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解惑一二论文_徐平容

作文教学解惑一二论文_徐平容

徐平容

(遂宁市船山区特殊教育学校遂宁629000)

学生说,听到作文头疼。教师说,批改作文头疼。应该探索这种头疼症的病根,对症下药,作文教学才有焕然改观之可能。

我涉足语文教学二十余年,偶有所感,诉诸笔端,但愿能解除你对作文教学的一些困惑。

一、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县官,他要一个很有学问的秀才在三天内完成一篇“命题作文”。秀才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安觉。他的老婆见了,不以为然地说:“你做这个文章,难道比我生孩子还难?”秀才喟然长叹:“你生孩子虽难,但毕竟你肚子里还有孩子,我做的这个文章,肚子里啥也没有。”

这个小故事折射出一个道理:没有生活素料的文章最难写。

好,为我们的学生想想吧!不能说所有的中小学,但恐怕是还有不少的学校,在那里,下课铃声签来上课铃声,上课铃声接着下课铃声,作业、考试像加了热的气球一样膨胀,课余生活则像牙膏一样越来越少。从清早到深夜,学生整日在语数的题海中沉浮苦斗,筋疲力尽,一天又一天。他们囿于小小课堂的斗室之中,连读书看报的时间都被“剥夺”了,像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免“肚子里啥也没有”,还有什么文章可做呢?于是,“头疼”才成不少学生的通病。

我想,能责怪我们的学生吗?校长、教师、家长应当反躬自问-----我为丰富学生的生活做了些什么?

二、作文教学出路又在何处呢?

提高学生思想水平,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这是治“本”之举。但是强调写作对生活的依赖关系,并非主张事必躬亲。对任何人来说,生活经验都有直接和间接两大类。鲁迅就说过,作者写出创作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我所谓经历,是所遇,所见,所闻,并不一定是“所作”,但所作自然也可以包含在里面。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一课《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读了陆游《卜算子咏梅》之后写的。课后有一个练习,要求学生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如有兴趣,,可用简笔画画出来,再用简短的语言描述画面,这样一个写作练习,既有练习的提示,又有画面的直观感,给学生提供了间接的写作素材,学生叫“头疼”的就少了。

我想,类似的写作训练,是可以再多设计一些的,如:《林海》中“大兴安岭”与“秦岭”的风光特色比较,可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说写结合,会更形象、具体。

三、鲁迅是学医的后来成了中国新文化的一面旗帜。郭沫若也是学医的,后来也成了无产阶级伟大的文化战士。许多作家,都是这样“半路出家”。

好像还没有见到一份这样的材料,说他们在成为作家之前,曾经死抠过“语文知识”,包括语法、修辞、逻辑之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大学语言文学系“科班出身”,后来成为“大作家”的,又能曲指数出几个呢?生活太捉弄人。

我声明,自己作为一个不像样的语文老师,决不是在鼓吹一种反对学习“语文知识”的主张。但是,对于“死抠过语文知识”,我是旗帜鲜明的:坚决反对!好像有一种感觉,当前的语文教学,在语文知识上搞得有些僵化死板(特别是前几年,尤为突出)。有的简直只是一种文学游戏而已。如此景况,是培养不出几个秀才来的。改革语文教学现状的出路,决不会在这里。

苏东坡《稼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不“观”不“积”,何“取”何“发”?鲁迅、郭沫若等人后来之所以能成大文学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除了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因素,跟他们从小就“博观”、“厚积”,博览群书,接受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熏陶,难道不是有着极大的关系吗?而我们现在不少的学生,语文练习可以做上一大堆,语文知识考试可以拿个好分数,可写文章,嘿,照样可以狗屁不通。你能怪学生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啊!

四、文章不厌百回改。

鲁迅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契诃夫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

老舍说:“删改自己的文字是多么要紧的事。”

看,他们都说修改重要。可是,在我们当前的写作教学中,有没有认真地把修改文章当作相当重要的一环来抓呢?部分教师往往是:第一,作文指导;第二,学生动笔,只要交个本子上来,学生起草以后,改不改文章,便不在过问之列了;第三,作文讲评,评完算数,再来一篇,求多不求好。这个三部曲中,就是不抓“修改”二字。其实,固然有一挥而就的佳作,但大多数好文章,好作品,都得力于修改。托尔斯泰《复活》定移本的开头部分,是从二十多种挑出来的,他写的那篇《为克莱赛尔乐章而作》的文章,只有五页,手稿却用了八百多页。果戈理规定自己的稿子起码要修改八次。这样的例子,是信手可拈的。

五、作文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许多人这样说,我也很赞成。但是,仅此而已吗?不久前,我在上《奴隶英雄》一文时,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文章收起来一看,有学生写了这样的一句:

“奴隶们一无所有,被迫出卖劳动力。”

在奴隶社会里,奴隶是连人身自由都没有的,奴隶主对他们操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所以,还不存在“出卖劳动力”的问题。——学生的句子从“语文”角度看是没毛病的,缺少的是必要的历史知识,社会发展史也没学好。

在学《长征》一诗中,有的同学还把“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意思说成“解放军不怕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这也是没弄清“红军”与“解放军”是在不同时期对人民军队的称呼而造成的。

由此可见,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其得失绝不只在语文教师是否努力或教学是否得法。辩证法告诉我们,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是存在着一定联系的。要搞好作文教学,还需要其他学科的配合,尤其是,如果不在社会上纠正“重语数,轻史地”的偏见,语文一厢情愿。要把语文教学质量搞上去,是相当困难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作文水平的提高功在平时,功在课外。重观察,重生活,重阅读,重练笔,重评改,这是作文教学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只要我们指引学生坚持阅读,坚持写生活日记(至少可一周一篇),相信有一天,我们学生的作文就会像百花园中的花朵一样光鲜亮丽!

论文作者:徐平容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4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0

标签:;  ;  ;  ;  ;  ;  ;  ;  

作文教学解惑一二论文_徐平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