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相思为谁愁——浅谈《诗经·国风》中的思妇形象论文_张随祥

一计相思为谁愁——浅谈《诗经·国风》中的思妇形象论文_张随祥

甘肃省康乐县上湾学区 731500

摘 要:思妇诗虽然是《诗经》中一个很小的题材,却是最美的。它以洗尽铅华之美的神韵、朴质含蓄无华的真情感染着后世的读者,并给予后世文人的创作以灵感与营养。

关键词:《诗经·国风》 思妇 形象特点 影响

一、《国风》中思妇的形象特点

1.《国风》中的思妇形象。可以说《国风》中所刻画的多为勤劳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例如《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这位思妇在才卷耳的劳动中自然生发出对自己丈夫的思念,人物形象真实可感。古语有言“女为悦己者容”,然而由于自己丈夫的不在身边,思妇自然会无心打扮,忧思的心情伴随着每一天。

2.《国风》中的思妇形象的特点。《国风》中的思妇诗所表达的爱情都是在封建礼教的范围之内的,也可以说是封建礼教的产物。正如孔子所言:“一言以蔽之:‘诗无邪’”。这就注定了这些诗歌是“发乎情而止于礼”的,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的。

二、《国风》中的思妇形象是如何刻画的

1.直抒胸臆,倾吐内心的感情。所谓的“直抒胸臆”就是毫不掩饰地、直率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方面的作品以《殷其雷》为代表,思妇并没有随夫出征,倾盆大雨、雷声劲鸣的情形是她的想象之词,而“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正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直率真挚又焦急的呼喊,表达着对自己丈夫的深深的忧思。我们观察到这句话一共出现三次,将思妇的内心情感刻画的淋漓尽致。中国文学自古注重含蓄蕴藉之美,这显然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染。

2.抒情委婉。含蓄蕴藉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一个艺术境界,可以说这种“习惯”在《诗经》的时代就已经养成了,爱情题材的诗歌似乎更需要这种艺术精神的感染。关于《诗经》思妇诗的含蓄蕴藉的抒情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景交融、反衬、移位法等等。

(1)情景交融。关于运用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的作品,以《君子于役》、《殷其雷》、《草虫》等为代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君子于役》通过一幅温馨安详、富有生活气息的农村傍晚图景的描绘与渲染,抒发了思妇对久役在外的丈夫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这首诗是用乐景来表达哀情的,处处含蓄地流露出哀伤与失望的心绪,而且这种哀情随着景物描写的发展是增益的,最后表达出心声:“我的丈夫服役去了,怎能叫我不想念他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在这里情与景有效地交融于一体,不可分离开来。

(2)反衬手法。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使得被衬托的形象更为鲜明的一种文学手法。这方面的典型作品有《草虫》、《君子于役》、《雄雉》等等。例如《草虫》,作品虽然是明写采薇、采蕨,但是却无形之中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思妇多次登临南山,可以说她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极目千里的,望见自己远方的丈夫,看见其归来的身影,这可以说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衬托。程俊英《诗经注析》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这句诗反衬了远征役夫在外不如杕杜的境遇。因此这几首诗歌运用反衬的手法将思妇对自己丈夫的忧思含蓄而形象地表现出来,可谓是淋漓尽致。

(3)移位法。所谓的移位法就是对面着笔法,即思念的一方不直接描写自己对对方的思念,而是反过来去刻画对方是如何思念自己的文学抒情方式。这种抒情方式的运用,以《卷耳》为典型。这位思妇在采摘卷耳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思念起了自己远方的丈夫,因为思念的深沉、强烈而陷入到了想象的思绪之中。原本是要写自己对丈夫的忧思,然而,却将笔墨着重用在了丈夫是如何思念自己的方面了,即首先通过丈夫人困、马乏、仆病、心伤情状的刻画,进而写他由于思念远方闺阁中的妻子登上高山,此时此刻心中充满了思念的悲苦与抑郁,他只能通过饮酒来浇洒心中的块垒,只有借酒才能化解深深的相思的苦痛。

三、思妇形象对后世的影响

1.在内容方面。思妇诗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题材,在以后的边塞诗中,我们多能见到思妇题材的影子,另外诗经的典故也被后世文学所征引。这主要影响了闺怨诗。其实,所谓的闺怨诗与思妇诗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后世的闺怨诗可以看作是《诗经》中思妇诗的延续和发展。

2.在艺术形式方面。《诗经》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影响,诸如反衬、移位法、情景交融等等。这一方面似乎不用过多的文字阐释,很好理解的,这三种方法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此后文学的创作。在后世文人创作的闺怨诗中可见其影响,如《古诗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一诗就是以一位“与君生别离”的女子口吻来诉说别后的思念与忧伤。

参考文献

[1]萧月贤 〈诗经〉思妇诗的艺术构思[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3)。

[2]贾香娟 〈诗经〉中“思妇”形象的定位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6)。

[3]刘国强 〈诗经〉中的思妇诗简论[J].焦作工学院学报,2002,(4)。

[4]程俊英 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论文作者:张随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0月总第2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8

标签:;  ;  ;  ;  ;  ;  ;  ;  

一计相思为谁愁——浅谈《诗经·国风》中的思妇形象论文_张随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