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_归属感论文

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区论文,归属感论文,满意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从社区及社区归属感、社区满意度的概念确定出发,联系对天津城市居民进行的关于社区满意度的抽样调查资料分析,认为现代化、工业化从根本上说不会削弱人们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恰恰相反,构成社区质量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环境、教育、能源等因素的状况及其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发展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质量,使人们获得较高的社区满意度及较强的社区归属感,对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社区”这一词汇在当今社会被广泛使用,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社区服务等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规划的直接而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社区角度看社会发展与建设,内容是十分广泛的,而社区归属感和社区满意度是其核心。使社区成员对社区质量产生较高的满意度,进而出现较强的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是实现社区发展与建设的关键。

一、社区归属感

1.社区的要义是人的集合

社区(Community)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Tounies)提出来的。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和社会》(Community and Society)一书中说,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 在这种社会联合中,情感的、自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的或个人的意志被情感的、共同的意志所抑制。与此相应,他认为由人们的契约关系和由“理性的”意志所形成的联合称为“社会”。而社区则是指那些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共同体。

以后,人们从不同角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社区概念,指出了社区组成的7个基本要素:1.人口,2.地域,3.经济,4.社区的专业分工和相互依赖关系,5.共同的文化与制度,6.居民的凝聚力与归属感,7.为社区服务的公共设施。〔1〕而7个基本要素又分为4个方面,即:1.有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共同生活的人口。2.有一定的地域和环境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势、资源、气候、经济、交通和公共设施。3.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4.在情感和心理上有共同的地域观念、乡土观念和认同感。〔2〕

明确了社区的要义不在于地域和区位结构,而在于人,在于人的利益共同体,就把社区和行政区划这两个互相关联的东西区分开来。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发展的目标主要在物质,在地域、环境、经济和设施;而从社区的角度,发展的目标主要在人,在于人的精神,人的满意度,人的归属感,人的凝聚力。自然,正像主观与客观不可分割那样,人也离不开地域、环境,人的满意度、归属感离不开社区的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而社区的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水平又需要人的满意度、归属感来鉴定与回答。研究社区的归属感和满意度是至关重要的。

2.人的集合在于人有归属感

自从滕尼斯提出社区概念以来,社区一词被人们广泛使用,且大大发展了。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有关社区的各种概念达150多种。

美国社会学家A·英克尔斯认为,社区成员的共同结合感, 及对某些实际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共同评价等,决定社区的本质。这里首先是共同结合感,亦即归属感,它是社区意识的基本体现。理论界早已对社区阐述过这样重要的观点:形成社区的最重要条件并不是一群人共同居住的地域,而是人们之间互动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强度和数量的心理关系。换言之,即使这群人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只要他们保持强烈的、内聚的社会网络,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就可以形成某种“心理社区”或曰“开放社区”。〔3〕反之, “如果居住于某个社区就仅仅是地域意义上的存在而已,其在社会意义上的存在是不全面的”。〔4〕确切地说,社区就失去了其主要的社会意义。 社区归属感对于社区存在、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性引起了理论界的浓厚兴趣和广泛探讨,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否使社区归属感削弱,甚至自然消失。第二,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当滕尼斯在19世纪末提出社区概念时,人们对社区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出自于生产力低下的乡土社会。此时,人们有较强的社区归属感是可以理解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手工作坊的扩大,家庭成员利益的一致,家长的权威,家庭关系的重要性,邻里关系的守望相助性,都会使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人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凝聚为利益的共同体。即使是到了本世纪初期,某些研究仍然带有“田园诗歌”的色彩。

