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绿洲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探讨_绿洲论文

大绿洲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探讨_绿洲论文

关于大绿洲生态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绿洲论文,生态论文,经济论文,理论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一股研究绿洲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种报刊发表关于绿洲的文章三千多篇和一批专著,关于绿洲的定义有二十多种,深入探讨绿洲的特点及绿洲演进规律,对西部大开发和实现干旱区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曾在《新疆绿色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新思路》一文(《新疆社会经济》1999年第6期)中提出“大绿洲生态经济”的新概念,希望能展开讨论,有利于对绿洲的深入研究。

一、对绿洲认识的误区

绿洲是干旱地区相对于荒漠区域的经济地理景观,是以人为实践主体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区域。长期以来,在现代绿洲研究中,存在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1.绿洲是干旱区一种独特的地理景观,有天然绿洲和人工绿洲之分。这种分类,模糊了绿洲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特征,使绿洲研究陷入局限性。在人类出现以前,水、地、生物都是以自然资源形态存在,按自然规律分布和演替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绿洲形成的条件和基础,不必称之为“自然绿洲”。人类出现以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人、水、地关系,使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统一,人类在干旱区创造和发展了绿洲,也不必在绿洲前冠以“人工”二字。绿洲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化到高级化结构的生态经济地理系统,是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整体协调关系的绿洲社会。人是绿洲的实践主体,人与对象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绿洲的本质特征,是研究现代绿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绿洲是山地系统和平原荒漠系统之间的镶嵌系统,是通过人工引水灌溉使农牧业发展的地方。这种提法,既不符合绿洲演进的漫长历史事实,又缺乏严格的科学界定。干旱区人类活动经历了从山地系统到平原荒漠系统,从狩猎、游牧、农耕到发展城市,从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并逐步走向知识经济时代,不同时代的绿洲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绿洲文化积淀,表现为绿洲化的演进特征。可以认定两个基本事实,一是现代人类的活动已遍及森林、草原、农地、矿山,甚至沙漠深处,开发利用资源,建设生态经济。绿洲不仅是通过人工引水灌溉使农牧业发展的地方,而且山区森林、广阔的荒漠草原和工矿都应在绿洲之列。如果把山区森林、荒漠草原排除在绿洲以外,在理论上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上必然造成不利于保护和建设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误导。二是绿洲系统和荒漠系统是构成干旱区整体系统互为依存的两大生态经济地理系统,绿洲化与荒漠化的共轭演进规律是干旱区演进的基本矛盾。这已为二千多年的绿洲变迁史所证实。科学界定绿洲的范畴,探索绿洲化与荒漠化演进规律,是现代绿洲研究的基本内容。

3.对绿洲的规模、结构和承载力的研究,认为水是绿洲存在的命脉,水量决定绿洲的规模,地貌和土壤是绿洲形成的基础,这已成为共识。但这些研究,多局限在传统绿洲概念内对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总量承载力的平衡,在客观上误导绿洲规模无节制地平面扩张,而忽视生态用水优先,经济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公平合理配置,忽视绿洲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使绿洲的扩大,付出了很高的生态代价。可持续发展的绿洲合理规模,不仅取决于水资源总量,而且取决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一种流行的观点是新疆“人少地多”,实际上,新中国成立50年来新疆人口增长3倍,绿洲面积扩大1.6倍,占全疆总面积5%的绿洲,聚集全疆95%以上的人口。从全疆总面积来看,人口密度为10.5人/平方公里,而绿洲人口密度为352人/平方公里,耕地人口密度为504人/平方公里,有些绿洲人口密度高达1100人以上,已接近和超过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平。据农业后备资源资料,新疆宜农荒地184.53万公顷,居全国之首,占全国宜农荒地的19.47%,实际上新疆没有绝对的荒地,而是具有不同等级的荒漠草场。开荒地扩大则草场相应减少,生态用水减少,则加剧了荒漠化进程。因此,对绿洲与环境的承载力的研究,要立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全局,这是制定干旱区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的科学依据。

