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97年后香港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_转口贸易论文

试论1997年后香港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试论论文,年后论文,国际贸易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是举世闻名的国际贸易中心,统计资料表明,1994年香港对外贸易总值为24,207亿港元,其中出口为11,700亿港元,占世界贸易额的3.67%,香港在全球贸易体系的排名已由1978年的第23位(中国大陆为32位),跃升到1994年的第7位(中国大陆为11位),香港的服装、玩具、钟表等产品出口均名列世界前茅。香港乃弹丸之地,资源贫乏,许多经济指标都只能排在世界中、下行列,然而对外贸易却是一枝独秀,成为世界十大贸易地区之一。本文拟就其成因以及在90年代后半期,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问题作一分析。

一、香港取得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成因

1.香港对外贸易回顾

香港的对外贸易包括本港产品出口、转口和进口贸易三大部分。50年代以前,由于香港的工业生产能力很差,转口贸易成了当时压倒一切的经济支柱,1950年,转口贸易占其外贸出口的90%。60年代以后,香港的本地生产能力,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使港产品出口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港产品出口60年代平均年增长11.8%,70年代平均年增长16.2%。70年代后期,受到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影响,香港转口贸易地位重新回升,1978年转口贸易额132亿港元,占总出口的比重近30%,1994年转口贸易额达9,479亿港元,转口贸易占总出口的比重高达81%,转口贸易又成了香港对外贸易的主角,而港产品出口进入90年代后增长缓慢,1993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下跌5%,1994年港产品出口2,221亿港元,比上年度下降0.5%。1979年香港的进口总值为858亿港元,这是1969年的5.8倍,是1959年的17倍多,但1994年它的总进口值又增加到12,507亿港元,为1979年的14.6倍。世界上象香港这样进口增长长期保持高速的国家和地区是绝无仅有的。90年代以来,香港商品贸易总值见下表:

据历年《香港年鉴》资料整理,1994年资料见《恒生经济月报》三月号。

2.香港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原因

(1)特殊的地理位置

香港一方面天然资源匮乏,另一方面又是全球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旅游中心之一,这就决定了香港必定要依赖进口贸易获取民生必需品、生产原料、半制成品和资本货物,以消除资源不足给经济发展造成的障碍;同时,因为香港本地人口不多,市场狭小,它又必须依靠出口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弥补本地的需求不足,不断提高香港的生活水准。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必然使香港地区的经济高度地依赖对外贸易,从这个特点出发,它又必然会采取自由贸易的策略。其次,香港是中国的南大门,相当部分的中国贸易是通过香港完成的,1993年经香港转口的货物,88.3%是转往或来自中国内地的。实践证明,这是香港经济生存和发展的上策。据统计,香港地区的贸易依赖指数(外贸总额/本地生产总额×100%)1993年已达250%,(如加上劳务出口与进口,则达282%)远远超过其它地区,如美国为15%,日本为25%,德国为50%,中国则为35%左右。

(2)经济发展战略始终以外贸为轴心

对外贸易是香港的经济命脉。战后香港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变化:(一)50-60年代由“转口贸易型”转为“出口导向型”,60年代至70年代是香港经济的起飞阶段,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9.7%。出口导向型经济使香港本地产品的95%以上出口,本地留用很少,大量的出口带来了总体经济的持续增长。(二)70年代以后从低成本竞争向高成本竞争转变,70年代以后已不再是低成本地区的香港,其赖以生存的纺织业、电子业等受到了真正低工资成本国家的威胁。进入80年代以后,香港传统产品的出口还受到了美欧贸易保护主义的阻拦。为适应新形势,香港产业结构重点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并且大力发展建筑业、旅游业、金融业等,使经济向高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利用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从80年代起,大批在香港已失去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制造业企业进入中国沿海省份和内地,充分利用中国大陆的低工资,大搞加工出口。据统计,约八成的香港厂商已在中国内地建立生产设施,为数3万家企业在华南珠江三角洲一带雇佣300万内地工人为香港公司生产,其中从事出口加工工业的占2.4万家,约200万人。可见,抓住机遇,因势利导,使香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

