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环境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环境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蔡斌[1]2004年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环境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部分介绍了环境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以及国内外环境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尤其强调了研究和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对高职护理专业环境教育现状、师生环境综合素质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反映出,部分学生缺乏环境意识,对环境政策和法规的了解也不够,而且师资环境科学素养亟待加强,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有待改进。 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有关环境教育的建议:转变高职护理专业教育观念;改革课程设置,合理开发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关注教师继续教育;增加环境教育教学投入,加强环境教育实践活动。此外,还应响应国家号召,全面启动“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以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唐红梅[2]2012年在《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护理是一门“以人的健康服务”为主的专业,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革新,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护士队伍从以中专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然而,现存护理教育4个培养层次(即,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之间尚未实现无缝衔接的教育体系,由于培养目的、课程设置等原因,高职专科毕业生通过考试、职业资格准入等的学习上升路径被阻断,高职专科护理教育成为终结性教育。这不.仅阻碍了我国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造成了重复性培养的资源浪费,也不利于集约行业及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但是,护理人员职业流动性大、护理队伍结构层次参差不齐、护理教育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不科学合理等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从护理教育体系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策略指导的文章十分有限。为了科学合理地对护理教育发展给出政策性、策略性指导,并保证护理教育实施的质量和效率,需要认真调查、分析、研究和解决护理岗位人才需求和护理教育之间的矛盾,把他们转换成有力的支持力量。本研究以我国护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点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国内外护理教育制度和模式比较;了解典型区域护理队伍现状和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我国护理教育层次体系、规模与质量、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差距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促进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思路。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阐述健康的内涵和社会价值、界定护理的概念、护士角色定位和护理教育的起源、探讨了护理教育的特征。2、护理教育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是保证我国护理发展的制度基础。在一系列政策制度的保障下,学者开始关注护理教育的科学性发展,对现有护理教育研究进行了分类归纳。3、借鉴美、英、日、澳四国护理教育发展经验,从培养目标、教育制度、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四个环节出发,对护理教育发展进程进行剖析,并探讨了四国护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4、选取全国东中西部20个省市37所开办高职护理专业的院校以及相对应300家教学医院,分别进行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护理专业教学现状调研,以便为我国护理教育改革提供事实依据。5、从护理教育层次体系、人才培养与需求适应机制和构建贯通课程体系等叁个维度对我国护理教育的改革形成标本兼治之策。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护理不再是单纯的疾病护理,而是转向“整体人”,涵盖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健康需求,护士的角色也相应地从护理的实施者,拓展为教育者、咨询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等。护理模式转变可以促进护理人员职业发展、实现护理教育自身发展、落实“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2、医疗改革过程中,护理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涉及医疗机构管理、妇幼与社区、医院感染管理、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等),给护理教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从国家层面上指明了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发展方向。而有关护理教育的研究内容也有所拓宽,如护理法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培养,各热点领域的研究视角更加贴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操作层面,更加有利促进护理教育体系的建立。3、尽管美、英、日、澳四个国家护理教育发展各具特色,但均形成了完善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各层次之间的无缝衔接成为其发展的共同趋势。培养目标多元化、教育制度体系化、课程改革市场化和质量监督健全化等共同构筑了西方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4、分析调研数据发现,我国护理教育与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差距:护理教学尚无统一规范;培养规模大、质量不高;各层次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课程设置偏重学科性质与岗位细化不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受到忽视;缺乏科学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和体系。5、为实现“叁层多元”的护理教育体系,使护理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类型教育,而非学历终结教育,论文提出了“建立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实施全面整体护理为教学标准、相互衔接可持续发展的护理教育层次结构体系。既有高端学术型教育、中间层次技术型教育,还有基础实用型教育,配合各种人文素质培养和在职继续教育,以培养护理行业的决策层、管理者和实施人”的策略思路,并列举了相应的措施:①治标之策:科学制定护理教育“十二五”规划,明确护理专业层次性培养目标,对接岗位任务设置护理课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护理教育质量评价体系;②标本兼治之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适应机制,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护理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院校有效衔接合作育人的管理体制,参照国际理念制定中国护理教育标准,积极营造促进护理教育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张婷[3]2016年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其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得到重视。与普通高校不同,高职注重实践技能训练,实训空间具有职业性、技能性等专业特点。基于实训空间的差异性和现存间题,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同时医疗体系全面完善,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高职是护理人才输出的主要来源,受经济、政策和教育理念的影响,对实训教学的认识不够,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足,严重制约专业发展。因此,对其实训空间的研究亟待完善,以指导高职护理专业实训空间的建设。本课题在此背景下提出,通过对现有高职护理专业实训空间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总结现状间题,提出建议方案,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实训空间设计模式展开研究工作本文从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护理专业实训空间在不同时期下的空间形态入手,对实训空间建设作初步阐述,分析实训空间建设的影响因素;同时对陕西地区的5所设有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实地深入调研,整理分析数据,发现现有间题。二者结合探讨出适合护理专业实训空间的设计模式,从实训空间的组合构成、设备布局方式、单元实训空间的面积大小和数量等方面研究,给出合理的实训空间生均指标。填补现行建设标准“92指标”的不足,有效避免今后高职护理专业实训空间建设中出现的资源浪费或者使用不足等间题,为其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完善高职教育建设。在此基础上,研读空间构成内容的现有规范指标,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对空间提出的新要求,提出适应规模不断变化的高职护理专业实训空间的设计策略。

