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_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_小康社会论文

小康 小康社会 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社会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小康论文,理论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4)03-0007-06

小康社会经历了从一个传统文化中理想社会的模式到一个社会主义的新概念的演变历程:从改造社会、摆脱贫困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形象比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在二十世纪末的新的定位,再到建立和进入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这个基础上,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为新世纪前二十年的奋斗目标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发展、走向成熟。本文就对这个过程作一简要的叙说。这对我们当前认识十六大确定的这个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

“小康”、“大同”都是儒家的思想家所宣扬的理想社会的一种社会模式。在残酷剥削的奴隶制度下,人们的生存和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人们渴望有饭吃,有衣穿,能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小康、大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最早宣传小康、大同思想的首推孔子。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家”的大同社会。他把文武周公时代称作“天下为公”的社会,他奋斗的第一步是重建西周时代“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里”(《礼纪·礼运》)的小康社会。第二步是实现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在这种社会里,“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货恶其地也必藏于己”。这种理想社会寄托过人们的期望,在历史上有过深远的影响,对后来的进步思想家、社会改革家有过启迪作用。

长期处在贫困境地下的中国人民,一直把小康大同作为理想社会的样板去追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等革命先驱们曾受到过这种理想的影响。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新时期设计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寻找中国人民富起来道路的时候,也曾以“小康社会”的形象比喻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在一定阶段的目标定位。不过,邓小平所说的小康社会,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小康社会”,而是活学活用传统文化遗产的一种创新,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概念。这种创新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连在一起的。所以这与旧时代所说的“小康社会”的内涵是绝对不同的。

邓小平最早提出“小康”、“小康水平”,是在1979年12月26日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的。后来,他在回忆这次谈话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不久前,一位外宾同我会谈,他问,你们那个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我跟他讲,到本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人平均达到一千美元,算个小康水平。”[1](P259)从此以后,小康这两个字就成了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新概念,成了当时设想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定位。从这里出发,沿着这个思路,他不断地在思考:在中国怎样实现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如何定位,发展战略如何部署。于是逐渐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起至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在邓小平的著作中,“小康”这两个字出现28次之多,他有时用“小康水平”,有时用“小康社会”,有时用“建设小康社会”,有时用“小康之家”、“小康的中国”等等。那么,在邓小平心目中,“小康”的含义是什么呢?在开始的时候,他继承了前人的主张,要在二十世纪末实现现代化,其目标就是小康水平,即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均GDP800美元,称之为小康社会。这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但稍后他发觉,这个现代化的水平与国际现代化水平相差甚大,为了与国际水平接近,融入到世界的现代化潮流中去,必须提高它的发展水平,于是他不再把在二十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要求,而仅仅将其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在二十世纪末的定位。相应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时间延伸到二十一世纪中叶。这样就构成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首先是从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眼的,属于经济范畴。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2](P64)他还说:“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穷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2](PP226~227)通俗地说,所谓小康,就是温饱有余,富裕不足。之所以首先从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层面来界定小康社会,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人民生活实在太贫困了,温饱都没有保障,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状况是当务之急。再从思想认识上看,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还不觉得自己是在贫困状态中,相反的则乐于贫困,安于贫困,“越穷越光荣,越穷越革命”,认为“富则修”,犯了“恐富病”。所以,邓小平从1979年起就开始批判“贫穷的社会主义”,认为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他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所以,从突出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层面上去界定小康社会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邓小平并没有仅仅从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个层面去界定小康社会。社会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缺一不可。只有这三者统一组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社会,才能互相协调发展。小康社会也是一个社会,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协调发展。所以,邓小平在强调建立小康社会首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还十分强调要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如果仅仅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不注意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也不可能把经济搞上去,即使经济发展了,正如邓小平所说的“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好成功又有什么意义?”[2](P154)所以199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对小康的内涵作了全面的界定:“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邓小平非常看重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他一再说:“三步走的关键在第二步,第二步为第三步打基础。”[2](P321)在谈到第二步目标实现的意义时说:“我们确定了一个政治目标:发展经济,到本世纪末翻两翻,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个目标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宏伟的目标。”[2](P77)他不仅提出了战略目标,而且还精心设计了去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的许多内容都是围绕着如何去实现这个战略目标而提出的。

三步走的关键是第二步,第二步为第三步打基础。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开始实施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战略部署,也就是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不能算实现现代化,也无法振兴中华。第三步跨度长达五十年,这五十年的路怎么走,在邓小平设计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时只提出了一个大体的设想,还需要在实践中去进一步摸索与完善。邓小平一直关注着这个问题。

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二步战略任务刚启动时,邓小平在与刚组建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谈话时就指出,摆在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前的当务之急是要规划好如何去实现第三步战略任务。他说:“我建议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一下下一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主要是制定一个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2](P312)。邓小平的这一建议,在1995年9月召开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得到了初步的落实。这次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3](P1477)的战略目标。《建议》指出:“经过八十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努力,原定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将于1995年提前完成。”[3](P1480)在此基础上,中央建议:“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确定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三亿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下一个世纪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良好的物质技术和经济体制基础”[3](PP1480~1481)。《建议》还对下一个世纪前十年作出规划:“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P1481)《建议》还指出:“经过十五年的努力,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将上一个新的台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将取得明显进展,为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开创新局面。”这就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在新世纪开始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作出的部署。限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对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部署还不完全,不具体,有待于在实践中作进一步完善。