(3)自由贸易政策的积极作用

香港政府长期以来采取“积极不干预”的“自由经济”政策,实行市场机制,强调自由竞争,既不限制进口,也不限制出口,贸易高度开放;香港有自由的外汇市场,外汇没有管制,资金来去调拨方便;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除烟、酒、汽油等少数几种货物外,进出口均无关税;香港的进出口贸易,主要由贸易署和海关贸易管理部执行,既不向进口商提供任何特权和优待,也不津贴港产品外销;香港长期享有部分英联邦国家的特惠税待遇,还享受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给予的普惠制待遇;香港引进外资,实行低税政策,建立了一套比较健全的司法立法制度,设立了一些半官方工商机构如贸易发展局、生产力促进局、出口信用保险局,建立了一些技术中心,如标准及检定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包装中心,等等,这些对香港的对外贸易发展都起了很大作用。

二、香港外贸近期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1.香港外贸的自身特点

从太平山顶俯视香港南北,世界各地货物经过香港进进出出,转口港的特点在香港表现极为突出,自70年代以来,转口贸易占总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是香港对外贸易近期发展的最大特点。在1984年至1993年的十年间,转口贸易每年平均实际增长26.6%,其间,中国为推行现代化计划而实施经济开放政策、亚太地区经济迅速增长,使香港的转口贸易日益兴盛。

2.香港外贸的主要问题

香港对外贸易极端依赖世界市场,其好处是可以通过国际分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但它极易受其它国际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发展不稳定。90年代初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滑坡曾对香港的贸易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中国内地近年正致力于对付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速度已呈放慢趋势,无疑也将影响进口和出口的增长,进而影响香港的对外贸易增长。其次,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有了明显发展,由此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必将对香港的对外贸易产生负面影响。近几年香港已经面对着越来越频繁的倾销指控,如美国的人造纤维毛衫、相机,欧共体的录影带、小型彩色电视机,墨西哥的牛仔布、精制陶瓷及土耳其的棉梭织布等;而对中国大陆产品的倾销指控则更是日趋频繁,80年代至今已达170多起,大部分以中方败诉被征收反倾销税告终,这使香港外贸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第三,面对来自亚洲其它新兴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和挑战,由于香港政府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香港厂商长期以来倾向在现有的工业产品中实现多元化而较少开发新产业,80年代后香港企业去大陆投资大多为短期行为,只求尽快收回投资;而韩国、台湾和新加坡则致力于推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工业的成长,在政府产业政策指导下建立起了造船、钢铁、汽车、发电机及石油化工等工业。香港在实现产业结构向高资本高技术转型方面已明显落后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未来数年内,香港还将面临亚洲其他新兴国家和地区的挑战。第四,香港发展中转港口的作用受到某些因素制约,港口超负荷运作,码头设施与日益增长的货运量不相适应,与大陆内地的铁路运输环节较多,费用昂贵,公路运输联检手续不够简化,通车口岸较少,管理较为混乱,常出现交通堵塞现象。

三、香港外贸发展前景展望

香港外贸发展的前景依赖于它的优良地理位置、稳定的经济政策和有利的外部环境,自1992年至1994年,香港外贸出口分别增长20.9%、13.1%、12.5%,外贸进口分别增长22.6%、12.3%、17%。虽说香港外贸未来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影响贸易增长的各种因素又此消彼长,但通过90年代后半期情势的分析,可知香港外贸发展的优势将继续保持下去。

1.香港转口港的优势地位无可替代。香港拥有天然的优良深水港,是世界主要航运中心之一,海运货物占香港国际贸易总运量的87%左右,葵涌码头是世界上设备最现代化的集装箱码头之一,全部由电脑控制操作,1993年、1994年分别处理了920万和1100万个标准箱,成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口,另在昂船州、青衣岛、大屿山新建的码头将于1998年前建成,预测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90年代后半期将以每年7.6%的速度增长。同时,世界各地主要的国际船务公司均有服务前往香港,总公司设在香港或在香港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的船公司共有300多家,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船舶进出香港。此外,香港启德机场是世界第三大国际机场,每周约有1100定期班机服务,航线遍及世界各地90个城市,1993年在此升降的客货机接近13万架次,空运货量超过116万吨,使香港超越德国法兰克福,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货运中心,香港新机场1997年开始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巩固其领先地位。

