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创新--2007年高考语文课程试题分析_叶圣陶论文

传统与创新--2007年高考语文课程试题分析_叶圣陶论文

传统与创新兼备——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试题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题论文,高考语文论文,课标论文,传统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年前,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第一批进入新课改实验;今年,第一批新课改实验省区的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高考语文,海南和宁夏两省区采用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广东、山东两省分省命题。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根据《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命题,也符合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它既保持了恢复高考30年以来全国高考语文的优良传统,也吸取了近三年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精神和新成果。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有什么新特色呢?

一、试卷结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由两卷构成,第Ⅰ卷阅读题(70分,占全卷的47%),包括“古代诗文阅读”(36分,占全卷24%)和“现代文本阅读”(34分,占全卷23%)两个板块;“古代诗文阅读”板块包括“文言文阅读”(4题19分)、“古代诗歌阅读”(2题11分)和“名篇名句默写”(1题6分)三个分题;“现代文本阅读”板块包括“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3题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4题25分)三个分题。第Ⅱ卷表达题(80分,占全卷的53%),包括“语言文字运用”(20分,占全卷13%)和“写作”(60分,占全卷40%)两个板块。

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的这个结构框架,既继承了原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结构模式,又根据新课改的新理念以及新的教学实际对部分考点内容以及位置进行了调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设计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就是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学科的知识体系也与现在的试卷结构大致相同。这样的试卷结构,从学科内容安排来说,是合理的;从教与考的关系来说,是和谐的;这样的分数比例也保证了阅读是语文的基础、表达是语文的提高这一认识的落实。

二、根据教学内容调整部分考点内容

这方面的调整主要在阅读题。“名篇名句默写”,原高考语文有课内有课外,现在调整为默写课程标准推荐的64篇诵读篇目(其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的14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的50篇)。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要求默写的名句都在这些诵读篇目之内。

现代文本阅读板块,原高考第一个阅读文段常考科技说明文,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改考论述性文章。论述性文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内容、课时与地位,是科技说明文无法相比的,改考论述文就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一致起来,也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一致起来。

三、文学与实用两类文本题组等值选考

新课改的选择性促使高考课标试卷设置选考题。对于选考题,近年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和方案,《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选考内容。今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以小说、传记为阅读材料,分别命制同类同分同难度的四道题,即一道选择题(5分)、两道简答题(各6分)、一道探究题(8分),作为选考。这个设计在选择内容,采用题型、试题等值等方面下了工夫,采用题组等值的方法,显然要比单题等值的方法好得多。

四、增添自主探究能力的考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在原来五个能力层级的基础上,增添了探究能力层级考查。因此,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题中,各编制了一道探究题。探究题是新题型。在写作题中选用新材料作文,也是为了使高考作文有更大的自主性、选择性和探究性。

下面对全卷试题作简要分析。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文段节选自当代文学理论方面的文章,文章虽然是探讨性的,但讨论的主题应该是考生所熟悉的,内容表述也比较平易。尤其是考虑到现代文阅读是本试卷的第一部分,所以在选取文段和命制题目时,都注意做到尽可能让考生容易上手。(文本、试题及分析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文本与原考题略)

关于韦丹的这段文字,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韦丹是唐代的著名循吏,史称他任江西观察使时,政事卓然,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韦丹传》原文约800字,根据命题的需要,删节成500余字的文段。经过处理的文段,已经没有生僻难懂的内容,情节也比较清晰,适合高中毕业生阅读并据以解答问题。

4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6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

7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二)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选用了宋刘一止的《小斋即事》为鉴赏材料。刘一止(1078~1161)字行简,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秘书省校书郎、中书舍人等职。为官方正,据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称:“一止居琐闼百余日,忤秦桧罢去,闲居十余年。”博学多才,著有《苕溪集》。“小斋即事”一诗从一般文人小斋中常备的琴棋说起,但“即事”并非写文人的琴棋生活,而是托物言志,借琴棋来写志抒怀。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这道题考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是为了让考生更好地理解全诗主旨而作的一个铺垫。“怜琴”,一般人都是喜爱琴的音声,“爱棋”,一般人都是喜欢爱用它来娱乐、角逐,但作者却不,他在第一联中明确表示,他“怜琴”是因为它的“弦直”,他“爱棋”是爱它的“局方”,即爱棋盘的方正。第二联两句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较得失”一句是承“爱棋”句而说,因为“爱棋”是爱棋的方,所以没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记宫商”一句是承“怜琴”句而说的,由于“怜琴”爱的是“弦直”,不在琴声,故怎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正是有了这第二联的两句,更突出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的情怀?