当历史快要走完二十世纪,第二步战略目标快要实现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中国现代化的事业向何处去的问题被更坚定地提了出来,中国又面临着一个“很要紧的时期”。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这个雄心壮志。”[2](P377)我们必须看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的。这就是要抓住能对发展有利的条件,加快发展。如果抓不住,丧失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不管多么优秀的民族都要落伍的。十五大是根据邓小平的提醒,依据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对第三步发展初步的设想,对跨度长达五十年的第三步发展战略作了进一步的安排。在新的世纪里,我们的部署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三步中的新三步发展计划。在这个基础上,十五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概念。江泽民说:“现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党在改革开发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这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在此以前,在我们党的文献里,从未提出过“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只说过到达小康社会,进入小康社会。这里有一个问题,不论说到达还是进入小康社会,究竟指的是什么意思呢?是否意味着一旦到达了小康社会,从此就完成了历史任务呢?到达或进入小康社会后,与第三步战略目标有什么关系呢?所有这些问题,过去的说法是不明确的。

十五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就意味着进入小康社会还需要经历一个建设的过程。第三步战略任务中包含着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这样就真正使第三步与第二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党对小康社会理论认识的深化。说到这里,还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十五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何时完成呢?它的目标是什么呢?对此,十五大还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还需要由实践作回答。由此,人们容易在认识上产生误解,有人就认为这个过程可以延续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即把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看成为同一过程。现在,我们明白了,这个认识是不对的。十六大明确规定把建设小康社会的下限时间锁定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这里还必须澄清一个事实。有人说,十五大报告已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从认识推论看,也许已包含了这个意思。但从文字表达以及对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认识上,十五大还未提出这方面的任务。那么,何时才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呢?第一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是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建议》开始有这样一段话:“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接着,江泽民在2002年5月31日讲话中又重提了这句话。全面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是在党的十六大。这样,我们对小康社会理论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

时间的脚步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应当有新局面。十六大正是适应这个要求召开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大会。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一开头,开宗明义的提出十六大的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这个主题不仅向我们指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而且分析了小康社会的现状,并且根据十五大提出的新三步发展战略,继十五届五中全会之后,又一次的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出这个目标,对于我们凝聚人心,鼓舞斗志,脚踏实地,开拓前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来的,但当时还未进入二十一世纪,对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何时完成等问题还未作出具体的规划。在跨入了二十世纪后召开的这次代表大会上,又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的决策,进一步加深了对小康社会理论的认识。

第一,对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作出新的界定。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的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一个伟大胜利,但我们必须看到,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阶层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已经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必须从各个方面提升它,要经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十六大所讲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由此可见,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达到“六个更加”,就是要把一个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十六大报告第一次论述了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四个方面的奋斗目标,这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代表社会主义现代化前进的方向。我们在本文开篇的时候,就明确指出,邓小平所说的小康不是传统文化上所说的小康,而是在活学活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的一个伟大创新,它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概念,闪耀着社会主义的光芒,又能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体现这种精神。江泽民在报告中说:“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这里,不仅强调了社会主义方向,而且强调了社会主义必须与现代化结合在一起。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一条基本原理。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就一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路线,十五大概括出来的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发展基本纲领,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方向。十六大报告对基本纲领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又作了进一步阐述。这就使得我们不仅有了奋斗目标,而且有了明确的任务,还使我们知道在这二十年应做什么,怎样去做。

十六大报告还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与现代化相结合,现代化潮流一旦出现,势不可挡,谁不跟这个潮流,谁就要被时代淘汰,就要落伍。现代化也是中国人民的一个世纪梦。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就是要使中国沿着西方的道路亦即资本主义道路发展。只是这条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邓小平指出,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只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同现代化历史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代化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一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出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依靠社会主义蕴含的先进元素去实现现代化,使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找到现实的力量。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结合,使社会主义运动融入世界现代化的潮流,走进世界现代化的文明大道,从而使社会主义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和新的生命,使社会主义更加朝气蓬勃,富有生机,不被时代抛弃。

第三,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实现的科学根据。我们面临着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能否去完成这个任务呢?这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十六大报告在提出这个任务的同时,还论述了实现这个任务的科学依据。

从我们党在新时期迈出改革开放步伐开始,邓小平就向全党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2](P375)邓小平认为,我国正处于一个大发展的良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待我。他提醒我们:“要抓住机遇,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好机会,不抓呀,看到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2](P375)邓小平这些话,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现实发展的要求。在我国的历史上,由于我们丧失了机遇,从而导致失败的憾事实在太多了。江泽民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事,过去,我们抓住了重要历史机遇,也丧失了某些机遇,现在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迈出新的历史步伐。”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又一次强调了这个观点,他说:“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由此可见,能否抓住机遇,对我们党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要抓住机遇,首先要去认识机遇。现在,我们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面临在我们面前的机遇,不是八十年代面临的机遇,也不是九十年代初、中期面临的机遇,而是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后所面临的机遇,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紧紧抓住不放。我们今天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国际、国内、党的发展状况综合构成的。

国际形势与周边环境从总体上对我们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十六大报告指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十六大报告还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的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还有一个有利条件,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这就是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从国内来看,这十三年,我们国内成就巨大。这是构成今天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条件。十六大报告指出:“人们公认,这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十三年,我们不仅成就辉煌,而且经验丰富。十六大总结了十条基本经验,这十条归结起来,就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是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运用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产生的伟大理论创新,是对“三基本”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它与“三基本”一道,成了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在这十三年中,我们党直面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挑战和压力,从容应对,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我们能取得这样的胜利,靠的是党的这“四基本”的指引。所有这一切,就构成了十六大报告中所说的在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根据,这就是我们所以能够去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据所在。总之,从内涵到方向,再到科学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新时期必将获得最辉煌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3-05-16

标签:;  ;  ;  ;  ;  ;  ;  ;  ;  ;  ;  ;  ;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