然而,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使社会流动加剧,人本位和人的独立意识增强,人与人的关系松弛,都市社区趋于解体,都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已经不复存在,心理社区消亡了。美国芝加哥学派的沃思在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一文中提出,城市社区居民互相之间是以特殊的社会角色,而不是以包括一个完整的个人在内的关系来进行互动的。他们很少同邻居相互往来,只是在涉及个人的经济事宜时才同他人发生联系。因此,城市生活环境破坏了社区成员的群体内聚力,同非城市居民相比,现代城市居民的心理压抑更为明显。〔5〕以后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则指出, 城市社区居民间的冷漠归根到底在于他们没有能力去处理日常生活中大量的认知信息。由于居民们每天要遇到几千人,所以城里的人就通过和他人保持表面的和短暂的关系来保存自己的心理能量。这势必导致城市社区居民的道德和社会联系的减弱。〔6〕

这种理论被另外一些研究所否定,所批评。美国社会学家J ·萨特尔斯和艾伯特·亨特都否认城市生活方式一定会削弱社区成员的凝聚力,归属感。相反,他们在芝加哥的贫民窟和工人阶级邻里中都发现了强烈的社区归属感。〔7 〕而劳克德·费希尔则认为城市生活不仅不会破坏社区群体的团结,相反还会增加其力量。〔8 〕我国社会学工作者丘海雄在关于香港和广州社区比较研究中论证工业化、都市化并不必然使社区生活趋于解体,而都市化程度较高的社区却有较高的社区归属感。〔9〕

总之,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否削弱了人际关系和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或者说是否人们失去了社区的归属感。

二、社区归属感和社区满意度

近年来有关社区归属感的研究越来越多,表明这一研究对社区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意义。而研究社区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有不同看法。一些研究认为社区归属感就是社区认同感,是居民对社区的认同程度。〔10〕美国的卡萨达和诺罗韦兹则认为居民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对社区归属感很重要。〔11〕丘海雄在广州和香港所做的研究中则把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列为“居住年限”、“人际关系”、“社区满足感”、“社区活动参与”等四个方面。〔12〕而罗琪欧布赖恩则强调了“社区活动的参与”,包括正式和非正式参与。〔13〕最多的研究认为社区归属感主要是社区满足感,是由社区满足感来决定的。

社区归属感和社区满意度是两个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概念。社区归属感(Community Attachment)是指社区的居民对本社区地域和人群集合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而社区满意度则是对社区生活条件、人际关系等客观方面的评价。然而两者是密切相关的。首先社区的归属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区成员对社区的满意度。美国社会学家克罗利等人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我国社会学者董遵圻对广州南华西街社区发展的个案研究,发现两者因素相关度达到0.50(P<0.001),〔14〕丘海雄等人的研究证实,广州居民社区满足感和社区归属感的复相关系数为0.30(P≤0.05),香港的复相关系数为0.32(P≤0.05),〔15〕另一项关于宁夏银川的某工业区的研究中也发现,工人对工厂的福利待遇的抱怨是使他们缺乏心理归属感的主要因素之一。〔16〕其次,社区归属感也对社区满足感发生影响。从根本上说,社区满足感是社区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上的反映,主观意识是被客观决定的。然而,满意度的本身仍然在主观范畴,从这点上说它又和另一主观范畴归属感有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满意度也可能测量归属感。

综上所述,我们要研究社区的发展与建设,评价社区质量,必须研究社区的归属感,而社区归属感又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满意度来表现和测量的,归属感和满意度又是相互作用的:

从研究角度说,社区的满意度测量具有可操作性,通过满意度分析社区归属感进而在这一方面评价社区质量,对于社区建设,提高社区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三、社区满意度测量

1.社区满意度的测量指标

社区满意度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性指标。这是因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构成社区的各种要素也是多方面。人对社区质量的总体满意度,决定于人的主观需要与客观现实相吻合的程度。为了研究城市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1992年我们在天津市9个市区以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1042个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初步探索和实验调查的基础上,把决定人的社区满意度的因素归纳为以下23个方面,即:居民区的绿化、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居委会工作、供电、供水、公共交通、公用电话、托儿所、幼儿园,离家最近的小学、中学、电影院、公园、图书馆、文化站、卫生院、大医院(区级以上)、早点部、副食店、定点粮店、定点煤气站、百货商店(可以买到电视机等大件商品)等。围绕上述各个方面,我们进行了态度测量,以“1较好”、“2一般”、“3 较差”为度量层次。另外,从社区研究的角度,对邻里交往情况等也进行了行为测量,通过调查对象和邻居互相串门交往的频率,看其邻里关系。

