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土地理为载体进行地理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土论文,地理论文,地理教学论文,为载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地理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着重于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乡土地理是客观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具有生动的、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给学生以直观的感性认识,通俗易懂,具有亲和力,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学中充分运用乡土地理,能优化地理教学过程和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有利于体现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及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实现课程目标。现就乡土地理运用于课改下的地理教学谈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情境是指学习者认识自己和学习过程得以实现的环境,也指影响学习者或过程的因素,学生对该学科产生了兴趣,才有探求新知的欲望。乡土地理知识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有直观的感性认识,通俗易懂,本身就有亲和力。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地理知识的这一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穿插乡土地理材料,能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进入学习佳境。如在“宗教”的教学中,我先让回族同学给大家介绍回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学们很感兴趣,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提出了许多问题,很快就融入到教学情景中。同样,在谈到“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等等,我都以相关的乡土地理材料为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易化知识,突破难点
初中学生其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以注意。首先,对于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到“相对高度”时,我以曲江镇新街和学校所在地沙坡作比较:同学们从新街到沙坡上学途中大多是一段上坡路,骑自行车感到很吃力,是因为新街海拔低(1305米),沙坡海拔高(1396米),沙坡比新街高出了91米,91米就是新街和沙坡两个地点的相对高度,进而得出了相对高度的概念。这样,学生加深了对相对高度的概念的理解,突破了难点。其次,地理事物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动态发展变化,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某些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发生反映的是空间现象的基本原理,阐述的是具体生动的地理事物或涉及到地理的变化过程,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这时课内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如讲到“在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时,也以上述例子为例:夏天在新街感到很热,而沙坡却很凉爽,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在讲到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时,可用本地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为例,提出问题:一年内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哪个季节白昼时间较长?哪个季节白昼时间较短?这些学生都有生活体验,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对一年内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就好理解了。有的问题课内不能解决,教师就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力所能及户外观察,观察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形成完整、清晰、深刻的认识,以便于学生理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乡土地理材料,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观察和联想中大大拓展其发散性思维,能使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过程具体化,易化了知识,突破了难点。
三、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如在讲到“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时,学生一时不能理解,我就以同学们到曲江大河游泳为例:下到河水里感到很凉,上岸后躺在沙子上,感到很暖和,进而指明沙子代表“陆地”,河水代表“海洋”,同学们有亲身感受,很快就理解了这一知识点,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巩固了知识。
四、拓展知识,培养能力
新课程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某些地理知识可以在实践中得以强化。乡土地理为学生提供了一部现实的、生动活泼的教材。针对当前地理教学中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学生实践经历少,课堂上凭想象,教学质量欠佳的状况,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做法是:其一,课堂上运用乡土地理材料,把课外的知识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学生学到了课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增加了教学容量,拓展了知识面。其二,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充分开发地理课程资源。通过指导学生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其观察生活的习惯以及与同伴合作、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新问题,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既增加了生活体验,又在解决问题中产生了新知识,使知识不断拓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需要一提的是:对于学生收集到的材料和发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可根据“发现了什么现象(问题)?——反映了什么现实?——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办?——给我们什么启示?”的程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使学生既在独立思考、发现、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又可深化知识,即从形象、感性的具体事物中逐步形成理性的科学知识。
五、树立观念,培养情感
乡土地理材料,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学生自己身边生动实在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对家乡特殊感情的心理因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其积极的情感。一方面,随着知识的拓展,学生能较理性地思考问题,懂得了人类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地球是人类之家,大自然是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我们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要爱惜它、保护它,使它不受伤害,与人类和谐发展;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当代人的发展也不应损害下几代人的发展,初步树立了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观和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情操,净化了灵魂,审美能力得到提高,逐步形成关心人地关系及发展的意识即人口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感到自己的责任,并最终上升到一种社会责任意识,这样,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唤起学生对家乡、对祖国建设的热情和信心。同时,经常介绍一些编写地理小论文的知识,鼓励学生撰写乡土地理小论文,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能,运用学生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服务于家乡的建设,对家乡建设提出见解和建议,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知识是大有用处的,进而热爱地理、学好地理,体现了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
六、开发资源,构建课程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它是独特的且是变化的。教师的课程观不能只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上,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它是师生共同建构经验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开发课程资源,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是教学情境的创造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乡土地理为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场所,就地取材,简单可行。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能有效地挖掘课程资源,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密切联系,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总之,在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乡土地理为载体,充分运用乡土地理进行教学,能较好的体现新课程理念,利于课程的三维标准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