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武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框架构想论文

健康中国视域下“武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框架构想

丁省伟1,范铜钢1,2

(1.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2.上海体育学院 中国武术研究中心,上海 200438)

摘 要: 为更好探索“武医融合”实践路径,并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助力。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梳理“武医融合”助力健康中国的科学支撑,对实践“武医融合”的健康促进体系框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武医融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还存在政府顶层设计缺失、社会舆论认知不足、武医专业人才匮乏等现实困境,提出“武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思路、体系框架模式,并在政府组织管理、人才培养、服务平台建设等实施流程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

关键词: 健康中国;武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健康中国上升为党和国家战略[1]。 2016 年《“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出台,文中明确指出“加强体医融合”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2]“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旨在改善逐年恶化的全民身体健康状况。根据资料显示国民的体质状况自2000年以来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慢性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且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整体健康压力与日俱增。面对复杂的健康形势单纯依靠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无法解决,加强运动与医疗之间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趋势。

中国自古就有“武医不分家”之说,二者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思想,如阴阳学说、精气神学说、经络学说等共同指导着武术与中医的实践与发展[3]。并且二者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相互之间的融合,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关于导引、按摩、吐纳等运动养生方法、华佗创编的“五禽戏”、《诸病源候论》中的导引和吐纳方法、流传数千年的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和气功等。而且经过不断的发展总结这些传统运动疗法目前已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在科学性和实用性方面也已得到有效证实,对建立在现代医学上的现代运动健康促进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武医融合不仅早有渊源,而且形成了丰富的武医内容体系,对现代运动健康促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是极具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的运动健康促进方式,是现代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干预手段的一种特别组成。因此,在健康中国理念成为时代主旋律的当下,对武医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1 武医融合的内涵

武医融合,从字面上来讲是武术与中医之间相互融合,即中华武术和中医学之间的交叉互融。这种融合体现在多个方面,既包括各自理论、思想等方面的同源性也包括技术技法的共识性,二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但这里所讲的“武”是对传统武术运动及保健体育的一种统称,是广义的武术,既包括常说的功法运动、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等运动形式,也包括太极拳、易筋经、五禽戏、气功等养生保健体育、功法等;“医”这里不仅特指中医也包含建立在西方医学体系之上的现代医学,是广义上的医即中医和西医的综合。因为经过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武术运动对人体健康的促进和恢复确有实在疗效,因此这里所指的武医融合是在传统武医内涵上衍生出来的现代武医。从实践层面来讲武医融合是指以武术运动为方式和手段,以医学为思路和指导,使运动在促进人体健康上更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这里的运动既可以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也可按照现代医学运动处方的形式进行。

武医融合的概念提出既是对传统武医结合实践的发展也是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回应,目的在于更好地解决全民健康实现过程中的矛盾,更好地发挥传统武术运动在现代健康事业中的作用,为世界运动促进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同时由于武术和医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和管理体系,因此在武医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二者内在逻辑联系上深入挖掘,如理论思想、技术技法等,另一方面要从二者外在的协同方面进行构建,如管理体系、人才资源等。

2 当前“武医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顶层设计缺失

当前我国宏观上的“体医融合”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完备的体系构建,“武医融合”作为其组成部分更是任重道远。但具有良好现实基础的武医文化借助于健康中国的发展契机是有可能实现快速发展的,不过首先要解决的是制约其发展关键的顶层设计问题。由于武术与医疗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各自资源较为分散,管理相对独立,政策措施效用有限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武医整体效用的发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对医疗系统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的比重由13.3%增至16%[4]。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医疗卫生费用从2008年的1.45万亿元增至2015年的4.10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5.96%[5]。近年来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如《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旨在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旨在更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趋势性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旨在降低疾病负担,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但是,这些政策之间协同效应不强,缺乏必要的互利共通机制,无法发挥合力作用。可见政府在大健康理念下的生命全周期健康目标的顶层设计上,还缺乏协同有效的管理机构和政策措施。