4.绿洲是具有较高产出量且明显高出周边环境的高效生态地理景观。这种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明显低估山区森林、荒漠草原的生态经济价值。近50年来,新疆绿洲面积由2.65万平方公里扩大到7.07万平方公里,新增绿洲4.42万平方公里,粮食总产增长8.6倍,棉花总产增长188倍,牲畜增长2.7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9倍。成绩辉煌,但代价巨大。新疆荒漠化面积已达79.59万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47.75%,是全国荒漠化面积最大最快的省区。从1949年至1996年47年间年平均新增绿洲面积266平方公里,而土地荒漠化面积年平均增加350平方公里,山区森林减少了20%,荒漠河岸林(胡杨林)减少60%,荒漠灌木林(梭梭、柽柳)减少70%,天然湖面减少0.4万平方公里,地下水位平均下降5米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0.3万平方公里,42%的农田沙化,31%的耕地盐碱化。新疆近40年来,因沙化、盐渍化累计弃耕的土地达141万公顷,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40%左右。由此可见,夸大绿洲的扩大(垦荒)对沙漠化的影响是片面的,忽视垦荒对环境的影响和低估荒漠系统的生态经济价值也是片面的。山区森林、河谷林、荒漠林、湖泊湿地和荒漠植被是生物多样性宝库,是绿洲唇齿相依的天然屏障,不仅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据印度达斯教授估算,一棵生长50年的树,按其氧气产出量、防止空气污染、防止水土流失、为牲畜、鸟类提供栖息场所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价值为19.62万美元。如按此估算,新疆仅损失山区森林荒漠灌木林价值在1176.6亿元以上,我们付出的生态价值实在太大了。正像邓小平同志在桂林视察时曾对重产值轻环境的批评,是“功不低过”。当今退耕还林还草,实际上是还生态欠账,再造山川秀美环境是历史性抉择。我们对绿洲的研究应有所反思,呼唤绿洲理论创新,开创现代绿洲研究的新局面。

二、大绿洲新概念和基本特征

纵观绿洲的演进,始终是绿洲化与荒漠化共轭演进的过程,绿洲化是经济再生产与生态环境再生产矛盾统一的过程。在传统绿洲阶段,以农业经济为主,解决稳定的食物来源和安定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一般来说,在农业经济时代的绿洲规模不大,结构简单,生物产出量偏少,水土条件相对宽裕,生态矛盾不很突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进入工业化绿洲阶段,以经济效益为优先目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化肥、农药、机械、动力等物能投入,绿洲规模迅速扩大,结构由简单走向复合,绿洲成为干旱区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巨系统,绿洲研究应由地理学领域扩展到生态经济领域,大绿洲理论研究应运而生。

1.大绿洲新概念及其内涵。基于对古代绿洲兴衰历史的反思和当今绿洲化与荒漠化演进现实的理性思考,根据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科学界定绿洲的空间,对绿洲的本质特征进行新的概括。我们提出建立现代大绿洲的新概念。

现代大绿洲是干旱区相对于荒漠系统而存在和发展的生态经济地理区域,是以人为实践主体以大绿洲为空间特征的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开放性可持续性生态经济系统(PRED系统)。

现代大绿洲系统,由水域生态经济系统、山地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草地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灌溉农业生态系统、城市和工矿区生态经济系统、荒漠植被和沙产业生态经济系统和交通通信网络系统等7个子系统构成,以大绿洲生态经济系统为整体。以生态经济效益最优化、代价最低化和各族人民增收持续化为目标,以流域生态经济为区划,以县域生态经济为基本单元,以河流渠系和现代交通通信网络为纽带,以科技进步和开放合作为动力,促进大绿洲生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干旱区山川秀美和大绿洲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新疆大绿洲系统的结构层次,是以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的城市为核心,以灌溉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草地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山地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荒漠生态经济系统为外层,以河流和渠系横向联结,呈带状或点状分布,以交通网络纵向串连,呈东联西出双向开放,构成新疆大绿洲多功能、多层次生态经济地理景观和多民族多类型绿洲文化特色。