与此同时,我们又对城市居民对社区质量的总体满意度进行测量,以“1满意”、“2比较满意”、“3不太满意”、“4不满意”为度量层次,力求寻找各因素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2.社区质量满意度总体状况

从总体上看,被调查的城市居民对社区质量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是多数(见表1):

表1社区质量总体满意度

有效样本 百分比

满意 150 14.4

比较满意 719 69.0

不太满意 113 10.8

不满意 10

1.0

无看法 49

4.7

合计 1041 100.0

在与历史的比较中,可以认为人们对社区的满意度是逐步提高的趋势(见表2、表3)。

表2目前居民区与在此之前居民区比较

有效样本百分比

较好 51749.6

差不多30229.0

较差

29 2.8

不好说 54 5.2

从未搬过家13913.4

合计 1041

100.0

表3目前居民区与16岁时居民区比较

有效样本百分比

较好 67965.5

差不多18618.0

较差

32 3.1

不好说 98 9.5

从未搬过家 41 3.9

合计 1036

100.0

表2是与居民搬入现社区前社区的比较,而表3是与居民本人16岁所在社区比较。尽管就个体而言,不同调查对象“在此之前”和“16岁时”的时点不尽相同,但从总体上看,可以从中了解人们的满意度是在不断提高的趋势。

具体到反映社区状况的各个方面,则人们表达了不同的态度(见表4)。

表4居民对社区质量的基本评价

社区质量各项目 评价

均值标准差样本数

(1)您家所在居民区的绿化 1.94 .80 1042

(2)您家所在居民区的社会治安 1.54 .58 1041

(3)您家所在居民区的环境卫生 1.89 .70 1042

(4)您家所在居民区的居委会工作1.39 .55 1042

(5)您家所在居民区的供电 1.40 .59 1041

(6)您家所在居民区的供水 1.37 .57 1042

(7)您家所在居民区的公共交通 1.71 .70 1042

(8)您家所在居民区的公用电话 1.83 .81 1042

(9)您家所在居民区的托儿所1.53 .84 1042

(10)您家所在居民区的幼儿园

1.46 .83 1042

(11)离您家最近的小学 1.47 .66 1042

(12)离您家最近的中学 1.58 .72 1041

(13)离您家最近的电影院

1.68 .73 1042

(14)离您家最近的公园 1.74 .75 1042

(15)离您家最近的图书馆

1.70 .92 1042

(16)离您家最近的文化站

1.65 .85 1042

(17)离您家最近的卫生院

1.77 .71 1042

(18)离您家最近的大医院

1.79 .69 1041

(19)离您家最近的早点部

1.77 .67 1022

(20)离您家最近的副食店

1.73 .63 1042

(21)定点粮店 1.76 .65 1042

(22)定点煤气站

1.60 .79 1042

(23)离您家最近的百货商店 1.66 .68 1042

注:均值越低表明满意度越高

3.社区满意度之相关分析

通过表4 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社区组成要素和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满意程度是有所不同的。相比而言,对“供水”、“供电”、“居委会工作”、“幼儿园”、“小学”等方面满意度较高。然而,这些方面是否和人们的总体满意度相关,或相关度较高呢?统计数字表明,所列23个项目与对社区满意度之间都有被统计值认可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对每一方面的具体评价和态度都可能影响人们的总体满意度和评价,这些方面是影响人们社区态度的组成因素。然而,不一定对某些方面的评价越高,就和总体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值越高(见表5)。 它恰恰说明部分和总体之间的差异及主观认识的复杂性。

