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消费的实证分割_消费结构论文

农民消费的实证分割_消费结构论文

农户消费的实证分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农户论文,分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农村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户已重新成为生产的基本单位。因而,分析研究现有体制下农户的行为是一项兼具理论与现实意义的工作。本文拟从消费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农户的行为.进而探讨现阶段农户的消费目的与动机、消费特征和消费水平的发展变化,揭示中国农户消费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

一、农户消费的统计特征

(1)农户的纯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显著提高

农户消费是农户经济活动的直接成果和最终目的。农户的消费水平反映了农户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1996年农户的年平均纯收入达到11675.1元,比1995年增加了745.5元,增加了7.73%。1987—1996年的9年间,农户的平均纯收入增加了7445.07元,平均每年增长14.90%。收入的增加,使农户的消费支出获得了较大的增长,1996年农户的平均生活支出为7835.08元,比1995年的7208.09元增加了626.99元,增长了8.70%。1987—1996年农户平均生活支出的增长速度是14.74%。同期农户的农、食、住、用的平均支出增长速度分别是14.28%、11,56%、14.4%、12.30%。

1996年上述四项的实际支出分别是:595.52元,1583.09元,1348.79元,646.31元。增长速度最高的是农户的住房平均支出费用,增长速度最低的则是农户的食品平均支出费用,当年的统计指标显示,食品和住房的平均支出在农户的平均生活消费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1987—1996年农户消费状况的时序来看,农户平均的生活消费支出中“两高两低”现象十分显著,食品、住房的消费支出时序曲线较为接近,一般用品和衣服支出的时序曲线接近,这四支曲线中的前两支明显高于后两支,也就是说农户用于食品和住房的平均消费支出高于用品和衣服的平均消费支出。

表1 1987—1996农户消费状况单位:元

年份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1992

衣服 179.5214.3229.5243.5256.8309.5

食品 591.5741.2843.3 875898.5 867

住房 400.9 515529.8512.4 567665.9

用品 227.5288.1 289 289396.8429.6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衣服 362.3 463.4

564.6 596.5

食品 835.5 11851535 1583

住房 764.8 989.91215 1349

用品 462.5 537.1

611.6 646.3

(2)恩格尔系数趋于降低,农户消费仍处于“基本生活资料消费”的状态

一般来说,消费者只有在解决了温、饱,摆脱了饥饿状态之后,才能把余下的收入用于其他方面。所以,消费结构中最重要的支出比例关系就是食物支出与其他支出的比例关系。1987年—1996年,农户的恩格尔系数从0.55下降到0.49。农户恩格尔系数的时序曲线显示出缓慢下降的态势。

1987一1989年的3年中,1988年的恩格尔系数较低是0.54。1987,1989年两个年度略高,分别是0.55和0.56;1990—1993年间,农户恩格尔系数处于稳定下降的阶段,由1990年的0.55下降到1993年的0.48;1993—1996年,农户的恩格系数较为稳定,维持在0.48左右。总体上看,1987—1996年的9年中,农户的生活水平是在逐步提高的,虽然有一些小的波动,非食物消费支出在其生活性支出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农户的生活消费支出在向文化、精神消费等一些非食物性消费领域缓慢转移。在这9年中,农户平均拥有的录音机、电视机、洗衣机的增长速度分别是8.01%、10.65%和12.51%。农户用于文化领域的消费支出增长率为17.10%。这一增长率超过了农户平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14.90%和农户平均生活支出增长速度14.74%。

农户消费已开始由求稳饱的“基本生活资料满足”的消费向求好、求新的较高层次消费转变,但从总体上看,农民消费依然处于“基本生活资料消费”阶段。

(3)农户消费结构相对稳定,同步型消费是我国农户消费的主要类型

农户的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农户消费的各种各样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考察1987和1996两个年度的生活消费支出构成比例发现,1987年农户用于衣、食、住、用的支出比例为13%:42%:29%:16%,而1996年的同类指标分别是14%:39%:32%:15%。农户的生活消费结构相对稳定,就生活性消费支出而言,农户的消费重心有移向住房和衣服消费的倾向。

换一个角度来探究农户的消费结构,将农户的消费支出划分为两类:农户的非文化消费支出,农户的文化消费支出。可以看出,1987—1996年,农户用于文化和非文化消费支出的绝对量都是增加的,而非文化消费支出与文化消费支出的比例呈现缓慢下降状态。由1987年的18.44%下降到1996年的12.33%,表明文化消费支出在农户的消费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

农户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基本生活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文化消费的满足,这一点,与消费的发展变化规律是相一致的。1987年—1996年,农户的消费支出与农户的收入水平呈现出一致的增长趋势,并且,农户平均的生活消费支出占当年农户平均家庭全年总收入的比重基本维持在50%左右,即农户的平均消费倾向大约在0.5左右,农户的消费支出与农户的收入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显然,农户消费与农户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同步型”消费是现阶段中国农户消费的一个显著特征。

(4)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地区性差异,生产性消费支出逐年增加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目前,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之间,农户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996年东部农户平均生活消费品支出为8238.84元,而中部和西部则为3990.77元和3712.17元。中、西部农户消费水平比较接近,而东部农户消费水平相对较高。从1996年的农户消费结构来看,东部地区的农户消费支出顺序是:食品:4682.63元,住房:2085.4元,用品:1021.39元,文化:756.72元,衣着:736.99元,中部地区为:食品:2982.5元,住房:835.46元,衣着:502.9元,文化:438.83元。西部地区则为,食品:3369.8元,住房:939.37元,衣着:480.5元,文化:360.85元,显然,中、西部地区农户消费结构趋同,东部与中西部农户的消费结构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