2.2 舆论认知不足

“武医融合”虽古已有之,但近代以来却逐渐式微,究其根本既有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也有自身神秘特性的阻遏和束缚,最终在现代体育与医学的强势侵袭下武术与中医都成了一种次选,进而使得现代武医处于一种被动的发展地位,一头被拔高到无所不能包治百病,一头被贬低到伪科学假大空,始终处于一种非理性的发展状态。这种现象既折射出当前武医融合发展所面临的的舆论形象的错位,也反映出社会公众对武医融合中理性认知的不足。尤其是近两年武林中的打假事件对传统武术形象再一次造成了伤害,致使“真”的武术传播面临更大困境。需要明晰的是这里所说的武医融合不只是武术运动与医学之间的简单整合,它涵盖了传统武术与中医之间的互融共生也包含了现代武术体育与现代西医之间的转化促进,更是两种体系之间的内在整合。融合的重点不仅是要发挥武术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更是要形成一套具有指导、评估、预防、治疗、康复、宣教等多种功能的健康促进体系,以更好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但是当前社会机构对武术运动知识和医疗保健知识的科学宣传教育还不够充分,公众对武医融合中二者形象的认识还缺乏理性,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对武医融合有力的舆论认知环境。

2.3 专业人才匮乏

武医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 “武医融合”发展的步伐。目前武医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中医学院中开展的传统保健体育课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开展中医课程进行,此外以佛家“禅武医”和道家“道武医”为资源基础开展的一些武医培训班,也培养了部分人才。但通过研究发现武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武术与中医学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缺乏横跨两种学科专业的综合课程、武医优质师资资源匮乏、缺乏多样有效的传播方式等不足。一方面,目前开设针对“武医融合”相关课程的高校不多,实践有限经验不多,在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教学质量等方面多有不足,客观上造成了武医专业人才的匮乏;另一方面,政府、高校间对武医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人才培养上仍以各自专业人才培养为重点,对武医综合型人才关注不够,主观上造成了武医专业人才培养的缺失。

3 “武医融合”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科学支撑

3.1 “武”对人的生理健康的促进

3.1.1 “武”对人身体机能的积极效应

研究显示,经过3个月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练习,普通大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成分、运动素质等方面均得到了正向显著性影响[6]。陈会鹏通过为期18周的武术套路八极拳教学实验后,结果发现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中学高一年级学生的呼吸机能增强,吸氧量增加,胸腔增大,肺活量明显增加,有效降低中学生安静时心率,提高学生速度、柔韧、灵敏、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7]。通过对9~11岁学龄男童进行为期1年的武术套路锻炼并设置对照组,结果表明定期的武术套路锻炼对学龄男童身体功能改善效果显著,对力量、耐力、柔韧和平衡方面身体素质的提高也有积极的作用[8]。表明“武”在促进大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经过12周八段锦锻炼的老年人膝关节稳定性显著增强,且在自我感觉评价、平衡能力、肌力和步态指标上具有积极影响[9]。老年妇女经过两年时间的五禽戏练习,平衡能力、下肢肌力、柔韧素质得到明显提高[10]。经过10周武术课练习,学生的耐力素质、力量素质、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11]。谢天赋通过3年的教学试验发现,在教学中有计划地采用武术基本功练习这一手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套路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锻炼效果[12]。 刘建国[13]等通过太极拳和交谊舞对中老年人骨密度及柔韧性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太极拳组身体的柔韧性明显大于交谊舞组。表明“武”对学生和老年人运动技能的提高具有良好效果。有研究者通过Meta分析发现五禽戏可明显降低成年人血液中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以及明显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对成年人血脂有一定的改善作用[14]。证明“武”能够对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上述研究从科学的角度证实了“武”对人的身体机能水平有着较为显著的有益作用,表明了“武”有助于人的身体机能的提升。

3.1.2 “武”对慢性疾病的显著效用

“武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框架构想是以武医融合为核心,以机制、实施、服务3个方面为保障,以预防、治疗和康复为主,整合政府部门、市场和社会等相关主体的优质资源,使群众代表、健康领域专家、医疗人员、体育工作者、非营利组织代表、政府监督机构代表等主体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关系,共同解决现行武医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3 构建“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服务保障