构建大绿洲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在于绿洲理论研究源于现代绿洲的实践,并使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实践中推进现代绿洲的发展。现代绿洲扩大了传统绿洲的空间和领域,使绿洲经济外部化和生态环境内部化,形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整体系统的良性环境。按传统绿洲的概念,新疆绿洲面积仅占国土面积5%左右,而包括森林、草原、水域及湿地和城市工矿区的绿洲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5%左右。现代绿洲的研究应符合新疆生态经济发展的现实。更有利于在西部大开发中自觉地协调人、水、地关系,优化绿洲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地发展。

2.大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干旱区大绿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优化大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研究大绿洲生态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促进区域经济再生产和环境再生产的统一和良性循环。

(1)整体性。大绿洲生态经济系统是由7个子系统组成的区域PRED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互惠和谐的整体。整体结构和功能大于局部之和。必须从大绿洲的整体性,认识和把握绿洲化与荒漠化共轭演进的干旱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大绿洲生态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也是硬道理,取决于以人为实践主体的整体系统的全局协调。如果只局限在传统绿洲的领域。只重视传统绿洲的平面扩张,而轻视对山区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失调,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因此,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坚持整体协调、优化结构、保护环境、和谐互惠、良性循环,是大绿洲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2)惟水性。水是干旱区生态经济系统的生命线,惟水性是大绿洲生态经济的基本特征。流域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及其合理配置,决定了大绿洲的区域性和层次性。由于区域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大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在区域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结构。以新疆大绿洲生态经济系统为例,可分为三级层次,第一级是三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为区域宏观层次的PRED系统,根据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环境保护和建设、科技发展和管理协调能力等因素,确定人口、经济发展目标规模,实施流域总体布局和水资源综合平衡,大手笔布局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程,优化新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结构,为下一级区域层次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第二级是以大流域为中观层次,划分生态经济区,合理确定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结构,有效协调上、中、下游人、水、地关系和水资源配置,从根本上消除局部发展而引发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失衡。近年来,新疆一些流域出现的严重生态问题,多缘于此。第三级以县域为微观层次,在第二级区域层次的统一协调下,构建以县级城市为中心的县域PRED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三级层次的统一,使绿洲与荒漠和谐互惠共生,取决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是稀缺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要节约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更要注重水资源利用的生态效应,如果灌溉绿洲最大限度地引水,则生态用水减少,上游最大限度地引水,则下游减少,导致河流缩短,湖泊干缩,水循环终点逐步向绿洲移位,沙漠化盐碱化扩展。因此,生态用水优先,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合理配置,优化生态经济综合效果,是大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

(3)生态类型的多样性和相互依存性。新疆大绿洲系统生态类型多样性,从山地到荒漠呈阶梯式分布,具有多样性功能,相互依存,互惠共生。一是山地系统,以山区天然林草地生态经济系统为主体,是多水低盐、宜林宜牧地带,是地表水径流的主要形成区,是河流的发源地,山地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主体性功能,不仅是林草业、畜牧业的主体,而且是孕育灌溉农业的母体和屏障,理应是大绿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灌溉系统,是适水适盐、宜农宜牧宜林地带,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高耗水、高能量和信息转换、高投入高产出的生态经济系统,依存于又反作用于山地系统和平原荒漠系统。三是平原荒漠系统,是少水多盐宜牧地带,处于沙漠前沿。荒漠植被稀疏,但耐干旱、耐盐碱、抗逆性极强。是大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前卫”。人们往往把荒漠草地和疏林地视为低价值甚至无价值的“荒地”,掠夺式樵采或毁草毁林开垦,不少因成本高、沙化而弃耕,成为沙源,引发生态灾害。因此,要优化生态类型多样性结构,高度重视其依存性,遵循大绿洲生态经济规律,是大绿洲经济良性循环的保证。

