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组织_自组织理论论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组织_自组织理论论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组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现代市场经济系统是一种自组织系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自组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组织既有一般系统自组织的特性,同时又有其特殊性。本文运用自组织理论的原理和方法,从经济运行的非平衡性、要素(子系统)间的非线性作用、经济系统中的涨落(波动)、序参量协同以及为优化经济环境的宏观调控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组织作了初步的考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本质上应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从低级到高级演化着,其目标应是有序的耗散结构。社会主义经济系统自组织既有一般系统自组织的特性,同时亦有其特殊性。

一 非平衡——经济运行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并不是处处均衡的,而是相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非平衡性。经济系统要达到有序的耗散结构,系统应该远离平衡态。过去的平均主义严重制约着经济向远离平衡态靠近,经济的发展只能停留在近平衡的线性区内,因而经济不可能得到现代化发展。实际上,我国的经济系统内已经存在着种种不平衡,客观上不能抹杀这种非平衡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取的作法是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抓住机会,使其获得飞跃发展。我国经济系统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

我国资源丰富,但分布却不是均衡的。北方石油、煤炭储量大;南方水能资源则明显优于北方;西北土地贫瘠,东南土地肥沃。地势西高东低,呈梯形分布。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各地经济潜力的不平衡。只有正视这种不平衡,因地制宜地发挥其潜在优势,通过互通有无,才能达到经济协同发展。

(二)生产力分布不均衡

由于历史原因及客观的地理状况,我国的生产力布局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性。内地的一些新老工业基地和沿海一带,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其它地域要高,反映生产力水平的生产要素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以技术水平分布为例,有人提出,我国的技术分布呈现出三个技术梯度区:第一个梯度区全部位于东南部,包括上海、天津、北京、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广东、河北、福建;第二个梯度区主要位于中部,有安徽、河南、湖南、吉林、黑龙江、江西、湖北、山西、陕西、四川等地;第三个梯度区主要位于西部,有新疆、西藏、云南、甘肃、内蒙、宁夏、青海等地。研究表明,技术水平的梯度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大体上呈正相关,即我国地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呈梯度分布。

(三)产业结构不平衡

由于地理环境及生产力布局不平衡,产业结构必然表现出非平衡性。各地应根据其本身所具优势,优先、重点发展其优势产业。如果各地一味追求“自成一体”的工业体系,经济结构门类齐全,这样势必造成地区间结构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并且各自封闭,使整体经济能力发挥受到窒息。我国具有开发各种产业的条件,只要各地充分利用其本身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在经济发展的空间上,就会形成相互依存的一体化局面。

(四)市场体系非平衡

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已形成的市场体系也严重不平衡,与经济发展相对应,发达地区的市场发育比不发达地区要好,市场功能的发挥也更完全。另一方面,我国的市场体系中,首先,结构不完整,生产资料市场、劳务市场、金融市场和技术市场等相对发育迟缓。其次,市场没有形成统一,相互分割的市场,部门封锁,地方割据,阻碍相互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不能充分发挥整体效益。

供需关系不平衡是市场体系不平衡的本质。本来,市场的功能在于调节供求,使之达到平衡,然而,从资源供给到产品需求,从买者到卖者,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时空限制,买卖双方总是处于不均衡状态。另外,企业创新本身就是一种突破现有经济关系的行为,因此熊彼特称企业家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均衡”。企业要求得到发展,必须不断地改进技术装备,调整人和物的组织,也就是要在旧的均衡的局面上制造出一种有利于企业生命的不平衡点或面,以使企业能适应新的环境的要求。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非平衡性存在,我们可以知道,现代经济的发展是在非平衡基础上进行的。非平衡性对于经济系统的自组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非平衡性实际上是形成现代生产分工的基础。区域经济学表明,各区域经济只有抢占到现代社会生产分工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其经济发展才可望进入大的经济体系中而成为一个重要子系统。经济系统中的非平衡点是投资者关注的目标,非平衡性不仅会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还会造就新的产业。由于技术进步,人们的需求膨胀,于是在新的技术与需求间,新的行业就会应运而生。

第二,非平衡性造成了经济系统发展进化的势能,正如地球上位置的高低使物体间存在着势能一样,经济系统中的非平衡使经济要素间也存在着势能。而且,在一定阈值内,非平衡越大,这种势能也就越大,相应地,经济发展的动力也越大。区域经济中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也是在非平衡状况下发生作用的。

