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日本病”的大手术--评当前日本经济体制改革_经济论文

医治“日本病”的大手术——评当前日本经济制度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制度改革论文,日本经济论文,大手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战后40年富有活力的日本经济相比,近年日本经济的表现堪称得了“日本病”。[①a]其病因有的属于经济周期性的,但更主要的是结构性的,因此急需全面的结构性改革。第二届桥本内阁在成立后即推出“六大改革”,即财政改革、金融改革、经济结构改革、社会保障改革和教育改革,旨在进行“结构性改革”。本文对前三项涉及经济制度的改革作一评述。

一、改革背景的内外因素分析

1.外部因素——竞争加剧。

冷战结束,世界呈多极化发展格局,反映在现实中,集中表现为经济领域的竞争。国际经济的竞争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首先,日本周边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至使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给日本带来了强大冲击。一方面,这些国家和地区以成本相对优势较低的大量劳动力为后盾生产的优质优价产品直接进入日本市场,不仅影响改变了日本人的消费观念和日本的消费结构,而且还影响了日本的企业制度乃至整个经济复苏的进程。

其次,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欧美经济大国均通过条约或协议等形式组成经济贸易集团。而在发达国家中,唯独日本没有一个能发挥自己主导作用的经济集团。因此,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日本,在这种区域集团化浪潮的冲击下,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再次,贸易自由化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先导,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正引导各国市场走向一个统一的更开放的国际市场。但长期以来,日本致力扩大出口,消极对待本国市场的开放,导致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和商业惯例与其国际经济地位不相称,商业惯例与国际不接轨,对外摩擦由此滋生并激化。

2.内部因素——“日本病”症状显现。

第一,经济体制不适应日本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战后日本经济体制,实际上是在40年代战争时期确立起的资源总动员体制。在这一体制下,企业凭借终身雇佣、工龄工资、企业内工会以及企业相互持股等制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同时,政府也能有效地动员全国的资源进行倾斜方式生产。随着追赶目标的达到,经济上步入成熟阶段,这一经济体制出现滞后,追赶型经济结构与经济成熟化之间的不协调日益显现。冷战结束后,国际经济竞争激化,但在日本受政府保护的领域效率低下,大量限制政策又束缚了企业的手脚。泡沫经济崩溃后,制度缺陷愈加突出,如相互持股造成资产效率降低,股价地价下跌又使建立在这些资产基础之上的企业扩大再生产机制受损。

第二,财政状况恶化,财政的刺激经济功能减弱。1996年的日本国家财政预算中,公债依存度高达28%,长期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已达64.6%[②a];均已超过美国。由此可见,日本财政状况恶化的程度已为发达国家之最。而且,按照目前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10年后的日本公债余额还将翻一番。尽管财政支出不断增加,但它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却日益减弱。1992年8月以来,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共出台8次经济对策,累积投入近60万亿日元的政府资金,但收效甚微。[③a]

第三,金融危机深重,国际金融地位下降。不良债权居高不下,金融机构的声誉一落千丈。而且,由于日本国内交易品种单调,交易成本上升,导致大量资金流往国外,出现金融空心化现象。1999年欧盟结成经济贷币联盟(EMU)并采用单一货币后,将进一步威胁日本的国际金融地位。据调查,如果日本金融制度不作大的改革,届时在欧洲的许多日资企业将脱离日资银行选择服务更好的欧洲金融机构作为合作伙伴。[①b]

第四,产业转移加速产业出现空心化迹象。由于日本国内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和周边国家投资环境的改善,近年日本产业纷纷移迁海外,但在这期间,日本的后续技术没有重大突破,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进展不快,致使国内产业萎缩,失业率上升。

二、改革的内容与目标

1.以财政改革推动其他五项改革。财政涉及日本的方方面面,所有改革都与财政紧密相联,又都有财政危机这一背景。财政支出所具有的刚性作用使财政改革成为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难啃的一块骨头。桥本决定向财政开刀,一方面表明桥本坚定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说明日本财政状况恶化的程度。1996年12月,桥本内阁接受财政制度审议会的建议,决定进行财政重建,并提出两个目标:第一,到2005年使财政赤字降低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下;第二,在2005年前不再发行赤字国债。

2.以金融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金融业。通过金融改革,将建立多渠道的资金供应体制,改变目前东京市场的地区性有限功能与日本作为资本输出大国极不相称的现状,到2001年把东京建成可与纽约和伦敦相敌的国际金融市场。金融改革贯彻三项原则,即自由、公平、全球化。为达到上述目标,将从几个方面推进改革。第一,在1997年度允许金融机构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在控股公司之下实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投资基金的业务相互渗透。由于日本战后在美国的干预下解散了财阀并一直禁止设立控股公司,因此,允许金融机构设立作为企业战略部门的控股公司,意味着对战后经济体制的一大突破。

第二,在1997年度修改外汇法,废除大额外汇汇出许可制,废除现行的外汇银行制度。新的外汇法实施后,资本流动将完全自由,同时企业之间可直接进行外汇交易而不必通过外汇银行。