这道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上一题的铺垫,使考生对作者的思想有了个了解,再加上注①刘一止简介提供的一些背景材料,更是启发考生,作者表面写的是琴棋,实际上是在托物言志。作者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从诗的第三联可看出,作者虽说“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但显然这只是反语。“世愈疏”绝不是因作者的年老,而完全是由于作者的方直之品不变;“万事妨”也并非是由于作者的“拙”,也还是因为他不圆通,有棱角。这样,作者正直之品不变,其结果就只能落得个小斋独处,无法去系国家的“兴亡”了。在三、四两联中,作者实际抒发的是这样的情怀: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不公的讥讽。

(三)名篇名句默写(原考题略)

根据《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海南、宁夏的说明,这次名篇名句默写只考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古代优秀诗文诵读篇目64篇。

乙 选考题

《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规定选考内容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包括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体,实用类包括了新闻、传记、报告、科学小品等文体。为什么要用这两类文体进行对选呢?因为它们在现在和将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体现着高中学生不同个性倾向的发展需要。

由于今年是新课程实施以后的第一次高考,根据海南、宁夏两省区的2007年考试说明以及教学实际,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小说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传记阅读。小说、传记比较能代表这两大类文体,用长篇节选也有推动中学生课外阅读长篇名著的意思。

选考题采用题组选考的方法,两个阅读材料各命一组题,两组题在题量、题型、赋分、难度等方面保持一致,做到题组等值。今年的小说、传记两个文本阅读大题都命制同类同分同难度的四道小题,即一道选择题(5分)、两道简答题(各6分)、一道探究题(8分)。考生从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这种采用两类文体题组等值选考的方法,比单题等值选考的方法要好得多,它对命题来说更有操作性,对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来说更有鼓励性,对高中选修课的开设来说更有引导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文本取材于《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节选了其中的一段情节(“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林冲道:‘谢得照顾。’”),并加上了标题“林冲见差拨”。小说名著《水浒》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给学生的课外读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对《水浒》里的一些故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少教材更是直接选取了《水浒》中有关林冲的情节,所以,虽然是长篇节选,且小说语言与现代汉语有一点距离,但绝大部分考生应该能读懂文本。这是以此作为命题材料的前提条件。

阅读《林冲见差拨》后,完成11~14题: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C.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

D.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E.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参考答案】B 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本题A项是对小说内容的简要概括。“林冲见差拨”这一节选部分,正是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文中对相关要素的交代也很清楚;作者在对这一段情节的描写中,正是将笔墨集中在林冲与差拨见面的具体描写上,细致入微,绘声绘色。所以,A项的概括是正确的。B项“被高太尉陷害”的信息来自第四段,“得到了‘一般罪人’的同情和关照”的信息来自第一段,“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的信息来自第二段,这一选项将这几个信息点以因果关系连缀起来,显然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般罪人”向林冲介绍牢营情况,并不能表现出其对林冲的同情和关照,作者设计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介绍人物活动的环境。而“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是因为林冲没有及时送上银两,这些与林冲遭高太尉陷害都不能构成因果关系。所以,B项的分析是错误的。C项是对小说第二段相关情节的分析。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诈人钱物”,作者在第一段就已作了巧妙的铺垫,而从后文看,差拨的贪婪本性更是表露无遗。所以,该项将林冲只是唱喏和没有及早拿出柴大官人的书信当做差拨破口大骂的原因,显然是错误的。D项是对小说的人物和主题作简要分析和概括。文中通过“一般罪人”对管营、差拨“诈人钱物”的介绍,通过差拨对林冲前后不同态度的刻画,通过对管营、差拨相互勾结的描写,通过对管营与牌头在厅前一唱一和的描写,真实地表现出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事实,也形象地表现出牢营的黑暗现实。所以,D项的分析正确。E项也是对小说主题层面的简要分析。“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是借林冲之口说出,真实地表达出身陷困境的林冲的感慨和无奈,作者借这一句话更是揭示出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所以,E项的分析也是正确的。因此,本题的选项应为B、C。

1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结构的把握,具体考查对小说情节安排作用的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一般罪人”来“看觑他”,介绍了管营、差拨“诈人钱物”的情况,并告诉了他应对的方法。作者设计这一情节是极具匠心的,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第一,小说塑造人物,必须要将人物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犯人对牢营情况的介绍,作者可以快捷而巧妙地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第二,情节的设计贵在前呼后应,贵在显出波澜。通过犯人对牢营情况的介绍,作者巧妙铺垫,制造悬念,让读者产生阅读预期,当后文再作具体描写时,情节就会产生一些波澜,富有戏剧效果。当然,这一情节设置对人物的刻画也能有积极的作用。不过,如能从“交代环境”和“巧设铺垫”两个层面回答,就能把握此题的关键。