余剑珍[4]2008年在《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高等护理教育起始于1920年北京协和医院高等护士学校,到1950年解放初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上决定将护理教育列为中等专业,从而停止了高等护理教育的继续和发展。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对护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完全由中专学校培养护理人才已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1979年卫生部发出《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提出“为了提高护理质量,适应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强和发展护理教育。”并对护理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大力加强和整顿现有护理教育,恢复和发展高等护理教育”等系列指示。对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1980年首先在上海、南京恢复了高等护理(专科)教育。高等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建立在普通教育之上培养能在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从事保障人民健康工作的应用型护理人才的教育类型。它受卫生与教育发展的双重影响,当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时,卫生服务模式也随之改变。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职护理教育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什么样的高职护理教育模式,能适时适量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是本文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高等职业护理教育为研究对象,以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为切入口,采取文献检索、历史研究、现状调研、国外比较、理论分析等途径,系统深入地研究目前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通过理论指导,重构了高职护理教育模式。论文正文分六章,第一章导论,阐述了高职护理教育改革的研究背景,提出与卫生体系改革、健康服务模式改变、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护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并对当前高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质量评价体系,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并进行研究。第二、叁、四章,分别从国内外纵向和横向两个视角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分析,从历史的回顾到国内外比较和现状分析叁个方面展开研究。通过护理教育发展的历史梳理,揭示护理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关系,医学护理模式转变与护理教育模式改革的历程。通过对四国护理教育分析,总结了发达国家护理教育的体制、机制和主要模式及共同特征。通过对上海6所护理院校、护理学会、医院的专家、教师、护士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及国内部分地区教改的成果分析,揭示了现行培养模式是一种学科性的、缺乏护理特色的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仍未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素质人才的特色。因此,提出了护理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为重建高职护理教育模式奠定了历史与现实的基础。第五章是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分析了高职护理教育的核心内涵、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揭示了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特性、本质特征与规律,分析了对护理教育改革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若干理论,为重建高职护理教育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六章,是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重构研究,按照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的要求,针对现行护理教育模式的弊端,借鉴国外培养的共性,遵循高职教育规律,按照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路,重建了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和情感行为培养的专业素质人才教育模式,并提出了若干保障条件。