武林中素有“未练功,先学药”的谚语,这句话从侧面表明了武术与伤科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古往今来很多习武之人也学医,故在历史上会发现许多武术名师同时也是伤科专家,近代的著名武术家如杜自明、郑怀贤、主子平、王侠林、万簌声等皆是如此。同时中医伤科的治疗方法中也多有武功的影子,如中医推拿中“一指禅推拿”脱胎于一指禅点穴术、“擎拿法”源自拳家(由擎、拿穴、气功组成)、“拍打疗法”沿袭自排打功[21],此外被誉为“少林七十二艺”之“三诀”的“气功、点穴、擒拿”既是搏击之法也是医疗之艺。现代社会用研究者们更加科学的方式证实了“武”对骨伤科的独特疗效,如张鹏程[22]等通过将60例中老年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练功+药物组 (实验组)和药物组(对照组)各30例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验,结果表明五禽戏对中老年颈椎病的康复以及预防有着积极的意义,能够有效减缓颈椎病的发病率。丁勇[23]等通过对诊断为慢性下腰痛的中老年患者进行12周立式八段锦训练,发现立式八段锦锻炼在提高腰部活动度和缓解慢性下腰痛患者疼痛有明显效果,且优于服用止痛药组。段意梅[24]等通过选取某院202名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太极拳辅助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2例),太极拳辅助治疗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太极拳锻炼,结果表明太极拳能够改善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肩部功能,对肩周炎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涂平[25]等通过研究证实五禽戏和站桩练习都能有效提高女性KOA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有效改善疼痛、僵直、功能受限等症状,但五禽戏练习对女性KOA患者膝关节屈、伸肌力的影响较站桩练习更加平衡和全面,在改善疼痛、减少功能受限等方面都显著优于站桩练习。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武”对骨伤科治疗具有明显效果。

3.2 “武”对人的心理健康的促进

“武”对人的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被试对象多以青年大学生和中老年人为主体,青少年也有涉及,多采用心理量表、问卷调查、实验、仪器测试等相结合方式,对受试者一定时期内武术运动练习前、后的测试结果进行纵向分析,与无运动、少运动或从事其他运动者的测量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得出“武”对心理健康相关指标的影响,从而证明“武”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李芃松[26]等通过不同类型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后发现,锻炼类的体育项目太极拳对大学生“躯体不适感与精神病性”心理状况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对于改善大学生的“躯体化与抑郁”状况较其他运动项目具有显著作用。有研究选择中老年健康人155名作问卷调查,依据个人锻炼情况分为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步行锻炼等5个实验组,另选取30名未开展活动锻炼健康人为对照组,各项保健体育项目的锻炼时间均大于2年,结果发现实验组对心理健康和精神状态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五禽戏与易筋经在活跃、愉悦情绪方面效果最好,太极拳在调节思虑、平静、愤怒、激动等情绪方面效果最明显[27]。有研究通过对太极拳锻炼产生的心理健康效应进行数理分析发现,太极拳对改善锻炼者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应激和认知水平有明显效果,并在抗抑郁和抗焦虑方面存在显著优势[28]。通过对普通中学生、武校学生、武术特长生及其他体育特长生进行调查后发现,武术特长生的整体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优于普通中学生和武校学生,略好于其他体育特长生;练习年限对武校学生在积极应对、违规行为、消极适应总维度上良性发展的预测力显著[29]。上述研究从科学的角度揭示了“武”对人的心理健康的调节与改善作用。

她还是个淘气的小姑娘。只要没人管她,她就开始捣乱。比如:踩在沙发上跳来跳去;洗完澡穿好衣服后,又偷偷去玩剩下的洗澡水,搞得衣服上都是水。只要没人看管着,她就会做出种种惊天动地、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4 “武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框架构想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不难发现,“武”对多种慢性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都有积极作用,且研究多集中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几个方面。周小青[15]等人通过对中老年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前后血脂指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中老年习练八段锦之后,受试者的TC、TG、LDL C水平均有下降,且HDL-C浓度升高,证实了健身气功·八段锦能有效改善中老年血脂状况,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刘洪广[16]的研究表明打太极拳能改善换气能力、呼吸差,肺活量也较大,受试者能依靠本身所具有的呼吸肌力量减少呼吸频率增加呼吸深度保证供氧。崔永胜等[17]通过3个月“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实验发现,中老年女性锻炼者的肺活量水平有显著提高,有利于提高中老年女性的呼吸机能。薛光伟等[18]通过对符合慢阻肺稳定期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为期180天的八段锦实验,发现受试者练习后慢阻肺评估测试(CAT)总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明显改善,证实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康复中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锻炼确有疗效。方春平[19]等通过对健身气功八段锦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性研究,发现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水平有明显降低,证实了八段锦功法锻炼可有效预防或延缓糖糖尿病前期患者病况。朱欢[20]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的太极拳运动能改善机体对血糖、血脂的代谢水平,对降低糖尿病诱发心血管等疾病的风险有着重要意义。上述研究证实了“武”对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为明显效果,为武医融合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4.1 “武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框架构建思路