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对比法(答“讽刺的方法”也可给分)。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在小说节选的这一部分里,差拨是一个主要人物。能回答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能把握住小说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说第一段通过“一般罪人”的介绍,读者就先了解了差拨“诈人钱物”的个性。第二段差拨一上场,不见林冲拿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一顿臭骂,其不可一世、仗势欺人的嘴脸暴露无遗。待林冲献上五两银子,他竟无耻地问:“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其诈人钱物的本性可见一斑。等林冲又取出十两银子托他送给管营后,差拨立马改变了态度,对林冲又是夸奖,又是许诺,其势利小人的面目表现得极为充分。

将差拨的这些性格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就可以获得第一问的答案。

小说在描写差拨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一手法的运用鲜明而富有表现力。不见林冲拿钱出来,差拨满脸淫威,对林冲又是辱骂又是恐吓,“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俄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威胁说:“教你粉身碎骨。”得到林冲的银两后,立刻满脸堆笑,夸林冲是好男子,“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并为其出谋划策,安排轻松差事。作者运用漫画式笔墨,在鲜明的对比中,将差拨这一势利小人的个性刻画得栩栩如生,字里行间含有浓郁的讽刺意味。

1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赔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 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

【参考答案】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解析】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是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的亮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新增探究能力层级。本题正是对新课标新大纲的回应和落实。

小说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赔着笑脸告道”这句话写得很是巧妙,很有意味,无怪金圣叹有“奇文”的评点,并指出“亦实是林冲身份”。此处的“身份”或许是指其实在的身份,实际上更是指其特有的性格乃至独特的心理状态。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身份性格往往决定了他的言行举止。优秀作家都善于以人物的言行描写来反映人物的身份性格。金圣叹从这一描写林冲动作表情的句子中感受到了这一点,并评点了出来。

在阅读中,每个人往往都各有自己的关注点,各有自己的感悟,当然,对于一些精彩的地方,不同的读者往往又都能产生共鸣。金圣叹“亦实是林冲身份”的评点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同感,同时,到底是什么样的身份、性格和心理,各人又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为个性化的阅读提供了空间,也为探究能力的考查提供了空间。有了共同的认识还有不一样的理解,这是本探究题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

在小说的节选部分,可以见出林冲的两种身份:一种是配军,一种是教头。其中表现出的林冲的性格和心理就更多了。林冲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恰恰是林冲极为复杂的身份和性格心理使然。但由于是第一次考查探究能力,命题人只要求考生探究其一种身份即可,评分标准也作出相应规定:“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某一方面进行论述、探究,即可根据合理程度和论述情况酌情给分。”

如果只是探究林冲某一种身份,本题将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答案。

如:林冲曾是禁军教头,自然不在乎一个小小的差拨,所以,虽听“一般罪人”介绍牢营内情,并不急于作出回应,而是让差拨发作过了、看其表演完后,方才取出银两,赔着笑脸送上,足见其沉着冷静的个性。

如:作为配军的林冲,投入牢营后不得不遵守牢营的规矩,加上其行事一贯谨慎小心,生性有些软弱怕事,遇事总想息事宁人,所以,冷静对待差拨的辱骂,等其发作过了,再赔笑献上银两,正是林冲谨慎小心性格的必然反映。

如:林冲曾是禁军教头,虽入牢营,还有一帮上流社会的朋友关照,林冲对日后的前程还是抱有幻想,对高太尉等人的陷害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他遇事还是能忍则忍,面对差拨的淫威,他始终抱着隐忍顺从的态度。此处的描写恰是这种心理的写照。

如:林冲曾是禁军教头,在意官场的等级,现为配军身份,也很在意自己的颜面,所以在“一般罪人”面前,他任由差拨辱骂,等到众人散了,差拨也发作过了,才取出银两,赔着笑脸献上,这正见出其顾及颜面的心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选自张香还的《叶圣陶和他的世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标题是命题时加的。叶圣陶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家。他的许多作品如《古代英雄的石像》《苏州园林》等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考生应该比较熟悉。文中出现的另一位著名作家朱自清也以其《荷塘月色》而为考生所熟悉。根据命题需要对原文做了比较大的删节,并对全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突出叶圣陶作为教育家和编辑家的事迹,而对他的文学活动,只通过他与朱自清的交往、主编《小说月报》等信息来侧面反映,虚实结合,以使考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其贡献与风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稿,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根据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参考答案】A 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A项,原文中只说朱自清的散文集《欧游杂记》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下写成的,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没有说他1931年8月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也受了叶圣陶的鼓动与帮助,因而是不正确的。C项,原文中只说叶圣陶编辑《中学生》杂志时对作者读者的态度如他当年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并没有说《中学生》杂志也培育了大批著名作家,所以也是不正确的。B、D、E三项均符合原文的意思,均可排除。

16.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第二问: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叶圣陶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作文又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此题选择他指导儿女们写作的事迹作为考点,既可以从中看出他对待儿女们的态度,又可以看出他的作文教学思想,对此考生应该觉得熟悉、亲切。此题要求“结合原文概括回答”,具体地说,回答第一问就要说出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时的四个特点;回答第二问,就要答出他对儿女们的作文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评议的。需要指出的是,考生作答时不必拘泥于答案,只要答出要点,意思对即可给分。