第三,取消有价证券交易税和证券交易所税,取消政府对各证券公司的股票交易委托手续费收费标准的限制,制定衍生交易品种的交易规则,以此来振兴日本的股市。

第四,为加强企业和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建立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引进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制度。

英国曾在1986年10月进行过一次证券金融制度的重大改革,对英国金融制度乃至国际金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为“大爆炸”。而目前日本金融制度的改革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均超过10年前的英国,因而这一改革又被称为“日本的大爆炸”。

3.大力发展包括高科技产业在内的15个新兴产业,用这些产业弥补产业转移后的空缺,带动产业结构升级,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这15个产业是:(1)医疗福利产业;(2)生活文化产业;(3)信息通信产业;(4)新型制造业;(5)交通运输产业;(6)环境保护产业;(7)商务后勤产业;(8)海洋产业;(9)生物技术产业;(10)城市环境整治产业;(11)民用航空航天产业;(12)新型能源产业;(13)人才培训产业;(14)涉外产业(主要指促进进口和促进对日投资,对外开放国内旅游市场等);(15)住宅产业。

三、改革的特点

1.改革具有前瞻性。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正率先跨入后工业化社会,在这一新的社会,服务业和信息业迅速崛起,制造业不断提升台阶,金融业地位上升,全球高度一体化,物流和资金流已不受疆界所限,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的发达国家,正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点,正在或即将受到后工业化社会这一历史潮流的冲击。日本决策层认识到,只有对现行制度动大手术,才能跟上历史潮流,在下一世纪经受住高度激烈的竞争,才能赢得生存空间,因此“六大改革”处处考虑到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改革具有连贯性。80年代以来,日本对其经济制度一直在进行改革和调整。从铃木内阁的“临时行政调查会”的研究到中曾根内阁的“前川报告”,直至80年代末的“日美结构问题谈判”,每届内阁都对经济制度的改革提出方案并付诸实施。桥本执政后由提出对日本进行的“结构改革”是在过10去年改革基础上范围更大,烈度更强的改革。

3.改革的重点放在放松限制,减少干预,促进竞争,贯彻竞争,贯彻各经济主体自我负责的原则。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各经济主体的风险意识。通过改革,整个经济运营机制从“官主导”变为“民自律”,政府与产业界的关系从“官民协调”变成“官民作用分担”。

4.从振兴金融业和新兴产业这两方面入手,应付即将到来的工业社会的挑战。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的发展将导致出现制造业衰落的现象。如何才能使一国经济长盛不衰,政府对此认为,在今后的机会,金融资本的作用会更加突出。日本要扮演金融大国的角色,不能没有具有自己优势的产业。修改《禁止垄断法》允许组建控股公司,可以说是在这方面的一石二鸟的措施。

5.加强对高科技的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同时突出日本优势领域。在经济结构改革方案中,建立有关科研制度被放在重要地位,如将建立专利交易市场,建立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的研究开发新体制。

6.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占领高级人才的制高点,用丰富优势的人才群支撑高科技的发展。在整个经济制度改革中,人才培养举足轻重,上述15个新兴产业的每个发展计划中都涉及了该行业人才问题。经济制度改革中涉及的其他人才培养的措施还有资助一万名博士后的科研;允许国立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在民间企业从事第二职业等。

四、改革的实施前景

虽然目前的改革会遇到许多难点,还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总的来说改革是人心所向,改革的大势不会逆转。

首先,泡沫经济崩溃后,各界乃至政府内部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人们普遍要求进行更大胆的改革。因此可说在推进结构改革方面,日本已基本达成共识,改革的国民基础已经形成。

其次,日本国民的适应能力和过去几次改革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目前改革的实施。在国际上,日本国民整体有极强的适应能力。日本虽然是一个孤立的岛国,而且人多资源少,但却能在国际环境中把握机遇,赶上潮流。日本战后初期的改革,高速增长的实现以及石油危机的顺利渡过都增强了推进结构改革的信心。

再次,执政党决心坚定,改革出现加速迹象。自民党推出“六大改革”方案后,桥本几次表示决不放慢进程,决不后退。原来的改革方案的目标期限一般定在今后5至10年,但由于各方呼声强烈,自民党已决定加快步伐,提前实现原定目标。比如进入1997年3月,自民党先后决定将金融制度改革的目标年限从2001年提前到1998年,将财政改革和削减赤字的目标年限从2005年提前到2003年。

最后,政局现状有利于自民党推行改革。1996年大选采用区选制使自民党在选举中大获胜利,日本政治地图因而改版。第二届桥本内阁成立后,在野党在许多问题上不能协调步伐,对执政党的牵制力下降,自民党基本上重又回到一党执政的时代。1997年度国家预算出人意料顺利地在国会获得通过说明大选后的日本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自民党推出的政策。