4.2.2 构建“全民健身+运动处方”的实施保障

图1 “武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框架构建思路

4.2 “武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框架模式构想

3)要素属性修改的有14个:三角点、图根点、水准点、卫星定位等级点、独立天文点、内图廓线、地面干渠、干涸湖、平峒峒口、海上平台、电视发射塔、单线标准轨、地铁、田埂。除此之外,还将所有要素数据源的数据类型字段要求由“字符型10”改为“字符型60”,以适应实际需求。

图2 “武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框架模式

4.2.1 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机制保障

产学研用作为一种合作系统工程能够充分将各方优势资源和力量结合起来,快速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是实现武医深度融合的重要服务保障。首先以产为践,促进多主体合作。在政府政策指导下,充分发挥社会和市场力量,助推武医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如河南中医学院与少林寺联合办学,有力推动了少林武医资源社会化,突出了双方优势资源融合,对推动中国武术与中医融合发展做出了有益尝试。其次以学为本,加大复合人才培养。根据体医融合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复合人才。如成都体育学院依托郑式中医运动医学优势积极开展武术与医学之间的结合,在体育类专业和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互通有无,充分结合各专业优势,开展武医复合型人才培养。再次以研为用,提供科学智力支持。武医融合的实现需要有强大的智力支持和资源支撑,因此应成立武医创新研究中心,以更好整合资源促进武医科研水平的提高。最后以用为成,促进成果转化落实。研究的目的在于实际运用,让民众享受到武医融合发展带来的成果,如通过武术运动处方的实施可以让民众身心愉悦、增强体质享受健康生活。

武术与医学是推动健康中国实现的共同助力,二者相互配合能弥补彼此不足,更好发挥健康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已成为社会共识,而要想实现彼此间的深度融合就需打开彼此之间的壁垒。《纲要》中特别提到要加强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发力,以确保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中。同时也提到政府要持续推进健康相关领域的“放管服”改革,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挥社会力量在健康中国实现过程中的作用,以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服务效率。“武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作为健康中国实现的服务体系理应也要体制机制改革的这种思路,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机制,以更好推动武术与医学间的融合,形成健康促进合力。在政府主导方面需要相关政府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培育、组织和协调,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实现制度保证,通过资金扶持和相关激励调动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规划计划统筹布局,合理配置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组织协调、服务及管理中的主导性。在部门联动方面应根据武医融合的影响要素和相关部门的行业特性,对各部门在武医融合体系构建中的权责进行明确,使得各部门根据各自责任分工更好地进行沟通和协调,同时也更好地将武医融合内涵融入各部门间的相关政策、制度、规划之中,设置专门的武医融合的工作目标,促使其在相关措施执行上形成合力,形成彼此相互协调融洽的关系。在社会参与方面,要出台相关措施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武医融合的过程中,依靠相关社会组织推动武医融合健康发展,发挥中国武术协会、中国中药协会、社会民间武术、中医组织、非营利组织、社会健康机构、社区、个人等在武医融合发展中主体性和能动性,共商共建共同打造武医美好未来。

根据武医融合发展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入手,将“武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框架分成机制保障、实施保障、服务保障3个方面,如图1。机制保障主要解决武医融合过程中涉及的体制机制障碍,划定各相关主体权责,明确各自分工,打造高效的运作体系,并具体从政府主导实施、部门间联动运作、社会参与支持等方面进行机制设定;实施保障主要解决武医融合过程中的落实问题,通过具体的措施、计划、方案等使武医融合内涵落到实处,发挥出武医积极效应,推动武医更好发展,具体可借助全民建设计划,推广武医健康教育理念,扩大武医社会影响力,带动更多人参与“武”相关的运动中来,发挥“武”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预防康复之功效,同时借助现代运动处方理念,将相关“武”的运动转化成科学性、操作性、实用性的运动产品,更好服务社会大众;服务保障主要解决武医融合过程中的应用问题,实现武医更好满足公众健康需要,提供更好武医服务内容项目,推动武医资源更好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更好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目的,具体是通过产学研用的一体化合作系统,从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方面入手,实现武医传统资源的现代社会效益。

