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论的辩证法对自由的建构论文

马克思实践论的辩证法对自由的建构论文

马克思实践论的辩证法对自由的建构

孙璐杨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 :人类不同于自然界,却身处于自然界之中,受自然界必然性的制约,与此同时人类想脱离自然世界的限制,向往理想世界的自由愿景又未实现,但是这注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性矛盾。人类所进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是对自由与必然矛盾关系的解决,哲学活动也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要寻求自由与必然矛盾问题的解决之道,马克思的实践论辩证法哲学从实践方面、认识方面、历史方面都对自由进行了建构。

关键词 :实践论辩证法;实践;认识;历史;自由

人类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人类存在的本原性问题是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性问题。人类世界、人类生存的自然世界和人类向往的理想世界,这“三界”虽然处于不同的维度,但是它们三者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矛盾。人类立足于天地之间,不像其他普通的存在物那样甘于受自然界的制约,他们先天就有一种要从自然的控制中脱离出来的意志,这是一种对自然必然性的挑战,是一种对冲破约束走向自由的向往。但是事与愿违,人类又完全抵达不了他们所憧憬的理想的自由世界。因此,人类不仅要受自然必然性的制约,而且还要受理想世界存在规律的自由支配。即使如此,人类还是要建构自己的存在,建构自己的自由,这种存在矛盾会永无止境地存在着,这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

人类所进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是对自由与必然之间矛盾的解决,以此通过最大的努力趋近自由。“没有思考过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1],哲学作为人类活动的理论,不同于其他学科在解决问题时所具有的专门性、局部性、有限性的特性。哲学具有独有的总体性、全局性、终极性和求根性的特性,哲学本身的优越性使它可以更好地去把握和解决自由和必然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致力于所有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见自由和必然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依然是一个终极的问题。黑格尔为我们构建了一种虚幻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他这种辩证法是以绝对精神的异化以及扬弃异化的形式存在;而马克思为我们创立了一种现实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因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以人的现实本质,即劳动的异化和对这种异化的扬弃为基础和存在方式的。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以实践论为基础的辩证法,即实践论辩证法。马克思的实践论辩证法哲学从实践方面、认识方面、历史方面都对自由进行了建构。

一 、实践论辩证法在实践方面对自由的建构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辩证运动的基本方式。人的产生在黑格尔那里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不断扬弃的一个过程, “人类自身的不断扬弃”正是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所称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2],人的本质在黑格尔那里则是“自我意识”。马克思正是看到了这样的“颠倒”,才立足于人类现实生活的关系,义无反顾地把“绝对精神”从云端拉回了人间。当黑格尔把人的本质等同于自我意识的时候,那么人的本质的异化,在黑格尔认为也不过只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异化。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生产劳动实践,理解为对对象世界进行改造的一种存在,理解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3]。于是人的异化就成为了生产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与人存在的辩证运动和发展并非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不断扬弃,而是对对象性的劳动实践的异化。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存在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之中的并非只是单纯的理论的辩证法。

辩证法的根据来自实践活动。实践是人凭借自身的能力或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工具对外部实在的感性材料的综合。这种“综合”包括两个关系维度,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这两个关系的处理是一个实践辩证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由与必然矛盾运动的过程。

人类生产实践最基础的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类是劳动的主体,在行动之初必将为自己预设了一个行动的目的,没有目的,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就变得空虚。人类生产劳动初期就体现了目的与自然自身的对立,这种对立既体现了人对自由的向往,也体现了自然必然性对人类的约束。人类为了达到对自由的构建,就利用了马克思所称的可以“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4]的东西,即使用了一些劳动工具,黑格尔认为人类理性的强大就在于此,人类的狡猾也在于此。这些工具作为人的肢体缺陷的弥补之物,帮助人们达到目的或者趋近自由。工具和目的合体作用于劳动对象,劳动对象转换成了合乎目的性的产品。接着合乎目的性的产品在人类的目的性之下被消费掉,而这个“被消费掉”则是为了达到人类更深层次的目的性。人类与劳动对象,以及人类与合乎人类目的性的产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也是一种有限性与无限性、对立与统一、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的关系,另外也是一种不断扬弃的否定之否定的关系。