第三,非平衡性加强了经济系统中各要素或子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如果系统内处处均衡,各子系统间便无交流的愿望,并力图封闭自己成为不受外界影响的王国。在非平衡下,由于各自仅有有限的资源和功能,为求得生存和更大发展,必然寻求与其它因素或子系统合作,这种合作产生的协同作用是经济系统趋于有序优化的条件。

经济系统中的非平衡是客观存在的,正视它并利用其促进经济发展是符合自组织理论方法论的。相反,追求稳定的均衡只不过是一种幻想的企图。

二 非线性作用——现代市场经济系统的主要特征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而言,市场机制是其主要的调节手段,而市场机制的表现则是非线性作用。非线性是现代经济系统本身内在的特征。

经济波动的背后原因一直困扰着各个学派的经济学家。早期的线性决定论方程被引入经济学,是受了牛顿力学对钟摆和行星运动研究的启示。到了50年代末,线性随机方程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它采用了爱因斯坦的布朗运动模型,又称随机游走模型。宏观经济模型于是从60年代开始纷纷用线性随机方程取代线性决定论方程,其特点是把经济活动中的不稳定性完全归于环境的因素,同时假设经济机制本身运行的线性稳定区。但是,对宏观经济波动的产生机制的理解各派之间的争论并未因此而结束,因为它们都能用线性随机方程建立自己的模型并维护自己的观点。从80年代开始,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引入简单的混沌模型来讨论经济学的理论问题,作为替代随机线性方程的一种数学方法。结果发现,宏观经济增长由于非线性效应而易产生混乱和非光滑的轨道,微观的理性选择也会由于非线性机制导致不稳定的市场行为。所以,宏观经济的不规则涨落是经济系统内在的机制而非外界的冲击。作为应用,非线性动力学在阐释股票市场的巨大波动上取得了较好的成功,如对以美国为震源的1987年10月19日西方股市暴跌即所谓“黑色星期一”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使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欣喜地转向支持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了。一般认为,混沌理论提供了一种自然的方法来观察股市细微、分散的交易同大规模变动之间的重要关系。非线性关系会产生意外的行为,通常有阈值效应。参数的变化一旦越过线性稳定区就有可能发生质变行为。

在研究经济发展的各种成果中,我们可以举出许多非线性关系的例子。经济系统中的许多变量呈指数型增长,例如人口、工业产量、畅销商品的销售量、技术革命时期的技术成果等等。但指数增长不是无限的,事实上,一个变量一方面存在一些同方向的、自我强化的因素,这就是正反馈环;另一方面存在抑制的因素,调节过份迅速的变化,这是负反馈环。由正负反馈环联合起来所产生的、彼此之间无显著时滞的非线性效应,可以由一种“S”型的逻辑斯蒂曲线来描述。

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也具非线性关系。D·普赖斯曾经用逻辑斯蒂曲线很好地描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N·罗林堡和C·弗里希塔克也研究了技术扩散中的非线性关系。从技术发明到技术革命再到新技术的扩散,其速度取决于实际的和预期的技术性能的改进和降低成本的过程。一般来说,发明在早期其技术性能是很差的,成本也很高,因此很难被大量采用。但是,当新产品取得同旧产品大致相当的成本水平时,成本略为下降,就会被广泛采用。这样,新产品的改进率与其被采用率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一种非线性关系。

我们考察市场中的消费者,也可以看到非线性的作用。从表面看来,似乎各个消费者是孤立地决定着自己的消费行为,但是稍微仔细一点,就会发现,消费行为是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和愿意购买这二者的函数。一方面就支出取决于收入而言,消费者已经受到整体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消费者愿意购买而言,消费者的行为又受到时尚、从众心理、广告扭曲等因素强有力的影响,因此消费者的行为不能被看成独立抉择,也不能线性叠加,这种抉择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但是,在传统经济学里却用个别消费者的需求简单相加得到社会总需求,而完全忽略了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替代效应。

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普遍存在着延迟效应。例如,社会对某种产品需求的激增引起新投资增长,但是新投资能对供给产生影响也有一段时间的延迟。在计划经济中存在着经济行为调节的非瞬时性,这种延迟调节的结果是“为适应初始需求变化而作出的供给调节的滞后越大,刚性越强,短缺就越严重[(2)]由于经济系统中的延迟效应和系统的刚性,因而不存在瞬时的无摩擦的充分调节,从而导致经济系统中输入与输出、决策与效果、控制与反馈、策动与响应、支配与从属间的非对称性和潜在的非线性。另外,经济系统中的相干性(非加性)、时空的非均匀性以及多重因果循环之间的非对称相互作用,等等,这些特征只适合用非线性关系来描述。