武医融合要想落地生根就需具体的措施进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作为由国家统一实施的全民健康发展战略,是全体人民增强身体素质、促进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因此,武医融合应借助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更好实践传统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理念,发挥武术非医疗健康干预手段的作用,推进健康关口前移,提升全民身体素质,推动健康中国实现。而且《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特别提到,要“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30]。同时《纲要》中也特别提到“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为此可以借助全民健身计划,更好的宣传推广武医融合健康理念,扩大武医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带动更多人参与到武术相关的运动中来,发挥出武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预防康复之功效,造福更多人民群众。与此同时,在借助全面健身计划落实武医融合的过程中,还应积极践行现代运动处方理念,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武术运动处方库,尤其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伤科武术运动处方库,更好的治疗和预防运动损伤,推动形成武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更好发挥武术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武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基本框架,各部分职责和功能如图2所示。

3.1.3 “武”对骨伤科的优势疗效

笔者将教材的4个2改成3个2进行初步感知倍,然后进入多倍和1倍的理解,运用线段图等找“几倍”,随机渗透“几倍多几或少几”,最后延伸到倍的应用。

4.3 “武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施流程

“武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整体运行设计,最终目的是通过在武医服务框架内构建合理、完善的运动健康促进运行机制,促使相关各方联合促进武医融合发展,并能够长期有效地持续运行,更好地推动健康中国实施。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材具有覆盖面广、生动有趣等特点,对于激发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积极性、拓展小学生视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在不断加强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小学语文知识同地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从地理位置渗透、人文景观渗透和自然景观渗透等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为合理进行地理知识渗透奠定良好基础。

首先由政府进行组织管理。该体系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进行运作,根据武医融合规划的统一要求,明确武术、医疗、教育、新闻等相关部门在武医融合过程中的职能定位,建立武医融合联络机制,协调各方行动加强彼此之间沟通,促进武医融合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提升武医融合工作效率。同时大力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武医融合发展,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引导武医市场规范运行,并充分发挥个人、社区、健康机构、企业等在武医融合过程中的健康促进作用,推动武医融合健康发展。

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又是一个水利大省。江苏的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不仅需要水利提供更高标准的防洪安全保障,还需要提高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基础支撑,以水利的现代化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去年长假期间,我去表姐家做客,发现了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着一叠《小学生之友》,我顿时欣喜若狂,心想:这下总算是有事可做了!我随便挑了一本,拿起来看了看,是2008年的。都过去了那么多年,这本书还是完好如初,看来,表姐也是个爱书之人哟。

其次加强人才培养。虽然武医文化源远流长,但近代社会以后武医没落确是不争的事实,而这其中人才的匮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为此应加大武医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武医人才培养体系为武医运动促进健康作用的发挥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具体可从几个方面着手:在学校层面,促进医学与武术两个专业资源整合,通过完善课程结构、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为培养武医复合型人才提供条件,实现武医人才培养的现代教育方式转化;在民间层面,应积极发掘武医人才资源,辨别真伪后,对确有真本事的武术家、中医家应予以官方承认并对其武医技术传承发展创造条件,实现民间武医人才的社会化发展。在社会层面,应积极培育武医人才市场,通过培训班、联合办学等方式提升在职医生或武术人的综合能力,特别可以借助少林武医和道家武医资源培养更多武医人才。

最后建设完善服务平台。完善的武医服务平台是武医资源效应发挥的重要媒介,为此应充分结合各方资源加以整合并借助现代技术,对服务平台进行建设。具体从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2个方面操作:线上主要涉及武医融合相关宣传、咨询、预约、相关产品等服务内容,同时也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健康信息服务;线下主要按照医院和健康机构模式,打造武医特色门诊、武医专科医院、武医健康管理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并提供适合不同人群、不同病症的武医服务项目。

质量评价根据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 5.1.0版[15]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从随机方法、分配隐藏、对研究对象/干预实施者实施盲法、对结局测量者实施盲法、不完全数据报告、选择性报告结果、其他偏倚来源方面进行。纳入研究符合全部标准,则偏倚风险小,评为“A”级;部分符合标准,则偏倚风险中度,评为“B”级;完全不符合标准,则偏倚风险大,评为“C”级。质量评价由2名研究员独立进行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讨论或由第3方协助裁决。

其次,莫扎特创作的作品都是用古钢琴演奏的,这也使得很多钢琴奏鸣曲需要通过弹奏古钢琴来还原当时的演奏效果,由于古钢琴是没有踏板的,所以在钢琴奏鸣曲的乐谱上并没有出现踏板标记,所以我们在用现代钢琴进行乐曲演奏时就需要分析作品来明确踏板的具体使用方式。

参考文献:

[1]廖远朋,王 煜,胡毓诗,等.“体医结合”: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1):5-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华 博.中国世界武术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40.

