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教学中“激发兴趣、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与途径论文_王丽梅

谈历史教学中“激发兴趣、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与途径论文_王丽梅

王丽梅 吉林省通榆县第七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5-262-01

在历史课中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培养探究精神有很大的必要,关注史能鉴今、史能育人功能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基本内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提倡“自主、探索、研究性”学习,是新的课程理念,也是学校教育的必然,学校教育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强调自主研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本人对此观点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创设和谐、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唤醒自主学习意识。

这里所说的“和谐、民主、融洽”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习内容和学习需求的和谐。学生只对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自主学习。因此,自主学习对课堂教学内容有较高需求。它必须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和现实生活需要,它要么是经过时间证明的具有永恒审美价值的经典名篇,要么是现实感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优秀时文。如果教材内容不具备这两个条件,教师应该少讲或不讲。对于其中有些不得不讲的内容,就要做好教学铺垫,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民主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情感或观点,有道理的,给予赞赏和肯定;不正确的,决不批评、嘲笑,常常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感受,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敢说、乐于学习,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比如在对历史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秦始皇、武则天、曾国藩等人物进行评价时,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分析、对比,在这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从而也就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巧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质疑。心理学告诉我们:“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不轻易苟同他人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从而更加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依据历史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通过自身实践或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唐朝雕版印刷术时,我先让学生欣赏精美的雕版印刷品,然后请学生动手雕刻一件小作品,从中悟出雕版印刷术的不足。既使学生体会到古代工匠劳动的艰辛,又为今后活字印刷术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授之学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指明方向

陶行知先生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会,而是教学生学”。这告诉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还要结合学科的特点,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预习、复习、自学,如何纵横联系,类比,归纳;如何培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例如,如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困生做到:阅读历史课本分“两个阶段,四个步骤”。两个阶段指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两个阶段又分为相互联系的四个步骤:课前预习时,要细读课文正文、注释、补文(补充材料)及地图和插图。通过这一遍详细阅读,对本节所要讲述的内容及所涉及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这是第一步;教师讲过之后,立即利用课堂剩余时间细读第二遍,这一遍的重点目标是整理老师所讲内容,理清条理,找出知识点,掌握重点、难点,建立知识构架,以便宏观把握本节内容知识体系;基本上记住需要再认和再现的基础知识。第三步是课后及时复习,在前两次阅读基础上,“浏览”课文,通过再次读书,解决疑难问题,并进一步归纳梳理知识,形成系统性,便于学生消化、吸收。第四步,在前三步的基础上“质疑”,通过阅读找出问题。谈而生疑就是进步,有疑就会思维,有思维活动就能发展学生的能力。例如,复习“秦汉”史这一单元时,指导学生注意:①秦皇、汉武两个杰出人物的相似与相反之处,把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②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总结;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建立,及加强,东汉后期的应用;④民族关系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⑤秦汉文化产生的条件及影响。这便于学困生把握知识体系,便于对历史问题的深层次理解。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对动脑筋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要想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组织故事会、历史小剧场、现场抢答赛等,陈述历史事实,阐明自己的历史观点,训练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课堂上再根据这一课程内容,同桌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共同商讨解答。教师精选某些章节,指导学生学习课内知识,搜集课外材料,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以小组方式进行研究探讨,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写成小论文或办历史小报。在讲原始社会的农具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模型,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情感。

总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不断探索、研究,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中学生的历史自主学习能力,让每位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蓝天下自由翱翔、健康成长!

论文作者:王丽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5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  ;  ;  ;  ;  ;  ;  ;  

谈历史教学中“激发兴趣、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与途径论文_王丽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