五、改革对日本国内外的影响

由于此次改革涉及面广,因而不能不对日本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对于国内而言,日本经济将因改革而现转机。

第一,由于改革是以放松限制,释放潜在生产力为主要特征,因此改革将促进经济的增长。进入21世纪,日本经济将步入一个稳定增长的时期。

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可知,放松对产业的限制可产生以下作用:(1)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供给;(2)降低产品价格,增加对产品的需求;(3)资源将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即资源的机会成本将下降);(4)减少政府因采取限制措施而产生的行政经费。下页图表示放松限制在宏观上将增加需求。由于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限制企业参与竞争,因此产品价格偏高为p[,0]。如果需求曲线为一定,那么供求在m点达到一致,市场供给量这时仅为q[,0]。如果政府解除限制,企业积极参与竞争,那么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供给曲线将下移,即价格即降至竞争性价格水平的p[,1],供给量将增加到q[,1],供求在n点达到新的均衡。

放松限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实际上,在过去6年中,政府各项放松限制的措施已使GDP增长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因放松限制而增加的需求近8万亿日元,约为6年(1990至1995年度)年均GDP的1.6%。[①c]如果政府于1995年3月制定的“规制缓和推进计划”中的措施得到实施,到2010年,每年GDP增长率将再提高0.5个百分点,年均达3.1%。[②c]进入1997年3月,政府决定修改原来的“推进计划”,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890项放松限制措施,使放松限制的措施总数达到2823项。这些新增项目无疑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第二,产业结构将向高附加价值领域倾斜,整体竞争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在产业调整中,日本原有行业将不可避免出现产量下降,利润减少,同时这些行业的失业将增加。但如果日本完成上述经济结构改革,实现向优势产业的结构转换,国内资源将重新优化配置。根据经济结构改革方案15个重点发展行业的产值到2010年将从目前的198万亿日元增加到561万亿日元,占当年的GDP的比重从目前的41.2%提高到80%。这些行业的就业人员目前为1068万人,占全行业劳动力人口的12.3%。到2010年,这些行业的就业人员将达1837万人,在今后劳动力人口总体减少的情况,所占比重将达22.4%。[③c]

第三,财政负担将减轻。桥本首相最近加快财政改革步,压缩改革期限,为此把今后3年定为“集中改革期”。在这期间,政府不再按排新的支出计划,财政预算将连续3年保持负增长,把国民负担率(租税负担+社会保险费负担/国民收入)控制在50%以下。财政改革将涉及社会保障制度和行政制度的改革。据测算,财政赤字如果放任自流到2010年和2025年,占GDP的比重将达8.7%和28.9%,但如果推进财政改革,这一比重可降低至1.4%和1.1%。[④c]可见,日本有望在下一世纪前期去掉包袱,轻装上阵。

第四,金融实力大增,金融制度将进一步向欧美靠拢。考虑到金融资本控制产业资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为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划定一定的范围,例如以银行为主体的控股公司的子公司不能包括一般生产性企业,只能是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顾问公司、租赁公司和信用卡公司。但尽管如此,金融控股公司出现的本身意味着金融格局将出现重组,金融集团将出现在日本。虽然新的法律还未通过,但日本的金融机构都在酝酿重组,如一些地方银行与日本生命保险公司、樱花银行与三井生命保险公司准备联合,进军保险领域;三菱信托银行与一外资保险公司准备共同参与基金市场。

第五,产业界重组步伐加快,日本将出现一批企业集团。尽管新的法律草案规定控股公司总资产不得超过15万亿日元(约合1200亿美元),但这一资产规模的企业,在世界上也可以算是航空母舰级的企业。日本国内产业界已将组建控股公司视为今后大发展的契机,正积极加紧张准备,如伊藤忠商事,丸红公司以及丰田汽车公司等。

在全球高度一体化的今天,日本改革的效应会迅速波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日本周边国家和地区来说,既可以因日本的改革而受惠,又将受到来自日本更强有力的挑战。

总之,日本当前的“结构改革”可以说是针对“日本病”的一次重大手术,它的影响将是长远的、深刻的。改革必然伴随强烈的阵痛,日本经济在短期里受改革的影响可能出现停滞甚至例退(如股市可能下挫)。但割除病灶后,日本经济将出现复苏,届时,周边国家和地区将面对一个实力更强大的日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的“结构改革”既是对自身的挑战,也是应付国际竞争的反击。

注释:

①a参见笔者论文《“日本病”探析》,《世界经济研究》1996年第1期。

②a【日】《经济讨论》1996年第6期。

③a【日】《经济讨论》1996年第1期。

①b【日】《周刊东洋经济》1997年2月8日。

①c《日本经济新闻》1996年9月28日。

②c《日本经济新闻》1996年12月9日。

③c根据《日本经济新闻》1997年3月28日公布的数据笔者计算。

④c《日本经济新闻》1997年2月5日。

标签:;  ;  ;  ;  ;  

治“日本病”的大手术--评当前日本经济体制改革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