[4]2018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EB/OL].[2018-05-04].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805/637022.html.

[5]2017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医疗资源地域分布、医疗费用及人工智 能 解决 医疗 问 题 分 析 [EB/OL].[2017-10-24].https://www.chyxx.com/industry/201710/575507.html.

[6]杨玉冰,彭翔吉.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对普通大学生体质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6):114-116.

[7]陈会鹏.武术套路八极拳对中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5.

[8]张 艳.武术套路锻炼对9~11岁男童身体功能素质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8):1230-1232.

[9]孙 利.八段锦对老年人膝关节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10]徐海燕.长期练习五禽戏对老年妇女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8.

[11]吴宁宁.10周武术教学对初一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6.

[12]谢天赋.运用武术基本功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5(01):130-131.

[13]刘建国,周直模.太极拳和交谊舞对中老年人骨密度及柔韧性的对比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2,31(3):325-326+330.

[14]王雪冰,冯连世.健身气功五禽戏对成年人血脂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7,36(2):156-163+182.

[15]周小青.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中老年人血脂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6):795-797.

[16] 刘洪广.打太极拳时遥测 RESP、EMG 和 ECG 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4,13(3):170-171.

[17]崔永胜.“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对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1504-1506.

[18]薛广伟,冯淬灵,姚小芹,等.健身气功八段锦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康复中的疗效评价[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2):139-144.

[19]方春平,江慧玲,王大伟,等.健身气功八段锦对糖耐量低减的干预效果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4,31(10):588-590.

[20]朱 欢,覃 林,李荣娟,等.24式太极拳运动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3):737-738.

[21]程大力,王庆余.论传统医学与武术的双向渗透[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03):12-19.

[22]张鹏程,兰 崴,唐 巍.五禽戏对中老年颈型颈椎病患者简化McGill疼痛询问表疼痛指数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0):2763-2764.

[23]丁 勇,王建月.立式八段锦对中老年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0):2690-2691.

[24]段意梅,陆国田,王建超,等.太极拳运动辅助治疗肩周炎[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320-5321+5323.

[25]涂 平,廖远朋.五禽戏和站桩练习对女性KOA患者伸、屈膝力量及 WOMAC 评分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06):68-71+84.

[26]李芃松,王 磊,曹 玲.不同类型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03):143-144.

[27]梁利苹.多种传统保健体育项目对中老年人心理情绪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02):418-420.

[28]李立杰.太极拳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18):3367-3369.

[29]谭腾飞,张继生,黎晓丹,等.武术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及学生类型的调节效应[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08):49-55.

[30]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06-0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6/23/con tent_5084564.htm.

Conception of Health Promotion System Framework of“Integration of Wushu and Medicine”from Perspective of Healthy China

DING Shengwei1,FAN Tonggang1,2
(1.School of Wushu,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2.Chinese Wushu Research Center,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explore the practice path of“integration of wushu and medicine”, and help to inheri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realize the Healthy China.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this paper combs the scientific support of “integration of wushu and medicine” to study the health promotion system framework of practicing this strateg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ent“integration of wushu and medicin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y China still has som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lack of top-level design of the government,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public opinion, and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and framework mode of health promotion system of"integration of wushu and medicine"and focus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personnel training and serv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Keywords: Healthy China; integration of wushu and medicine; health promo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983X(2019)07-0578-06

收稿日期: 2019-03-01

基金项目: 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点建设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研究中心”(ZX2018-ZK03)。

第一作者简介: 丁省伟(1990~),男,河南永城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传统体育养生与健康促进。

通讯作者简介: 范铜钢(1986~),男,河南濮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传统体育养生与健康促进,E-mail:fantonggang@126.com。

标签:;  ;  ;  ;  ;  ;  

健康中国视域下“武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框架构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