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4家试点医院新体制幼儿园的调查与分析_幼儿园论文

对24家试点医院新体制幼儿园的调查与分析_幼儿园论文

对二十四所试行办园新体制幼儿园的调查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四论文,幼儿园论文,新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我国幼儿园出现了两种对比鲜明的变化:一方面,大批公办幼儿园停办,幼儿园数量急剧减少;另一方面,各类“民办”幼儿园却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这一变化的原因何在?可喜还是可忧?有何优势与弊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北京、上海、广州3城市24所试行办园体制改革的幼儿园进行了调研。调研采用(1)访谈法:到24所幼儿园访问、调查,与园长、教师座谈,了解基本情况、办园思路;(2)观察法:深入班级,观察办园条件、师生关系、教育氛围、人员素质;(3)文献法:查阅书刊有关资料,收集幼儿园简介、照片、广告等。调研内容包括:(1)办园体制:主办单位、办园模式与管理体制;(2)经费来源:投资者、收费标准、工资福利;(3)队伍素质:园长素质、教职工来源与素质;(4)办园水平:房舍、设备、环境、教材、教育氛围。现将调研结果及分析与讨论综述如下。

结果

在我们调研的3城市24所幼儿园中,原市立幼儿园进行体制改革的9所,住宅小区新建园9所,企业投资建园2所,租用房舍4所;园所规模200人以上的10所,其中7所为市立园改制,2所与台合办,1所为妇联办园;9所市立改制园有正式编制,3所有部分编制,其余12所幼儿园无编制。

办园体制

24所幼儿园的办园体制大致可分为五类:

1.国有民办:园所国家所有,由园长承办,保留国家编制及医疗福利,逐步停拨办园经费,价格开放,自收自支,自主办园。这类园有7所。这些幼儿园因保留了国家编制,人员稳定,师资水平较高,有竞争优势,一般生源丰富,大都有300名~400名幼儿。

2.民办公助:房舍国家所有,由团体或个人承办,无偿或低偿使用房舍,价格开放;自聘职工,经费自筹,办园自主,自收自支。这类园有4所。他们无国家正式编制(个别园有少量编制),师资来源较差,经费来源主要靠高收费或社会捐助。

3.与港台合作办园:与台湾、香港某些机构合作,我方提供园舍,港台投入资金,成立管理委员会,选聘园长;价格放开,自主办园,成立管理委员会,选聘园长。这类园有7所。他们有双方支持,办园条件较好,发展势头强劲,但大多无国家编制,师资来源匮乏。

4.企业办园:企业投资盖房或租房办园,全面经营管理,承担风险并享有产权与利润。这类园有3所。他们管理模式各不相同,都没有国家编制,办园经费依赖企业经营收益,因而收费高。

5.外资独资办园:由境外投资租用房舍,招收外籍幼儿,独立自主,不接受当地教育部门督导,价格昂贵。这类园有3所。他们经费充足,办园条件好,营造出了多元文化氛围,儿童自由参与、操作、创造,敢于表现。收费很高,教职工工资高,生源好,发展顺利。

办园水平与经费来源

1.幼儿园房舍与办园条件好。大部分园房屋装修精美,玩具设备较丰富;有12所幼儿园配备计算机房,8所幼儿园聘有外籍教师。

2.收费标准高。其中年收费5000元以下的4所,年收费5000元~10000元的5所,年收费2万元以上有2所,年收费3万元以上2所,另外3所收外籍儿童,收费更高。

3.办园条件与收费标准不完全对应。某所企业办园设备一般,与另一所一墙之隔的国有民办园相比,只多了几台计算机、2名外籍教师,收费却高出一倍多。

4.教职工工资较高。人均工资最低为800元~900元/月,一般为1000多元/月;年收费2万元以上的4所幼儿园,人均工资达2000元/月。

5.绝大多数幼儿园(22所)无国拨经费。

队伍素质

1.园长素质较高。各类无编制的民办园都很注重挑选园长,因此园长素质普遍较高,其中退休的、有经验的老园长4人,原市立园骨干教师2人,特级教师2人、大学本科学历4人。