马连娣[5]2007年在《本科护理教育社会人文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描述本科护理教育社会人文课程设置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学习社会人文课程的感受经历和意见建议。方法:采用文献调查法描述本科护理教育1998年和2006年社会人文课程设置的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学生学习社会人文课程的经历感受与意见建议。结果:经过对1998年19所开设本科护理教育的院校的课程计划分析发现1998年社会人文课程科目和学科范围狭窄,共有14门必修课,且没有学校开设任意选修课;政治英语以外所有社会人文课程的学时之和仅占总理论学时的4.08%。经过对2006年47所开设本科护理院校的课程计划表的统计分析发现,2006年47所院校开设社会人文课程的门数达到了70余门,其中有76.6%的学校开设了任意选修课,涉及到了文学、艺术、历史、地理、东西方哲学与文化等多类课程;政治英语以外所有社会人文课程必修课和限选修课的学时之和占总理论学时的7.37%。经过对659名护理专业2006级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97.0%的学生认为开设社会人文学科课程非常必要或有必要,但是学生学习社会人文课程的满意率仅为31.5%;认为师资问题是当前本科护理教育社会人文课程设置中的主要问题。60%以上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的社会人文课程门类为心理类、文学类、艺术类、法学类。学生认为必修的社会人文课程只有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专业英语和护理伦理学,其他课程应为选修课,且建议大部分为应以微型课程的形式开设。结论:本科护理教育社会人文课程设置状况2006年较1998年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必修课和选修课社会人文课程的科目范围和学时比例都有所增加。学生对已经学习的社会人文课程的满意率比较低,并认为当前本科护理教育中,师资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社会人文课程效果的主要问题;按照学生意愿,在解决师资问题的同时,应以微型课程的形式开设大量心理类、文学类、艺术类、法学类选修课程。

刘灵灵[6]2014年在《中职护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职业分工的逐步细化,专业技能要求的不断提升,中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压力。而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为中职护生),受护理职业特性、单一性别学习环境以及生理心理发育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非常关键,因而研究中职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十分必要。论文采用文献法、个案法、调研法等研究方法,以江西省某职业技术学院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对中职护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原因、改进对策进行了多方面研究。研究发现,护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还是其职业特性的需要,更是预防、解决其心理问题的需要。当前护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特别是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的发生率较高,且各种心理问题较中学生更为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来自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四方面。学校针对护生心理健康教育尽管做了一些工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认识模糊,师资整体素质不高,课程设置与职业匹配度低,缺乏有效的评估方式等。解决护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改进护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叁级目标(即自身发展、爱岗敬业、自助助人的目标);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叁条原则(即以人为本为出发点、正向引领为取向、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采取心理健康教育的五项措施(即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计划、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从推进职业规划、增强法律意识、树立现代护理理念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的匹配度;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德育、各项活动中的渗透;构建教师、家庭、学校和谐氛围的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探索由学生、学校、实习单位共同参与评价的体系)。

赵蓓蓓[7]2015年在《中日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建设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从总体看,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师资、校企合作等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缺陷,阻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本文通过对浙江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的调查,发现了一些当下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某些共性、个性的问题,通过对比日本琦玉医科大学短期大学的做法,借鉴其在护理专业建设过程中的成熟经验,结合浙江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建设的不足之处,探讨改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工作的策略。文章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两所个案学校的探究,其中阐述了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建设的调查过程和两所个案学校的可比性,并分别对浙江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和琦玉医科大学短期大学的护理专业建设进行分析,通过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建设进行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找到我国专业建设的问题和不足;第叁部分是两所个案学校护理专业建设的比较,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及校企合作五个方面具体阐述;第四部分从氛围环境的营造、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完善、加强校企合作六个方面探讨了改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工作的策略。