(4)可持续性和脆变性。干旱区资源和环境是互惠共存的整体,具有脆弱性特点,受自然条件的严格制约,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密切相关,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则资源开发利用受损,出现逆向演替,很难恢复。同时,资源环境又具有持续性特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以调控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以环境伦理为准则,以资源环境再生产和循环利用的承载力、环境质量保证率和自我调节力的“阈值”为临界线,以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人口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低代价为基本原则,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良性循环的大绿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这是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人是大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实践主体,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是平等互惠和谐关系。清醒地认识和调控干旱区环境的脆变性,自觉地规范和把握可持续性,运用科学知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口再生产、经济再生产、文化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再生产相统一,建设山川秀美、经济繁荣、共同富裕的大绿洲社会。

三、干旱区大绿洲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下,干旱区要实施大绿洲战略,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路线,结合干旱区实际,准确市场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选主导产业,以建设生态经济立区,以发展特色经济文化强区,以扩大开放富区,优化资源环境结构,促进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优化和经济增长双跨越。

1.生态经济立区,是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新疆正处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向中期发展的阶段,进入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时期。这个阶段,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改革和发展上要解决好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的深层次矛盾,在生态环境建设上要协调好绿洲化与荒漠化的矛盾,实现工业化、知识化和绿色化三重任务。社会经济再生产必须以生态环境再生产为前提,构建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宏观循环系统,以生态环境的大改善,促进经济的大发展。以生态经济立区是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大思路、大战略,要全面规划,运用系统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坚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原则,在资源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实现低代价高效益经济增长,在宏观把握中优化结构,在整体推进中突出重点,在产业布局中创新特色。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质量、自我调节力的阈值内,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优先的前提下,确定绿洲城市和灌溉绿洲的适宜规模和布局,合理利用水土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实现生态经济的结构最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效益最大化。下决心停止开荒10年,集中优势力量,全局性调整水资源配置,从根本上改造和提高中低产田和退化草地,作好退耕还林还草,在大绿洲良性循环基础上作好发展生态经济的大文章。

2.以“绿色+特色+文化”建设经济强区,是干旱区大绿洲生态经济发展的抉择。发展特色经济是干旱区的比较优势。新疆是全国第二大牧区,是第一大棉区,是特产、矿产和旅游资源的富集区,是积淀深厚的绿洲文化大区,是发展绿色生产洁净环境的优势区,要以“绿色+特色+文化”建设经济强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绿洲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化、知识化绿洲,是市场化特色经济的载体,绿洲文化是特色经济的灵魂。要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导、以信息化带动特色生态经济强区,在产业结构序列上由“一二三”逐步向“三二一”优化升级,突出特色和质量优势,避免区域性结构趋同,创新绿洲经济的整体竞争优势。同时,要预防工业化带来生态安全的新问题。

3.以扩大开放富区,是现代绿洲生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大绿洲生态经济系统是开放性的,在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中不断演进;但对全球大环境而言,又是相对封闭的,既受宇宙自然法则的控制,又受自身再生产能力和外部联系条件的制约。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竞争国内化和国内市场国际化,现代绿洲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充分发挥新亚欧大陆桥和口岸群体优势,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程,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走“外向化带动”、“信息化带动”的新路子。加快加大绿洲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绿洲PRED系统融入国内国际经济的大循环,构建绿洲开放型经济体系,走向繁荣富裕。

4.以人为本,科教兴绿,依法治绿,以德增绿,是绿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绿洲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要控制绿洲人口的适度规模,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优先发展科技教育。从娃娃抓起,全社会普及环境伦理道德观,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全社会规范资源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标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制意识;全社会优化人才环境,建立绿洲创新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绿洲发展规律,提高自觉性,克服主观性、随意性,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实现干旱区绿洲经济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大绿洲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探讨_绿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