表5居民对社区质量的基本评价与总体满意度之相关

项目相关系数

(1)您家所在居民区的绿化 .3194

(2)您家所在居民区的社会治安 .3150

(3)您家所在居民区的环境卫生 .3312

(4)您家所在居民区的居委会工作

.3533

(5)您家所在居民区的供电 .1687

(6)您家所在居民区的供水 .1504

(7)您家所在居民区的公共交通 .2683

(8)您家所在居民区的公用电话 .2425

(9)您家所在居民区的托儿所

.3435

(10)您家所在居民区的幼儿园 .3338

(11)离您家最近的小学.2987

(12)离您家最近的中学.3066

(13)离您家最近的电影院 .3113

(14)离您家最近的公园.3302

(15)离您家最近的图书馆 .2570

(16)离您家最近的文化站 .2997

(17)离您家最近的卫生院 .3599

(18)离您家最近的大医院 .3435

(19)离您家最近的早点部 .2687

(20)离您家最近的副食店 .3614

(21)定点粮店.3425

(22)定点煤气站 .3119

(23)离您家最近的百货商店.3093

调查结果显示,表4中评价较高的方面, 诸如社区的“供电”和“供水”并不一定是影响人们对社区质量总体评价的最重要的方面。而人们对居委会工作评价较高(见表4), 该方面与总体评价之间则有较高的相关度(见表5)。人们对最近的卫生院评价不很高(见表4),然而,它与人们的总体评价之间则有较高的相关度(见表5)。 这说明相关分析更能从数量角度进一步反映局部评价与总体评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4.社区满意度指标测量的因素分析

从社区质量满意度测量及相关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今天人们对社区质量的总体评价和社区各个方面的具体评价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们对社区质量的总体满意度是受人们对社区生活各方面感受和评价所影响的。为了综合这种认识,从大量的指标中寻找其规律性,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23个具体变量进行因素分析,得出表6 中的数值。

表6社区质量的项目因素及其承担系数

因素项目 承担系数

因素1:文化卫生

(13)电影院

.68065

(14)公园 .71367

(15)图书馆

.77907

(16)文化站

.66450

(17)卫生院

.49998

(18)大医院

.57654

因素2:日常生活

(19)早点部

.79038

(20)副食店

.84001

(21)定点粮店 .77676

(22)定点煤气站

.45655

(23)百货商店 .43221

因素3:教育

(9)托儿所.81936

(10)幼儿园

.82032

(11)小学 .64632

(12)中学 .59990

因素4:人文环境

(1)绿化 .71218

(2)社会治安 .75340

(3)环境卫生 .77933

(4)居委会工作.62108

因素5:能源

(5)供电 .87201

(6)供水 .85391

从表6的统计值上看,23项指标中的21项形成5个因素。其中“公共交通”和“公用电话”两项未进入因素聚类,从略。

因素1是由“电影院”、“公园”、“图书馆”、“文化站”、 “卫生院”、“大医院”等6个方面组成, 是文化生活和卫生健康之两个方面,其中前4项承担系数最高,是文化生活类,而后两项较低, 是卫生健康类。

因素2是由“早点部”、“副食店”、“粮店”、“煤气站”、 “百货商店”等5个方面组成,属以食为中心的日常生活类, 其中前三项承担系数较高。

因素3是由“托儿所”、“幼儿园”、“小学”、 “中学”等项组成,属“教育”类。

因素4是由“绿化”、“治安”、“环境卫生”、“居委会工作”4项组成,可概括为环境类,“绿化”和“卫生”属人文自然环境,而“治安”及“居委会工作”属人文社会环境。

因素5包括“供水”和“供电”两项,属社区能源类。

因素分析法从统计上提示我们,尽管影响居民对社区质量总体评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如果把诸多的因素综合概括一下,大致可归纳为5个方面,即“文化卫生”方面, “吃穿用等日常生活方面”、“教育方面”、“环境方面”、“能源方面”。我们可以从此出发,进一步展开分析。