在人类的实践中,不仅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自由与必然的矛盾关系,人与人之间也存在自由与必然的矛盾关系,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实践之中存在的一种辩证关系。对这种矛盾关系的解决,也是人类对自由的抵达。“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类个体无论是在生命延续的时间维度,还是个人存在的空间维度都是有限的,都会受到必然性的规定和约束。由于人的活动能力是有限的,它们就试图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之中和其他存在的个体达成某种关系,这种关系的合成便可以超越个体活动中的有限性,靠近理想世界的自由。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生产实践的交换,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实践中劳动者分工的交换,各劳动者的劳动为合作创造不同的价值。在最初的单个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单个人要负责生产实践中所有的劳动项目,但在创立合作的实践关系中却不必如此,活动在这里进行了替代和交换;另一种则是不同生产实践活动的合作团体在各自的劳动实践结束后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彼此对此进行交换。在这里产品的交换是一种活动的交换,因为活动者不仅得到了产品,而且也得到了其他活动者的活动,原因在于得到的产品凝结着他者的活动。既然活动的合作也是一种活动的交换,那么在这种合作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必然存在一种约束,要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在这种个人与个人或者人与社会的合作生产实践关系之中,必然存在一种不断扬弃的否定之否定的关系,因为若想要在合作活动中拥有更加良好的秩序,要想合作中的生产实践活动成果更加完善,那么这种合作的关系必须经过不断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这样人对必然规定性的超越又前进了一步,对自由就更接近了一点。

自维科以来,历史必然性一直是西方哲学家关注的问题。维科提出人类的历史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在维科看来历史发展有着它自身的必然性。维科打破了人类历史是神创造的思想,认为是人创造了历史,历史随着它自身的必然性而发展。紧接着维科,卢梭也认为历史有它的必然性,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也不断发展。卢梭还看到了历史发展中的矛盾,历史的进程是不会被阻止的,但历史在发展过程中会走向人类对立的一面。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家们高喊“这些社会运动的规律已经由我识破”[6],傅立叶认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存在五个时代,即蒙昧、宗法、野蛮、文明和未来的“谢利叶”时代。在他看来这五个时代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必然性。人的欲望和对物质财富的向往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历史必然性。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家对历史必然性的认识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站在科学的角度,以自然必然性的特点来理解历史必然性的。黑格尔虽然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历史的必然性归于“绝对理性”,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人类的意识活动辩证运动发展的创造物。但是黑格尔也告诉我们如果要对人类历史进行探索,对历史必然性进行揭示,就要深入到人类的活动中去。

二 、实践论辩证法在历史方面对自由的建构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9],这是列宁对于认识过程的真理性、客观性的认识。毛泽东认为认识是一个反复无穷运动发展的过程,毛泽东为认识赋予了更加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总之,认识的过程是辩证运动发展的,而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实践。认识的形成是很多因素综合起来促发的结果,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促成认识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存在一种辩证的关系,并且人类劳动实践的起源和人类认识的起源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得到确立,并且实践推动着两者走向统一。尽管认识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但认识又对实践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人类的认识越发展,认识客体对人的限制越微弱;人类的认识理论越完善,人类在实践过程中的能动性也就越强。同样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走向自由的过程。

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只能立足于实践去解决。实践活动中又存在种种矛盾,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那么对这些矛盾就要以实践为基础,辩证地看待。因此针对实践活动中存在的矛盾,必须立足于马克思的实践论辩证法的维度来解决。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对自由与必然问题的解决,就是对自由的接近、建构和抵达。

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7],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必然性要到物质的实践过程中去寻找,历史必然性不仅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而且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实现。马克思把历史的必然性看作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并且用辩证的思维对历史的必然性进行了辨析。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对自身生活形式的探索和思考总是“从事后开始的”[8]。马克思认为:首先,历史规律并不是既定的和永恒不变的,无论怎样的历史规律,它的形成都必须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其次,尽管以往所保留下来的历史遗产为下一代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历史条件和历史基础,但是新一代完全可以在这种历史条件上进行新的改造和变革,历史必然性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最后,只有当人类的实践活动达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展现的时候,历史规律才会真正形成。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历史必然性的本质,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大的历史事件不是因经济的必然性而产生,并且也没有任何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是脱离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而产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科学把握就是对人类历史必然性的最本质的把握。而对它们的把握必须用实践的辩证的方法,因为人类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类历史必然性又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关系所决定。

历史是人的存在方式,历史在人类实践活动推动下不断运动和发展。历史的发展也就是人对自身的不断扬弃,是人自身的发展。历史不断演进、变化的活动方式正是人不断发展的辩证法。历史让人类的自我发展得以实现,而人类又通过自身的实践以及对历史必然性的掌握推动历史不断更迭。这种立足于实践的辩证运动的活动过程正是人类拥抱自由的过程。

基于上述分析,职务犯罪调查有其内存的信息化规律,不能简单照搬公安机关的信息化调查路径。根据上述职务犯罪调查信息化的需求特征分析,结合我国公安机关以及国外信息化取得的建设经验,职务犯罪调查的信息化工作应当在人(Ren)、机(Ji)制、平(Pin)台(简称RJP)三个方面进行联动建设,即信息化调查专门人才、信息化工作机制及信息平台。该模式紧紧围绕“信息”这个中心,以“信息利用”为方向展开信息化建设,突出软硬件建设的同步推进。