三 涨落(波动)——经济系统有序之源

自组织理论向我们揭示了有序的系统的形成,涨落机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涨落是促使系统从不稳定的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结构的杠杆。经济系统的涨落有多种类型,一般来说,经济周期波动是经济系统本身具有的,是经济系统运动的唯一可能的时间有序形式,这一结论为世界经济发展史所证明。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历次的经济周期循环中发展起来的,同样,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也存在一种周期循环,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工作者对中国经济波动周期的统计确认和理论解释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3)]。

经济波动周期一般分为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即长波、中波和短波。经常性的微涨落对经济系统来说,是检验其自身稳定性和抗干扰的能力。然而,经济系统又不可避免在一定时期,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出现反常的巨涨落。巨涨落带来的振荡和大量信息摧毁旧有的经济结构,引导出新的结构的经济系统,可以说它又是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的封建经济系统纷崩离析而代之以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促使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出现,而七十年代的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导致了世界经济大规模调整。

我国的经济改革无疑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系统中制造出种种涨落,这些涨落有的触及到了经济结构的基础,不可避免地要促使经济系统发生震动。但只要这些营造的新体制的胚胎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那么,我们就应该引导整个体制朝此方向创新,在难以判断哪种变化确属新机制萌芽时,要敢于扶持体制改革的多种试验品,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新的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正是在众多的涨落中选择出来的。当然,由于涨落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改革具有一定的风险,但只要方向正确又不超过社会的最大承载力,应勇往直前。另一方面,当发现改革的方向有失误或社会一时承受不了而会产生剧烈振荡甚至瓦解时,也要敢于纠正和缓行,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正是采取了这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即渐进式的经济改革。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经济系统内部的涨落就是不断地创新,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保证。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等。它是经济系统中客观存在的本身就具有的现象。只有不断地创新,经济系统才能适应外部环境而采取较适宜的模式,使经济系统得以进化。如果扼杀创新,也就是扼杀发展。熊彼特把经济周期归结为创新所致,这是很有道理的。创新的结果常常检视着经济系统的功能与结构是否处于协同,创新常常诱导新的结构出现。

四 序参量协同——经济系统有序化的方式

系统内外大量涨落的存在使系统走向有序有了可能,但只有系统内各种因素达到协同,真正的有序结构才能实现。

经济系统内创新所带来的是各种各样的模式,但哪一个模式具有优势,能够协同其它因素共同运动,这是由系统的促协力及选择机制决定的。然而,首先要紧的是对序参量的培植。序参量支配子系统,子系统伺服于序参量以及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合作,生动地描述了系统中非平衡相关的过程,系统的自组织过程也就在这之中形成了,序参量是在系统自组织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在自然系统中,序参量自生自灭,但在经济系统中,由于人的参与,序参量一方面自发产生,另一方面人的影响随时对之产生作用,即序参量的形成无不渗有人的主观因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要对序参量进行培植,就是要把我们合理的经济目标在序参量中体现出来。过去,由于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往往将政治指标作为经济系统中的序参量,这已经让我们吃了不少苦头。现在,我们提出生产力标准,提出效益标准,这反映了经济系统进化所必需的序参量。实际上,政治标准在经济系统中只是一种快驰豫参量,它在一定时期内,确实要对系统产生很大的作用,但作为经济系统的目标,它却不能作为代表,而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等无论在哪个社会阶段,哪个经济体制内部都是适用的,即在经济系统中它是一种慢驰豫参量。快变量与慢变量都存在于系统演化中,既相互作用、相互协同,又相互竞争、相互转化。从政治标准到生产力标准,我们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可以看出这种作用的复杂性。

系统走向有序,关键在于系统内的协同作用。经济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只有协同起来,才能形成新型有序的经济系统。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各经济主体一方面独立地发挥自己的功能,更多地则是与周邻紧密地联系着。现代化大生产,分工非常细微专门化。如果各生产单位间不是协同的,而是自行其是,那么整个经济系统呈现的是一片混乱状态,经济系统的任何功能都将失去。所以,加强各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协同作用的程度可以用协同力来表征。对一个经济系统来说,这种协同力就是科学地管理与被管理的人的配合。人是经济活动的第一要素,提高人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才能增大系统间的协同力,科技与管理要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科技、轻管理,只能使系统减少协同力,而走向无序。