2.享有国家干部编制的仅9所幼儿园,这类园队伍稳定、素质较高,有骨干教师,教育质量也较高;其他大部分园所由于没有编制,教师是通过公开招聘而来,虽经考核,但总体水平不高,加之流动性较大,影响了办园质量。

3.外籍教师乐于在幼儿园从教,但工资极高(月工资4000元~5000元,还要提供食宿、交通便利),许多园难于承受。另外,虽然外籍教师带来了多元文化,促进了教育观念改变(如师生关系融洽、尊重幼儿、强调创造与表现),创造了双语学习环境,但是外籍教师流动性大,随意性大,其社会文化观念与我们国家差异较大,不利于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

分析与讨论

一、幼儿园体制变革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是我国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震撼着社会各个领域。一方面,幼儿教育面对市场经济冲击,出现了大批幼儿园停办、教师流失、经费短缺的困境;另一方面,在竞争激烈、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群众更渴望高水平的教育,家长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千方百计送孩子进好幼儿园、好学校,因而出现“差园冷清清”、“好园挤破门”的现象。面对穷国办大教育的矛盾,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以国家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多种形式办学”及“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几年来颁布了关于“公民集体和个人举办中小学”、“外国机构来华合作办学”等一系列政策法规,这客观上鼓励与推动了社会办学的积极性,引来了不少外国投资者、国内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投资的可能。他们都发现办教育虽然效益低,周期长,但投资较稳定。不少投资者登门寻求合作,蕴含着高投入的可能。

此次调研表明,开办二三年、收费在万元以下的幼儿园,仍是门庭若市,供不应求。这充分表明,人们的承受力在大大提高,新体制的幼儿园有着强劲的生命力。

二、“民办”园的诞生与发展,为幼教事业带来融融春意,但也存

在不少问题,需要支持、引导与完善

在国家无力包揽幼儿教育的今天,“民办”园引进国内外资金,不花国家一分钱,办起了一所所高标准的幼儿园,原市立园转轨后大大提高了办园条件,新建的民办园,大都投资百万元以上,这无疑增加了幼教投入,是国家办园的必要补充,是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好事,我国大多数幼儿园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僵死的管理模式及躺在国家怀里“等靠要”的惰性,很难改变;而“民办”园断了“皇粮”,要交“公粮”,失去了“铁饭碗”,取得了自主权,引进了灵活的经营机制,提高了自身“造血”机能,形成了自我发展的活力。他们把家长当“上帝”,对社会需求更敏感,对家长服务更周全:推出了诸多服务项目,如“日托寄宿两便”、“假日服务”、“接送车”、“钟点托”、“周托”、“月托”甚至“年托”,满足了各种需求,受到社会欢迎;为了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他们充分发挥自主性,变成了课程改革的“试验田”,引入了“蒙氏”、“福氏”、“奥尔夫”等学具与教弦,增设了英语、电脑、艺术等课程,创办了“视听之旅”、“苗苗电台”、“开心日”等活动,而境内外的合作与外籍教师的聘用,又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及观念的更新,这不仅满足了社会需求,受到社会欢迎,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幼儿园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民办”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广告宣传与实际不符,办园水平、条件与收费标准不对应,办园方向与《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偏离,办园自主权与人事、财务制度不配套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滞后、管理乏力、队伍不稳:对于“民办”园性质、地位、管理没有明确规定,一些园的开设没有经过审批,对办园条件、园长、教师资格没有审定,日常管理无人过问;对“民办”园的比例、区域位置没有限制;大部分“民办”园没有国家编制,医疗、退休、职评等没有保障,应聘者大多是退休人员、社会闲散人员,骨干教师很少且流动性大。因此,“民办”园问题在所难免,亟需加以支持引导,使之更趋完善。

(执笔:王月媛)

标签:;  ;  ;  ;  ;  

对24家试点医院新体制幼儿园的调查与分析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