人类感性认识的阶段作为人类认识的第一阶段,有三个重要的条件:主体、客体和中介性工具。主体即人的一系列的感官系统,客体即现象界,指具有可感性和可知性的感性存在物。感性认识包括三种形式,初级形式是人的感官系统在接受现象界的刺激以后所形成的反映,这就是人的感觉的形成,这一形式的形成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感性认识的第二种形式是在主体的各种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它是人的大脑把相关的感觉结合起来的结果,是人的知觉。人类的大脑有对曾经过去的感觉和知觉回忆并且再现的功能,这种功能就是感性认识的最后一个阶段,即表象认识。从感觉到知觉,最后到表象这一辩证运动的认识过程是人类的认识从直接到间接的转换的过程。

三 、实践论辩证法在认识方面对自由的建构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人的历史,是人类在自己的生命时间维度建构的产物。历史规律或历史的必然性归根结底是实践的问题,历史运动的规律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要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基础,而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则是对人的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的认识。生产力状况的发展情况和生产关系的调整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是对立又统一的,对两者的正确认识需要辩证的思维。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运动关系的把握就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把握,即对历史的必然性的把握。人类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程度越高,人类在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自由度也就越高。

当前,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进入系统性、整体性变革的新阶段。改革已从法院、检察院拓展到党委政法委、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从破解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效能的体制机制问题,到推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体系。

作为人类认识最高阶段的理性认识,它对感性认识进行了进一步超越。毛泽东说:“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性”[10],就必须用理性认识去思维。到达理性认识的阶段,客体的本质属性及其它的内在规律就可以被人类更加深入、确切地把握。相对于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对客体的认识超越了客体的现象,并深入到客体的本质之中。从主体方面来说,在理性认识阶段,主体的思维方式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进行了转换,抽象思维能力可以更好地对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和综合。在理性认识阶段有三个重要的思维形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接着通过对这些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和综合,并通过抽象的思维方式把这些经过分析和综合之后得到的认识概括起来,把得到的感性材料中最本质、最普遍的必然的东西集中起来,就形成了概念。没有概念,判断将无法进行,判断的发展过程和人类科学的认识过程是相互统一的。推理则是对未知的探索,是一种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探索,推理是对已经获得规律进行把握,推演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2.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的比较 共分析了6篇文献,I2=34%,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分析 Z=1.77,加权均数差(RD)值 -0.03,95%CI(-0.05~0.00),P=0.18>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3。

“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1]就人类的本质任务来说,要么是认识世界,要么是改造世界。人类的认识从感性认识阶段跃进到理性认识阶段并不能就此止步,还必须进行第二次飞跃,即让理论认识回到实践之中。理论返回到实践之中,不仅是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实践发展的内在需求。理论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是一个辩证运动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遵循自己的目的,依照一定的理论认识使用一定的中介工具,采用自己的方式作用于客体,使客体得到改变。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不仅客体在主体的作用下发生了变化,而且理论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按照客体发展的需要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这样的辩证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实践得以发展,而且人类的认识也得到了完善。

第二,新媒体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互动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根本特征,也是新媒体写作区别于传统写作的根本特征。借助博客、微博、微信等,平民非虚构作品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共聚在一个自由的平台,迅速反馈,平等交流,实现了良性互动。部分平民非虚构作品在新媒体平台传播并产生一定影响后,进入图书市场。内蒙古农民秦秀英念过一年半小学,六十多岁以后跟着儿媳芮东莉做自然笔记,在网易开设了自己的博客“临河而居”,有了自己的粉丝,而且秀英奶奶的《胡麻的天空》出版后,引起了广泛反响。

[参考文献 ]

[1] 柏拉图.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9.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6] 傅里叶.傅里叶选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5.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

[9] 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81.

[10]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1.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Marx 's Dialectics of Practice and Its Construction of Freedom

SUN Lu-ya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politics,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 :Human beings are different from nature, but they are in the natural world and are restricted by natural necessity. At the same time, human beings want to break away from the limitations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the vision of freedom to reach the ideal world has not been realized. But this is bound to be a never-ending proc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edom and necessity becomes the essential contradiction of human existence. All the creative activities of mankind are the solution 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freedom and necessity, and the philosophical activities are no exception. Marx's philosophy also seeks the solution 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freedom and necessity. Marx's practical dialectics philosophy constructs freed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cognition and history.

Key words :Dialectics of Practice; practice; cognition; history; freedom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9.01.005

作者简介 :孙璐杨(1994-),男,陕西商洛人,在读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063(2019)01-0022-05

收稿日期: 2018-08-31

[责任编辑 :刘爱玲 ]

标签:;  ;  ;  ;  ;  ;  

马克思实践论的辩证法对自由的建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