表2 东部、中部、西部农户收入及消费差异 单位:元

东部 中部 西部

1995年 1996年

1995年 1996年1995年 1996年

纯收入 12707.92 14009.61 7775.02 8243.98 7356.68 7650.89

生活消费支出9536.89 10360.74 5826.81 6167.26 5400.58 6219.33

生活消费品支出 7510.11 8238.84 3684.1 3990.77 3065.91 3712.17

食品4643.33 4682.63 2982.51 3163.94 3097.43 3369.8

衣着 683.53

736.99

502.9 521.14 457.23

480.5

住房1973.35

2085.4 835.46 814.38 506.69 939.37

用品 943.95 1021.39 405.82 420.19 367.91 306.26

其中:耐用品 612.66

658.94 231.16 223.31 183.08 198.15

文化消费支出 633.64

756.72 438.83 546.98 295.07 360.85

(5)农户肉类(猪、牛、羊)消费量缓慢增长,粮食产销状况基本平稳

从农户平均肉类消费状况来看,1987年户均肉类消费情况是:猪肉51.92公斤/户,牛、羊 肉3,42公斤/户,1996年则是:猪肉56.05公斤/户,牛、羊肉6.19公斤/户,平均每年分别增长了0.85%、7.69%。农户肉类消费量1987—1996年仍缓慢增长。由于消费习惯的影响,农户猪肉的消费量显著高于牛羊肉的消费量。1987—1996年各年猪肉消费量是牛羊肉消费量10倍以上,牛羊肉消费量增长很快。

就粮食状况来看,1987年户均粮食产量2586.97公斤/户,1996年则是2640.52公斤/户,年平均增长0.26%,农户家庭自用的粮食消费量一直在降低。由1987年的1746.27公斤/户降低为1996年的1701.87公斤/户,平均每年降低0.4%。从户均粮食出售量来看,1987年户均出售量是840.7公斤/户,1996年为938.65公斤/户,平均每年增长1.39%,农户的粮食商品化程度在提高,总的来看,农户粮食产销状况有所变化,但变化不甚明显。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户的收入与消费关系有自己的特点。农户基本上享受不到政府的各种消费补贴,生产性消费要挤占相当一部分生活消费,1995年农户的生产性消费支出是4254.39元,1996年达到4764.28元,增加了11.98%,实际增加509.89元,而这两个年度农户家庭平均收入分别是10976.3元和11675.1元,1996年比1995年仅增加6.37%,农户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生产性消费的增长速度。生产性消费占收入的比例1995年是39%,1996年则达到41%。1987—1996年,生产性消费占收入的比例缓慢增长,1987—1990年大约为32%左右,1990— 1993年维持在34%,1993—1996年则有一个较大的增加,大体在38%左右。农户的收入中用于投入的费用在逐渐增加。

二、农户消费特征的基本结论

(1)农户的消费水平依然较低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农户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农户的消费质量也有一定改善,但是总的来说,农户的消费水平依然较低。农户的消费支出中食物支出仍占相当的比例。衣、食、住、用的支出占农尸收入比例仍然较高。农户的消费仍停留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水平上。无论从消费的数量上,消费的质量上,还是消费结构上看,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以期进一步改善农户的消费状况是一项长期任务。

表3 农户生产性消费及其占家庭收入的比重

年份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生产性消费(元)1081 1391 1479 1494 1692 1989 2286 3270 4254 4764

收入(元) 3354 4201 4551 4566 5000 5968 6739 8858 10976 11675

比例(%)

32

33

32

33

34

34

34

373941

(2)收入水平是制约农户消费的主要因素

人类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后,才能从事文化、艺术等各种精神领域的活动,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改进消费的质量。农户收入中用于衣、食、住、用基本生活资料的剩余部分,才能用于农户其他方面的消费,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收入部分在农户总收入中比例相对较小。追求更高质量的消费水平不可避免要受到农户收入水平的限制,现阶段农户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外的消费。通过对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状况的考察可以看出:较低的收入水平对应较低的生活消费支出,较高的收入水平对应较高的生活消费支出,农户的边际生活消费倾向依然较高,农户消费质量的改善有待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收入水平是制约农户消费水平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

(3)农户的消费意识与农户消费的“示范性”

影响农户消费的因素除了农户的收入水平之外,还有一些非经济因素,诸如文化背景、消费习惯等因素。每一个消费主体都是处于一个特定社会环境的消费主体,也是从属于某一群体某一阶层的消费者。因而做为一个消费者,他要受到他所处的环境以及其他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在广大的农村,家庭与家庭,农户与农户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彼此之间的消费行为互相影响,存在着“攀比性”消费,即消费的示范性。对中国农户来说,这种消费的压力很大,常常不得已而为之,在婚、丧、嫁、娶上,这种消费的“示范性”表现得尤为明显。

农户是中国农村的基本经济活动单位,对于家庭观念较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农村来说,农户的消费目标是追求家庭效用的最大化,通常状况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父母将其省吃俭用积累起来的货币用于整个家庭的支出,而不是用于某一个人的消费满足。培养农户健康的消费意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改进农户消费状况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总之,中国农村的农户有自己的特点,农户的经济行为比较复杂,考察农户的消费行为,制定各种消费政策,要考虑农户所处的特定环境、消费习惯。

标签:;  ;  ;  ;  

农民消费的实证分割_消费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