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例尾骨屈曲型肛门坠痛的临床诊治分析论文_邵松泽,董蓓蓓(通讯作者)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 江苏 盐城 224000)

【摘要】 目的:肛门坠痛是肛肠科常见疾病,本文讨论因尾骨屈曲造成肛门坠痛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诊治方法,以求临床中减少漏诊误诊,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通过患者症状体征,结合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后,采用手法复位达到治愈尾骨屈曲型肛门坠痛的目的。结论: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手法复位法治疗尾骨屈曲型肛门坠痛效果显著,临床中可使用。

【关键词】 尾骨屈曲;肛门坠痛;临床诊治

【中图分类号】R6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2-0108-02

肛门坠胀和疼痛是肛肠病常见症状,导致肛门坠痛的原因比较复杂,如肛门直肠及周围炎症、损伤、括约肌痉挛、血栓、神经、精神及血流因素等[1]。由于肛门直肠与盆腔内器官位置相邻,其神经、血管、肌肉相互存在关联,因此诊治过程中不可忽略肛门直肠以外的因素。其中,由于尾骨屈曲造成的肛门坠痛屡见不鲜,却常易漏诊或不被重视,此类患者苦于多次就医,症状却得不到缓解,此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方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尾骨屈曲是尾骨向前屈曲移位,但未发生骨折的征象。患者往往出现肛门坠胀,肛门疼痛,不能后仰坐位或久坐等症状。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辅助X线检查明确诊断后,手法复位屈曲的尾骨,可明显减轻患者不适症状,取得满意临床疗效。2018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采用手法复位法治疗尾骨屈曲型肛门坠痛患者2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例患者中,女性患者13例,男性患者8例。年龄19~58岁之间,平均年龄44.3岁,年龄分布见表1。21例患者中,病程2天至3年不等,病程时间分布见表2。外伤性尾骨骨折者或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病者不符合纳入标准。

表1 发病年龄分布

1.2 临床症状

病史:臂部摔伤史或长期不良坐姿史。症状:肛门坠胀疼痛不适,后仰坐位或久坐后起立时疼痛加剧,站立时症状减轻。

1.3 体征

肛门指检时可在直肠后壁触及隆起结节,尾椎生理弧度不平坦,按压有轻度活动度,伴压痛明显,在骶尾骨的背侧有相应的压痛点,皮肤无瘀斑。

1.4 辅助检查

尾椎侧位X片:可见尾骨向前屈曲呈鱼钩样。

1.5 治疗方法

治疗前,嘱患者排空大便。患者取左侧卧位,并屈膝屈髋,充分暴露肛门,嘱患者张口呼吸,全身放松,尤其要松弛肛门周围肌肉。术者端坐于患者右后侧,戴无菌手套,右手食指充分润滑后,轻缓深入肛门,沿直肠后壁慢慢触按寻找突起且有敏感疼痛处轻柔按摩,右手食指指腹,顶住突起,将尾骨尖向后上方托起,同时左手拇指按压骶部向前推顶,两手协同用力,当手指有弹响感或微隆起处抚平后,结束手法。注意复位过程中禁止使用蛮力,避免损伤直肠,复位后嘱患者避免后仰久坐。上述手法若无效或疗效不显,可一周后重复一次。

2.结果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对工作生活无影响。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但后仰坐位或端坐起立时仍有肛门坠痛。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21例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1月后随访,治愈率100%,其中14例患者复位一次,4例患者复位2次,2例患者复位4次,1例患者复位5次,见表3。

表3 疗效分析

3.讨论

3.1 病因

造成尾骨屈曲型肛门坠胀的原因多与外伤、长期后仰坐姿有关。意外滑、蹲地或碰撞,导致患者突发肛门坠痛,程度或轻或重,重者甚至不能坐位;或长期后仰坐位、半卧位看电脑、玩手机,从而发生肛门坠痛不适,伴排便不尽感,通常呈进行性加重。

3.2 鉴别诊断

3.2.1尾骨骨折 本文所述尾骨屈曲需与尾骨骨折相鉴别。两者有相似症状,但体征与复位手法有所不同。尾骨骨折一般因躯干上下方向垂直受力如摔倒、臀部着地或撞击硬物上等所致,骨折的远端往往向前移位,有时合并有侧方移位。患者通常出现不能正坐,翻身困难,行动不便等症状。部分患者除有尾骨疼痛症状外,因尾骨骨折远端向前移位或尾骨尖向前横于直肠壁外,压迫刺激直肠,可导致肛门坠胀、便意、排便不畅等症状。尾椎X片可见骨质不连续,有骨折或移位征象。尾骨骨折可通过手法复位、钢板内固定、摘除尾骨等方法进行治疗。

3.2.2钩状尾骨 尾椎畸形的一种,仅尾椎X片可见尾骨屈曲,无肛门坠痛感等不适症状,无需特殊治疗。

3.3 分析

成人尾骨一般由3~5块退化的尾椎组成,尾骨间由纤维软骨相连,尾骨前方有盆腔筋膜、直肠后间隙、直肠筋膜、直肠下段,肌肉有耻骨直肠肌、耻尾肌以及髂尾肌附着,后方有骶尾韧带,背面的骨膜有脊髓终丝附着[3]。尾骨是属于进化退变结[4],虽然没有运动功能,但是由于周围韧带和肌肉直接或间接联系,且尾骨上方靠近骶裂孔,此处神经比较丰富,所以尾骨屈曲变形后出现肛门坠痛不适的症状。坐位时主要为坐骨结节负重,尾骨不负重,当尾部因摔伤或长期后仰坐姿受力后,导致尾骨远端向前移位,呈屈曲状,尾骨尖压迫刺激直肠,引起肛门坠痛不适,此外尾骨屈曲还会引起周围的肌肉韧带筋膜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肿胀和痉挛,直肠指诊时该处有明显酸胀感。

手法复位一方面可以复位尾骨,另一方面通过手法复位,可以减轻尾骨对肛门直肠的压迫,放松局部软组织,促进局部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症状,还可以扩张局部毛细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炎性代谢产物吸收,使周围的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恢复正常功能,达到局部镇痛效果,同时手法复位也提高了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提高了疼痛的阈值。另外,复位后嘱患者保持大便软畅,避免因便秘加重肛周不适症状;嘱患者坐位时避免尾骨受压,如坐气垫圈或长形条凳等。

手法复位治疗尾骨屈曲型肛门坠痛效果显著,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且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04-20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3.

[3]陆裕补,胥少汀,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816-829.

[4]李修强.手法复位治疗尾骨骨折17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1):54.

论文作者:邵松泽,董蓓蓓(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1

标签:;  ;  ;  ;  ;  ;  ;  ;  

21例尾骨屈曲型肛门坠痛的临床诊治分析论文_邵松泽,董蓓蓓(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