5.社区满意度指标测量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当我们将23个变量聚成5个因子时,我们的认识前进了一步, 即尽管对人们社区质量满意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却可以归纳为几个内在相关的方面,包括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环境、教育、能源等内容。究竟每个方面对人们总体满意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首先可以从统计值上进行观察(见表7)。

表7社区质量诸因素与社区满意度之相关分析

社区质量诸因素相关系数

人文环境(因素4) .3312 * *

衣食等日常生活(因素2).2885 * *

文化卫生(因素1) .2884 * *

教育(因素3) .2022 * *

能源(因素5) .0724 *

* *P∠0.001

* P∠0.01

从表7的统计数字看, 影响人们社区满意度的各类因素依次排列为“环境”因素、“日常生活”因素、“文化卫生”因素、“教育”因素、“能源”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日常生活”因素、“文化卫生”因素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其相关值具有统计上的意义。相关分析结果使我们看到每一因素对人们社区满意度的影响,如果我们在分析这些影响时又需要同时把各类因素之间的影响考虑在内去分析时,就要进一步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见表8)。

表8社区质量诸因素与社区满意度之回归分析

社区质量诸因素

回归系数显著度

人文环境(因素4) .31632 .0000

日常生活(因素2) .27218 .0000

文化卫生(因素1) .26942 .0000

教育(因素3) .18738 .0000

能源(因素5) .06410 .0536

回归系数值较相关系数值有所下降,说明在考虑某一类因素的影响值时,必须把其他因素考虑在内,然而回归系数的趋势和意义与相关系数值及意义基本相同,即从回归统计上看,影响社区满意度之因素依然是人文环境、日常生活、文化卫生、教育、能源的排列次序,其中前四项的意义较为明显。

四、关于社区满意度测量的思考

1.从社区满意度测量上城市居民表达满意和基本满意的较多,而且在时代变迁中满意度有所提高,说明在客观上,我们的社区建设(包括物质、精神、环境等各个方面)有了发展和提高,也说明今天人们仍然有较强的社区意识。它否定了那种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设施的改进使人们生活条件优越了,但人际关系的冷漠及其他社会问题的发生可能使人们对社区满意度降低,或者说社区归属感减弱的看法。

从根本上说,现代社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削弱了传统社会感情色彩的人际关系,却大大强化了以业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传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方面使血缘和邻里关系显得重要,另一方面却使广阔的社会业缘关系显得淡漠,不依靠别人自己活得了,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之说。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分工精细化,技术专门化,工作职业化。如果说社会是一条大而复杂的生产流水线的话,每个人只能处在一个细微的环节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靠不是削弱了,而是强化了。自己的生活和发展系于他人,依靠他人,这才是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的意识。相反,现代工业化使人际关系离散只是这一过程初期特有的现象。就好比过去的人们把竞争理解为“你死我活”,而今天的竞争恰恰被看作是一种大范围的合作那样。总之,现代化、工业化从根本上说不会削弱人们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相反从一定意义上说,还会增强这种意识和归属感。

2.今天影响人们社区满意度的因素都是什么?哪些方面对人们的心理发生影响和较大的影响?从传统社会和传统的社区理论上看,乡土社会中守望相助的人际合作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如此,人们才体会到什么是利益共同体,什么是社区的意义。然而,这毕竟和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有关。今天我们从这个角度测量,却得出了否定的结论。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一组是行为指标,内容为“与邻里相互串门交往的程度和次数”,如果用这一变量去和人们的社区满意度做相关统计的话,得出的结论是二者相关度较低(相关系数为.0583)。 这说明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对小范围、近距离的人文环境——邻里关系,并不十分重视,它并不能决定人们的社区满意度和归属感。社区满意度和归属感是由其他因素决定的。