孙国高[8]2016年在《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地兴起,这为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发展带来机遇。然而,随着21世纪健康观与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领域也由临床护理拓展到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仍至卫生保健等领域,这无疑给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改革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护理专业大部分是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虽然在国家职业教育的严格要求下大多数院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一定改革。有的院校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上见效颇丰,但仍有很多院校的实践教学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的问题,甚至仍然是中专层次的教学,实践教学质量没有得到保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高质量护理要求。本研究立足于当前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国内外背景下,以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实证。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分析实证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经验和不足,再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参考毕业生、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的反馈,提出了对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由五大块内容组成。第一大块为绪论部分,主要内容有本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现状、本研究方法与思路等。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对能力本位、高职高专、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等概念界定和实践教学理论基础。第叁部分为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证研究。第四部分为国内外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介绍。第五部分是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黄华[9]2010年在《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1980年沿海中心城市的短期职业大学起步,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后发外生型的高职教育从诞生起就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加速了为产业界培养一线技能人才的中国高职教育与国际职教界的交流与融合;中国加入WTO,教育服务贸易在各国的兴起更为这种交流与合作增加了新的动力;同时,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的高职院校也越来越自觉地意识到国际交流与合作对院校发展、人才培养的作用。国际交流与合作一直是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没有得到理论界的足够重视,较少系统的研究。因此有必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历程,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准确把握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从而为推动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出可操作的建议。本文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进行专门研究,以“历史回顾——国际比较——现状分析——个案研究——对策建议”为研究路径和逻辑线路展开。论文首先从历史的视角较为详细地回顾、梳理了中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叁十年来所经历的政府完全主导,政府为主、民间为辅和官民并举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分析了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特点和经验。论文从资源利用、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特色发展、内涵建设、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等维度明确指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推动中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紧接着,论文就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理论问题进行阐述,重点介绍理论界对于院校层面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制订、国际化策略及发展路径的理论框架,为后文个案研究提供理论准备和分析框架。论文从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叁个层面分析了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动力机制,同时分析了七个影响因素。重点从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技术引进吸引利用外资的需要、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等四个角度指出政府是中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最主要推动力量。论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美国、新加坡、印度、中国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作用,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当前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促进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具体举措。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实践中都得出了若干可供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效仿或借鉴的做法及经验。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从院校机构设置,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意义、现状评价、前景展望和中外合作办学情况等几个方面全面勾勒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数据显示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因素中,领导观念和政策法规分别是影响最大的内外部因素,访谈结果进一步将领导分成创新型、适应型、跟随型和攀比型四类。有关中外合作办学的调研出人意料,“新建紧缺专业”、“引进原版教材”、“改进原有专业”、“培养锻炼师资”本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本意,但是实际运行中,却收效甚微。论文通过搜集整理中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丰富实践,总结了当前中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概括了当前中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所处的五个阶段,分别是起步、交流、参与、合作、主导阶段,并总结了各阶段的典型行为及目标。论文选择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为个案,深入剖析了叁所地域不同、区域经济结构不同、学校性质不同、专业覆盖不同、自身资源不同的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特色实践和典型经验,运用国际理论界比较成熟的理论框架分析对比了叁所高职院校在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策略、具体发展路径的异同。对于叁个成功个案的剖析发现,领导作用、国际化项目的持续跟进、寻找双赢的合作基础、资源整合的力度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实效的关键。这些共性和个性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具备不同内外部资源条件的高职院校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帮助不同院校做出更加的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最后,论文就如何有效地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从政府层面、高职院校层面和各方联动机制层面,提出了诸多建议。其中,政府层面重在提供制度支持,重点解决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中与国际惯例不接轨的阻碍国际交流与合作顺利开展的体制障碍,加强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费支持、政策扶持和质量监控。院校层面重在确立组织发展战略,明确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方向,选择适合校情的发展路径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整合各方资源,使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学院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修炼内功,提升合作能力。联动机制层面重在发挥区域、校际、职教集团、民间组织的互动作用,提高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效率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环境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D]. 蔡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2]. 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D]. 唐红梅. 浙江大学. 2012

[3].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研究[D]. 张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4]. 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研究[D]. 余剑珍.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 本科护理教育社会人文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 马连娣.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

[6]. 中职护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灵灵. 湖南大学. 2014

[7]. 中日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建设的比较研究[D]. 赵蓓蓓. 浙江师范大学. 2015

[8]. 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D]. 孙国高. 江西农业大学. 2016

[9]. 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D]. 黄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环境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