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记者在采访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论文_李守卫

电视记者在采访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论文_李守卫

摘要:在一些地方新闻报道中常常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新闻的报道质量,也影响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对于采访对象而言也是一种客观的伤害。本文分析了电视记者在采访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具体表现、危害以及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电视记者;采访;人文精神;渗透

电视新闻报道中一些记者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拍摄出更加震撼人心的镜头,而根本不顾及采访对象的感受,说话的语气也是令人很不舒服,这是对采访对象的极大不尊重,同时也是对观众的不尊重,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缺失。新闻的报道离不开人,新闻传播最终也要回归到人,所以作为一名电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人文关怀,肯定人的价值,关注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追求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和平等,将这种大爱的人文关怀落实到采访的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出一个电视记者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

一、电视记者在采访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具体表现

1、不顾及采访对象的感受,缺乏同情心

由于新闻市场的推动作用,媒体为了提高自身的影响力都想争先报道第一手新闻,而为了取得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其收视率和关注度,电视新闻的引导作用被不断削弱。有的电视记者在采访中根本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为了获得最新的资讯不为对方考虑。例如,在采访车祸现场时,交警正在全力抢救车里的伤员,这应该是最紧急的采访任务,但是记者却在这时候选择采访交警,交警不得不停止抢救工作,如果伤者伤势严重的话会耽误最佳的抢救时间的,而电视记者根本不顾及这些,人文精神严重缺失。还有的记者采访遇难的家属,本来家属失去亲人就很悲痛,但是记者还是直截了当的问家属失去亲人的感受,太冷酷太没有同情心。

2、采访的态度和语气强硬,不能让人接受

有一些电视记者在采访时对受访对象说话语气生硬,特别是采访一些犯过错的对象时不能做到共情,盛气凌人的态度让人很反感,这样也造成和受访对象之间的对立,使采访的效果较差。

3、在处理画面和图片上缺乏人文精神

图片和画面的处理上要考虑到观众心理的感受,保护观众的视觉感受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例如,2011年卡扎菲被俘后受伤严重而死亡,这条新闻成了各个电视台和报纸上的头版头条,有一些新闻报纸中选用的是卡扎菲那张“眼睛微微张开,制服鲜血淋淋”的照片,还有的电视台转播众人围着卡扎菲的尸体拍照的画面等等。选择这些画面给人感觉太残酷是对人的不尊重,人文精神应该体现出维护生命尊重人格,对死者更是如此,无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新闻媒体在选择使用图片时应该有一个最起码的道德底线。

4、暴力血腥的镜头太多

一些记者为了追求真实,乐意采访一些灾祸新闻和犯罪新闻,并且对画面不加选择追求真实自然,画面的暴力镜头和血腥的镜头很多,让人看了很难受甚至恐惧,其实这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是一种视觉污染。

二、电视记者人文缺失的原因及其危害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提高造成了一部分人的自身全面异化,过度的追求物质而丧失了基本的道德良知,精神危机的缺失使一些人缺乏人文精神。

电视台对记者的考核制度导致电视记者过度重视采访中的新闻事件的被采用率,而不去考虑受访对象的切身感受,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一部分记者本身接受的训练就是标准化、程序化和模式化,没有经过人文精神的熏陶。

电视记者在采访中缺失人文精神会造成很严重的危害,造成对观众的误导,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同时也损害了电视媒体的形象,影响了电视媒体所依赖的公信力,对电视媒体自身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因此,电视记者在采访中要不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自觉承担起社会的道德责任和服务意识,做到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尊重和关怀,提高记者自身的道德修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电视记者在采访中丧失了人文精神不仅会对观众产生误导,影响社会的稳定性也会影响电视媒体的形象,针对现阶段电视新闻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的问题,新闻媒体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做好新闻的把关人,传播积极向上的高品位新闻,淘汰缺乏人文精神、庸俗浅薄的新闻。

三、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如何实现人文精神的渗透

1、电视记者要怀有一颗“善良”之心

电视记者在对受访者进行采访时,不管受访者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关系如何,都要考虑到他们在整个新闻事件中的角色,其实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是弱势群体,记者不能单纯为了获取新闻线索而不顾受访者的感受,要对他们报有同情、关怀。采访是电视新闻记者的天职,在采访中需要尊重每一个采访对象,用求教、和蔼的语气来面对采访对象,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只有这样采访对象才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认真回答问题。

2、平等对待受访者,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

和受访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才能促进采访的顺利进行。尊重受访者的人格和尊严,让受访者感受到采访的和谐、融洽的氛围就能够打开受访者的心扉,达到更好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关于采访中的人文精神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进行理解,广义上的人文精神就是借助采访报道,贴近受众,报道受众喜好的新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从狭义上而言是指在采访过程中,对不同的个体、受众提供实在、具体的帮助,这种帮助既可以是知识、经济、政策上的,也可以是精神、心灵与情感上的。尊重受访者就是肯定人的意义、人的价值,有利于确立社会进步价值,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3、要有最起码的道德底线

电视记者进行采访时必然会涉及到受访者的隐私,对这些隐私该如何进行报道,使观众既能获得“知情权”也能维护受访者的权利,这就需要新闻记者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能单纯为了利益而丧失职业道德,在和受访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把握好报道的内容和受访者的隐私这个“度”,体现出对受访者的人文的关怀。

此外,还要尽可能避免新闻侵权问题的出现,隐私权是现代人最为关注的人权,在法制社会的进步下人们的法律意识也不断提高,维护自身的隐私权成为了每一个公民的重要权力。在新闻采访中常常涉及到投拍、偷录的问题,严重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电视记者在进行采访时要把握好采访的度,解决隐私权和知情权之间的冲突问题,如果仅仅是为了制造新闻卖点来故意侵犯名誉权、肖像权与隐私权,这是需要坚决避免的。而如果采访中涉及到的公民行为与社会的治安、文化、交通以及教育有关就属于公共利益的范畴,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优先权但是电视新闻记者也要注意适可而止,因为隐性采访是在当事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一经电视报道播出很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生活,一定要把握好采访的“度”,避免侵犯采访对象的相关权益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影响电视新闻的社会价值。

四、结语

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公众对于电视新闻报道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从新闻传播事业来看突出人文关怀可以发挥出人的主体地位,关心人的多样发展,激发出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达到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作用,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很多电视新闻记者在日常工作中还存在各类不足,这都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总之电视记者要坚持人文精神的理念,在日常采访工作的细节中渗透人文关怀,真正承担起新闻媒体的社会使命。

参考文献:

[1] 张龙. 论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行为——以CCTV《新闻调查》栏目主持人为例[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06)

[2] 贺晓虹. 小议记者型主持人与电视评论员的异同[J]. 新闻天地(论文版). 2007(01)

[3] 马洪波. 电视记者的职业素质探讨[J]. 中国传媒科技. 2012(04)

[4] 王家兴. 谈电视记者“两个画面”的科学运作[J]. 新闻传播. 2012(12)

[5] 王庆,王晓灵,李键. 说说电视记者的“新闻嗅觉”[J]. 新闻传播. 2008(12)

论文作者:李守卫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7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1

标签:;  ;  ;  ;  ;  ;  ;  ;  

电视记者在采访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论文_李守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