对于邻里关系的不重视,并不标志人们社区意识的降低,也不标志人们的满意度与环境无关。相反,人文环境类因素仍然是决定人们满意度的首要因素(依其和总体满意度的回归值最高确定,以下顺序同),而环境因素中又包含人文自然环境,如“绿化”与“卫生”及人文社会环境“居委会工作”和“治安”两大类。它首先说明,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环境意识扩大了,是一种不局限于邻里交往的广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这显然与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业缘关系为主体的社会关系的特征有关。而社会大环境中人文自然环境“环境卫生”和“绿化”显然与人们生活清新感、舒适感有关,而社会治安则又与人们的安全感有关。至于居委会工作则是邻里互助的人际关系扩大。在当今中国的城市中,居委会在大范围协调社区人际关系,维护正常的社区生活秩序方面,起到过非常重要作用。因此,它对人们的社区满意度和归属感的影响仍然是重要的。

社区环境作为影响人们社区满意度和归属感的第一要素,恰恰表明人们社区意识的存在。因为,从社区本来的意义上说,就是有范围、有边际的,而不是无边无沿的。环境要素的突出,是社区意识在人们头脑中的客观反映。

3.物质生活、文化生活仍然是今天社会生活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包括“早点”、“副食”、“定点粮店”、“定点煤气站”、“百货商店”在内的日常物质生活是影响社区满意度的第二因素,说明物质生活对今天中国城市居民具有重要意义。对温饱问题刚刚解决,小康尚未普遍实现的中国人来说,这点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和发达国家的区别之一。

然而,我们同时注意到,以文化为主体的精神生活(包括电影院、公园、文化站、图书馆)在对社区满意度的影响方面几乎与物质生活的作用相等(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都是如此),它同时说明今天,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增加,和文化生活对人们的重要性。可以预见,未来社会发展进程中,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还会增长,会超过物质生活需求。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因素分析法把卫生设施类归为文化生活之一类。从理论意义上说,它们是两类。也许这样的分析方法提示人们,在关心自身的健康方面,已经提到和文化生活改善的同等地位,换句话说,健康第一,也是未来社会和人们追求的目标,它也会超过物质生活类,成为影响人们社区意识和归属感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一个社区能否有发达而满足人们要求的卫生设施,是社区质量高低和能否使人们有较高的满意度和归属感的重要方面。

4.教育类的影响因素尽管排列在第四位,亦表明它的存在和地位。教育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不断升值,是今天社会的现实。可以预测,在未来社会,发展教育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

5.“能源”与社区满意度表现了较弱的相关度,从统计的意义上说明今天人们对社区满意与否与“供水”、“供电”关系不大。因为城市“供电”、“供水”问题如今已经比较好地解决,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因此这类因素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社区意识。

总之,通过社区满意度测量,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了人们的社区意识及其影响因素。发展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质量,使人们获得较高的社区满意度及较强的社区归属感,在蓬勃发展的社区建设中是十分重要的。

注释:

〔1〕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第367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参见《社区服务研究》第33页,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3〕韦尔曼等:《网络、邻里和社区》,《城市事务季刊》 1979年英文版第14卷,第363—390页。

〔4〕董遵圻:《试论社区发展的策略及其制度化过程》, 《社会学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9页。

〔5〕沃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美国社会学杂志》1939年第49卷第46—63页。

〔6〕米尔革拉姆:《城市生活体验》,美《科学》杂志1970 年第167卷,第1462页。

〔7〕波普诺:《社会学》(下册),第543页。

〔8〕费希尔:《城市经验》,1976年英文版。

〔9〕丘海雄:《社区归属感》,《中山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10〕参见《社区与社区发展》,正中书局1980年版,第38页。

〔11〕参见《大众社区的社会归属感》,《美国社会学评论》1974年第39期,第328—329页。

〔12〕丘海雄:《社区归属感》,《中山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13〕参见《现代社会心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0页。

〔14〕《试论社区发展的策略及其制度化过程》,《社会学论文集》,第260页。

〔15〕丘海雄:《社区归属感》,《中山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16〕《社区研究论文集》,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编,第255—256页。

标签:;  ;  ;  ;  ;  

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_归属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