协同作用同时伴随着竞争。竞争意味着系统的环境资源是有限度的,通过竞争意味占领环境优势,获取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竞争又可以提高自身素质,使系统能经受各种打击。一旦成为代表整个系统的新结构模式后,就能抗拒外部环境的干扰,使整个系统稳定地演化。通过竞争达到协同,在协同下进一步竞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是在竞争中发展的,竞争为企业提供了动力,也为企业联合提供了基础,我们可以从一个公司通过竞争吞并其它公司而后发展到集团公司的过程,看出协同与竞争这对矛盾在经济系统中的作用。

五 宏观调控——经济系统环境的优化

自组织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只有开放系统才能进化发展,而开放的主要目的在于系统从环境中获取自组织的条件,以前我们过多考虑自组织系统本身,而对系统环境却很少顾及,这仍然是把外界环境当作一种被动机械的图景对待的结果。然而,对于经济系统来说,自组织过程不仅仅是系统内部的事,在很大程度上,环境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我们知道,经济系统的主体有三个:政府、企业和个人。它们各自有其功用,不可越俎代庖,否则,经济系统难以达到协同有序。其中,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优化经济环境,使经济得以稳定有序地运行。经济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地理条件及资源禀赋,软环境则是指经济政策法规以及经济主体的人文性质。优化经济环境就是在经济系统的软环境上形成一种宽松、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状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了过去社会资源配置由行政计划来调节的方式,代之以市场调节为主。这一重大转变,不仅使经济系统的结构面临着重组,而且过去包办一切的政府将从经济系统的微观调度中心撤出,在宏观上间接引导。宏观上间接引导无非就是在经济系统的环境上营造出代表自己意愿的环境要素,这些要素一方面使市场机制不会畏缩退步,另一方面又渗入市场机制中使其受到影响,所以这种环境既宽松又稳定。经济系统自组织过程在这种环境中不会因环境的恶劣而受阻,也不会因自组织的放任而摆脱环境,环境与自组织系统是同在的。为此,政府要尽量削减指令性生产、流通、分配计划,放弃对社会经济系统的直接行政控制,按照经济活动内在的联系和规律,鼓励和推动长期保持物资、技术等供需联系的经济主体之间建立起市场联系,并由市场联系取代政府的计划安排,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形成竞争性的供需关系,着力疏通市场要素的横向流通和平等交换,不搞地区封锁、部门和行业垄断,不搞市场差别和“双轨制”,即使是国家计划控制的资源也要按市场规则进行交易,避免和减少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间的摩擦。同时,政府应该制定出一系列保持经济系统正常运行而且便于更快进化的稳定有序的法规政策作为经济系统的环境,这些法规政策包括财政、货币、产业、收入分配等方面。

宏观调控与那种完全实行命令式的控制不是一回事,如果试图对经济系统的微观过程加以准确明晰的追踪和指导,由前面分析知道,在技术上也是不可能的,高度计划化总是缺少效率的。自组织的标志是,在宏观水平上有政府有效的、合目的性的积极干预,在微观水平上有市场机制的坚实作用。总之,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给市场提供一个很好的环境和一个健全的法制体系,以保证平等竞争和市场的健康发育。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涉及到宏观制衡机制,宏观制衡机制的自组织原理,其实就是渐进稳定性原理。突变理论的精妙之处还在于:“组织创新的高级形态不是突进,而是在稳定中求发展,即通过渐进实现系统的有序化,发展的每一步都是稳定的”。[(4)]钱学森指出,系统的自组织就是说系统自己要达到目的点或目的环上才能罢休。[(5)]渐进稳定性原理告诉我们,只要系统的约束条件相对稳定,那么系统的演化就可以用自动趋于目标的不可逆途径来表征。我们对经济系统施以控制,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总量指标并加以稳定化,供求的非平衡就可以改善,这种约束应是非强制性的,应让被控制者有较大自由的抉择,如果约束被稳定之后,系统趋于平衡或稳定是由其固有的“耗散性”所决定而自发进行的。一般来讲,稳定化的约束越多,渐进稳定性原理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反之,扩张性的政策即弹性政策则违背渐进稳定性原理,势必引起通货膨胀等严重经济问题。

经济系统较之非社会的自组织系统由于有意识的参与,组织空间异常开阔,这就给合目的性的控制提供了充分余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的自组织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大有作为的。

On Self-organiza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Xiang Jiying

(Hunan Provinci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s)

Abstract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is a self-organization system,it has both the common features of all self-organization systems and its own speciality.In this paper,by using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elf-organization theories,som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organiza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re revealed in following respects:non-equil-ibrium,nonlinear,fluctuation,synergy and macro-adjustment of economical environment.

标签:;  ;  ;  ;  ;  ;  ;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组织_自组织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