17.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 “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激励和帮助。第二问: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谈。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叶圣陶和朱自清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考生应该比较熟悉。叶圣陶的文学成就在这篇传记中是虚写,主要通过他与朱自清的交往、主编《小说月报》等事迹来体现。此题通过分析叶圣陶和朱自清见面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以及他们二人谈话时的“随意之极致”,让考生感受老一辈学者之间的深厚友情,从而受到真情的熏陶和感染。回答此题,需对原文的相关内容具有准确的把握,然后才能概括分析。第一问,基于原文中“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只要能找到这句话,就不难体会到他“格外高兴”的原因。第二问基于叶圣陶《与佩弦》的一段引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只要能把这段引文的几层意思概括出来即可。

18.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参考答案】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解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这是第一次。探究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给分,意在鼓励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以体现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即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高考试卷中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不是毫无根据地胡乱探究,必须也只能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或考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探究。按照《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要求,探究指考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一种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因此,探究题不像概括分析题那样,要求面面俱到,考生只要能就某一方面进行论述、探究,即可根据合理程度和论述情况酌情给分。就此题来说,“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是叶圣陶于1980年元旦为上海《解放日报》题写的,这一年叶圣陶86岁,所以既是自勉,也可以看做是他一生的精神写照和人生追求。因为文中反映的是1940~1945年间叶圣陶40多岁时的事迹,所以题干中要求考生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情怀。“孺子牛”是用春秋时齐景公的典故,据《左传·哀公六年》记载,齐景公曾与儿子嬉戏,叼着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后来人们用“孺子牛”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相信每个考生都很熟悉。回答此题,既可以从他对待子女,也可以从他对待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以及对待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的角度来论述。需要指出的是,选择①角度,可以结合“孺子牛”这一典故的出处,对待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选择②③角度,既可以就他对待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对待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来论述,也可以结合他对待工作、对待事业的态度来进行论述。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原考题略)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的精神,把原高考语文分开两处的语知题和语用题合并在一起,取名“语言文字运用”,与“写作”一块儿组成第Ⅱ卷表达题。

合并后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集中考查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知题中有关字音、字形的识记题没有了,但并不意味着这方面的知识以后都不考,2007年的字形在作文题里提出了要求。这里考查成语使用、辨析语病、衔接连贯、修辞方法和压缩概括。

19题考查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20题考查辨析病句(结构性病句)的能力。

21题考查衔接连贯的能力。

22题考查仿用句式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23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

六、写作

写作题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作为一种作文题型,新材料作文比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更需要开启学生的发现能力、认知能力,更能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的机会和权利。新材料作文与旧材料作文的区别在于,旧材料作文强调在中心角度立意,新材料作文主张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都视为符合题意。放宽的目的,是想使新材料作文有更多的写作角度,有更多样的写作个性。这一切都是为了使新课改的高考作文,有更大的自主性、选择性和探究性,这是与高中新课改的精神相吻合的。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题的材料是20世纪初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发明创造裂而不碎的汽车挡风玻璃的故事。这个科技创新的故事很有意义,它适合当前的社会需要,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多学生知道汽车挡风玻璃,但不一定知道挡风玻璃是这样发明的。这个发明看似偶然小事,实际上包含许多走向创造的必然因素。发觉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这是观察仔细;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这是好奇心浓厚;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这是勤于积累;偶然看见报道就想到那个烧瓶,这是关注社会需求,善于联想;经过化验,发现硝酸纤维素溶液而用于汽车挡风玻璃,这是执著追求,抓住机遇,善于发现,等等。科技创新可以成为写作的角度,这些具体细节及其含意也可以成为写作的角度。材料最后引述两段方向相反的评论,也是为了启发发散思维,为了开发更多角度。可以选择的角度多了,作文的构思就会多样化一些,也就更有可能做到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在原全国高考语文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上作了一些修改。主要的改动,一是审题标准中不分“切合题意”和“符合题意”,一等和二等都叫做“符合题意”;并且说明符合题意以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为准,可以不引用原材料的文字。二是内容项加入“思想健康”“思想基本健康”“思想不健康”的条目。事实上,在评卷时思想观点都列入评分考虑的,这里只是恢复在评分表上的文字表述而已。三是把“每3个错别字扣1分”改为“每1个错别字扣1分”,语言文字运用题原本有一道辨别错别字题,现在把它移到作文题来合并考查,从考识记能力层级上升到考表达应用能力层级,加大了错别字的考查力度,对学校教学和社会用字有可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标签:;  ;  ;  ;  ;  ;  ;  ;  ;  ;  

传统与创新--2007年高考语文课程试题分析_叶圣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