2.香港金融行业日益扩大。香港是亚洲的金融中心,亦是世界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每天24小时与世界各地市场进行业务往来。现在香港已是世界第六及亚洲第二大的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是世界三大黄金买卖中心,拥有亚太区内第二大的股票市场,1993年底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达3880亿美元,与德国法兰克福、法国巴黎相似,而在亚洲仅次于日本东京。持牌银行共有172间,开设1605间分行,外国银行则在香港设有142间代表办事处,世界最大100家银行有81家在香港经营。这些都为香港外贸业务结算、货款清偿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香港基本法已对1997年后巩固和发展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作出了一系列规定,专家预测,香港金融业的高度国际化和自由化所具有的优势在90年代后期是中国大陆和亚洲其它地区所难以匹敌的。

3.香港厂商建立了一个全球性的市场拓展网络。香港贸易行业有30万职工,为香港最大行业。香港厂商积累了丰富的生产与经销经验,能够设计和制造为国际市场所欢迎的品质优良、款式新颖、价钱相宜的商品;与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采购商及供应商有着密切联系,拥有通晓多种语言的商业人才,不断开拓世界各地的新市场。一个全球性的市场拓展网络的建立,有利于香港对外贸易的发展。

4.香港资讯发达、服务设施便捷。香港的通讯设备先进,且在这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地面卫星站、海底电缆等联系着世界各方,确保了贸易界能够及时掌握快捷准确的商贸信息。

此外,香港法律制度及会计制度十分完善,使香港的对外贸易处于一个稳定有序的环境中;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扩建将保持香港享有亚洲贸易展览之都的称号,应付未来香港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而90年代后半期,香港下列的优势将更加突出:

1.香港的地理位置优势增强。香港地理位置适中,毗邻南中国,在亚太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之中,充当中枢角色。在未来的全球贸易发展中,美欧虽仍具影响力,但国际经济动力已逐渐移至亚洲太平洋地区,世界银行估计,亚太地区(不包括美加)所占全球贸易额将由现时的22%,增加至本世纪末的40%以上,香港对亚洲出口的增幅将呈逐渐增大之势。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尤为注目,国民生产总值将保持9%的年增长率,对外贸易将达到17%的年增长率,至本世纪末,进出口总额为4000亿美元,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它与内地的经贸关系将进一步密切,随着中国经济和贸易的高速发展,利用香港中转的货物将进一步增加。

2.香港的贸易政策将保持长期稳定。1997年前香港政府将继续实施自由贸易政策,奉行低税制,绝少管制进出口;1997年后,中国政府将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方针政策包括经济制度在50年内保持不变,以确保香港贸易的发展。

3.香港将继续发挥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桥梁作用。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同大陆和台湾的贸易通道,使之成为海峡两岸间的经贸桥梁。通过香港转口的贸易占海峡两岸的间接贸易比重近90%,1993年海峡两岸经港转口贸易总额达151亿美元。大陆和台湾都在有意识地将香港作为相互了解和沟通的窗口,目前在港的中资企业已超过1000家,它们将成为联系两岸经贸的纽带;台湾1991年4月亦在香港设立“台北贸易中心”,台湾“世贸中心”等多次在港举办台湾产品展,寻找商机。即使海峡两岸实现了直接贸易和三通,香港的固有优势令其在两岸经贸合作中的地位仍不会受到大的冲击。

4.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为香港外贸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乌拉圭回合历时八年达成最终协议,1995年新的世界贸易组织已成立,这为国际贸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关税的进一步下降,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纺织品、农产品等久而未决的问题被重新拉回到关贸总协定轨道中,知识产权、投资、服务贸易等新议题终获通过都为国际经济贸易开创了新的局面,也为香港外贸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香港、澳门已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缔约方,中国和台湾地区也终将成为这一组织的正式成员,香港将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基础上与各国和地区进一步发展经贸关系。中美贸易最惠国待遇的争端和中美知识产权的争端终获解决使香港在中美贸易中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90年代后半期,西方主要工业国经济将继续增长,预计香港对美、日两个主要市场的出口增幅将会加大,对欧洲其他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幅缩小或绝对下降的情形将会缓和。美元的预期趋势疲软将使与美元实行联系汇率的港元贬值,有利于香港产品的出口,因此香港的贸易增长将会继续保持强劲的势头。

诚然,90年代后半期乃至下一个世纪初,世界经济贸易之变化,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将使香港面临新的考验。香港必须加强、巩固自身产品和商业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的优势,推动商品出口与进口;进行多元化的工业生产;因势利导,改善经济结构,拓展技术层次较高的新商品,不断拓展贸易服务行业,唯其如此,香港才能继续确保其国际贸易中心地位。

标签:;  ;  ;  ;  

论1997年后香港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_转口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