型的公司正在不断出现:这些企业可以设计和销售产品,但实际上却从不通过传统的大规模建造厂房的方式来生产产品,而是花钱进口信息技术产品,在小型的办公室里加以整理、归纳、改进、提高后,贴上自己公司的商标在市场上出售。这样企业不仅节省了生产普通产品所需要的大面积的土地,而且信息技术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创汇能力极强。例如,美国著名的通用电器公司1985年花了14亿美元进口外国生产的信息技术产品,改进后贴上自己公司的商标在市场出售。

总之,信息化浪潮正在改变着国际贸易中的生产成本的格局和观念,改变着世界各国财富和力量的对比,正在使世界经济的基础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当然,只要广大发展中国家能抓住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契机,那么就一定会重新获得比较优势。

(四)信息化浪潮也推动了新的国际贸易商品对象的出现和新的国际贸易问题的产生。

信息化浪潮推动了信息业的崛起和壮大,随着信息产业的壮大及其国际化,就出现了新的以信息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商品对象,进而也产生了国际贸易的新问题。

1.当前,国际贸易中以电子计算机的软硬件、语言处理机、办公自动化设备、电子通讯光通讯设备、卫星及地面站设施、测量仪器和控制仪器等为代表的有形信息技术产品,以及以技术专利、技术知识和商标使用权为代表的无形信息技术产品的交易在不断地展开并呈现高增长率的发展态势。如1981~1990年,全球信息技术产品的年贸易额以30%的高速度增长,大大高出了传统国际贸易产品的增长速度。当前,美国、日本、西欧等工业发达国家都在努力增强把信息技术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产品的能力,其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制造业的比重近年来在不断提高。

2.近年来,国际的咨询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技术产品也在蓬勃地发展。截至到1993年,咨询业在全世界的从业人员已达8万人,总收入达170亿美元,业务量已连续5年以两位数的高速度增长。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仅1993年一年用于咨询及研究的费用就达3.471亿美元,这一数字比贝尔实验室用于基础研究的全年经费还高。③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了国际咨询业这种新型的信息技术产品的迅猛发展的现状以及良好的市场潜力,也反映了国际无形贸易的一种发展趋势。

3.和传统的国际贸易一样,国际信息技术贸易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信息技术贸易”发展迅速,约占据了国际信息贸易的90~92%,而西方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三者之间的“垂直信息技术贸易”仅占8~10%。在1987年从事信息技术的世界性100家大公司中,除了韩国的三星公司外,其他均属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公司。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格局将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的国际分工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从而会进一步扩大南北差距。

可以说,国际信息技术贸易是国际贸易领域内的一次革命,它不仅确立了一种新的国际贸易商品对象,而且也增强了世界经济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速了国际间生产要素的转移。当然,其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国际贸易领域中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信息化浪潮也带来了新的国际贸易法律方面的问题。

随着当代国际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渗透,原先的国际贸易法律在当今国际贸易的实践当中显得日益不适用,实践也在呼唤着国际贸易法律的新调整。

1.关于贸易合同订立的法律问题。采用EDI技术签订的合同,一方电子数据的输入即为合同的要约,另一方电子数据的发出即为合同的承诺。由于EDI具有自动审判的功能,合同的的订立过程几乎都是在计算机内完成的,传统意义上的要约或承诺的撤回、撤销都很难在EDI的运转过程中实现。这样就难以用传统的国际贸易法律来判别合同是否成立等问题。另外,采用EDI系统签订合同,由于电子信息的输入需要简单化、标准化,EDI合同也不可能象书面合同那样条款齐备、措词严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避免可能产生的商业纠纷,也是需要国际贸易法律进一步明确规定的地方。

2.关于国际货物运输中海运提单的转让的法律问题。国际贸易中传统的海运提单是出口方托运货物、承运人收货以及银行付款的重要凭证,具有物权凭证、运输契约以及货物收据三大作用。其中较为重要的是物权凭证的作用,这种作用使得可以在传统的纸张型的海运提单上通过背书转让货物的所有权,这样就大大便利了国际贸易中的买卖活动。但随着EDI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电子提单在逐步替代纸张提单,这样提单就失去了书面凭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转让电子提单不仅成了一个技术问题,也带来了法律解释的问题,这是摆在世界各国信息专家和法学家们面前的又一大问题。

3.电子数据的证据效力的法律问题。以EDI、TP方式签订合同开展国际贸易,电子数据便成为合同、提单、保险单等单据存在的唯一证据。但电子数据容易消失,只要输入指令略有变化,就要可能会把全部指令洗掉,同时电子数据容易被改动而且不留下任何痕迹,这样在保持电子数据的原始面貌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客观限制因素。因此,电子数据的证据效力问题也已成为当前各国民诉法中棘手的难题。

总之,在信息化浪潮推动当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上述的国际贸易法律中的新课题,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这些国际贸易方面的法律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对利用当今信息化浪潮推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当代国际贸易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如何借助信息化浪潮来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个外贸实务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面前的课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我国的电子数据交换(EDI)和贸易网点计划(TP计划)的建设步伐,把它们作为重大的信息系统工程列为近期的重点任务。力争在近几年内在各省市的与国际贸易经营相关的部门如专业进出口公司、海关、商检、保险、银行、运输等部门建立初具规模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并早日实现各系统的联网;要在1994年在上海初建的我国第一个贸易网点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争取早日在全国其他地区推广,实现全国贸易网点的联网以不断提高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效率。另外,财政、税收、金融等各部门也要为我国非盈利性的电子数据交换和贸易网点计划的建立、完善与推广提供倾斜政策,重点扶植。

2.努力把当代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我国际贸易产品的生产中去。当前,世界经济正在进行跨世纪的结构调整,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产品滞销和供不应求并存的局面,这是世界各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时机,我国的制成品生产企业应抓住这一结构调整的良好契机,尽快地运用当代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如CAD、CAPP、CIM等对生产体系进行适时的改造。否则,我国的制成品国际贸易将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展开,进而将会从根本上影响我国的总体对外贸易,因为高质量的制成品是不可能产生于落后的生产体系中的。

3.加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方面的建设。我国的《涉外经济合同法》应充分考虑当代信息技术对国际贸易的各种深层影响作出全面的修订,例如在EDI合同的形式、订立、EDI提单的转让、EDI数据的效力等方面应尽可能早地作出明确规定,并努力使我国国际贸易方面的法律与国际接轨。

4.抓紧对既懂国际贸易专门的知识、外语,又具有计算机等方面的信息技能的高层次的复合型的跨世纪的外贸人才的培养。在具体的步骤上要制定长远的培训规划,建立培训基地,定期实施考核晋升制度,为新型外贸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因为当代国际竞争的关键就在于人才竞争。

注释:

①见《The Banker》1994年第6期第58页。

②见《1993年世界投资报告》第一章第3页,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

③见美国《商业周刊》1994年7月25日。

标签:;  ;  ;  ;  ;  ;  ;  ;  ;  ;  

论信息化浪潮对当代国际贸易的影响_edi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